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国外研究现状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案例教学法国外研究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键词:

旅游管理专业;信息碎片化;案例教学法

一、前言

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与教学特征

三、案例教学法及其优势

四、本科院校旅游专业案例教学法的实践方向

五、结语

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信息的碎片化,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庞杂而不精深。而走出“样样通样样松”困境的出路是广博的知识面基础上的专攻以及综合运用和实践操作能力。也就是说旅游人才的知识结构应该是“T”字型结构,“T”字型的“I”主要是指纵向知识,指旅游专业理论和技术应用,而“T”字型的“一”主要是指旅游专业理论和应用[7]。而案例教学法能够对专业理论知识进行深度和广度的全面考虑,是实现“T”字型人才培养结构这一目标不可或缺的环节。

参考文献

[1]谷慧敏.世界旅游饭店教育名校之美国篇[J].饭店现代化,2005(3):45-47.

[2]马永青,张志鹏.市场营销案例教学法的实践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10(2):178-180.

[3]江文龙.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教学中的优化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4]王丽.案例教学法在《旅游法规》教学中的应用[J].管理学刊,2010,23(4):97-99.

[5]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教育技术理论导读———信息时代的教学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0.

[6]鲍富元,陈卉.《旅游市场营销》案例教学的应用问题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52):217-218.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审计国际化,现代审计教育创新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审计人才培养的关键。笔者通过对目前国内外审计教育现状和特点分析,指出我国在审计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实现审计教育模式创新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期对我国审计教育工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全球化进程将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铸就了一个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大舞台,经济一体化成就了审计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加强审计教育是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所需审计人才的关键。目前审计理论体系经历了巨大的演变:审计对象从会计账簿转向财务报表;审计职能从查错防弊转向审核鉴证;审计性质从批判性转向防护性;审计方法技术用抽样审计代替详细审计,并强调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与评价,审计手段趋于计算机化。这种转型与发展,使审计教育必须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对此我们需从创新角度来重新审视审计教育。

一、我国审计教育主体及缺陷

我国审计教育起步较晚,其模式在较大程度上沿用财会教育体系的模式,但尚未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审计教育体系。目前我国审计教育主体是:a.高等院校和中等专科院校承担的审计和其他财经学科的普通学历教育和成人学历教育。b.各审计厅局培训中心及社会其他办学力量承担的审计人员后续教育。

(一)高校学历教育中存在的缺陷

1.教学方式落后。教学中主要以教师依照教材讲授知识为主,学生记录密密麻麻的笔记应付考试,课堂教学枯燥、乏味,课堂气氛沉闷,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表现为:应试教育与能力教育、实务操作脱节,应试答案的唯一性与实务中诸多模糊性相矛盾,应试答案的个人行为与实务中多人行为相矛盾,思维模式呆板性与实务判断灵活性相矛盾。

2.教学形式单一。高校审计教育注重课本上规范性的内容,教师参与实践的机会不多,实践经验不足,不能广泛搜集资料、灵活引导,只是纸上谈兵;学生强记硬背规范性专业知识,缺乏实习基地进行现场学习,缺乏对具体审计项目的分析思路和审计方法的应用技巧。

3.教育内容陈旧滞后。1998年教育部对本科专业进行调整,审计学专业被并入会计学专业,目前审计学是一个《专业目录》外的专业,出版的审计教材许多与时展不相协调。如与国际审计准则和惯例接轨的内容教材中并不存在,体现了严重的滞后现象;虽有一些教材撰写了案例分析,但多数为审计过程及结果的叙述,考虑教学要求和教学规律不够,整体缺乏系统性。

(二)后续教育培训中存在的缺陷

虽然培训中心与高校联合举办各类中短期培训对审计人员更快掌握不断更新的审计和会计准则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着不利因素,如教育资源过多地投入到审计、注册会计师考试培训中,而这种考试针对性和适用性差,受审计人员所在地域、经济条件、所学专业等因素的限制,反映掌握的新信息、新准则的水准不一;许多培训机构的办学力量薄弱,存在着师资缺乏、设备陈旧、管理经验不足等现象,甚至有些短期培训中心为了一些经济效益而带来负面影响。

二、国外审计教育特点

以美英德法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国家,对审计教育非常重视,归纳起来具有如下特点:

(一)对审计人员素质要求高。法国审计人员主要来自法国国立行政管理学院,限制审计人员的招收范围,强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德国审计人员要求有大学以上学历,熟练掌握1~2门外语和计算机技术,熟悉两国以上的法律和文化及计算机系统,具备专业知识和领导才能。

(三)设置教育基地,实行“双元制”教育。德国审计培训机构与企业和会计公司合作,一方作为培训基地;另一方作为实习基地,实行“双元制”教育,开展广泛的专业培训,帮助成员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审计要求,适应实际工作需要;英国鼓励与外单位进行人员借调和交换,交流的对象包括政府部门和各大会计公司,以保证审计人员获得广泛的实践经验,掌握配套技术。

三、现代审计教育创新模式

各国审计教育特点给我们以启迪,有选择地吸收和借鉴,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审计教育模式,对我国审计教育在教学和培训方面的改进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案例教学是审计教育创新的方式

案例教学法(CaseStudy)于1921年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HBS),主要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20世纪80年代我国引入案例教学法。审计学是综合会计、税法、经济法、财务管理等实用性课程的学科,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案例教学法在审计教学中的运用就是通过剖析审计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增加教学中的认知及感悟水平,加强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判断力、表达力和协调力,变抽象空洞为真实具体。对此我们提倡以审计案例讲授为主,将审计理论融入审计案例中,通过对审计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总结归纳审计理论,启发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高超的专业胜任能力和敏锐的职业判断能力。如香港会计师推行的《专业资格课程》考试计划(theHKSAnewQualificationProgramme)“并不侧重考生知道些什么。我们所设计的考试程序最重要的目标是测试考生如何运用他们所掌握的知识”。

(二)建立高校与会计师事务所联合培训基地是审计教育的创新形式

审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审计教学创新关键在于教师本身所具备的实际操作素质,没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很难把课讲活,德国的“双元制”教育给了我们很好的启迪。学校企业联合办学,学校可以以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为实习基地,允许教师兼职在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工作,提高教师的专业业务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还可以帮助教师将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融于教学之中。例如教师可以根据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程序编制教学进程,设计被审计单位的背景资料、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报告等。按照审计准则规定的程序进行指导性操作,做到理论和实际充分结合,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判断力。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教学研究及实践表明,扎实的理论加上实践及研究的训练等于创新。

