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许应锋通讯员武国顺邹景根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和乡村振兴的基石。近年来,十堰市郧西县以“律师乡村行”为抓手,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推动律师下沉基层服务,在“情理”之外补上贴身法律“裁判”,引导群众自觉守法、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成为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2021年,郧西县被国家信访局授予“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市区)”。
“情理”讲不通,法来补
上津镇伍峪坪村村民邹某与石某,原本是亲戚,但因土地纠纷,两家人矛盾越积越深,持续长达21年。
双方互不相让,矛盾激化,频繁到镇里上访。
“讲情、讲理,嘴都磨破皮了,甚至当面同意,隔夜就反悔。”村治调主任晋长建介绍,历届村委会多次调解,都没能达成和解。
“看到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21年的矛盾纠纷得到化解,我比他们还高兴。”徐佳君说。
律师进村,矛盾不出村
长期以来,由于社情复杂、城乡发展不平衡等因素,郧西县重点领域、重点群体、重点问题、重点人员的信访矛盾复杂,2016、2017、2018连续3年,平均每年信访案件达2900件以上。因处理信访案件,该县耗费大量成本,牵涉县乡村干部大量精力,且效果不理想。
“乡村是熟人社会,过去调解矛盾纠纷,乡村干部更多依赖亲情、乡情,讲道理、说事理。在社会利益多元下,情与理的黏合、润滑效用大为降低,法律手段欠缺,就造成矛盾纠纷调解效果不佳,更不长久、稳固。”郧西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翁茂兵直陈问题的关键,“情理之外,必须补上法治短板。”
在充分调研、开展试点的基础上,2019年起,郧西县决定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组织开展“律师乡村行”,发挥律师职业优势和第三方作用,让优质法治资源走进乡村、走进基层,宣传法律知识、化解矛盾纠纷,破解乡村治理难题。
观音镇彭家湾村,过去矛盾纠纷不断。“以前每年都有三五起到县里上访。”该村党支部书记徐洲介绍,从去年至今,该村无一起矛盾纠纷闹到镇里、县里。“现在村里只要出现矛盾纠纷,律师就及时就地化解,真正实现矛盾不出村。”去年十巫高速建设拆迁,该村涉及96户,在拆迁前,该村将拆迁户召集在一起,请包村律师谌甲军集中宣讲政策、法律,所有拆迁户都签订协议,无一起反悔、上访。
统计显示,近3年该县进京赴省信访以每年40%的比例下降。
信息化平台考核律师服务
律师到哪些村开展了工作?工作效果如何评价?
“采用信息化APP平台,实现一键管理、评单。”郧西县司法局局长柯其江介绍,通过“律师乡村行指挥中心”考核管理APP平台,可当天查阅律师进村情况及点对点推送信息。律师现场调处完毕后,必须将现场调解照片和书面协议上传平台,由县司法局“评单”。
该县推出“互联网无人律所”,全国4万多名律师进入律师库,并在18个乡镇(场、区)以及行政审批服务大厅等公共场所设立“互联网无人律所”终端。群众每天可免费“点单”3次,每次咨询30分钟;律师则“抢单”,按单计费,政府“买单”,县财政每年投入490万元。
“律师进村,既是法治宣传工作队,也是矛盾纠纷化解工作队,让群众少跑腿,实现矛盾不出村。”柯其江介绍,“律师乡村行”开展以来,律师参与化解矛盾纠纷4500余件,开展法治宣传4600余场次,提供法律咨询7.5万多人次,提供法律援助900余起,协助村(社区)开展依法治理7500余次,为乡村各类经济组织提供法律服务120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