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行业目前发展的瓶颈依然是需求问题,当需求人数或市场渗透率达到20%的时候,心理行业即将面临爆发状态。”壹心理创始人兼CEO黄伟强近期表示。
中国和美国在心理行业发展上处于不同的河流里面,美国是服务、体验市场,中国在经历从科普走向服务、体验的过程之中,相信未来5年中国一定会出现心理健康领域的上市公司。
以下内容,根据黄伟强在壹心理主办第五届“十年心理变与不变”心理行业峰会中的演讲《10年心理行业的迷与路》整理:
第一个观点,心理行业发展到今依然存在瓶颈,好消息是它正在逐步突破,我个人觉得未来5年会有成熟的商业体会出现。
我们一直在说行业发展的瓶颈,那么发展瓶颈到底是什么?不同的人对这点也存在分歧。有些专家认为心理学行业发展的瓶颈是因为专业队伍的人数以及服务质量不够,但是我跟大家有不一样的观点,我认为目前发展的瓶颈是需求。中国大概有10亿人需要心理健康服务,有7亿心理亚健康人群,有1.7亿心理疾病人群,可以看到潜在需求是很巨大的,但真正愿意付费买单的人群相对来较少,这是心理行业最大的瓶颈。
行业的春天什么时候会到来?从其它领域的投资规律可以发现,当一个市场的渗透率达到20%的时候将全面爆发。什么是市场渗透率?就是前面提到的现有需求人数除以潜在需求的人数。
据我了解,到今年为止市场上年收入过亿的心理学公司只有8家,主要是以线上咨询平台为主,也有一些做线下EAP(EmployeeAssistanceProgram)的以及做设备的公司。不过,我很笃定未来5年一定会出现心理健康领域上市公司,同时,我希望壹心理在5年后是那家公司,对此,我也比较有信心。
第二个观点,心理咨询的形式正在被互联网改变着,但是传统的咨询和线上咨询都各有优势。
我个人觉得目前我们对于线上咨询和数字咨询有一些偏见,很多的数据其实是反直觉的,就像壹心理刚开始做线上咨询的时候,很多的创始人朋友都会觉得壹心理要切分线下心理咨询的蛋糕,但是根据过去6年我们做线上心理咨询的经验看到,线上咨询与线下咨询并不是充分竞争的关系,线上咨询在充当着把蛋糕做大的事情,而不是切分线下心理咨询的事情。
壹心理平台上80%的用户会选择线上心理咨询的方式,很多人觉得现在这么多用户选择线上咨询,是因为疫情不方便,但是我们的数据告诉大家,疫情以前也是这样的。
很多用户在接触壹心理之前是没有了解过心理学的,也从来没有为心理学产品付费过。当他们接触了壹心理之后了解了心理学和心理咨询,当有需求的时候就会在壹心理平台上预约心理咨询师可以线上完成心理咨询,也可以到线下面对面做心理咨询。线上与线下的资费价格是相当的,但还是有80%的用户选择了线上去完成整个服务的闭环,所以我们能看到未来心理咨询数字化一定是主流。
另外一个观点,传统心理咨询依然有它的市场,线上和线下都是心理咨询,各有各的优势。我们线下也有8家心理咨询中心,发现线下心理咨询中心的预约次数是比线上高的,线上是8次,线下是11次。线下心理咨询更容易连接客户并建立长期的关系。
未来心理需咨询会被互联网改变,不是线上的咨询要颠覆线下的咨询,而是以后用户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所以线上咨询跟线上咨询不应该是一个竞争的关系,而是把人群做了一个分类。喜欢线上的人选择线上完成心理咨询,一些注重视觉型的用户可能更愿意到线下完成心理咨询,做了一个这样的区分。
第三个观点,心理行业秩序在重构,行业基础设施开始被重视,我觉得整个心理咨询服务即将步入正轨。
