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防经济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键词:征募制度;征兵制;募兵制;经济学研究;综述
一、引言
国防经济学的源头是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AdamSmith,1776),他是最早考虑国防开支对社会的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在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专辟一节“论国防费”。1914年,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编辑赫斯特(Hirst)出版了《战争的政治经济学》(ThePoliticalEconomyofWar),全面总结了自己对战争与经济、战争与财政、战争与工业的关系的理解[2]。1921年,福利经济学创始人、经济学大师庇古(Pigou)出版了《战时经济学》(ThePoliticalEconomyofWar,也译为《战争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以一战英国经济为基础,研究战争对社会经济生活的严重冲击,揭示战时经济的一般规律,以及战争资源筹集的问题[3]。这两本著作促成了国防经济学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二、征募制度的经济学研究肇始与发展
三、征募制度经济学研究的主题
征募制度经济学研究的主题主要围绕征募制度的成本以及选择进行,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结合,征募制度的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是通过经济学研究回答征兵制与募兵制哪个制度更具有优势,如何进行选择。
首先在于对成本内涵的界定上,政府官员更倾向于预算成本,而经济学家则提出经济成本的概念,该概念除了包括预算成本以外还包括其他隐性成本,如个人机会成本、兵役税等。弗里德曼(Friedman,1967)坚持认为在做任何决定时必须考虑经济成本而不是预算成本。[18]阿尔特曼和菲希特(1967)根据国防部的调查数据,通过选择参军选择自由度比较高的群体作为样本,克服了经典的“鉴别难题”(identificationproblem),描绘出实行募兵制情况下的军事人力供给模型。他们发现在征兵制条件下,四个变量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分别是男性人口规模、失业率、征兵力度、季节因素。通过模型推导,他们发现募兵制的预算成本会高于征兵制,但经济成本要低得多。他们进一步增加了变量,发现军方的支付弹性为1.18,随着应募者人数的增加而不断下降[19]。但是由于数据采集的先天缺陷以及假设不足,变量太少,他们的意见并未被重视。
沃纳和阿什(1995)在《军事人力经济学》(TheEconomicofMilitaryManpower)一文中对李-麦模型进行了进一步修正,考虑了训练成本,将单期服役模型扩展为两期服役模型,考虑了收益问题,提出了沃-阿模型。根据沃纳和阿什的分析,征兵制和募兵制的成本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军人服役的机会成本;(2)征募和训练成本;(3)税收成本。对于募兵制来说,前两项的成本要低于征兵制,但是第三项的成本要高于征兵制。当军队的规模超过某个点时,就可能使募兵制丧失成本上的优势,此时政府就应该采用征兵制[24]。
沃纳和耐古鲁萨(2005)在沃-阿模型的基础上,在《逃避成本与征兵理论》(EvasionCostsandtheTheoryofConscription)一文又加进了征兵制下个人逃避服役以及政府为了打击逃避兵役行为而付出的成本,在综合权衡两种兵员征募制度的征募成本、训练成本、维持成本、税收超额负担和逃避成本的基础上,构造了两种征募制度选择的理论模型[25]。
以上分析是建立在两种兵员征募制度下,相同规模军队的潜在生产率是相同的假设前提之下的。实际上募兵制军队的效率要远远高于征兵制军队的效率,如果考虑到效率因素,“当一个国家需要一支大规模军队时,是征兵制更优还是募兵制更优,依然是一个模棱两可的问题”[26](2001)。
四、征募制度经济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以及前景
相对西方的研究,国内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现代西方国防经济学走进中国的标志性事件是:陈炳福(1992)译自Schmidt主编的《军费问题研究》是较系统介绍西方国防开支理论的著作;姜鲁鸣(2001)等翻译的《国防经济学手册》是现代西方国防经济学进入中国的标志;杜为公、卢周来、姜鲁鸣(2002)等国防经济学者分别出版了系列介绍现代国防经济学的著作;杜为公(2004)负责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现代西方国防经济学最新发展研究”获准立项,使“国防经济学”这一名词第一次出现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名称中;2004年12月第四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开始设立“国防经济学专场”。
参考文献:
[1]M.CMcGuire.DefenseEconomicsandinternationalsecurity[J].HandbookofDefenseEconomics,1995.(1):13-43.
[2]F.W.Hirst.ThePoliticalEconomyofWar[M].London,UK:M.Dent&SonsLtd,1914.
[3]A.C.Pigou.ThePoliticalEconomyofWar[M].London,UK:MacMillanandCo,1940.
[4]K.HartleyandT.Sandler.Handbookofdefenseeconomics[M].Newyork,USA:ElsevierSciencePublishingCompanyIncB.V,1995.
[5]【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259.
[6]MiltonFriedman.WhynotavolunteerarmyInSolTax,ed.,TheDraft[M].Chicago,USA: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67:200-207.