(三)国际认证考试与高校审计教学相联系是审计教育内容创新

目前我国政府与各国政府间的教育合作项目日渐增多,许多国外审计资格考试也在国内进行,如1993年加拿大政府与我国多所大学合作培养加拿大注册会计师(CGA);1998年中国引入世界各国唯一共同认证的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以及内部控制评估师(CSA)和国际信息系统审计师(CISA)的职业资格认证,这也是我国培养国际复合型审计人才的重要措施。在此大环境下,我国应借鉴并吸收国外成熟的教育方法,及时调整审计专业的教学内容,改变我国审计教育在内容上的闭塞、呆板、单一,将国外成熟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水平融入我国审计教学之中,体现我国审计专业教育的特色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新要求。目前清华大学会计系本科教学的必修课中已选用了CGA的12门课程,并成为清华大学会计课的核心课程。因此,国际认证考试与高校审计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仅可以促进国内外教育上的相互融合,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国际审计状况,掌握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技能。

(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审计教育的创新措施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现代审计教育的根本目标,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是知识经济条件下我国审计人员应有的素质。

1.创新思维。它包括适应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和综合理解力。在教学中可采用模拟演示的方式,开发学生潜意识中的推断力,培养实战经验,对不同审计对象的特殊情况做出合理的自主判断。

2.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是现代审计的关键,但它是基于对审计准则的了解和把握,对此可以在审计课程的设置上融入对国际审计准则和惯例的讲解分析,提出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以渐进的方式进行教导,使其形成自己的见解,培养应对全球经济条件下解决复杂经济事件的创新能力。

3.严谨的表述力。审计结果最终以报告的形式表述,规范性的语言表达、准确的数理计算、正确的结论可以充分显现审计人员的能力水准以及适应复杂的审计环境、处理特殊事件、驾驭审计全局的能力。

(五)加强后续教育培训管理是审计教育创新的保证

一、国外会计硕士教育实践概况

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最早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德克萨斯-奥斯丁大学。资料显示,美国所有硕士学位中,具有专业应用方向的硕士学位高达85%,仅有15%是学术型。2003-2008年间,英国每年授予的课程型研究生(类似我国专业学位)学位数占授予研究生学位总数的比重平均为75%。以上数据都直接说明了国外对会计硕士教育培养的重视程度。本文主要从培养目标、考核方式、教学方法、教师评价模式四大角度,分析总结国外会计硕士教育的实践情况。

(二)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西方教育发达国家针对应用型硕士往往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到情景中去体会实际工作的真实状态。

(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最早起源于哈佛商学院,如今被广泛地应用于研究生教学,尤其是专业学位的研究生课堂上,会计硕士也不例外。通过著名高校或者本校教师同知名企业间合作编写出的案例,在课堂上以讨论分析的形式交流学习,既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融为一体,又能锻炼学生思辨、口才、逻辑、演讲等作为一名高素质人才必不可少的综合能力。

(2)“习明纳”研讨课。罗尧成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研究》一书表明我国的研究生教学方式仍然是以“讲授式”为主。在西方,早已形成了一种称之为“习明纳”的研讨式教学模式,每一位研究生必须参加,是一种硬性要求。从课程结构上讲,第一部分是教师全面介绍学科的历史发展脉络,展示学科的前沿背景,让学生了解该领域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第二部分为课程交流的主干,在这一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确定某一主题,并成为主讲报告人,作充分准备。于此同时,要求报告人提前将自己的发言稿打印分发给每一位课程参与者,参与者和教师可以对不明白的地方提问,让学生充分体验实践式教学。

(4)学术沙龙。“沙龙”一词最初发源于17世纪法国的文学沙龙,它的基本特征是:一定的学术性和思想性、无参与者身份限制、思想和言论自由。主要有“讲座式”、“师徒式”、“论文式”、“自由式”四种。“讲座式”由知名学者主持并进行学术报告,每次报告有相对固定的主题。“师徒式”由具有较高的学术声望的学科带头人发起和组织,主持者与参与者的关系基本为师生关系。“论文式”主要特征是比较注重沙龙内容的学术性,但沙龙活动并不需要名人的组织或者参与。“自由式”没有固定的讨论内容,无须明确具体的组织者和主持人,参与者的讨论主题具有极大自由度。

(四)评价方式笔者采用斯克里文提出的“教师职责评价模式”来论述对教师评价的内容框架。根据他的研究,教师基本的专业职责包括九个方面:对职责的了解、对学校及社区的了解、对教师的了解、教学设计、学生学习信息的收集、学生学习信息的提供、课堂技能、专业服务、个性特征。

二、国外会计硕士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从国外会计硕士教育的经验总结,提出以下几点启示:

(一)基于市场培养适应企业高层次需求的人才企业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实践应用能力,包括专业素养、人际沟通、团队协作、外语交流、组织领导力等,以前高校的教学方法也应作适当调整。全日硕士研究生的定位是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高层次会计专门人才,要帮助企业实现国际化、成本领先、质量管理等全方位的财务管理规划。因此重点应放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同时具备与人沟通、领导、组织等多项能力。应该继续加大对全日制会计硕士在内的专业硕士在研究生人数中的比重,尽快达到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求的层次。

(二)加大讨论课程的比重,缩减传统的教师主导型课程现行的案例教学法可以让学生从企业的实际情景出发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笔者建议加强此类课程的比重。前面分析的国外的习明纳教学法,是一种体系完整良好的案例教学框架。教师在上课前准备好该课程需探讨的主题,根据人数划分到各组,通过学生自己去专研该课题,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任课教师需对每一组讲得内容从形式到实质上,从逻辑到细节上一一进行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讨论这个话题时没有注意到的,有失偏颇的地方,这样的锻炼能提高学生的团队组织、协作、沟通以及专业技能,甚至组织研究一个课题的逻辑,是一种综合素质的锻炼,能提高学生适应企业实践工作的能力。

三、结论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社会正经历巨大变革,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也从以前单一的学术型学位结构转为学术型与专业型学位并重,并逐步扩大了专业型研究生的招生比例。截止2012年,我国共有105家会计硕士(MPAcc)培养单位。同时,鉴于我国企业经济业务的复杂化和企业及其环境不确定性程度的增加,如何从发展已经成熟的国外会计硕士教育实践情况中进行反思和借鉴,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推动我国会计硕士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将是一个永恒的议题。

参考文献:

《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本科生的学科基础课,我校经济管理等专业均开设这门课程,学分为3学分。财经类专业学生掌握一定的统计方法,具备基本的统计素质对于参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是不可缺少的。教育部明确规定统计学为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凸现出统计知识在财经类专业学生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目前在我国,人们对统计学的认识还不全面,在高校,财会、金融、国际贸易等专业都很“火”,而统计专业却在萎缩。这与国外有很大不同,在一些发达国家如法国等,统计学是大学里最受重视的学科之一,统计学发展得如何是衡量某一大学学术水平的标志。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方法论科学,它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故统计教学一定要突出和强调“用”这一特点,即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关键是要会应用。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这门课后应具备一定的统计素质,能够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对人才统计素质的要求,故高等教育阶段开设的统计课程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应当将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高校统计教育应该为社会培养的是应用性、实用性人才,而不是理论性人才,高校统计教学要突出学而有用、学而能用、学而致用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财经类非统计专业统计教学内容的改革是近年来统计教育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有关教学内容的改革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

