法律人工智能大脑将如何赋能司法领域?
腾讯打造的“移动微法院”有何魔力?如何培养“人工智能+法学”复合型人才?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从底层逻辑上驱动了法律服务的变革,这种变革也推动了公共法律服务模式的创新。2019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深化了科技赋能传统公共法律服务的布局,为提高公共法律服务“三率”,加快实现“两快两全”目标,提供了智能化的科技助力。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互联网+法律大数据平台副主任王勇主持了圆桌对话,擎盾数据总经理、首席运营官梁雁圆,腾讯智慧政法合作部总监翁汇扬,杭州识度科技有限公司CEO王小强,上海政法学院人工智能法学院院长杨华围绕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共绘公共法律服务蓝图。
人工智能、大数据赋能司法
助力公民法律意识的觉醒
作为获得最高人民法院颁布资格证书的法律人工智能科技公司,目前擎盾数据已为3000多家公检法司提供了一体化法律AI解决方案,客户遍布全国25个省份。其中,“智能问答”(小法)已经通过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信息化测评中心的严格测评,并成功入驻“中国移动微法院”小程序。截至日前,“小法”已入驻2000多家法院。
公益+普惠均等
让科技助力“消化”社会矛盾
培养“人工智能+法学”
复合型人才刻不容缓
“人工智能的发展日新月异,亟需法律规范。而制定这一规则的人,既要有法律人的专业也要有技术的背景支持。青年是人工智能时代的生力军,肩负着人工智能快速、规范发展的使命。”上海政法学院人工智能法学院院长杨华在论坛上强调了培养“人工智能+法学”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
科技和法律的融合降低了法律服务成本,能够服务更多人群,变得更精准和普惠。无论是企业还是研究机构,不断探索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在法治建设及公共法律服务领域中的应用,通过科技赋能,实现公共法律服务的便民化、快捷化、精准化,已是大势所趋。而在其中,必将涌现出更多助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引领者和实践者,为时代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