[7]StuartH.Altman,AlanE.Fechter.TheSupplyofMilitaryPersonnelintheAbsenceofaDraft[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67.57(2):19-31.
[8]W.LeeHansen,BurtonA.Weisbrod.EconomicsoftheMilitaryDraft[J].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67.81(3):395-421.
[9]J.C.Miller.WhytheDraftTheCaseforaVolunteerArmy[M].Baltimore,USA:PenguinBooks.1968.
[10]AnthonyC.Fisher.TheCostoftheDraftandtheCostofEndingtheDraft[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69.59(3):239-254.
[11]StuartH.Altman,RobertJ.Barro.OfficerSupply―TheImpactofPay,theDraft,andtheVietnamWar[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71.61(4):649-664.
[12]JohnT.Warner,BethJ.Asch.TheEconomicofMilitaryManpower[J].HandbookofDefenseEconomics,1995.(1):373.
[13]JohnJ.Siegfried.BetterLivingThroughEconomics[M].USA:HarvardUniversityPress,2010.254.
[14]TRoss.RaisinganArmy:APositiveTheoryofMilitaryRecruitment[J].JournalofLaw&Economics.1994.37(1):101-131.
[15]EdgarK.Browning.OntheMarginalWelfareCostofTaxation[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87.77(1):11-23.
[16]JohnT.Warner,BethJ.Asch.TheRecordandProspectsAll-VolunteerMilitaryintheUnitedStates[J].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2001.15(2):169-192.
[17]CurtisJ.Simon,JohnT.Warner.ManagingtheAll-VolunteerForceinATimeofWar.EconomicsofPeaceandSecurityJournal.2007.2(1):20-29.
[18]MiltonFriedman.Discussion:RecruitmentofManpowerSolelybyVoluntaryMeans,inSolTax,ed.,TheDraft:AHandbookofFactsandAlternatives[M].Chicago,USA: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67:203-204.
[19]StuartH.Altman,AlanE.Fechter.TheSupplyofMilitaryPersonnelintheAbsenceofaDraft[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67.57(2):19-31.
[20]WalterY.Oi.TheEconomicCostoftheDraft[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67.57(2):39-62.
[21]AnthonyC.Fisher.TheCostoftheDraftandtheCostofEndingtheDraft[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69.59(3):239-254.
[22]BenjaminP.Klotz.TheCostofEndingtheDraft:Comment[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70.60(5):970-978.
[23]DwightR.Lee,RichardB.McKenzie.ReexaminationoftheRelativeEfficiencyoftheDraftandtheAll-VolunteerArmy[J].SouthernEconomicJournal.1992.58(3):644-654.
[24]JohnT.Warner,BethJ.Asch.TheEconomicofMilitaryManpower[J].HandbookofDefenseEconomics,1995.(1):347-398.
[25]JohnT.Warner,SebastianNegrusa.EvasionCostsandtheTheoryofConscription[J].DefenceandPeaceEconomics.2005.16(2):83100.
[26]JohnT.Warner,BethJ.Asch.TheRecordandProspectsAll-VolunteerMilitaryintheUnitedStates[J].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2001.15(2):169-192.
[27]严剑峰.兵员征募制度的经济学分析[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EconomicStudyofWesternMilitaryRecruitmentanditsDevelopmentinChina
WanXi1,2
(1.CollegeofBusinessAdministration,Chongqing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Chongqing401331,China;
2.ManagemetSchool,Queen'sUniversity,Belfast,UKBT91NN)
[关键词]高等教育;西方经济学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研究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
一、引言:高等教育的新环境、新主体呼唤新方法
高等教育面临国际化的新形势,同时高等教育的受众和主体也有新的变化,不仅包括“90后”的大学生受众,而且还包括越来越多的新的教育工作者与教师队伍(即“70后”、“80后”的加入),对西方经济学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决定了西方经济学在教学方式与手段上都要有所创新。