1、课堂讲授内容详略要得当

在高校统计教学普遍周课时为3节/周,学期总学时数只达51学时,且在教材内容较多而课时量又很有限的情况下,授课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完成教学计划又要突出重点地讲授,即授课教师课堂授课内容要安排得详略得当。有些内容可详讲,如第一章绪论部分,可向学生详细介绍统计的发展简史,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统计渊源的历史,从而增加对统计的认识及提高对这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还有统计学的基本问题也要详讲;有些容易理解的内容可略讲,可引导学生自学,如第二章的统计资料的搜集以及第三章的部分内容;有的可以将课堂内容转变为实践教学,比如实践性很强的问卷调查,可要求学生课后设计一份调查问卷表。问卷设计任课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他们的所关心的、熟悉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最好采取积极鼓励或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选题,因为只有学生最了解自己最关心的问题、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学生只有对他感兴趣的问题才愿意去进行调查。这样一方面保证了统计教学内容的相对完整,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统计思想,培养统计思维能力,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

2、加强对推断统计方法及应用的讲授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统计教学要达到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就应当遵循现代教育思想即以学生为主体,并以教师为主导且强调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具体说就是要改变原来在教学中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积极实施案例教学、提问式教学、实践教学。

1、实施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究等形式,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教育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方式的总和。教师可选取一些紧密结合实际,并具有一定代表性且生动有趣的实际案例进行剖析,阐述统计方法运用的条件、背景及其分析研究过程。其目的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在采用案例教学时要注意,不要把案例教学当成是举例教学,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既有相同点又有区别。相同点是二者都要通过一定的事例来说明一定的道理,都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不同点即案例教学是把学生放在实际的环境中,让其通过对周围环境和事件本身的分析、讨论、交流,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学习、锻炼能力的一种手段,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属于主要地位;而举例是使一个较难理解的理论通俗易懂,举例则是辅助教师说明问题的一种手段,在举例教学中,教师属于主要地位。

2、实施提问式教学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现在更多的教师在崇尚运用启发式教学,借此激活学生的潜能,引领学生对所学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对所提出的问题的设置要注意讲求质量和层次,要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能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究,从而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问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既可以采用在课堂上提问、由学生即席回答的传统形式,也可以采用把问题布置下去,由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分组讨论后,再以书面结果回答的形式。在运用后一种提问形式时,可以选择原有的课后习题,但更应该注重选择一些实践性强的开放型问题。让学生解决开放型问题,更有利于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实践教学

项目教学法就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统计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是由任课教师有计划地组织和引导学生独立地去做一个项目,并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个项目是如何进行调查研究的全过程。即从教学项目的提出―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的制订―统计数据的具体收集―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对整理好的统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统计结论―撰写项目分析报告的一系列统计实践活动过程。

在统计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是为了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使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充分发掘他们的创造潜能,提高他们应用统计知识、统计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一般每学期每班分组作1-2个实践项目较为合适。大多数项目适宜直接在校内收集资料,然后利用统计软件在计算机房进行整理分析直至得出结论。也可以利用暑假安排学生到实践基地,如到大型调查公司参与一些更大规模的调查项目,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统计方法在实践中究竟是怎么用的。

关键词:工程管理;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中图分类号:TL372+.3文献标识码:A

工程管理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设置的一个新专业,它整合了原专业目录中的建筑工程管理、国际工程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等专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较大的专业覆盖范围[1]。许多高校看到了该专业良好的发展前景,纷纷开设工程管理专业。截至2003年末,我国设置工程管理类专业的学校共有255所[2],至2010年已达307所。这种快速发展势头说明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和国家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加快,对于懂管理、有技术、善经营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需求与日俱增。如何办好这一新专业,更有效地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的工程管理人才,是摆在高校面前一项具体而又艰巨的任务。

1加强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因为各种原因,我国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场所和条件受环境限制,导致实践性教学环节没能得到认真、有效地落实,普遍存在“走过场”的现象。由于过于注重传授理论知识而缺乏教学实践环节,使学生缺少对实际问题的真切体验,妨碍了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工程管理这种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来说,进行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研究对加强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必要。

(1)加强实践教育是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2)实践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创新型人才的特征是高度的责任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具备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在实践教育中,学生学习更为主动、方式更为灵活、思维训练更为开放,既能锻炼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对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特殊作用,还可通过实践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理性知识的理解,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2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兴办各个层次的工程管理教育,培养了大批人才,在各条战线发挥了并且正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国内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办学水平逐步提高、专业覆盖面逐步扩大、社会认可程度不断提高,但是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认识上重视不够,实践性教学内容偏少

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的倾向。调查显示“实践性教学内容偏少”是工程管理教育中普遍而突出的问题。优秀层次的学校实践结构安排合理、内容丰富,涵盖了课程设计、课程实习、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课题研究等内容;而有待提高的学校实践环节开设的结构比较单一、实践层次比较肤浅,只有认识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缺乏足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4]。

(2)校外实习难度大,实习基地难找

(3)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学生主动参与不够,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实践教学人员中缺乏“双师型”专、兼职实践教学师资力量。部分专职实践教学人员没有经历过系统的工程实践和实际应用锻炼,缺乏科研实践,实际经验不足。另外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意义认识不足,主动参与不够,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4)实践教学综合性、系统性欠缺

目前大部分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缺乏对实践教学系统性、开放性、动态性的设计,缺乏对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践教学的重视与指导。各实践环节安排各自独立,学生得不到一个综合训练,也缺乏贯穿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实践教育的整体设计。同时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还不到位,工程管理专业的案例库还未建立。

(5)人才知识结构和人才类型与企业实际需求不适应,综合素质亟待提高

我国现有的工程管理人员现状是:技术素质较强,基本素质、尤其是国际化素质较为缺乏。管理综合素质普遍不高,责任心欠缺、流动性过大、国际化程度较低;技术素质“精而不广”;管理素质方面,协调沟通能力欠缺,缺乏系统性、综合性、全局性观念、团队协作精神、资本运作能力[2]。

3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措施探讨

以上所述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尽快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以使工程管理教育得到有序、有效和稳定的发展。参考国内外成功经验,提出改革措施如下:

(1)注重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进一步加强专业实习

(2)完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可通过适当加大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各类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学时比重,缩小课程教学与职业实践的距离,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另外,可以真实的工程项目为背景,学习《建筑制图与CAD》、《房屋建筑学》、《工程估价》、《工程结构》、《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专业课程。这种教学方式可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加强师资队伍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

积极培养本土教师的实践能力,鼓励并支持工程管理专业教师工作之余参加国家注册专业人员执业资格考试(注册造价师、建造师等)、国际认可的工程管理专业执业资格考试[6]。教师通过在相应的专业执业,专业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将得到极大提高,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还可以引进具有丰富的实践经历的优秀人才充实工程管理专业师资队伍。

(4)教学内容与主要执业资格考试衔接

在实践教学安排上可以有意识地围绕国家执业资格要求,使本科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能对国家相应工程管理类执业资格要求有所了解。课程体系内容以及课内实践教学活动应与国内主要执业资格考试相衔接,以满足学生就业、从业需要。

(5)推广案例教学

由于案例教学在管理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以及东南亚国家都陆续在管理教育中引入案例教学法[7]。工程管理教学的案例库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基础,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尚未进行案例库建设,应选择实践性强、综合性强、趣味性强、挑战性强的工程案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构建并推广案例教学法。

(6)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并存,逐步推行毕业设计

以往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往往以论文为主、毕业设计很少,教学改革中应提高毕业设计所占比重,向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并存、逐步推行毕业设计发展。首先,提倡毕业设计实际选题:以真实的工程建设项目作为毕业设计背景资料;其次,应重点强调毕业设计内容的综合性、模拟真实性和对毕业生专业综合能力的训练强度,培养毕业生基本的实践能力、创造意识。

(7)实践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还应加强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团、竞赛和社会活动,如创业大赛、科技创新大赛、讲座、学生论坛等,这些活动可以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知识获取,同时可锻炼领导能力与协调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提高职业选择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4结语

关键词:5M1E会计课程会计课程教学会计课程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会计课程教学研究现状综述

三、基于5M1E理论的会计课程教学应用研究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工业企业质量控制的5M1E分析法运用于此,从这一独特视角对会计课程教学进行了全新的分析研究。会计课程教学过程的把握,以至于会计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仍需我们持续不断的研究和探讨。

[1]杨有红:《二十一世纪的会计和会计教育》,《会计研究》2000年第8期。

[2]刘永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及对策》,《会计研究》2004年第2期。

[3]孟焰:《国外大学会计学本科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大学教学》2008年第2期。

[4]李晓慧:《会计教学体系研究:来自英国大学的借鉴》,《会计研究》2009年第10期。

[5]潘煜双:《会计教育改革:理论探讨与经验研究》,《会计研究》2009年第12期。

[6]钟念:《图示教学法在成本会计教学中的应用》,《财会通讯》2011年第25期。

[7]时军:《基于新会计准则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思考》,《财会通讯》2011年第27期。

一、法学实践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内涵

多年来,中国的教育模式一直奉行学院式法律教育,教师是绝对的教学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教师教什么学生便学什么。然而,这样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对法学人才的需求。法学专业的学生将来踏入社会后所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法律事件,由于我国属于成文法国家,绝大多数的法律事件都很难找到现成的教科书指导模式及处理路径。这就需要法律工作者整合法律知识,灵活的运用法律知识处理法律事件。这一能力的培养需要在木科教育阶段就贯彻,即本科的实践教学中就要培养学生独立或团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有担当、有责任的实践教学主体,而不是依靠教师机械的灌输处理问题的程序。

二、学生主体性法学实践教学的意义解读

法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的社会科学,法学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其实践性。因此,在法学教育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实践教学的主体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法学学生主体性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由之路

如果说法学教育在基础知识的教育阶段还遵循教师单向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是厚基础的必然要求,那么在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运用其解决现实法律问题的实践教学阶段就应该贯彻宽口径的培养方针。所谓宽口径是由法学学科适用领域决定的。法学是一门涉及面很广的学科,学生们需要运用法律知识解决纷繁复杂的生活事件,这些事件涉及建筑、医疗、保险、生物、科技等领域,因此资深的律师或法官往往具有非常广博的知识。学生在实践训练中,写作、演讲、思辨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同时,学生还需博览群书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也是为什么国家近十年来培养本科为非法律专业的法律硕士的原因)。在某一领域业绩突出的律师,往往除了具备法律知识以外还具备该领域的专业知识,如医事法律人才、建筑法律人才、金融法律人才。因此,法学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法学学生主体性实践教学能让法学专业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力

(三)契合了法治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模式

三、国外法学实践教学模式的启发

纵观世界三大主要法律教育体系,即美国、德国、日本,他们在法学实践教学方面都极具特色。这三个国家的法学实践要素一直以来都占据了法学教育的很大比重:在日本半个世纪,在美国将近一个世纪,而在德国则超过了一个半世纪。这三个国家之所以如此重视法学实践教学,是因为他们深深的认识到法律职业共同体中除了需要法律知识,职业技能同样是不可或缺的,而职业技能的获取一定要通过实践训练。

在美国,所有希望成为法律职业者的人(无论是成为律师、法官还是其他职业人士)都被训练成律师,律师辩护人的形象是法律职业者的理想原型《麦考利特被告》中列举了10项律师基本技巧,即解决问题、法律分析、法学研究、事实调查、沟通、提供齐询、谈判、提起诉讼与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组织与运作法律程序的操作技巧、辨别与解决伦理困境。法学院培养学生的主要目标是训练思维,即训练他们像法律家那样进行思考。主要方式是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来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法律事务问题的能力。

前文所述,在德国法学教育中的实践要素同样浓厚。学生的法学教育要经过基础教育及见习教育两部分的学习,且每一部分都需要通过国家统一的考核。通过了基础教育部分的考核后,学生进入见习阶段的学习,旨在深化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独立工作、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为今后进入司法实践创造条件。只有进一步通过见习阶段的国家考核后才能真正步入法律职业共同体。

日本的法学教育在注重实践性的同时还注重开放性。日本的法学学生在结束木科教育后,也需要参加司法考试,考试合格后进入司法研修所接受一年半的职务技巧培训。经过民事、刑事律师业务的全面、系统培训后才能从司法研修所毕业,进入法官、检察官、律师队伍。同时,日本为了拓展法学领域的涵盖范围,还在本科阶段开设政治学科,为法学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科目选择空间。

四、我国法学实践教学模式的选择

通过以上分析得知,法学实践教学的地位在各国法学教育中都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中国的法律教育也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更大胆、更深入、更务实、更具成效的探索。学徒制、案例教学、法律诊所、实习等等实践教学模式都是目前世界各国比较青睐的实践方式,但从学生主体性角度的考量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我们应让不同的方式具有不同的实践训练意义。

