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公司非说我不是他们的员工,不给医疗赔偿。”7月3日,徐某因工伤赔偿纠纷来到中心维权。工作人员当即了解情况,1小时后调解开始,又过1小时,皇姑区法院开具裁定书。7月20日,徐某拿到了第一笔医疗费2万元。
纠纷化解在诉前
“我送外卖受的伤,凭啥不赔医药费?”
“我们是雇佣关系,你不是我们的正式员工,已通过雇主责任险进行理赔了。”
不到1小时,调解顺利完成。石慧将双方签字的调解书上传到皇姑区法院的调解平台系统进行司法确认。很快,皇姑区法院开具裁定书,要求公司分两次支付给徐某共计4万元赔偿。
“调、裁、诉”一体化劳动争议调解中心成立后,部门联动机制进一步优化升级,做到多部门共同参与案件处置,提高综合服务水平。
在沈阳市皇姑区,调解不成的案件可实行劳动仲裁,对仲裁结果不满意,还有劳动争议巡回法庭。沈阳市皇姑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年芳芳表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维权的案件纠纷量下降明显,大量案件化解在诉前。皇姑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中心自2022年5月运行至今,共受理新业态案件212件,为劳动者追回劳动报酬289.8万元。
“调、裁、诉”快速解纷
外卖员和平台没签劳动合同,经两次调解、一次仲裁都没解决怎么办?沈阳市于洪区多元化解劳动人事争议一体化保障中心的“绿色通道”解决了这一难题。
外卖员柳某某2023年与某外卖平台签订了配送合作协议,从事外卖配送工作。2023年冬天送餐时,连人带车滑倒,腿部骨折。公司没给他缴纳工伤保险,也不给赔偿,他自己支付了一大笔医疗费。
“以前类似案件一般要经过‘一裁两审’,不但处理环节繁多,还存在衔接不畅、办理周期长及成本高等问题。”岳维光说。
在一体化保障中心,于洪区总工会、区法院等部门发挥资源优势,建立了一站受理、闭环管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劳动纠纷化解模式,将劳动仲裁与司法调解、起诉立案有机衔接,让复杂案件“快立、快调、快审、快裁、快结”,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遇到复杂难题也能得到高效解决。
智能化调解便捷双方
“智能化调解,可以方便更多职工、用人单位,尤其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随时随地获得专业在线服务,很多案件都在仲裁阶段成功调解。”沈阳市和平区总工会副主席黄福生说。
在服务站工作人员的协调下,由和平区法院法官、专职特邀调解员、双方当事人组成的在线调解室通过视频连线线上调解,可移动屏幕实时展示案件信息。最终,双方达成了和解。
“现在通过网络视频调解,调解员面对面沟通,线上线下充分配合,更有助于推动问题解决,尽量减少纠纷进入诉讼环节,有效节省司法资源,化解矛盾。”毛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