很多学者都认为经济学教学改革十分必要。刘志彪等认为,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学教学模式经过多次更新,但由于其是脱胎于苏联的教学设计思想,因此仍存在若干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或问题[1]。方福前指出,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两大偏向:一是夸大西方经济学的意识形态性,二是完全忽视西方经济学中所蕴含的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全盘地将西方经济学作为方法论意义来对待。他认为要矫正这两大偏向,必须进行教学理念、方法的改革[2]。逄锦聚从宏观层面指出了经济学教育教学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主认为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学理念有待转变,高校结构、学科专业结构有待进一步合理化,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等方面[3]。
也有一些学者在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探索。元惠萍从现代经济学本身的分析方法入手,指出经济学课程的教学适合从具体到抽象,然后再由抽象转化到具体[4]。阮守武认为,像西方经济学这类基础课程的教学应该以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为中心,教师应该侧重教会学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尤其是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5]。于泽认为,实验辅助教学是本科经济学教学较为理想的选择[6]。唐国华认为,教师应通过比较教学法使西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课程取得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7]。
这些研究都为本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笔者主要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尝试提出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几种可能的“新方法”,包括换位思考教学法、批判式教学法、内容创新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体系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以期引发中国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新探索。
二、我国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针对中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学教育宏观环境的新变化,面对教师与学生的“新主体”,如何设计、开发与选择西方经济学教学上的新方法,是本部分的核心研究主题。笔者认为,“换位思考教学法”、“批判式与创新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体系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兴趣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抑或以上这一系列方法的综合运用可能构成西方经济学教学新方法的备选子集。
(一)换位思考教学法
在理论研究层面,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研究中有关换位思考法的研究较为鲜见;在实践教学层面,这一方法也未得到广泛运用。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与同行听课,笔者发现,在西方经济学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并促使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实现双向换位思考,寻求相互间的交集,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主动将自身定位为学生,把握以下内容:学生需要什么,喜欢什么样的教方法,期望达到怎样的效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学方法对于西方经济学的教学难点与教学重点的把握和解决具有重要意义。当老师从学生的视角来开展教学时,一方面,更容易了解学生对教学重点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对教学难点的解决与根除功效更为显著,更容易了解学生为何“卡”在某个问题上,找到问题的症结。
例如,在微观经济学“替代效应、收入效应与总效应”的讲解过程中,如若教师能实现学生身份的换位,就能够很容易把握学生在理解这组概念的过程中的难点,这个难点在于对“补偿预算线”的来缘和对替代效应的理解,即一种商品价格发生变动会对消费者产生两种影响:其一,使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化;其二,使商品相对价格发生变化。而我们界定替代效应时,却提及“在实际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对于两种商品而言,其中某种商品价格变动,引起二者相对价格发生变动,进而导致消费者对于该商品的需求量发生变动”,看似前后矛盾,而事实上,笔者认为,教学中的关键是让学生明白分析某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时要剔除其他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由此,在西方经济学基本概念的界定过程常常出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这一表述,这样也容易让学生了解西方经济学的严谨与作为一门“科学”的显性特征。
(二)批判式与内容创新式教学法
这里的批判式与创新式教学法均是相对教学内容而言,而非方式本身的创新。笔者认为,这一方法如果运用得当,将不仅使该部分内容取得较佳的传授效果,还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独立思考、创新的热情。现在的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是富有创意的一代,教师理应注重这一层面的培养与训练。批判式与创新式教学法对教师主体有相对较高的要求,即不仅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非常熟悉,更要求教师对此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进而形成对原有内容的批判与创新。也恰恰因为这一要求较高,这个方法在中国高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并未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国内一些微观经济学教材往往倾向于将“需求”与“需求量”这一对基本概念相互混淆,进而使学生产生极大误解,笔者曾在宏观经济学课堂上复习微观经济学内容时,问及“影响需求的首要因素”,95%以上的学生回答是价格,而且其理论根据均是来自于教材。
(三)研究式教学法
