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名公诉新兵,如何在短期内快速的获取学习资源呢。
在基层院常常会有一个老师带你,抛给你一份审查报告照猫画虎,案子一办就是2、3年。但感觉自己在瞎子摸象,始终只掌握了刑事检察工作的一个局部。
一、学习工具
君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经常使用的手机APP有这6个。
你可以把它看作《刑法一本通》的电子版,既有电脑桌面版本又有手机APP,特别是手机端非常好用,无论是在看守所还是法院,随时随地的可以查询法条和司法解释。提讯开庭之居家必备神器。
和“办案大全”类似的法条工具软件,桌面版和安卓版更小巧简洁一些。
这两个软件可以互为补充,办案大全除了司法解释类文件还收录了指导案例和学者观点。
(三)检察教育云课堂
墙裂推荐,检察狗的“学习强国”,其实是个宝藏软件。
平时被政治部要求学分很痛苦,其实这个软件真的很好,在上面开课的都是全国各地的检察精英、名家大咖,有时候会发现就是把国家检察官学院培训的授课老师视频放在了上面,你看剩了飞机票对不对。
一方面每年都有专题培训课程,同时在最新课程里还可以添加自己感兴趣的视频。
我觉得再优化一下UI设计,对普通用户开放审核后的上传功能,完全可以称其为检察YouTube。
隔壁公司两大法宝,裁判文书网现在有了APP,随时需要可以马上查询,庭审直播网上可以看看辖区内的重大案件庭审,观摩省内优秀公诉人的庭上特点。
真正意义上的国家队出手了,此前就有很多第三方的法规数据库,但总是难免有遗漏,这次全人大统筹的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更为权威和完整。
(五)检答网
号称检察狗的“知乎”,总公司一直在力推检答网,希望全国业务办理中的问题可以得到权威的解答,我经常把自己的问题发布在上面,都得到了专家组的答疑解惑。
(七)喜马拉雅
上班路上、地铁上、洗澡的时候、炒菜的时候、洗衣服的时候,只要挂上耳机就能随时听课件。
滴水穿石,课件听第一遍的时候觉得很有道理,扭头就忘了。
听了个热闹,学了个寂寞。
可以听完课件后看对应的讲义,反复几遍才能深入脑海。
驾校教练常说拿到驾驶证才是学习开车的第一步,通过法考仅仅是检察官助理们学习刑法的起点。
随着办案经验的积累,我们会不自觉的陷入司法经验主义,但其实很多疑惑都来自于理论基础的匮乏。
这里介绍一些公诉新人可以快速上手阅读的书籍:
(一)司法考试教材
这些都是我们在学生时代可能接触过的培训老师,把他们的讲义再重新读几遍,会发现我们都有好多知识盲区。
包括罗翔、柏浪涛、徐光华、刘凤科、蔡雅奇的刑法讲义;左宁、向高甲、杨雄的刑诉法讲义。
不要在自己看重的观点上附着过多的价值:“机器能不能被骗”、“盗窃是否要求秘密”这些问题清北的教授们都争论不休,我们基层的办案人何必要认死理呢,抱着辩证的思考多听听老师们的观点,结合自己工作地区的实际判例情况作出选择就好了。
我个人的建议是先听罗翔老师的课件,之后的顺序无所谓。
罗老师也许不是讲得最系统,最浅显易懂的,但一定是三观最正的。
“用良知驾驭所学,不要被所学蒙蔽良知”,一个人的办案能力高低是次要的,对案件的责任心和正义感才是核心。
纳粹时期的德国法学家们用完美的法律逻辑论证出了犹太人是劣等民族的结论。纯粹的技术主义司法是可怕的,驱动刑法的内核应是我们对公平、良善的追求。
所以,先听听罗老师的课件,想清楚为什么要从事刑事法律工作,再去慢慢学习具体的法条和理论。
懦弱的游坦之不可怕,可怕的是强大的庄聚贤。
(二)刑事审判参考
这个不用多说,懂的都懂,最高人民法院业务庭主办的业务指导和研究性刊物,1999年4月创办以来成为刑法工作者的必读刊物,无论是法官、检察官、律师都可以快速积累实务操作经验。
此外《刑事审判参考》还有PDF、WORD版本,可以搜索目录的关键词进行检索,在查找特定罪名时很方便。
(三)两高《指导性案例》
众所周知,两大法系在不断的靠拢融合,大陆法系国家也在不断汲取判例法中的有益经验,所以两高不定期的会发布一系列指导性案例,比如在近年来热议的正当防卫问题上,通过指导案例,司法官能最形象、感性的掌握认定标准。
两高的指导案例也有别于《刑事审判参考》,其权威性和对司法官的约束性无疑更强。
(四)刑事实务
浙江检察官姚海华编撰的《刑事实务》,相当的干货。对于我们在检察官联席会议上常常讨论的问题,在本书中都可以找到答案,在基本熟练掌握了法条之后,可以通过阅读本书快速跨过小白门槛,向更专业、细分的领域钻研。
(四)公诉实务讲堂、刑事检察实务培训讲义
总公司每年都会安排到昌平的检察官学院进行培训,这2本书就是培训时必买的教材,它们的好处是会详细讲解一些“检察基本功”。
比如:证据的综合审查、讯问的基本策略、庭前举证计划、庭审讯问和法庭辩论技巧、公诉语言的基本规范等。公诉新人对面的第一个难题往往是如何写好审查报告和起诉书,这些只有检察官才会用到的知识在其他书籍上是找不到的。