由于本文旨在探讨法律实践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培养,从而培养法学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担当精神,因此,拟将重点讨论诊所是法律教育这一实践教学模式。因为笔者认为,在目前盛行的实践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诊所式实践教学中是最具主动性的,学生能切实的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美国人本主义心里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处于该理论的最高层次便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他是指人希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完善自己,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法律诊所教学的推行,通过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能很好的促进法学学生自我实现,为社会培养优秀的法律人才。

诊所式法律教育起源于美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它借鉴了医学院学生在医疗诊所临床实习的做法,倡导在实践和经验中学习法律和律师的执业技能。在中国,诊所法律教育是指:法学院学生在一个真实或虚拟的法律诊所中,在有律师执业资格的教师的指导下为处于困境中的受援人提供法律咨询诊断他们的法律问题,开出处方,为他们提供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并亲自为他们提供无偿的法律援助服务。笔者认为,诊所式法律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实践模式,而是一个集写作、交际、谈判、分析、实战为一体的综合实践模式,特别适合于中国目前法律资源匮乏且不均衡的现状。正如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甄贞所述诊所法律教育是以学生为主的,通过办案来对法律条文加深理解,来对法律的适用加深理解具有非常强的操作性。这样的一种教育模式是对我们现在的传统的教育模式的一种很好的补充。在这种实践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的功能只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充当推动者、协作者、启发者,鼓励和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体现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

在我国推行诊所式法律教育行最有效的方式是将法律诊所推向社会,只有走进真实的社会生活,学生才能拥有大量的操练机会。具体而言可以采纳以下方式:

(一)与本地法律援助中心挂钩,带领学生分组接诊、会诊

(二)走进社区进行义务法律咨询

结合中国司法资源相对匮乏、人民法律意识淡薄的现状,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开展普法、送法活动也能满足诊所式教育的需求。学生针对社区居民的法律问题现场解答,能很好的训练其应变能力、思辨能力。同时也能构建良性互动的长期齐询法律关系,让学生能接触更多类型的案件,如继承、相邻、抚养、婚姻,而不是局限于教师有限案例教学的模式。

(三)送法下乡,感受中国特色的纠纷解决机制

带领学生走进乡上中国,让学生感受在中国法律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状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纠纷解决机制,体会书本和课堂以外的社会状况。

总之,笔者推崇诊所式法律教育,是因为其融合了分组学习、案例教学、师徒互动等诸多法律实践形式,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多种法律职业素养得以锻炼,而且这样的锻炼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探索式锻炼,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建筑遗产;遗产保护;学校教育;社会培训

建筑遗产作为历史的载体,对漫长而宝贵的历史起到了“保鲜”作用,拉近了现代生活与历史的距离,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中为人们留住了共同的记忆,为一个地方披上了独特的风貌特征。建筑遗产的区域特色价值、旅游价值、历史研究价值、地域文化认同感等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但从安徽千年释迦寺被拆,江苏宋代粮仓被毁等一系列建筑遗产破坏事件中,折射出国内建筑遗产保护意识淡薄的尴尬现状。究其原因,高校建筑遗产教育落后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高校既作为教育机构为社会输出各类管理和技术人才,又作为社会发展的智囊团为社会出谋划策。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高校对社会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加强。所以,加强高校的建筑遗产保护教育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发达国家遗产保护教育体制对中国高校教育的启示

西方国家的建筑遗产保护成效,得益于专业人才培养、普及性教育和培训性教育的完美结合。

(一)建筑遗产保护的普及性教育

法国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率先举行每年一次的“法国文化遗产日”活动,为民众了解历史文化提供了机会。受此影响和启发欧洲各国相继掀起了遗产保护的。意大利从1987年起每年举办“意大利文化遗产周”。欧洲事务理事会也确定了一年一度的“欧洲文化遗产日”。活动期间,通过开放博物馆、举办专题展览、互动体验等形式增进国民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从而增强社会的整体保护意识[1]。

(二)建筑遗产保护的技术培训教育及职业资格认定

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对建筑遗产的重视度非常高,高校中的遗产保护研

同时,各国也非常重视遗产保护从业人员的再培训和资质管理,如英国的“注册保护建筑师”制度,法国的“国家建筑师”制度。

(三)遗产保护专门教育体系

20世纪60年代,英国IRBA设置建筑保护训练会,1978年美国成立国家保护教育委员会,其职责是为高校及培训团体的遗产保护教学体系建设提供指导。这一措施成功并有力地推动了遗产保护教育的快速发展[1]。

英国目前有近30所大学开设遗产保护教育课程,其中开设本科生课程的有8所,开设研究生课程的有12所、开设学位课程的有10所[1]。美国从1964年至2010年共有24所高校成立建筑历史及其理论研究生专业,1977年至2010年有10所大学成立了历史建筑保护本科专业。这些专业开设的基础课程有物理、化学、材料等,专业课程有建筑历史理论、建筑诊断学、历史建筑的规划与设计等。课程体系从微观的研究和宏观的设计来设置课程,以培养历史建筑遗产保护的专门人才[3]。意大利保护专业学生毕业后按照成绩等级颁发“修复师”或“修复工”资格证书。

二、国内高校遗产保护教育落后因素探析

中国高校建筑遗产保护教育的落后同时表现在保护意识的培养和保护技术的培养两个方面。原因有如下两点。

(一)建筑学科起步晚,课程体系陈旧

首先,建筑学科起步较晚。中国建筑学专业以美国建筑教育为模板于20世纪20年代成立苏州工业专门学校,进入起步期。1949年后全盘仿照苏联模式,并于20世纪60年代进入较快发展期。随后因受重创陷入低谷,改革开放后进入恢复期。到20世纪90年代建筑学专业由原来的8所增加到60多所[4]。截至2010年建筑学专业增加到近300个,建筑教育规模进入了快速膨胀期。然而,目前国内只有30多所高校成立了建筑历史及其理论的硕士专业,每年硕士的招生规模不到300人,且多数从事建筑历史理论研究,从事历史建筑遗产修复与保护具体技术研究及规划设计实践的甚少。由于硕士年限短,课程体系不完善,学生不可能系统地学习保护技术。2003年同济大学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个历史建筑保护工程本科专业[2]。从发展历程来看,中国建筑教育起步晚,发展过程曲折,但近期发展速度过快,教学质量不高。

其次,课程体系设置落后。建筑教育长期以来受重形式轻技术思想的影响,将设计课程地位过分拔高,教学体系中的其他各个课程与设计课程之间衔接不紧密。另外,基础知识课程以灌输方式为主,设计课程则以“师徒式”的教学方式为主,缺少课堂互动,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最后,缺少全国统一的教育指导机构进行学科建设引导,学科内容与方向不明确。