例如,教师讲解微观经济学的弹性理论时,可以布置学生在此基础上开展一定的应用研究,如“如何运用弹性理论看待叶圣陶的《多收三五斗》”,“运用弹性理论对超市日常与周末商品差异化定价进行经济学分析”,“从供求理论与弹性理论看公园门票的定价问题”等。再如,在讲解宏观经济学中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实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中国近年来采用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进行思考并形成若干小论文,如“2008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为何提出保8而不是保7.6抑或9呢”,“家电下乡政策的逻辑出发点、内在机制与效果”,等等。
(四)体系式教学法
截至目前,体系式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中较为鲜见,然而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逐步认识到该方法的必要性。这里的“体系”指的是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课程体系,教师在讲每一章、每一节甚至每一个知识点的过程中都应该注重其在整个西方经济学知识体系中的坐标位置,即该知识点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如若能做到这一点,章与章之间、节与节之间、具体的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衔接与连贯自然是水到渠成。事实上,这一教学方法对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对整个西方经济学的知识点和教学体系了然于心,否则就难以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贯彻体系式教学法。
在教学实践中,体系式教学[鉴于国内各高校的西方经济学的教材有所差异,因此这里笔者基于国内目前较为普遍使用的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部分与宏观部分)进行阐述。]十分必要。如从对微观经济学整个体系的把握来看,教师可以分以下几个步骤来引导学生对整个微观经济学知识体系进行把握:(1)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全貌进行介绍以使学生对之有个概览;(2)通过供求理论引出课程核心理论,即一只看不见的手“市场之手”,尤其要强调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并将价格理论作为课程体系的主线;(3)进入微观经济学的两大微观主体之一(即居民或家庭的消费行为理论)的介绍;(4)从生产论、成本论开始介绍另一大微观主体――企业的供给行为决策过程;(5)引导学生思考连接两大微观主体的纽带,这个纽带显然是市场(包括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6)围绕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四种市场类型展开对市场行为的介绍;(7)在上述讲述的基础上可引入一般均衡研究方法,主要探讨在市场体系中是否存在一般均衡,如若存在,是否存在经济效率,后一问题可引导学生进入福利经济学的学习范畴;(8)指出市场不是万能的,由此引出对微观经济干预的介绍。
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教师可以主要以国民收入或总产出为分析框架展开教学:第一,从国民收入的概念界定入手,介绍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第二,在国民收入内涵与核算基础上,讨论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第三,利用IS―LM分析工具分析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仍然是探讨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与此同时对均衡利率的决定进行分析;第四,从政策理论与政策实践两个层面,仍借用IS―LM模型,论证财政或货币政策的运用组合方式以及政策效果,落脚点同样在国民收入;第五,借用另一种分析框架或工具,即AD―AS模型,放松在IS―LM分析中价格P不变的假定,使得分析更为接近经济现实,探讨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第六,表面上探讨失业与通货膨胀间的内在关系,实质上仍围绕总产出为中间变量开展论证;第七,放松IS―LM、AD―AS模型中国际汇率E固定不变的假定,基于全球视角将汇率内生化进行考察,利用IS―LM―BP模型探讨国内外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第八,从长期视角分析国民收入增长的趋势问题以及周期性波动问题。显然,国民收入构成其整个分析过程的核心主线。
这一方法的运用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在全程教学过程能否做到认真对待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每一门分课程、认真对待每一节课、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认真对待每一个知识点。
(五)启发式教学法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最先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法,然而在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的研究中并没能具体细化,也不具可操作性。事实上,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应用于教学的初始阶段,而且还可应用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不仅可以利用教学内容之外的经典寓言、人生哲理、世界观与价值观等方式来开展教学,还可以利用西方经济学课程自身内容进行启发。
教学过程中的启发非常重要,它能引起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例如:在日常生活中,企业微观经济主体是如何定价的?该考虑和权衡哪些变量和因素?如若定价不当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现实当中又有哪些成功案例和惨败的经验教训?这一系列问题对学生的启发足以引起学生对微观经济学的兴趣。再比如,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如何判定与认识宏观经济形势与趋势宏观经济政策该如何制定?政策力度该如何把握与决策?政策效果当如何评价?这一系列贴近现实的问题必然能激发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
(六)兴趣式教学法
兴趣教学法对于任何一门课程都非常重要,然而在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研究中,笔者之所以撑起为“新方法”,是因为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兴趣式教学法的核心在于从根本上激发教师“教”的热情与学生“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理应成为授课教师思考的重要问题。当学生兴趣被调动时,教师就在一定程度上驾驭了整个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也就完成了一半。至于学生的兴趣如何激发,其实上述每一种方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学生兴趣的调动,将学生导向有意义的学习,促进其知识的长期保持,并为其进一步的深入学习与探究提供了动机。从宏观层面来讲,校园的教风与学风、良好的校园文化塑造、学生整体的精神面貌等都会对其有较为深刻的影响;从微观层面来看,教师的人格魅力、具体的课堂传授方式等的影响更为直接。
