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30年法与治法治普法法律立法

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网络强国战略目标10周年,是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30周年,也是中国网络法治建设进步的30周年。

网络法治建设的“中国智慧”

写在中国网络法治建设30周年之际

文|本刊记者朱雅萌

1994年4月20日,一条64K的国际专线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中心通过美国Sprint公司(美国一家无线运营商)连入互联网,实现了中国与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从此开启了中国互联网蓬勃发展、创新繁荣的时代。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4年发布的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

从0到10.92亿,30年来,中国互联网从蹒跚起步到阔步前行,我国开始大踏步赶上并引领信息时代。

同时,2024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网络强国战略目标10周年和中国网络法治建设进步的30周年。6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网络法治保障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并发布了《中国网络法治三十年》,全面展现了中国网络法治建设成就,总结了中国网络法治建设经验,同时也展望了中国网络法治的未来和前景,为全球互联网发展治理贡献中国法治智慧和法治方案。

3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探索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网络法治从无到有、日臻完善,网络法治积极发挥服务支撑和服务作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一张依法治网的画卷正徐徐铺开。

搭建起网络法律体系的“四梁八柱”

“截至目前,中国制定出台了网络领域立法150多部,形成了以宪法为根本、以法律法规为依托、以传统立法为基础、以网络专门立法为主干的网络法律体系,搭建了中国网络法治的‘四梁八柱’,为网络强国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王崧介绍。

例如,在网络安全方面,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重要法律的立法工作,到《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等战略规划、法律法规的制定出台,再到一系列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发布实施,一批涵盖网络安全各个领域的重要制度相继建立并不断完善。

在网络刑事法律制度方面,国家在不同时期针对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展开立法修法活动,严惩网络违法犯罪。例如,199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增设了“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填补了我国计算机犯罪罪名的立法空白;201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增设“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非法利用网络信息罪”等;2020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将“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这一行为方式明确为侵犯著作权罪的犯罪行为方式之一。2022年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是专门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活动制定的“小切口”法律,为打击遏制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提供有力且有效的法治保障……

网络催生了大量的新类型纠纷。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或者法律规定缺乏相应的针对性,应该怎么办?对此,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一级高级法官周加海指出,此时需要人民法院通过司法裁判,在把握法律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明边界、定规则,确保网络不成为“法外之地”。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收集提取和审查判断电子数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等一系列司法解释的出台,为明确刑事司法的法律适用规则提供了指引。

在网络权益保障方面,网络民事权益保障制度、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制度、其他特殊场景和群体网络保护制度也日渐完善。例如,在未成年人保护领域,2006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下简称《未成年人保护法》)针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这一突出问题作出回应。2020年,《未成年人保护法》进行第二次修订,其中新增网络保护专章,并明确提出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不得在每日二十二时至次日八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2024年1月1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正式施行。作为我国第一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法规,其对于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制度体系、构筑未成年人网络安全屏障、切实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经济日益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近年来,为了适应数字经济发展需要,国家制定出台了多部互联网领域的基础性法律,对数字经济发展起到了直接的服务保障作用。”王崧说,结合数字经济发展实践,我国还加快开展“小切口”立法,对网络直播、网络支付、在线旅游、网络招聘等活动加以规范,为数字经济发展打造法治化环境。

法者,治之端也。逐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将护航我国网络法治建设更加行稳致远。

探索互联网司法新模式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调解、立案、交费、开庭,是不是还要跑法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据周加海介绍,最高人民法院通过“三步走”,逐渐实现把“线下”审理搬到“线上”。

“第一步是在浙江杭州、北京、广东广州设立三家互联网法院,探索‘网上纠纷网上审’,同步探索手机端的‘移动微法院’。第二步是通过制定司法解释,将在线诉讼推广到全国法院,不只限于三家互联网法院。第三步是推动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使线上诉讼这种模式与线下诉讼具有同样的法律效力。”在发布会上,周加海作出详细解释,“大家都知道,2023年全国法院受理案件数量已突破4500万件大关,其中有三成实现在线立案,一半以上的法律文书是在线送达,大大提升了审判质效,方便了人民群众”。

