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往的互联网传说中,和林俊杰长得最像的明星公认是郭冬临。但科技的浪潮来得如此之快,近两年席卷网络的“换脸技术”,让“长得像林俊杰”这件事不再由郭冬临垄断了——
当然,林俊杰不是被换脸技术盯上的唯一明星,李幼斌、黄晓明、刘亦菲、孙红雷等,以及各种当红网络主播,都是此类恶搞视频的常客。观众获得快乐,博主获得流量,明星获得路人缘,似乎已经是视频时代心照不宣的传播模式。
某站UP主瓜某的视频大部分是通过AI换脸的形式进行恶搞
动不动就发律师函,就是“玩不起”,如UP主瓜某最近的一条动态中所写,“有很多网友还是支持我的”。
林俊杰的“律师函警告”,有没有必要?
这位UP主此前不是不知道制作此类视频的风险,但他大概没想到,会真有一天接到来自明星的律师函。
9月23日,瓜某在B站po出几张截图,称自己被林俊杰起诉了,对方要求他致歉并赔偿经济损失25万元,精神损失抚慰金2万元,加上维权成本开支共27.5万元的金额,理由是擅自使用原告肖像及姓名进行商业宣传。
在该UP主上传的视频中,他通过AI换脸技术创建了庞大的“林俊杰AI换脸宇宙”,从他所用的视频标题就能看出来——
“林俊杰一人分饰四角模仿F4演唱《流星雨》。”
“林俊杰XS.H.E梦幻联动《不想长大》,这才是原版MV。”
“神cos,林俊杰一人模仿24位歌手翻唱《北京欢迎你》。”
上一个视频还在《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里自由穿梭,下一个视频就已经穿越到《还珠格格》中换脸成了金锁和紫薇;上一秒在唱着《不想长大》,下一秒又和周杰伦梦幻联动演唱《听妈妈的话》。林俊杰的脸被复制粘贴到各路明星身上,UP主在标题抖机灵写到“毫无违和感,这才是原版”。
直至收到律师函的头几天,该UP主的头像仍然是林俊杰AI换脸的罗恩。
这不是明星们第一次起诉恶搞视频制作者,大概率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时至今日,相信还有许多人都记得,两年前闹得沸沸扬扬的蔡徐坤起诉B站事件,当时就已经涉及到AI换脸技术是否侵犯明星肖像权和名誉权的探讨。
2019年4月12日,上海正策律师事务所发布律师告知函,称B站上存在大量严重侵犯蔡徐坤权利的内容。/微博
回看当初对蔡徐坤打篮球场面的恶搞,那些播放量高达几十万、数百万的鬼畜视频,在调侃戏谑之余,甚至不乏血腥与暴力画面。只是当时的舆论风向倾向于认为,起诉只是明星炒作或提升知名度的手段,所谓“赚了流量,没了肚量,热度有了,好感度没了”。
网友大规模的玩梗让“律师函警告”成为网络热词,“打篮球像蔡徐坤”成为风靡一时的调侃,蔡徐坤被戏称为“明星状告B站第一人”,路人缘一度跌至谷底。
“AI换脸,纯属玩梗?”
如果说国内最早流行的“杨幂换脸版《射雕英雄传》”,还并不令明星本人生厌的话,那么将自己的面孔嫁接在色情影片中,显然让人无法接受。“寡姐”斯嘉丽作为受害者,曾经愤怒又无奈地表示:“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黑暗虫洞,可是吞噬掉每一个人……你可以要求某个网站停止侵权行为。但遗憾的是,我们经常维权无果。”
把普通人的脸“偷”走了,不如说AI偷脸?