从某种意义上说,调动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是一门艺术,它并没有标准划一的方法或模式。对于具体的课程内容而言,教师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常见的生活案例,“假定今天早晨你的口袋中只有3元钱,你如何安排你的早餐?”“假若只有馒头和油条,你又会如何选择你的消费组合?”这会让学生对“消费者行为理论”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的兴趣激发式教学会让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学习产生意犹未尽之感。
(七)实验教学法
尽管实验教学法在众多课程(如物理、化学等)的教学中被广泛应用,然而事实上,这一方法目前在国内经济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并未得到足够重视。尽管实验经济学这门课程近年来已逐渐被引入到我国,并重点采用实验方法进行教学,但截至目前,它在我国高校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应用仍较为鲜见。
实验教学法的应用,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与热情,进而转向研究式学习的境界。因此,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地运用这一方法。事实上,很多教师会有疑问: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中如何去设计实验?换句话说,设计实验很难。事实上,现有研究已为教师提供了很多良好的素材,教师主体在这一领域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经济学家张伯伦(E.Chambelin)曾在哈佛大学创造了第一个课堂市场实验,用以研究市场的不完全性。尽管由于众多原因他当时未能取得成功,但这却为实验方法的应用与拓展提供了重要思路。随后,当时还是哈佛大学研究生的史密斯(V.L.Smith)开始深入思考经济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并倡导经济学实验方法,促成了实验经济学的产生。借鉴史密斯有关市场机理方面的研究,笔者认为同样可以设定由某班全班同学进行经济学实验,具体的做法是:将该班同学随机分成市场上的购买者和销售者两组,然后由这两组模拟市场进行自发交易,最后通过实验中的供需情况,来观察市场上的均衡价格是如何实现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供求理论以及均衡价格的决定过程,进而也使其能够通过实验实现对理论的验证。
三、评价与建议
以上论述了笔者在西方经济学教学实践中探索的一些可行的新方法。事实上,以上方法的运用,教学效果也较为显著。学生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和讨论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他们从事学术研究与创新的内在潜力也得到挖掘,不仅表现在课程成绩和成果方面,还表现在理论的升华、分析问题的视角拓展与能力的提升、实践应用等诸多方面,学生的创新实践立项、获奖、等比率均表现出不断攀升的态势。
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所述教学方法的先后顺序并不意味对其重要性的主观价值判断。事实上,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很难量化每一种方法的具体效果。这一系列的“新”方法,与传统的高等教育学中所提及的一般教学方法相比,结合了经济学专业的学科特点和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自身特征,显得更为具体、更为专业,因此更具有针对性。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笔者建议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中,对以上教学新方法进行综合运用,而不是单一方法或单纯几种方法的组合运用。
其次,鉴于专业之间的差异,比如经济学专业与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之间的不同,教师也需要在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上有所侧重。
最后,教学方法的内涵界定上通常不仅包括教师“教”的方法,而且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本文这里论及的“新”的教学方法,事实上更凸显了这一方法论上的内涵特征,即不仅对西方经济学教师在“如何教”方面具有借鉴意义,而且对学生在“如何学”(包括批判式学习、创新式学习、研究式学习、体系式的系统学习、实验中学习等)方面具有重要启发。
[1]刘志彪,王国生.美国名牌大学经济学教学的特色及启示[J].教学与研究,1999(12):64-69.
[2]方福前.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05(9):13-15.
[3]逄锦聚.当前经济学教育教学面临的形势和今后的任务[J].中国大学教学,2010(1):10-12.
[4]元惠萍.思想与工具――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的教学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5(8):18-19.
[5]阮守武.对现代经济学的理解与“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9(10):44-45.
[6]于泽.我国本科经济学教学方法的经济学分析[J].教学与研究,2009(4):70-76.
[7]唐国华.论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妥善处理[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2(1):98-102.
TheNewResearchontheTeachingMethodsofWesternEconomicsinChina
FanShide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1.086
1研究背景
