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些法律关系清晰简单、较传统和常见的纠纷,如民间借贷、交通事故、拖欠工资等,我们将工作重心前移,在法律咨询阶段嫁接调解功能,大力提升小微矛盾化解率,最快的一次48小时就帮群众要回了工资。”贾景凌说,今年,该中心已参与调解73件小微矛盾,高效便捷的工作方法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多做一步与少跑很多
“我5年前患精神疾病,被法院认定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父亲是我的监护人。现在我的病治好了,想恢复民事行为能力,但我爸爸已经80岁了,且人在北京不方便过来,请问该怎么办?”
某日,该中心接到一起咨询。由于咨询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情况比较特殊,为确保咨询的准确性,工作人员先查询具体的法律规定,明确了咨询人本人可自行向法院提起申请。
随后,工作人员向法院咨询,确定了咨询人需要提交的具体材料及办理窗口,最后统一向咨询人进行答复,告知咨询人,准备好所需材料,直接到法院办理即可。
日前,某送菜网点拖欠33名配送员劳动报酬,配送员多次索要无果,向该中心申请法律援助。考虑到涉案人数众多、个人诉求与意愿各不相同等情况,该中心受理后,指派劳动争议案件办理经验丰富的7名律师承办。
办理过程中,劳动监察部门向该中心提供了被告公司四处举债、入不敷出,但近期将收到配送平台服务费30余万元的线索。承办律师了解后,多次与平台沟通,请求暂缓支付该笔费用,同时立即向法院申请保全措施。该中心与法院、劳动监察部门、律师多方合力,成功为33名配送员追回劳动报酬27万余元,真正让群众感受到法律的公正和温暖。
“我坐公交车到你们附近了,但找不到具体在哪里。”
“您就站在那里,我去接您。”
这是该中心工作人员曹雪慧与一名咨询老人的对话。老人第一次到法援中心,中途迷路,曹雪慧主动到车站接老人。
“李律师真好,耐心帮我解答问题;法援中心真好,对人很热情,希望司法局表扬。”这是该中心值班律师李德燚收到的一封来自聋哑人士的手写表扬信。
“我因不同事情到盘龙区法律援助中心咨询过很多次,每次都受到工作人员热情周到的服务,该中心帮我解决了很多困难。”这是该中心通过12345市长热线收到的一件转办件。
在该中心,这些温暖的故事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散发出温情,无论是残疾人、老年人还是深陷困境的人,工作人员总是用一句句暖心话语、一件件服务实事为他们提供情绪补给,用法律知识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盘龙区司法局局长卫明见表示,“为民服务”不仅是一句响亮亮的口号,还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也一直是盘龙司法行政人的初心和使命。今后,该局将继续发扬优良作风,创新工作方法,真抓实干,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传承、续写、发扬好“盘龙经验”,推动盘龙法律援助事业迈上新台阶。本报记者谢盛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