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开学,闺蜜半夜给我发了一条消息:
她家二年级的孩子上数学课,老师在课后留了道思考题,娃回到家挠破头都想不通答案,让老母亲辅导到接近崩溃了。那道题是这样的:
小宏与爸爸一起上楼,小宏走得慢,爸爸走得快,小宏上了1层时,爸爸已经上了2层,问小宏上到3楼时,爸爸上到几楼
但闺蜜家的娃一直认为,答案是4楼。在他眼中,爸爸是比小宏上多一层楼的,所以当小宏上到3楼的时候,爸爸就上到3+1=4楼。
闺蜜把口水都讲干了,娃还是不理解,为什么不能用加法去算结果,而是要用乘法。所以比起这道题能不能做对,闺蜜现在更关心的是娃以后的语数英能不能及格。
其实大家也能发现,这道题考的根本不是加减乘除,而是逻辑思维。
爸爸比小宏多上了1层,这是表象;爸爸的速度比小宏快1倍,这才是本质。孩子只看到了“层数+1”的表象,而没有意识到爸爸比小宏快的底层逻辑,自然就会折腾半天还是得出错误答案了。
我给闺蜜提了建议后,突然意识到很多孩子都可能会面临这道“逻辑关”,不仅仅是在各个学科上,而且还会体现在生活中:
1.说话语无伦次、没有重点
2.能听懂单个指令,但组合到一起就听不懂
3.做事不分主次先后,想到什么做什么
所以今天有必要跟大家聊聊,影响孩子一生的逻辑思维,到底是个啥,又要怎么培养。
02逻辑到底是个啥
真想对逻辑追本溯源的话,最早可以从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讲起,晚的也可以从罗素的现代逻辑学开始介绍,真的三天三夜都讲不完。
所以今天我只讲大家能听懂的,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的三种逻辑思维法:
①归纳法
归纳法是指从个别推理到普遍的方法,当我们观察到的某一类事物越来越多,就会开始得出理论。
比如,孩子在动物园观察了10只天鹅,都是白色的。
那么他可能就会得出结论:天鹅都是白色的。
这就是归纳法的论证过程,但这也有个缺陷,就是假如某天我们发现世界上出现了一只黑天鹅,那么整个论证就会被推翻,所以归纳法也叫“不保真推理”。
既然不保真,那它有什么用呢?
它最大的作用是让我们推测出,第11只天鹅有很大可能也是白的。我们现在用到的很多公式和真理,其实都是靠归纳法“猜”出来的,不过这个“猜”是有根据的,能让我们在事实的基础上,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核心规律。
②演绎法
演绎法则和归纳法相反,是从普遍到个别的推理,也就是用理论对实际发生的事件进行判断。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
所有人都会死
苏格拉底是人
所以苏格拉底会死
这个严密的演绎过程,就叫作“保真推理”,也就是说只要理论是真的,那么最后的结论也是真的。
孩子正在做的很多数学推导题,其实就是利用已知的数学原理进行演绎的过程。
比如下面这道题: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某个角为31°,问另一个角是多少度?
想要解题,就要从“直角三角形有一个直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这两个定义出发,推出未知角=180°-90°-31°=59°。
而演绎能力强的孩子能快速搜索出这道题需要哪些公式,解题的步骤也是环环相扣,让人一眼就能看懂。这种演算能力,越到高年级就越为重要。
③类比法
虽然前面两种方法都有局限性,但类比法可以说是三兄弟中最不靠谱的一种了,是从个别推导到个别的方法。如果二者有部分属性是相同的,就认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
比如,小天是来自东北的孩子,为人特别热情,而另一个小明同学也来自东北,所以推断出他应该也是热情的。
可以看到,类比法是不太严谨的,和归纳法一样属于“不保真推理”。但尽管它不保真,却同样是我们认识世界,探索规律的一个重要方法。因为很多伟大的发现和创造,都是通过一次充满想象力的类比产生的。
比如著名的瑞士科学家阿·皮卡尔,他原本是一位设计平流层气球的专家,但他在转向研究潜水器后,突然想到了用气球的浮力原理作为改进,在潜水器上加上浮筒,让它能像气球一样在海里自行上浮,最后发明出了世界上潜得最深的潜水器,迪利亚斯特号。
如果说归纳和演绎让孩子变得逻辑严密,那么类比法就能让孩子拥有建立在事实上的奇思妙想,能很好地激发他的创造性思维。
④逻辑训练黄金期
上面这三个逻辑思维法,对孩子来说,都不是一生下来就学会的,更多是靠后天的培养,以及持续的练习的。
这里要特别注意一个原则:逻辑训练,宜早不宜晚。
先来看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发布的“人类大脑发展”曲线图,其中HigherCognitiveFunction(更高认知能力,如逻辑思维、解决问题、抽象思维等)的发展高峰期,就是在1岁到5岁,可以说非常宝贵;