西方经济学是经济和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在现代社会,资源配置的手段主要有两种,即市场和政府。而西方经济学主要是探究在现代经济制度下如何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其中微观部分主要分析市场如何配置资源,宏观部分主要分析政府如何配置资源。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资源配置的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自政府明确提出构建公共性政府(服务型政府)以来,政府的资源配置已经基本完成了从竞争性领域的撤出,资源愈来愈从生产领域转向公共领域,亦即党的文件中所提到的“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资源分配重点日益与从国计走向民生,越来越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连,如基本医疗保障,养老保险、住房补助、教育扶持等。而微观领域的资源配置主要由市场进行,理论和实践也印证了市场能实现微观领域资源配置的最优。所以在教学中体现这种转型,让学生在掌握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领会到我国经济体制转型的必要性,及我国公共型政府构建的历程和内容,使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能熟悉我国经济的基本状况。因此,在新时期,西方经济学课程显得尤为重要。
2西方经济学教学现状分析
由于国内外在经济发展水平、教育体制和教育资源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国内外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式上有所不同。
2.1国外教学方式
国外多数大学在基础课教师配备方面建立了严格的轮换上课制度。例如美国一些大学十分重视通过网络资源来强化经济学的课程教育。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来完老师布置的作业,通过电子邮件回答任课教师提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安排考试、答疑、批作业等。教师在个人主页向学生公布本人教课程的内容介绍、教学进度、参考书目以及学习求,甚至把本人发表过的论文以及工作论文等材公布到网上,给学生提供参考。这些手段的运用培养了学生高度的独立和自主能力,加强了教师与生之间互动和沟通(刘志彪,1999)。
2.2国内传统教学方式
在我国,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介绍西方经济理论的学科,具有概念众多、原理抽象等特点,对学生们来说晦涩难懂,并且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所沿用的是一种教师讲、学生听,靠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应试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使这门课程成了空洞的理论,严重影响到学生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其次据黑龙江省教育“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时期高校学生培育工作创新研究”课题组调查发现,有50%左右的学生课后不温习和课前不预习功课,由此产生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另外,西方经济学还存在教学内容设置、课时配置比例不尽合理,以及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更轻探究型教学的问题,这对西方经济学知识的理解和今后的工作十分不利,为此,对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进行创新,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已显得十分必要。
2.3国内教学方式的改进
针对西方经济学理论教学的枯燥性以及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众多教学者纷纷提出多种改革方案或者建议,主要的观点集中在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几个方面:
比较早的讨论主张将工商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中的成功经验移植到《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案例教育法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的朗戴尔教授1871年首创,至20世纪初,被美国所有法学院接受,随后被经管类课程教学所接受。由于这种方法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复杂抽象的理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国内众多西方经济学教师所青睐(郑凌燕,2008;宋宝莉,2011)。
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倡研究性教学。该方法主张在教学中将“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教师把研究的思想、方法和新进展介绍给学生、以研究的方式组织课堂活动,学生则在研究中学习和成长,形成独立思考的气质和批判精神(曾祥炎,2014)。与这一提法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不同,董大朋等人主张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董大朋等,2016)。另有学者提出以教学团队形式和教师的科研来推动实施效果会更佳。教学团队通过指导学生掌握研究经济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问题并解决问题(成新华,2008)。
3建议:将探索性教学引入西方经济学教学
综上可知,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学者们要么集中在教学内容的深化或延伸上,例如案例教学法是对经典案例的充实或者加入中国的具体案例、教研结合法是将教学和研究进行连接和延伸;要么集中在教学手段上,例如辩论教学法利用了辩论赛的特点、幕课和微课等利用了各种新型的电子信息手段;要么干脆将传统的教学方式倒了个个,例如“翻转课堂”法。这些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反映了学者们对改进传统教学方式的努力,在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学者们很少用到“探究式教学”方式。探究性教学概念自美国生物学家施瓦布于1961年提出以来得到了教育界的充分肯定。这种方法突破了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把教师的“备课”变为“设计”,从课堂上的“独白”走向“对话”,从知识点走向问题域(郝志军,2005),是一种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然而,我国目前“探究性教学”在师范类专业使用比较多,而在普通高校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很少使用。
【关键词】开放大学;大学国际化;实现路径
一、正确理解国际化的基本要求