(二)高校对建筑遗产保护意识的普及性教育重视不够

建筑遗产保护意识的培养有赖于历史课、思政课等公共课和选修课中的文化遗产保护内容。然而,在国内高校中,这些课程对历史遗产保护的内容重视不够,使毕业生成了缺少文化素养,视野狭窄的“专业”人才,极大地限制了保护力量的发展。

三、加强高校的建筑保护普及性教育,深化社会职能

(一)加大高校学生建筑遗产保护意识的普及教育力度

保护意识意义重大。

(二)发挥高校社会教育及参与社会管理的职能

充分发挥高校的社会教育职能,以开放课堂、举办学习班等形式让更多的社会管理人才得到“充电”的机会。另外,高校可以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加强建筑遗产保护研究,加大建筑遗产保护的宣传力度,当好社会管理智囊团的作用。目前,全国有近300所开设建筑学专业的高校,虽然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但若发挥得当却是一股强大的保护力量。

四、建筑保护教学体系的完善和提高

(一)在国家层面设立建筑遗产保护专业指导机构

针对高校建筑遗产保护专业的发展现状,在国家层面设立建筑遗产保护专业指导机构有三方面现实意义:一是可以对高校遗产保护专业的建设进行质量控制,指明建设方向。二是联同教育主管部门合理规划全国高校的遗产保护专业,同时采取教学交流、人员互派等方式平衡教育资源。三是引导遗产保护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均衡发展。

(二)增加建筑遗产保护本科专业

很多高校已经具备了开设建筑遗产保护专业的实力,但因担心学生就业问题而搁置。关于这个问题,同济大学作了有益探索:经过4年的学习,建筑遗产保护专业的学生可直接获得学士学位,也可继续读一年建筑学课程而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这样在历史建筑保护市场相对较小的情况下,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利益,继而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成。建议有实力的高校,尤其是建筑教育界的“老八校”,尽早开设建筑遗产保护专业,并以同济大学的探索为基础,参考西方国家的有益做法,结合中国国情和建筑遗产特点建立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系统地培养建筑遗产保护设计与技术

人才,以满足市场需求。

1.以建筑历史课程体系为基础,建立完整的建筑遗产保护课程子体系

2.建筑保护课程体系各部分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完善

(1)理论基础部分。以建筑历史理论部分为例,由于该课程文字叙述较多、内容庞杂,易使人产生枯燥感。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特定时期建筑形成和变迁的社会及历史背景为主线,侧重“叙事”方式,增强知识的故事性和逻辑性。同时注重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方式,避免教学过程乏味、呆板,引起学生注意,增加学生兴趣。

采用PowerPoint等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PPT教学可以结合授课内容展示大量的图片信息,增添教学的生动性。

采用虚拟建筑技术教学手段。虚拟建筑技术如同电影一般,动态地展现历史建筑的变迁,使学生真实感受到三维历史建筑的魅力。

采用研讨教学方式。通过布置研究内容,组织学生围绕专题完成资料收集、研究分析、讨论研究等课堂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改变建筑历史课堂讲和听严格区分的“填鸭式”教学法。

(2)历史建筑建构与保护技术部分。建筑历史构建部分的讲解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构建原理。中国古建筑虽历经长期发展,但各时期的构建体系雷同,只需讲解几个重要时期的典型建筑即可,无需一一讲解。同时将授课地点从教室移至实验室或模型制作室,通过成比例模型的搭建揭示建构与形式、建构与结构、建构与历史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构建原理。

历史建筑保护技术的教学更应注重历史建筑材料的选择和损毁部件的修复技术等内容,使学生不只了解历史建筑形式等宏观内容,也掌握历史建筑的建构和保护技术等微观内容,从而实现建筑历史课程从理论到实践过渡。授课方式主要采取案例讲解,施工实践等方式。

(3)历史建筑的设计研究部分。通过重建、新建、改造、修复等不同类型的历史建筑设计训练,使学生掌握历史建筑独特的保护理念和设计方法。将历史建筑的设计和设计课程渗透融合,实现建筑历史课程与专业课程紧密衔接。

高校教育应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发动机,当高校教育水平低于国家经济与文化发展需求时,将不能起到应有的引领、推动作用。现阶段,高校建筑遗产保护教育落后,严重影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导致大量极具经济文化价值的建筑遗产不断消亡。从高校教育的社会作用和影响出发,研究中国高校建筑遗产保护的普及性教育、社会技能培训教育、专业体系教育,对高校遗产保护教育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陈蔚.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建筑学院,2006:70-72.

[2]朱晓明.英国历史建筑保护执业资格与教育体系[J].建筑,2005,24(6):25-27.

[4]陈静.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教育之路[J].建筑与文化,2007,27(6):57.

Comparativestudyofarchitecturalheritageprotectioneducationinuniversitiesandcolleges

GEYi-peng,YEPing,LINan

(CollegeofPlanningandArchitecturalEngineering,Hen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Luoyang471003,P.R.China)

关键词:ESP;教学需求;职业需求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重视语言基础,偏重人文素质的培养,轻视甚至反对专业英语教学,结果是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既精通专业又有较强的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社会对外语能力的需要已呈多元化、专业化趋势,比如要求商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能直接用英语参加商贸谈判,新闻专业的毕业生能够直接用英语采访,法律专业的毕业生能用英语出席法庭,其他专业的毕业生能用英语和外国同行交流,充分体现外语的工具性和应用性。

1ESP需求分析研究综述

2ESP教学情况调查

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主要从职业发展角度,通过对福建省一所二本院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及访谈进一步探讨ESP需求,以明确ESP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教育部(2001)要求在国际性相对强的六个专业率先实行双语教学,该院校的金融、法学、信息技术和国贸等4个专业位列其中。该校的ESP教学主要以法律系、信息系和金融系为试点。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增加ESP教学,教师分别选择长期接触该专业领域知识的英语教师,其中有2位是法律英语专业,2位第2学位是金融专业。调查目的:从职业需求角度了解现阶段ESP课程开设的必要性以及已开设ESP课程的教学效果。

调查对象:ESP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大外教师47位)和接受ESP教学的大学一年级学生128名(来自法律系、信息系和金融系)以及业内人士(毕业生)15名。

教学需求问卷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①个人简况;②ESP学习需求问卷,共25个问题,包括学习动机、学习现状、ESP学习需求、对ESP课程看法等方面的问题。

本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共190份,其中教师问卷47份,大学一年级学生128份,毕业生15份。根据调查结果主要从职业需求角度对ESP进行分析。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学生需求

调查显示学习动机是ESP课程学习中的重要因素。66.39%的学生进入大学后英语学习目标是通过四六级考试,16.81%是为了考研做准备,5.88%为了能够顺利毕业,10,92%为了就业。就学习ESP的学习动机而言,47.9%的学生学习ESP是为了更好的就业,26.89%出于兴趣爱好,4.2%为了出国,21.01%为了毕业。

