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下午,由北京市司法局主办,北京仲裁委员会、北京市律师协会、北京市公证协会共同承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服务贸易法律论坛”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
论坛首先播放了北京市涉外法律服务专题宣传片《凝心聚力谋发展汇智共通向未来》。
开场致辞
成果发布
北京仲裁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姜丽丽发布《建设北京国际仲裁中心高质量发展国际仲裁》。一是北仲不断强化国际案件处理能力,自成立以来,受理国际案件1,857件,所涉标的额人民币611亿元,当事人涉及的国家和地区累计达65个;二是持续为当事人提供创新争议解决服务,率先将仲裁费用区分为仲裁员报酬和机构管理费,规定仲裁员报酬可以按照小时费率计算,明确仲裁庭可采用网上开庭的方式等;三是对接国际规则,接轨国际仲裁先进做法,积极推动仲裁员主导案件程序,在国际商事案件中引入程序令制度,发布《国际投资仲裁规则》等,为国际投资仲裁提供“中国方案”。
北京市律师协会副会长韩映辉发布了《北京律师行业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情况》。一是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交流,与当地律师组织签订《合作备忘录》,加入“一带一路”律师联盟,提供全球化法律服务;二是积极开展行业调研,连续对外发布《北京市涉外法律服务调研报告》《北京市律师事务所“走出去”调研报告》,为进一步制定北京律师行业涉外法律服务发展政策提供数据支持;三是积极拓展法律服务覆盖面,目前北京37家律所设立境外办公机构323个,遍布92个国家和地区;四是强化涉外律师人才培养,壮大北京涉外法律服务队伍。建立多面立体培训体系,设立“扬帆计划”系列培训项目,组建涉外律师人才库,现有入库律师1326人;五是编撰《北京市律师协会涉外法律服务优秀案例汇编》系列丛书,解读涉外法律服务项目的难点与亮点,为营造良好的法治营商环境提供有益的实践经验。
北京市公证协会副会长王瑞林发布了《北京公证行业创新涉外法律服务的主要举措》。一是涉外公证法律服务发展日趋规范,坚持以涉外公证易发风险点为切入口,不断加强风险防控体系建设;二是涉外公证法律服务力量不断壮大。北京市24家公证机构均可办理涉外公证业务,其中,9家公证机构实现公证、认证一站式服务,市公证协会还成立了涉外涉港澳台专门工作委员会,积极开展与国际和港澳台公证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三是涉外公证法律服务作用日益彰显。充分发挥公证联通、互信、预防纠纷的优势,为数百家贸易、科技、能源、建筑、金融等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开发、投融资等提供公证法律服务,业务范围辐射“一带一路”沿线90%以上的国家。
现场签约
北京仲裁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姜丽丽与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会长权顺基签署了《涉外法律服务深化合作协议》。
北京市律师协会副会长王清友与哈萨克斯坦法律顾问协会会长朱玛盖迪·萨肯诺维奇·叶柳巴耶夫签署了《合作协议》。
北京市方圆公证处副主任王瑞林与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副主任李木子签署《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公证服务协议》。
北京市通州区司法局局长石建华、北京市潞州公证处主任翁庆国、北京市通州区运河商务区管委会主任林正航签署《公证服务“两区”建设战略合作协议》。
专业与谈
与谈环节以“打造北京国际仲裁中心——首都仲裁行业的国际化发展之路”为主题,由北京仲裁委员会副秘书长陈福勇主持,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杨敏,中建国际建设有限公司总法律顾问兼首席合规官、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李志永,北京市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孙巍,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法庭专家委员会委员陶景洲,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北京国际商事法庭副庭长梅宇等五位嘉宾分别围绕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程序主导权移交改革和收费制度改革、紧急仲裁员制度、国际化案件管理体系以及司法审判机关对仲裁的支持与监督等内容进行研讨。
主旨演讲
北京市环中律师事务所主任、首席合伙人,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王雪华讲述了中国国际服务贸易新发展。
北京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彭俊,以“中国‘走出去’的新发展对涉外律师的新要求和新机遇”为主题进行演讲。
北京市长安公证处副主任张浩以“公证助力‘一带一路’行稳致远”发表演讲。
本届论坛在线上多个平台进行中英文现场直播,近二十万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