2017年国家取消了咨询师的考证,我个人觉得是利好,代表未来整个行业侧重点将会从拿证为主体的培训转到注重能力培养的培训。壹心理在2016年和2018年也有自己的培训体系,培训目标是培训一批能做实战的心理咨询师而不是卖一个证。我觉得未来咨询师的培养和咨询师的监管不会放在国家层面,主要会放在行业协会和企业层面,比如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学会,相信未来他们也会出一些咨询师认证的培训体系。
另一方面是行业的基础设施,目前很多心理学出身的人或者拿证的咨询师去服务大众的时候,基本上是没有行业基础设施给他们提供服务的,甚至都没督导就给大众提供服务,就像上网的时候没有安装杀毒软件,本身危险是非常大的。我觉得这不是咨询师的问题,而是咨询师进入行业的时候并不知道有这些基础设施,也不知道去哪里找。
例如,我自己有行业咨询师群、行业创始人群,经常看到咨询师遇到棘手个案的时候不知道转介给谁,或者遇到需要进行处方药物治疗的个案也不知道该到哪里找合适的精神科医生。而在美国心理咨询师与心理医生是有一个平台相互打通的,个案报告咨询师和医生都可以相互查看,可以帮助患者走出困境,但是我们目前是没有的。
最后是关于咨询师的职业保险。壹心理数据显示,极端个案有千分之七的概率,就是你做一千个案子里面,有七个是又可以有极端状况的,他们可能有自杀的倾向、可能会有一些高情绪的状态或者是人格障碍的群体,这些个案特别棘手,甚至会造成一些人身伤害。于是,我们在这两年开始为我们平台上的咨询师提供咨询师职业保险。
中国现在有130万执照咨询师,但是真正活跃在行业的大约20万。我们是从哪里得出的数据?心理咨询师之家是咨询师平台,目前有16万的咨询师入驻,每周大概有4万的咨询师都会上壹心理咨询师之家学习,我们从这里推测拿了证书依然想从事心理行业的群体大概是20万。
第五个观点,心理从业者角色应该是多元化的。以前我们经常说心理从业者的角色是助人者是帮助别人的人。但互联网时代每一位心理从业者都应该是一个表达者才会更受欢迎。
第一,心理咨询师是助人者,也是一个服务者,这也意味着用户不仅是来访者也是消费者。这里面有一些专业和商业之间的平衡,对于专业来说要保证专业伦理的设置,不能跟来访者建立一个多重的关系。但是不管怎么样,心理咨询是一个服务,服务要给消费者带来什么样的感受,这是咨询师作为一个服务提供者应该去考虑的部分。咨询师不要向来访者营造高高在上氛围,要为来访者提供专业、有温度的服务,如果服务体验不好,也会影响到专业的体验,客户会觉得咨询师的服务内容有问题的,所以其实咨询师既是助人者也是服务者。
每个从业者要从单一的角色里面摆脱出来,既要是助人者也是服务者。只有这样我们才没有高下之分,才能慢慢地把握好与来访者的距离,提供更有温度,更好的服务。同时,要从助人者的角色出来,要成为一个表达者,通过一对多的方式连接更多的用户,连接更多的大众,把自己做成一个IP,只要你成为一个IP的话,你就是未来流量和咨询的入口,就可以去平台化生存。
第六,刚才讲的都是过去10年整个中国心理学的变化,我觉得中国跟美国心理行业发展处在两个不同的河流里面。
第二点是未来中国心理学发展,2019年慢慢意识到中国的河流在转向,随着心理学的教育、科普转向到做心理服务。无论是国家的倾向还是大众现在找心理咨询的服务,我们都需要这个转向,这是接下来给所有心理从业者和创业者很好的机会。市场在逐渐地走向成熟,我们原来都是在前面开荒,现在也可以提供一些服务,这是过去10年、未来10年有一个大的转向。
另外一个转向是体验,现在中国人绝大部分的教育都是针对大脑,我们现在提供的心理学服务和产品也是针对大脑的。可能未来在做心理咨询和心理服务的同时也需要更多的智能设备,能够与身体、情绪、感受连接,而不是全部的产品和服务都针对大脑,这也是一个大的转向。
可能转向线下的工作坊为主,也可能转向一些虚拟设备、智能穿戴设备,服务和体验是同时在发展的,因为有互联网跟智能设备的时候,他们做了很多体验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