互联网法院是“互联网+”的产物,也是人民法院更新司法理念、创新司法模式、推进依法治网的具体举措。

2017年6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设立杭州互联网法院的方案》。同年8月18日,全球首家互联网法院——杭州互联网法院挂牌成立,开创了“网上案件网上审”的历史先河。

“如果十年前你问我,当事人能不能足不出户就把案子给解决了,我一定觉得你是在开玩笑。”杭州互联网法院互联网审判第二庭庭长沙丽笑着说。

作为杭州互联网法院初创团队的一员,沙丽与同事们见证了互联网发展的波澜壮阔,也让审判与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同频共振,用一记记法槌触摸发展的每一次脉动。

记者在7月4日举办的“2024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中了解到,近年来,北京互联网法院始终坚持“以裁判树规则、以规则促治理、以治理助发展”的裁判理念,审理了一批填补法律空白、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案件,如“国内首例‘AI文生图’著作权侵权案”“某读书软件案”,全国首起涉《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效力认定案等,通过以裁判树规则,为数据要素产业更好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数据显示,广州互联网法院成立以来,共审结各类案件23万余件,网上立案率达99.83%、电子送达率达98.73%、在线庭审率达99.79%。“5G虚拟‘YUE法庭’”“E链云镜”“AllinMessage5G智审卡片”等信息化、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法院建设的融合,为司法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同时,广州互联网法院还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上线首个“跨港澳在线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在7家大型互联网平台创新布设“枫桥E站”解纷站点,以“首案示范+类案调解”赋能平台自治。

2013年以来,人民法院以司法公开为切入,率先探索互联网技术与司法工作融合应用,不断拓展互联网司法应用领域向多元解纷、诉讼服务、审判执行等延伸。

2023年,最高人民法院建立四级法院统一的问题解答平台“法答网”。数据显示,“法答网”上线运行以来,全国法院干警累计在线咨询问题165404件,专家答疑118586件,问题浏览次数1729639次。“法答网”已成为四级法院法官“寻医问药”的重要平台。

2023年,全国法院信息化“一张网”建设有序推进,有助于实现法院系统内外的数据共享,提升数据质效,为人民法院数据治理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2023年,“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机制得到进一步巩固深化,形成横向对接10多个部门,纵向贯通省、市、县、乡四级的网格化矛盾纠纷在线调处平台。

2024年2月27日,人民法院案例库正式上线并向社会开放,不仅为广大法律界人士提供更加精准、权威的办案参考和研究素材,也有效回应了人民群众对更深层次司法公开的现实需求。

搭乘信息化时代的东风,互联网司法也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模式和规则体系,以审判工作现代化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网络法治宣传迈上新台阶

“大家在使用App时,以下哪些选项会导致个人信息泄露呢?”

“还是‘法律明白人’说得清楚,都说到我心坎里去了。”

6月27日,2024年“全国网络普法行·内蒙古站”的活动现场可谓热闹非凡。网络法治知识线上竞答、专家线上答疑、网络法治论坛等线上线下普法活动,让广大市民在互动参与中获取网络法律法规知识、增强网络法治观念,取得了良好效果。这也是新时代我国网络普法工作的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

30年来,我国网络法治宣传不断深化,网络法治理论研究和教育深入开展,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日益成为网络空间的广泛共识和基本准则,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在网络空间得到全面彰显。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网络法治宣传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其主要嵌入传统法律法规普法工作中,主要内容是对综合性法律法规进行普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普法为主要内容的媒体传播形态越来越多元,短视频、网络直播、动漫等个性化的普法产品频出,网络法治宣传教育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全媒体法治传播体系,广泛开展线下及线上主题宣传活动,使“互联网+普法”成为开展普法工作、拓展普法模式的重点,网络法治宣传教育迈上新台阶。