要回答两个重要的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四十八节)》(以下简称“《纲要》”)的一个重大突破是,接受了教育国际化的观点、提出了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明确要求,并指出其目的是: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纲要》要求加强和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国际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这里需要提出和回答的问题是,究竟什么是大学国际化?无疑,国际化需要加强和增加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问题是,增加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是否就等同于大学国际化?回答好这两个问题,对于正确理解国际化的基本要求,达到大学教育国际化的初衷和目的,并非可有可无。
1.究竟什么是大学国际化
(1)大学国际化是大学的本质特征
自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产生以来,大学的根本使命就包括了知识/技能生产、使用、传播,真理追求,文明、文化、传统的保存、发扬、交流,教师与学生的流动。而这些使命历来是没有国界的,甚至是超越国界的。这是大学的根本使命和功能决定的。
(2)大学国际化是当代大趋势
如果说工业化时期以前,大学的国际化主要由知识发现、传播、真理追求的学术动机推动,当代大学国际化的更有力的驱动力量则是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的越来越快速的全球化发展。各领域的全球化、地区化、集团化趋势,组织的出现和越来越强的支配作用,成千上万跨国公司的运作及其对世界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的巨大影响,信息化、网络化社会的实际形成常常使民族国家的边界黯然失色,大学国际化程度和人才的国际化素质在所有上述领域起决定性作用。大学国际化是当代大趋势。
(3)大学国际化是竞争力
国民的国际化总体素质是一个国家的基本竞争力之一。国家各层次决策者的国际化素质决定着处理各种复杂和越来越难以预见的国际问题的水平和效果,关系到能否有效保障国家和民众的重大利益,以及一个国家在世界民族之林的位置。精英阶层的国际化素质常常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如,过去几十年中中印大学生国际化素质的差距是形成后来中印软件人才和软件产业差距的一个主要原因;我国的出口导向性经济,出国从商、旅游、定居的大量增加,使得普通民众的国际化素质同样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地影响着中国硬实力和软实力。
(4)大学国际化是大挑战
大学国际化和国际化了的大学意味着大学在发现、传播与应用知识、技术、技能和培养人才的国际化等素质方面与世界知识体系的相通和互动,是与之处于同步甚至前沿的水平的条件,这意味着大学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影响和力量。当今世界,若有任何大学实行封闭办学,若一个大国的高等教育在原子、中子、激光、网络、海洋、航空、航天、材料等前沿领域无一席之地,必然意味着落后,意味着国家竞争力的衰退,意味着挨打和出局。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和运行,为国家参与全球化和大学国际化的进程带来了一定的强制性,这就是:不参加,则吃亏、出局;不懂,则受骗、受损;不守规,则被动、受罚。
(5)大学国际化是当今大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办学理念
工业化时期形成的传统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制度、教育模式受到挑战,人类社会正在向信息化、网络化、知识化、全球化社会过渡,大学无论其功能或其定位都必须走在这一进程的前列。把大学国际化仅仅看成学校的“外事”,仅仅是增加国际和外事交流活动,这是片面的,甚至是一种误解。不把国际化作为一个重要的办学和指导学校改革与革新的不可或缺的理念,那将是一个战略性和历史性错误。
(6)大学国际化是大学自身改革的重要领域
大学国际化就是将国际的跨文化层面的内容融合进学校教学、科研和服务功能中去的过程.也是实现大学国际化的条件之一。(JaneKnight,1999)因此,大学国际化必然要求大学进行自身的全面的改革和革新,包括大学领导和管理水平、师资水平的提升,也包括课程、教学、科研、服务的革新等。
(7)大学国际化必然是中外文化相互理解、碰撞和磨合的过程
既然是中外文化互相理解、碰撞和磨合的一个过程,那么,这对领导和教授们如何正确和妥善地处理中外合作共事中必然产生的歧义和纷争的技巧、能力和智慧是一个检验,这些技巧、能力、智慧往往是一些重大合作项目能否持续和取得成效的关键。
(8)大学国际化是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备战略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归根到底是人才差距,是知识差距,是教育差距,是大学之间的差距,是大学办学理念和治理的差距。要实现追赶战略,实行国际化办学是必经之道。
2.开放大学(电大)要不要国际化
可能没有人会说“不要”的,但我认为,正确的答案应当是“更要”。理由有二:一是开放大学、电大的学习者大多是过去接受过一定教育的成人;二是由于我国国际化和国际化素质的教育长期以来没有作为办学理念明确提上日程。开放大学或电大的成人学习者是国际化素质教育失落的几代人,电大更快地落实国际化办学的理念和战略,是为他们补课,有助于改变他们在国际化、全球化大潮中的被动状态,这是开放大学/电大国际化的特殊任务。
二、中国开放大学国际化
办学的几个战略路径
中国教育改革经常呈现的一个挑战是,认识到一个问题、理念是一回事,解决问题和把一个新的正确的理念付诸行动又是另外一回事。开放大学、电大不仅要看到国际化办学是大学包括开放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大趋势,是竞争力,是大挑战,还必须把国际化作为一个办学理念,当作一个学校改革和革新的重要领域,并使其成为一个学校赶超先进的战略,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可行、务实的行动计划并付诸行动,才能使国际化办学成为现实。无疑,在国家层面,建立宽松的法律和政策环境,保障学校办学的基本自,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国际化办学的必要条件。对于学校来说,国际化办学则意味着一个从领导到每一个员工、学校每一个部门的系统改革工程。不同学校的战略路径无疑将因校而异。
建议国家开放大学至少考虑如下战略路径。
1.强身战略
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归根到底是一种国与国之间、校与校之间的互通有无、等价交换。一个学校的吸引力归根到底取决于学校的分量和质量,取决于学校领导和教师、员工的知识、能力、特色、眼界、视野、智慧。否则,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强大而随之而来的众多机遇只能从我们身边擦肩而过,或者送上门来的机遇也因为我们缺乏自信和能力,或者不具备因应国际合作必须具备的起码的自而望洋兴叹。
因此,要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中成为有吸引力、有竞争力的一方,首先必须制定和实行强身战略,方能进入并且自信、自如地行进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轨道上。对于经历过较长时期闭关锁国的中国高校和长期处于边缘状态的电大来说,这显得更加必要。