教育研究已经表明,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果。RodEllis(1997)在Gardner和Lambert动机研究的基础上将动机描写为工具型动机、融入型动机、结果型动机和内在型动机四种。工具型动机指的是学习者获取语言的功能需求,其目的是为了适应某种目的,如找一份可靠的工作。从调查看,专门用途英语学习者的工具型动机比较强烈。

从调查情况来看,学生普遍反映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与中学英语教学内容上存在重复,大学英语对于英语基础较好的新生没有太大挑战,对于通过四级水平考试的大二学生,课堂教学内容更是缺乏吸引力;其次,大学英语教学仍以普通基础英语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其知识与学生的专业和职业需求关系不大,挫伤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再次,如果学生由基础英语直接过渡到双语教学,其外语水平和基本专业知识未达到开展双语教学所需要的水平,可能使学生陷入语言能力没提高、专业知识没掌握好的窘境。

调查结果显示受试者中92.44%认为开设ESP很有必要,其中81.51%受试者认为ESP教学对其就业、89.92%认为对其职业发展空间、91.6%认为对其未来工作中专业知识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项为多选题)。

对于ESP教学方法,68.07%的学生希望在听说方面有所侧重。究其原因,课题组认为听说教学和ESP目标一致:二者都是以实际应用为目的,都是使学习者能够更好地运用外语在本专业领域进行交流。听说教学中简单化、专业化的词汇能够提高学生对ESP的兴趣,听说教学设计的情景与任务的真实性

课题组根据社会调查统计数据,发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要求因工作内容而有所差异。其中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英语听说技能在“援外施王”和“接待外事”这两项工作中相对比重大。而读写译技能则体现在“会议通知、产品说明书、设备说明书、合同文件、工程项目书和协议书等书面文件中(白静等,2009)。课题组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发现以上几点均为学生欠缺方面,学生也期待在这几方面进一步提高,以缩小目标情景对专业知识的要求和学生英语知识技能之间的差距。

3.2社会需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社会对于既精通专业又具有较强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主编的《2005年中国人才报告》预计,未来几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其中一些涉外人才需求很大,如涉外信息技术交流、涉外律师、涉外人力资源管理等人才缺口预计在325万人。

课题组对我国以2011年托业成绩为基础的校园招聘筛选标准以及同一职务不同岗位对托业成绩的要求分别做了调查,见表2及表3。

托业考试的意义是针对不同企业、不同岗位提出不同的职场英语要求,以不同的分数段区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也可以说托业考试是企业选人、用人的量化标准。通过了解托业考试,我们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可以有的放矢,根据企业的标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课题组还对行业内人士进行了结构访谈(其中5位来自律师事务所,5位银行业人士,5位IT业人士)。课题组设计的15个问题涉及行业英语知识的应用,行业在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的不同需求,以及行业英语综合能力对个人发展的作用等。

调查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英语听力、阅读、口语、写作和翻译能力的要求分别为30.9%、51.5%、38.2%、36.8%和54.5%。

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英语听说技能的要求包括日常交际外商谈判、签订合同、接待外事和援外施工,所占比例分别为:30.90%、35.30%、32.40%、39.70%和41.20%。多数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英语技能中阅读技能重要,这包括产品说明书、设备说明书、合同文件、工程项目书、协议书和会议通知等,所占比例分别是48.50%、44.1%、48.5%、44.1%、47.1%和58.8%。与阅读相对应的这几方面的写作要求分别是42.60%、39.70%、48.50%、45.60%、48.50%、50.00%。与阅读相对应的各个方面的翻译要求分别是51.50%、52.90%、55.90%、52.90%、51.50%。

被调查的用人单位认为技术岗位,即研发型岗位对英语技能的需求值最高,达52.90%,技术性人才需要较多地接触国外先进的技术,并且经常要阅读外文资料,所以技术型岗位对英语技能需求最高;用人单位对后勤岗位,即服务型岗位提出英语技能要求的只占27.90%,其他如操作岗位、行政岗位和第三产业岗位则相差不大,都在51%左右。

第二部分是关于ESP教学应如何调整以适应实际工作需要。47.4%的被调查者对ESP课程的教学效果表示不满意,31.6%表示比较满意,仅有21.1%表示满意;63.6%的被调查者认为现有ESP教学中只注重语言点的解释,缺乏口语的训练和交际能力的培养,18.2%认为师资缺乏,9.1%认为教学方法单一,9.1%认为听力需要加强。由此可见,ESP教学应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听说的训练,改变传统的语法翻译法的单一使用。

4关于ESP教学的思考

根据调查情况和该院校的ESP教学现状,笔者对于ESP教学的思考如下:

(1)对学习任务的真实性的重视。这要求学生在处理课

文时应采取现实生活相同情景中应采取的技能和策略。在教学方面应采用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问题解决等一些再现或模拟现实情景的方法。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积极学习并运用新的教学理论,要了解对特定学生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目标情景,以便使ESP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4)建立ESP教学体系,规划和协调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设计、师资培养、教学模式、教材开发、大纲制定,以及完善课程评价和图书资料建设等。因为ESP课程的跨学科性质,它的专业方向各异,所以长期以来一个统一的ESP教学模式就难以建立,没有可以采用的统一的教材和评价方式。ESP课程的教学目标、师资选择、教学方法等等在培养计划中还需完善并做规划和协调。不同行业之间对毕业生英语能力的要求差异很大。如从本次调查的学校的专业设置看,从事经贸、商务、涉外法律、会计、人力资源、IT产业等行业的毕业生需要具备较高的英语应用能力,方可胜任工作。此外,针对同行业不同专业所涉及的岗位群对英语能力的要求的差异,我们的ESP课程要做到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与英语专业知识的有效结合。这就要求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应根据学生需要,有不同的侧重点,教学方法上也相应地有所不同。社会对不同的人的外语技能需求有不同的侧重,每个人学习外语也都有不同的目的,因此不应该对所有人提出统一的技能要求,而应该尽量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

