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正值就业招聘、各类考试旺季,各地各类招聘考试密集举行。12月24日,记者调查发现,在一些网络平台,有的助考中介以“考试辅导”为名诱导求职者舞弊,以此牟利。这种乱象甚至蔓延到校内考试,由此催生了一条地下黑色产业链。
(招聘会现场。记者王智芳摄)
线上入职招聘考试催生“助考中介”,还包过
据悉,随着灵活就业的兴起,入职笔试由线下转为线上,这也给作弊者带来可乘之机。记者调查发现,企业面试流程中的笔试已经成了一些人眼中的“生意”。在网络平台上,助考中介诱导求职者“花钱走捷径”的情况屡见不鲜。
所谓的助考中介就是在考生与代笔者之间牵线搭桥,利用一些手段“助力”考生作弊得到高分。他们不仅承接各类在线笔试代考业务,还提供简历制作、代投、内推、面试辅导等业务。
(网络平台上“代写”评价截图。)
记者留意到,该店铺还承接快消、咨询、券商、地产、银行、互联网等不同领域在线笔试代考业务,同时提供简历制作、代投、内推、面试辅导等业务。
“且不说会有被抓到的风险,即便能侥幸混入面试阶段,依然需要依靠自身实力获取工作机会。况且,在此过程中,还有可能存在个人信息、资金账户泄露等风险。”虽说刘小语求职心切,但她表示不敢轻易将自己的命运交到别人手里,“如果在考试中作弊一旦被企业发现,将彻底断送自己的职业生涯。”
代考生意门类广,蔓延至学校考试和论文
记者发现,这些助考中介的业务范围非常广,除了招聘考试,助考生意甚至延伸到大学、研究生,以及论文、毕业设计等,对应的价格则根据具体的考试难度而明码标价。
在某购物平台,记者通过检索找到了一家自称能提供大学论文服务的卖家,他表示可承接不同领域的文稿。
【律师说法】
企业招聘考试也有法律约束,或追刑责
针对考试作弊,我国法律有着明确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尽管企业招聘考试通常并不属于‘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但也是有法律约束的。”湖南越一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晓辉表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指出,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以外的其他考试中,组织作弊,为他人组织作弊提供作弊器材或者其他帮助,或者非法出售、提供试题、答案,符合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非法生产、销售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罪、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罪、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罪等犯罪构成要件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在此,刘晓辉提醒,试图“走捷径”的考生,如若企业方发现其考场作弊,将“竹篮打水一场空”。
针对助考中介乱象,刘晓辉建议,招聘企业、平台和有关部门应从监管、技术等多角度共同发力,整治替考、助考舞弊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