当然,换脸技术在关键时刻也能发挥正向作用。去年,电视剧《三千鸦杀》开播,之前由于女二号刘露大闹火车站,成为“劣迹艺人”,片方紧急使用AI换脸技术,用另一张面孔替代,保证正常播出。代价是播出效果堪忧,替换后的面部表情十分夸张。
争议归争议,流量归流量,统计UP主瓜某的作品,就知道AI换脸视频至今仍是绝对的流量密码。
可以看一组数据——
王祖蓝“模仿”TaylorSwift演唱《LoveStory》,播放量129万,点赞5.2万;
黄晓明版《人类高质量油腻说唱》,播放量84.8万,点赞9638,UP主在标题写到“没有最油,只有更油”;
主播大司马换脸韩国男明星,“唱跳金轮”播放量183万,点赞7.5万。
认真说起来,林俊杰并不是最红的换脸明星,在他之前,顶级神颜吴彦祖被换脸成头发稀疏的“苏大强”,欧美女星斯嘉丽摇身一变成了《武林外传》中的佟湘玉,贾玲变千颂伊,彭于晏换脸成宋小宝。
有网友不理解,既然上述这些明星都对此安之若素,甚至还主动下场接梗,凭什么林俊杰就开不起玩笑呢?是不是“格局太小了”?由此也就涉及到一个更加深层的问题:公众消费明星形象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面对恶搞,明星该躺平吗?
AI换脸之前,最流行的恶搞方式是鬼畜。没有人统计过罗永浩在鬼畜视频里打过自己多少个巴掌,正如没有人知道唐国强老师扮演的诸葛孔明骂死过多少次王朗。
“局座”张召忠作为鬼畜区的知名素材,和唐国强老师各自占领鬼畜视频的半边天,2016年鬼畜最盛行的时代,他本人也开通了B站账号,自嘲是战略搞笑局局长,并开始热衷于鬼畜自己,甚至比网友恶搞的尺度更大。
但并不是每个明星都有这样的“大肚量”。
张翰曾在某节目中表示,曾因为表情包经历了很难受的一个阶段
在更为遥远的2005年,由电影《无极》剪辑的无厘头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大概是中文互联网上最早、最知名的恶搞事件。
那一年底,大导演陈凯歌筹备多年的新片《无极》遭遇口碑滑铁卢,自由职业者胡戈用《无极》素材剪辑改编的20分钟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却裹挟着网民和观众对原片的不满和嘲弄,在网络上意外走红。甚至有人开玩笑称,陈导演数年的心血,最后只成就了一部《馒头》。
起初,片方对胡戈的态度还显得很宽容。《无极》制片人、陈凯歌的妻子陈红对媒体表示,“这个短片仅仅是一个网友的个人行为,毕竟网络是个多元化的世界”。
但很快,导演自己就“绷不住了”,陈凯歌在采访中愤怒地表示,已经起诉胡戈,一定要将问题解决到底,并且说出了一句年度流行语:“我觉得人不能无耻到这样的地步!”
其实不仅是对恶搞,面对艺术探讨之外的批评,陈凯歌都显得很排斥。当时,在听到“电影达不到预期会不会伤自尊”这样的尖锐提问后,陈凯歌就对刚刚出道的主持人柳岩说:“我告诉你我对你的话很不高兴。”因为担心因此被开除,柳岩做了一个月噩梦。
尽管陈凯歌依然严肃地保持着愤怒,但这次舆论事件,还是成为他导演生涯中翻不过去的一页,在大众心中,输家是谁已经很明显了。
陈凯歌始终咽不下那口“馒头”。/《无极》
如果我们仅仅用判决结果来看待种种恶搞,显然无法涵盖其中的所有争议点,但一味地要求明星大度地出让自己的形象,显然也对他们不够公平——尤其是在某些恶搞的下限不断放低,而大众沉浸在狂欢情绪中时。
在众人一片欢笑时,冲上台关闭音响的人,当然是不讨喜的,尽管从法律层面他完全有权这样做,尽管这些笑声是建立在他的不适基础上的。而明星毕竟还是公共人物,天然地扮演被围观、被讨论的角色,如果显得过分“小气”,招致路人们的不满也是分分钟的事。
在这样一个话语下沉、舆论极易摇摆和极化的网络时代,怎样寻找平衡,走稳钢丝,是每个明星都面临的一种考验。毕竟,明星的声望也许远比他们自己想象中的更脆弱,大众的态度也远比他们自己想象中的更刻薄。
也有明星依旧没有完全释怀,在去年的一档综艺节目上,谈及当年的《无极》争论,陈凯歌说:“我对自己的电影永远是在意的,它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年近七十岁的他,语气依旧严肃、认真而坚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