我们认为ESP+EGP+X教学模式应为首选,可把x理解为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中的某一项或几项,是英语学习者五项技能中的特长项,或者叫特色项。另外就各个不同专业课程的分支课程,根据其涉外交流的程度选择开设ESP教学,比如法律系可以根据需要先后开设合同法、商法、经济法、国际经济法、知识产权法、世贸组织法、英美司法制度、法律文书写作。其次,民法(因英美法系法律部分划分不同),单设侵权法、合同法和亲属法等。ESP教学紧紧跟随专业知识分支细化的步伐,才能把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THE END
1.离婚可以申请法律援助吗可以的。法律援助的规定就有离婚案件,具体指因遭受家庭暴力、虐待或者遗弃、对方重婚或者配偶与他人同居的受害方要求离婚的,可以申请法律援助。法律依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六条 夫妻双方自愿离婚的,应当签订书面离婚协议,并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https://mip.64365.com/answer/12065.aspx
2.法律援助条例第一条 为了保障经济困难的公民获得必要的法律服务,促进和规范法律援助工作,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公民,可以依照本条例获得法律咨询、代理、刑事辩护等无偿法律服务。 第三条 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措施推动法律援助工作,为法律援助提供财政支持,保障法律援助事业与经济、社会http://www.changyuan.gov.cn/sitesources/cyxrmzf/page_pc/xxgk/bmxxgkznhml/zcwj/articlede139dffb65f4fc6a39140f38b3fec0f.html
3.超实用!这份法律援助指南请收好→这份法律援助指南请收好→ 法律援助:是指人民政府为经济困难的公民和其他符合规定条件的公民无偿提供的法律咨询、涉法事务代理、刑事辩护等法律服务。法律援助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服务民生,惠及困难群众,维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一项重大举措。 一、法律援助范围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OTM2NTczNQ==&mid=2650638929&idx=4&sn=31ea3a4996f7bf22f2d501e758f5ea06&chksm=89387420707c314fc77556dc5d9923e9f03bfd988b79b7bc1cc2f87321fb1d29c8f47c574c18&scene=27
4.法律援助要去哪里找法律援助一般向被告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申请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填写申请表;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请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申请,由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或者代为转交申请的有关机构工作人员作书面记录。关于法律援助要去哪里找的问题,下面由华律网小编为您详细解答。 一https://m.66law.cn/laws/2138293.aspx
5.哪里可以免费法律咨询?怎样寻求法律援助?免费法律援助的方法?#哪里可以免费法律咨询?怎样寻求法律援助?免费法律援助的方法?#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在线咨询 #申请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12348 #法律援助24小时免费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https://www.360doc.cn/article/84428115_1133276239.html
6.又被起诉怎么办?协商还款后仍被起诉的解决方法要是最法院判决借款人有还款义务,那么借款人必须按照判决实行支付。即使起诉之后借款人无法获得更多的优也不能拒绝实判决。借款人应该尽量履行本人的还款义务,并避免产生进一步的法律纠纷。 借款人被起诉后的处境并不理想,但仍然存在若干解决疑问的方法。借款人应该熟悉起诉的原因,寻求法律援助,提供证据和解释,进一步与债https://m.weather.com.cn/ccps/yongkazhishi/72060.html
7.学平险不理赔怎么办?这些方法可以帮您解决问题保险理赔四、寻求法律援助 如果以上方法都无法解决学平险不理赔的问题,那么就可以考虑寻求法律援助了。这需要找到一位专业的理赔律师,让他们根据法律来为您进行申诉和辩护。这样虽然时间和费用会更多一些,但是成功的几率也会更大。 学平险不理赔的情况发生后,家长和学生可能会陷入困境。但是只要能够冷静分析,并采取一些有建设https://www.shenlanbao.com/zhishi/7-620964
8.购车退定金,最好的办法2. 寻求法律援助/提出投诉: 若4S店拒绝配合退还定金,您可以考虑向法院提起诉讼或向消费者保护协会寻求帮助。但请留意,定金的相关事宜必须以书面形式明确,包括定金金额和支付期限等细节。若支付定金的一方违约,则无权要求定金返还;相反,若接收定金的一方违约,则需加倍赔偿对方。 https://www.yoojia.com/article/8897241387191295006.html
9.Temu商家发现被侵权了怎么做,Temu侵权处理办法对于严重的侵权行为,可以考虑寻求法律援助。请一位专业律师代表大家的权益,向Temu侵权卖家发送针对性的临时限制令(Temporary Restraining Order,简称TRO)或律师函,明确要求其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相关损失。律师作为专业人士,能够更好地处理法律事务,提供法律保障。 https://www.cifnews.com/article/152455
10.信用卡分期还款中多还了钱怎么办?如何处理这种情况?5. 寻求法律援助 在极端情况下,客户可寻求法律援助,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信用卡分期还款多还钱的难题。 三、怎么样避免信用卡分期还款多还钱的情况 1. 提前熟悉信用卡政策 客户在办理信用卡分期还款时,应提前理解相关政策和规定,保障在还款期间不会出现多还钱的情况。 https://www.cnxds.com/2024baiqi/yqzhishi/6697.html
11.职场性骚扰防范指南心理学文章对于一些纠缠不休的骚扰者,就需要积极在私底下搜集其骚扰据,例如录下其挑逗言语等,一方面可以以此来要挟对方,要求对方收敛言行,另一方面也便于日后付诸法律援助,尽最大可能保护自己的利益。 4.寻求援手 一般情况下,性骚扰者不会只有一个目标,但诸多女同事碍于自己面子和事业,都选择忍受屈辱而不愿求助。俗话说人多https://www.xinli001.com/info/100323010/
12.七年级下学期政治知识4、弹奏好青春协奏曲(解决青春期矛盾、消除青春期烦恼的方法)? ①多与父母、老师和同学沟通,寻求他们的指导和帮助。 ②当出现心理冲动时,应想一想道德规范、法律的要求,并提高自己的控制力,通过自我暗示、目标转移、换位思考、幽默化解等方法,进行有效控制。 https://m.oh100.com/zhengzhi/850172.html
13.遇到老赖不还钱怎么办遇到老赖不还钱怎么办:寻求法律援助 假如协商无果,或对方根本不回应,那么就需要借助法律手段。向法院提起诉讼,须要对方偿还债务。起诉前,需要收集充分的证据,如借款合同、转账记录、聊天记录等证明双方存在借贷关系以及对方未履行还款义务的事实。一旦胜诉,法院会出具判决书此时对方仍不履行判决结果,则可申请强制实行。 https://www.bhxww.com/falv/yqzw/4673.html
14.公共法律服务总结范文(精选20篇)二、认真参与公益法律援助活动 我积极投身于普法工作,根据普法工作目标和要求,在法制宣传日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坚持说理释法,耐心解释,努力营造良好法制环境,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并结合工作实际,探索普法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子,采用到企业开展调研、开办普法课和专题法律讲座等多种形普法,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 https://www.ruiwen.com/zongjie/6491039.html
15.抖店保证金怎么退回?具体的操作方法是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 除了基本的操作方法外,我们还可以探索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便更好地处理抖店不做退还保证金的情况。 1. 与客服联系 如果在解约申请提交后一段时间内保证金仍未退还,可以与抖音平台的客服人员联系,了解退款进展情况。客服人员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并解答你的问题。 2. 寻求法律援助 如果退款问题长时https://m.11467.com/product/d225941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