另外,儿童教育家蒙特梭利也指出,孩子3岁后,就会开始进入逻辑思维的敏感期,这个时候孩子的特点是就是爱问“为什么”,“为什么人是站着的”、“为什么打雷之前会闪电”、“为什么冰也会冒烟”等等。
他们对整个世界的运作逻辑和事物间的因果关系非常好奇,而到了8岁以后,增长曲线会明显放缓。
也就是说,3-8岁,是儿童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机会窗口”,如果孩子在这个年龄段得到了稳定的逻辑训练,就能为以后的抽象逻辑思维打下很好的基础。
下面给大家讲讲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锻炼孩子的逻辑。
03如何训练孩子的逻辑
①积极解答孩子的“为什么”
在逻辑形成的早期阶段,孩子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并开始用问题来探索世界运作的规律,当孩子开始问「十万个为什么」的时候,就代表他的思维能力正在逐步提升了。
这时,我们只需要积极解答孩子的问题,就能帮助孩子建立丰富的知识库了。
要注意的是,家长不要拘泥于某个固定的答案,而是要鼓励孩子探索多种答案,这能够锻炼他们的发散性思维,提升类比能力。
除了回答孩子的问题,我们还可以反问孩子「为什么」,鼓励孩子多开口说话,在交流中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
有次我网购了一箱冰淇淋,箱子里带了一小袋干冰。弟弟以为就是冰,于是我去冰箱里拿了块冰和干冰放一起,问“有什么不一样?”
他很快就发现:“这个冒烟。”
我继续从批判性的角度问:“那冒烟的都是热的吗?”
他说:“是呀,冒烟的电饭煲可烫了。”
我又指着干冰上的烟:“那你试试摸一摸这个。”
弟弟小心翼翼地用手去扑了扑烟,很兴奋地叫道:“这个烟怎么不热啊,太奇怪了!”
我再问逻辑,“那桌上的菜是因为冒烟所以热么?”
他想了一会儿,摇头了,说明他意识到这个因果关系好像有问题了,但可能还不太清楚。我没有深入解释,因为他的认知还没到能理解的时候,灌输反而会分散注意力破坏兴趣。
我又指着干冰和冰问:“那这两种是一样的冰吗?”
“不是,这是一种神奇的冰,像有魔法一样!”于是抱着小箱子屁颠屁颠地给哥哥看去了。
一次有趣的解答和反问就这样结束了,选择好玩且难度适中的问题来问孩子,可以让他通过已有的旧知识来探究新知识。
即使回答错误,家长也不要立刻打断或是急于说出答案,而是要留给孩子自己思考和努力的空间。
②用游戏的形式促进孩子思考
对孩子来说,「玩」和「学」是密不可分的,以游戏的形式促进孩子有逻辑地思考,是非常重要的。逻辑游戏有四个主要的类型,我给大家分别讲讲。
分类与比较
找规律
找关系
综合推理
它们可能并不直接使用数字或者数学概念,但这是建立数学思维的底层能力,一样需要重视起来。
分类和比较可以让我们更快的熟悉不同的事物,并且知道它们的差别,也会让思维和生活更加有序化,提高效率。
找不同和找相同,是最简单的分类和比较▼
这是在让孩子学会观察物品的特征,能够明确知道事物间的异同点▼
当然还有比大小的游戏,例如比较宠物们的数量多少▼
把数字具象化后的对比题,对低龄孩子的数感形成也是很有帮助的。
规律也是数学的基本能力之一,掌握了规律,就可以很快识别出接下来的发展趋势。
简单的符号找规律有数字、汉字和一些符号等等,比如:
数字排列的规律:1-3-5-7-9
汉字搭配的规律:
而图形找规律因为加上了颜色和形状,所以玩法会更为丰富,▼
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是逻辑思考过程中的重要步骤。
通过对事物整体的观察,就能找到与之对应的细节了,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就练出来了▼
又或是找出几个物品中的共同点,选出与它们同类的物品,锻炼的是孩子的归类能力▼
除此之外,还有形状和轮廓的对应关系,可以先从简单的配对影子轮廓开始▼
难度再进阶,就是通过观察叠加后的影子,找出它们原本的轮廓▼
这部分的资源难度要稍微大一些,需要孩子有一定的逻辑概念,能够综合运用逻辑线索,但更好玩。
通过找到行与列的形状和颜色线索,推理出空格处的图形。讲真,这题我做的时候,都要想一想呢。▼
还有职业与交通工具的关系,考验的更是孩子对生活的观察和推理能力。▼
当然还少不了排序任务,能够让孩子学会有条不紊地完成一件事情。
多多练习上面这四种类型的游戏,孩子就能在趣味的玩乐中,提高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无论是对数学或是其他学科,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写在最后:
另外,文中用到的逻辑训练游戏——逻辑狗也是我非常推荐的好帮手,正在火热开团中,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这里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