例如,司法部、全国普法办打造的中国普法“一网两微一端”普法品牌,最高人民法院创新打造的典型案例普法品牌等,使得普法由原来的单向传播向互动式、服务式、场景式传播转变,老百姓能够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了解网络法律知识,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支持者、宣传者,增强了受众参与感、体验感、获得感,满足了不同群体多样化的普法需求。

此外,2014年以来,中央网信办等10部门共同连续在全国范围举办“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推动宣传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有效提升全民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在全社会营造“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的良好氛围。

“三十而立”,中国网络法治建设伴随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日渐成熟,从“羊肠小道”走上“信息高速公路”,未来也将在中国特色治网道路上继续创新,让世界聆听到新时代中国网络法治建设的铿锵足音。

THE END
1.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造谣传谣需承担法律责任澎湃号·政务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造谣传谣需承担法律责任 互联网科技的迅猛发展,让人们生活更便利、更舒适、更美好,为推动信息交流、促进文化繁荣、凝聚社会共识提供了更便捷的渠道,也为数字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已成为我们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空间不是“世外桃源”。互联网在给我们带来便捷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167254
2.互联网法律评论的个人中心虎嗅APP虎嗅APP 公众号矩阵公众号矩阵 虎嗅APP 那個NG 十亿消费者 妙投APP 深流联盟 Faster发车 我要投稿我要投稿 互联网法律评论聚焦互联网科技法律问题 TA的文章 TA的24小时 TA的评论 回应“苹果税”争议:苹果称抽取佣金仅占5%,中国开发者认同吗? 苹果公司或将向一切其所“促成”的开发者营收收取“苹果税” https://www.huxiu.com/member/3246294.html
3.《中财法律评论》第十一卷正式出刊“网络法前沿”栏目关注互联网“创生性”的发展模式及其可能带来的线上社会化媒体对公民权利的影响等网络法困境,反映了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现状。面对金融科技的勃兴,“金融监管前沿”栏目对现金贷、ICO等金融监管前沿热点给予了关注。“西典新思”栏目融入了对柏克、柏拉图等先哲的法律思想之重思,而“信息化与法治https://law.cufe.edu.cn/info/1217/40725.htm
4.网络法律评论杂志是CSSCI南大期刊吗?(已解决)《网络法律评论》杂志是由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北京大学法学院互联网法律中心主管,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北京大学法学院互联网法律中心主办,国内刊号:,于2001年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正式创刊的政法类系列杂志的CSSCI南大期刊。 《网络法律评论》杂志收录与荣誉: https://www.xueshu.com/wlflpl/wenda/01.html
5.网络法律评论是北大核心期刊吗?影响因子多少?网络法律评论是CSSCI南大期刊; 暂无影响因子数据。。 网络法律评论杂志 创刊于2001年, 目前以半年刊形式发行, 是一本由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北京大学法学院互联网法律中心主办, 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北京大学法学院互联网法律中心主管的CSSCI南大期刊。 编辑部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甲4号富盛大厦2座 https://www.haotougao.com/wlflpl/wenda/06.html
6.法律法规第六条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应当与注册用户签订服务协议,明确跟帖评论的服务与管理细则以及双方跟帖评论发布权限、管理责任等权利义务,履行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告知义务,开展文明上网教育。对公众账号生产运营者,在服务协议中应当明确其跟帖评论管理权限及相应责任,督促其切实履行管理义务。第七条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用户https://www.zhjubao.cn/law.html
7.评论:坚守法律底线净化网络空间互联网是当今世界最大的信息交互平台,是每一位网民应自觉维护的公共场所和共同家园。然而,就有那么一些人,将这个平台变成罪恶渊薮:不管何种方式、何种口实,目标指向均无区别——为了名利。“秦火火”坦言:以此举炒热知名度进而获利;周禄宝更是明目张胆地大捞黑钱。 https://www.gov.cn/jrzg/2013-08/25/content_2473320.htm