(五)司法观点集成
(六)刑法学
最后是大神镇楼,如果你不仅仅满足于实务办案,想有理论上的深度,那么可以尝试挑战张老师的“太黄太厚”,但是个人建议刚入公诉门槛的同学不要轻易尝试,内功太弱强行练降龙十八掌你也驾驭不好。
不仅是张老师,还有周老师、陈老师、刘老师、黎老师、车老师等等,前方的道路上有无数的高山和灯塔。
遵循大师的足迹,究其一生我们都看不完刑法山峦的风景。
三、网络资源
(一)重要官微公号
这里特别推荐一下上海检察院,有一个《75号咖啡》的专栏,主要是邀请法、检、高校学者针对实务问题开展的学术沙龙,有很多观点的争鸣和辨析,经济发达地区的开阔思路。
(二)学术理论公号
(三)实务分析公号
(四)个人自由公号
天下的幸福都是相似的,各家则有各家的不幸。
四、一些好习惯
啰啰嗦嗦写了这么多学习资源,最关键的是要持之以恒的去学习和消化,不然这些东西也仅仅是在你的收藏夹里吃灰罢了。
我办公室的主任有2个好习惯,一是她会把收集到的地方会议纪要、司法解释、指导判例等打印后,编制目录分类装订成册。
这样的好处是当你需要查找某个文件规定时,以快速的找到,同时自己看过做过笔记的文件,也更加熟悉文件的重点。
这样即使过了很久,你不用查阅内卷,只要翻开自己的小本子,就能快速的回忆其案情细节和要点,特别是一年半载后和法官、辩护人沟通案情,也能快速的想起自己的当初阅卷时的思维导图。
这2个小技巧,亲测很实用。
五、写给员外郎
说了这么多我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最后再聊一聊检察助理应该怎样看待自己和工作的关系。
上述的学习资料再多,也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去消化和研读,“书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需躬行”,一方面要不断把读到的理论、案例分析、司法解释消化、记忆,另一方面要在自己办理案件的过程中多思考和印证所学;多向身边的同事虚心请教、尽可能的多了解其他检察官的办案、讯问、开庭风格,每个检察官都有自己独道的技巧,多参加检察官联席会议,多听前辈们对案件的讨论,“吃百家饭”是一个公诉新人快速成长的捷径。
风清扬传授令狐冲独孤九剑后说:“再苦练20年,方可和天下英雄一较长短”,我们和全省十佳、甚至全国十佳的差距在哪里,优秀的公诉人都是通过数以千计的案件磨砺出来的,剑法招式易学,内功积淀难练。终有一天检察新人也会成为单位的中流砥柱,《后汉书.曹褒传》曰:“当仁不让,吾何辞哉”。
但回头看看,这些单位的骨干都是当年加班打卷,挑灯夜战熬出来的。
真的入额那天也不要骄傲自满,纵然你的能力已经可以完全胜任公诉工作,但刑法学也不过是人类浩瀚知识汪洋中的一滴,不要被你的专业知识局限了视野,我们都应当谨记谦卑和敬畏,千万不要认为法律能解决所有问题,就像读《报任安书》,内心深处是对人物的理解之同情。
检察工作对于你来说是什么?养家糊口的手段,司法考试的因缘,践行正义的使命?
我刚进单位的时候,对于工作毫无认同感,质疑过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所以做事马马虎虎、敷衍了事。
后来,我慢慢开始办理案件,案件中的当事人开始触动我,无论是面对劣迹斑斑的被告人,还是可怜无助的被害人,我重新去学习刑法,拜读大师的著作,趴在刑法的大门口向里张望。
性格会影响工作,反之工作也会塑造性格。在短短的40年工龄中,能找到一份你认同、热爱的工作是莫大幸事。
如果你不认可刑事法律工作,那么繁琐的案件带来的只有痛苦和麻木,即使你热爱它,在堆积如山的案卷面前都难免烦躁、抱怨。
所以请再热爱它一点,不要让自己成为流水线上麻木的办案机器,也许我们不如手术台上的医生、火场救人的消防员,但刑事工作真的是这个社会为数不多能给你带来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职业了。
人生本无意义,需要自己寻找。
对于新人就有一个避不开的话题——“员额”,随着全国员额补录考试的开展,很多才进院的助理可能要等上10年或者更久才有机会。一方面是经济待遇的差距,另一方面是身份认同的迷茫。
我就常常和同事说,助理连生成一份权利义务告知书的权限都没有。这是事实,我们只有接受。你感觉在围城中辗转困厄,围城外还有人想进来呢,不是吗
很多人都执着于身份,其实我也一样,谁不想多几分工资呢。后来我见到很多同事离开、新的同事到来,这检察院还是那块门牌,但里面的人来来往往,换了又换。
若干年后大家离开工作岗位,哪里还有什么助理、员额、主任、专委、检察长,都是普通的老百姓罢了。
还有好多案件你没接触、好多法条你不理解、好多问题你没找到答案,这条路很长不要在半途轻言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