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成都市正处于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建立健全成都市社会信用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全面建设信用成都,项目课题组对成都市社会信用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先后听取发改委、工商局、政务办等部门的情况介绍,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成都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现状
近几年来,成都市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按照“法规先行、搭建平台、逐步完善”的建设思路,积极结合实际探索创新,推进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二)社会信用信息系统建设不断加快
(三)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程积极推进
(四)信用服务市场稳步发展
目前,在人行成都分行备案的信用评级机构有10家(其中地方性评级机构6家)、企业征信机构4家。各信用评级公司可以为企业提供所需的信用评级报告。成都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通过“成都信用网”,为社会公众提供企业信用信息查询服务。2013年,成都市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地区,为市民提供互联网查询个人信用报告服务。
二、成都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成都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实效,但是与国家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要求,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些需要加强和完善的地方:
目前,成都市针对个人、企业及公共信息征集、管理、使用等的地方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在信用市场监管和信用信息主体权益保护等方面也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文件,严重制约了成都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程。
(二)部分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尚未建立起信用信息数据库
成都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和金融信息系统建设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在房地产、建设、食品等行业也建立了行业信用信息数据库。但是,在电子商务、社会保障、教育科研等部分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尚未建立起信用信息数据库。
(三)统一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尚未建立,信用数据共享和应用有待加强
目前,成都市建立了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数据库、金融信息系统数据库和部分行业信用信息数据库,但是各数据平台之间尚未实现互联互通、信用信息完全共享,尚未建立覆盖全市社会信用信息的统一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其次,信用信息应用力度不大,政府部分、企业和个人尚未形成使用信用信息的习惯,导致信用信息应用程度不高。
(四)社会诚信意识还不高,信用服务市场尚不发达
成都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社会诚信意识还不高,诚信缺失现象在某些行业和部门比较突出,失信现象屡禁不止。其次,社会信用观念意识不强,全社会对信用产品和信用服务的需求严重不足。不少企业和个人对社会信用方面的知识缺乏了解,不知道如何获取和使用信用信息。
(五)网络信用建设和互联网金融领域信用建设亟需加强
成都市网民互联网应用水平较高,且互联网应用使用率增长快速。《2014年成都市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显示,2014年成都市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8.9%。其中旅行预订类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1.2个百分点,微博高出8.6个百分点,互联网理财的使用率更是高出全国水平51%;网络购物使用率为60.5%,较2013年底增长了8.1个百分点;旅行预订用户规模增长率为29.9%,使用率增长率为24.7%;团购和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增长率均高于20%,使用率也增长了超过15%。但是,互联网行业信用问题,特别是电子商务领域信用问题越来越突出。四川省工商局发布《2014年度全省消费维权形势分析》报告显示,去年我省网络购物投诉2939件,同比增长83%。各级消委、消协受理的网络购物投诉同比增长304%。目前,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主要侧重于政府、企业或个人等单主体,在混合以上主体的网络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相对滞后。为了促进互联网行业和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亟需加强成都市网络信用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网络信用评价体系。
目前,成都市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态势良好。《互联网金融白皮书》显示,截至2014年9月,成都当地共有322家公司通过互联网开展网络理财、网络贷款、网络投融资业务。互联网金融可以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新的融资方式和融资平台。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互联网金融行业身份欺诈、逾期不还,部分P2P跑路等失信行为屡屡发生,给投资者造成重大损失,影响社会稳定,严重影响了互联网金融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加强成都市互联网金融领域信用建设,促进互联网金融持续健康发展。
三、完善成都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完善社会信用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联合奖惩机制
(二)加快建立统一公共信用信息平台
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成都市的社会治理数据将越来越庞大,应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适时建立统一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一是继续完善成都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公民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和金融信用信息系统,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信用信息系统建设,督促各个部门做好信用数据的报送工作。二是在此基础上,整合我市的行政数据和企业数据,尽快推动建立基于云架构和大数据技术的全市统一的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各部门、各行业之间互联互通,信用信息完全共享。三是运用大数据技术深入挖掘政府信息资源,用大数据驱动社会治理,实现社会管理和服务机制的创新,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四是通过搭建大数据信用社会管理平台,建设大数据信用监管体系,了解区域内各行业的信用情况及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信用融资、风险监控、金融监管等延伸服务。
(三)强化信用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
目前,成都市对信用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对信用人才的需求形成巨大缺口,严重制约了我市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一是建议我市设立专项研究经费,鼓励更多的学者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行研究。二是鼓励在蓉高校开设大数据信用专业,加强大数据信用学科建设,创新信用知识体系,培养大量符合社会需求的信用专业人才。四是鼓励我市高校与国外大学联合办学,联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信用专业人才。五是加强对信用管理人员、信用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
(四)推进信用产品的使用,积极培育信用服务市场
一是以政府为主导,在食品药品、工程建设、政府采购、中介机构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大力推动使用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建议以法律法规等形式强制规定政府部门在公共事务管理活动中使用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并综合利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对失信行为给予制约,形成跨部门的“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的失信惩戒联动机制。二是积极培育信用服务市场。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信用评级机构在成都开设分支机构,培育、扶持、规范本土信用中介服务机构。三是加大对社会信用知识和信用产品的宣传力度,使社会大众形成使用信用产品的习惯,激发信用需求。
(五)大力推进诚信文化建设
一是充分利用主流新闻媒体和“成都信用网”平台,加强长期信用宣传教育工作,广泛宣传和推广诚信建设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大力宣传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二是加强对政府各级部门有关人员的培训,学习信用知识,提高守信意识。三是充分发挥学校、企业、中介机构的力量,加强信用知识培训和教育。
(六)加强网络信用建设,营造良好网络环境
为了促进我市互联网行业和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我市应加强网络信用建设。一是建立网络统一征信数据库,建立我市互联网企业和个人的网络信用档案,并与我市其他社会领域信用数据库信息共享;二是以网络征信数据库和工商信用监管为基础,构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网络信用评估体系。三是建立健全网络信用投诉处理机制,完善网络失信惩戒机制。对严重网络失信行为的企业和个人予以网上行为限制或实施行业限期禁入等惩戒措施,营造良好的网络信用环境。
(七)加强互联网金融信用建设,营造良好的融资交易环境
互联网金融的信用风险和传统金融的信用风险特征表现不一样;双方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在身份确认、信用评价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存在着较大的交易风险。成都市应加强互联网金融信用的建设。一是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管理制度,制订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交易行为、交易信息管理规范。二是以政府为主导,推动互联网金融企业联手合作,将互联金融企业的信用数据整合接入我市金融信用信息数据库,实现行业数据共享,并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发科学的信用评估技术与信用风险度量模型,探索建立互联网金融行业信用监测体系。三是引导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建立健全内部信用管理制度,降低虚拟平台交易风险。四是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的监管。制定互联网金融行业执业标准,提高行业准入门槛,禁止风险把控能力差的企业从事互联网金融行业。五是成立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促进行业内诚信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