8.网络评论侮辱别人的话违法吗现在的网络上面什么东西都有,而且在一些媒体发表了文章之后,总是会有很多的网络评论侮辱其他人,那么在网络上面侮辱他人的话算不算属于违法行为?下面,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华律网小编整理了以下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网络评论侮辱别人的话违法吗 网络上侮辱诽谤他人,侵害名誉权,是要负法律责任。https://www.66law.cn/laws/686299.aspx
9.关注“胖猫”事件——个人权益保护的法律解读他指出:“要把依法治网作为基础性手段,继续加快制定完善互联网领域法律法规,推动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确保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大家都应该遵守法律,让网络空间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https://m.yjxlawyer.com/news/1148.html
10.“法援在线”互联网+法律援助平台智慧司法解决方案“法援在线”是由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山东省人大代表陈静于2014年发起的,山东法援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建设运营的全国唯一的“互联网+法律援助+普法宣传”公益平台。 “法援在线”是全国最大的智慧政府平台、互联网法律援助平台、互联网普法平台、互联网法律咨询平台、大数据平台、舆情监控平台。使法https://www.faanw.com/zhihuisifa/505.html
11.B站上市,告诉你一个互联网娱乐世界的合规全貌互联网法律观察B站的特色“弹幕”是一种创新的商业模式,其法律本质上已界定为互联网跟帖评论行为,应遵守国家网信办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 B站作为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应履行真实身份认证,先审后发,用户信息保护,健全管理制度,完善技术措施等一系列义务。 http://www.jpm.cn/article-51499-1.html
12.网络评价的法律边界原标题:网络评价的法律边界 法学茶座 随着互联网生活的扩展,因网络评价而产生的法律纠纷也不断出现,而在这类法律纠纷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是,网络用户评价行为的合法性及其边界界定问题。 首先,每个人都有说话(包括评价)的权利。网络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言论表达行为,而根据我国宪法第35条的规定,言论自由是公民享有的一项https://m.yunnan.cn/system/2022/02/15/031921129.shtml
13.证券时报头版评论:完善法律法规堵住网络“黑嘴”【证券时报头版评论:完善法律法规堵住网络“黑嘴”】财联社2018年5月12日讯,证券时报头版评论文章称,证券期货投资咨询本应是资格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持牌行为,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自媒体迅速发展,拥有百万粉丝的“网络大V”享有一呼百应的影响力。需要完善法律法规,强化“网络大V”的信息披露责任,确定其对投资者损失的https://m.cls.cn/detail/240574
14.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对发布违反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的信息内容跟帖评论服务使用者应当严格自律,承诺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不得发布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禁止的信息内容。 A.公序良俗 B.公共秩序 C.社会公德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题库练习 单项选择题 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应当与注册用户签订(),明确跟帖评论的服务与管理细则,履行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告知义务,有针对性地开展文明上网https://m.ppkao.com/tiku/shiti/9036295.html
15.法律规定微博评论多少算造谣?导读:法律规定微博评论达到5000人次算造谣,当然了,如果说微博被转发量达到500人次的话,也是算造谣。也就意味着在这种情况之下,就会按照我国《刑法》第264条当中的规定判处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拘役。 法律规定微博评论多少算造谣? 一、法律规定微博评论多少算造谣? https://www.64365.com/zs/1435186.aspx
16.2017年半月谈第8期半月谈2017第8期文章汇总点击下载半月谈2017年第8期精选文章汇总(PDF打印版) 《半月谈》是党政机关公务员必备的阅读学习刊物之一,也是考公务员申论备考非常好的资料。 下面是网页阅读版: 2017年半月谈(第8期)(精选) 半月评论:治政务失信须法律亮剑 http://www.chinagwy.org/html/slzl/qt/201708/92_210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