强身战略至少包括如下五个方面。
其一,观念转变。开放大学/电大系统从上到下要解决什么是国际化、要不要国际化、能不能国际化等信念、观念、理念问题。
其二,学校领导层面的国际化。除了学校领导成员的良好的学术背景尤其是多学科的背景外,领导班子中应当逐步增加具有以下技能或经历的成员:有在国外学习、教学或行政管理的经历;对本国文化特性和环境有深刻了解,对经济全球化及其对成人教育的要求,国家和高等教育、成人教育面临的机遇及挑战等等,有清楚认识,有较为广泛的国际联系和选择合适合作伙伴并从多方筹措经费的能力;掌握一到两门外语等。
其三,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具体来说,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逐步增加有在国外学习或教学工作经历的教师的比例;增加有双语技能,尤其是能用当今世界主要学术语言授课的教师的数量;实行开放的教师招聘政策,保留一定数量的职位招聘经过精心选择的合格的外国人或外籍人士。
其五,学校管理与环境的国际化。要重视学校国际交流活动的队伍建设和管理的规范、专业化,以及绩效评估和激励;校园物质、学术、文化环境的建设和改善也会有利于国际化办学。
2.品牌战略
何谓品牌学校的品牌就是一个学校的强项、特色、质量、影响,品牌就是一个学校的竞争力、影响力、吸引力、凝聚力,是一个学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资本。它可能是一门课程、一个专业、一项培训,也可能是某种有持续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活动、管理模式或标志等等。
开放大学的强项、品牌在哪儿也许就在我们身边。品牌是比较而言的,是通过一定权威机构比较、评估、认可后确立的。因此,建立品牌意识,创立品牌、发现品牌和发展品牌必须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比较的视角。否则,也许可能的、已经具备品牌特征的东西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却不能发现。有些具备实力的学校或单位与国际上有些奖项擦肩而过,道理就在这里。
中国开放大学/电大从国家比较的视角看有无强项?强项在哪儿回答是肯定的。举例来说:中国电大建立三十余年以来,以“农”字为中心开创的课程、专业、项目、活动、创新、成果等等,在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里,为促进在全世界脱贫、扫盲事业中举足轻重的中国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与提高做出了突出贡献,其典型和案例、其实践和经验、其成绩和影响,如能从国际比较的视角加以重视并开展研究、总结、提升、评估、宣传,在国际层面上形成一个品牌是完全可能的。同样,信息通信技术在中国开放远程教育中的应用,丰富多彩、有声有色、千奇百态,作为整体,或作为某个方面、某个地区、某个学校,都有可能产生和培育出品牌。国家开放大学中枢的重要任务和职责之一就是用国际比较的视角发现、培育、激励、宣传、推广系统的品牌。
3.区域战略
云南开放大学的建立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发挥区位优势和区域特色的办学战略。云南是中国唯一一个属于湄公河次区域的省份,与越南、老挝、泰国、缅甸为邻,与东南亚和南亚联系方便,陆路、水运和航空交通日益发达,从曼谷到昆明仅不到两个小时的飞行距离,人员交流、贸易往来日益增多,这些是云南开放大学办学独有的区域特色和区域优势。以中国之大,难道只有云南开放大学具备独有的区域特色和区域优势吗?显然不是。西部一些省市,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同样各有自己的区域特色、区域优势,更可以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国际化办学战略。这就提出了中国开放大学/广播电大实行国际化办学的区域特色、区域优势和区域战略问题。
无疑,不同区域都可以发挥区域优势,逐步、有序、有特色地开展学生交流、师资交流、培训、网络课程、学分与证书互认探索、合作办学、管理人员交流、次地区开放大学/电大伙伴、网上孔子学院、组织国际活动与专题论坛等。
国家开放大学的责任和任务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其一,指导、扶持、激励、培育省市开放大学/电大的国际化办学的区域战略。各地区、省市开放大学/电大具有区域特色的国际化办学战略的形成、实施和最终成功,将标志着中国开放大学真正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办学发展战略成功了至少一半。所谓扶持、激励、培育,可以包括:咨询、指导、信息服务、人员培训、穿针引线、经验总结、宣传推广和资金支持等。
其二,制定和明确自身国际化办学战略重点和实施路径。
其三,在地区和国际组织中占有席位,扩大影响,为自身和各省市开放大学/电大争取合作伙伴、合作机会和合作项目。
其四,选择和打造由国家开放大学直接设计运行的品牌项目等。
4.伙伴战略
从某种意义上说,外交和国际交流活动就是寻求建立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各种形式的伙伴关系,以达到既定目的。没有伙伴,没有伙伴关系的建立,外交和国际交流活动就容易成为盲目的、无持续效果的资源浪费。没有伙伴和伙伴关系的建立与持续,就没有合作办学和国际化办学的战略空间、机遇和平台。
具体伙伴对象的选择取决于选择具体伙伴的目的:如果要追求地区和国际舞台上的活动空间和影响力,就应当注意参与地区机构、国际与政府上非政府组织的活动。随着中国国力和影响力的快速增强,中国学者和学校参与这些组织并发挥一定作用的机遇越来越多。重要的是,要较快地提升参与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同样,出于开发品牌战略目标、推行国际化办学区域战略和强身战略的考虑,选择伙伴学校和同行的层次、地域、类型等都会有不同的差异和考究。
伙伴关系发展要能相对稳定、持续才有意义。关键是比较准确地选择相互有一定了解、理解、信任和共同追求的伙伴,并且,要争取合作成功,取得双赢效果。
5.文化语言战略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1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点
西方经济学是指流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被称为“社会科学之王”。西方经济学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通过讲授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体系与分析方法,使学生能够把握宏微观经济理论精髓,达到运用供求、边际效用、生产和成本、厂商与博弈、分配理论及福利经济学等分析简单的微观经济现象;运用国民收入理论、消费与投资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周期理论、失业理论、总供求理论等分析简单的宏观经济现象。西方经济学有规范的经济分析框架:①界定经济环境。②设定行为假设。③给出制度安排。④选择均衡结果。⑤进行评估比较。
西方经济学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其特殊性在于它既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的每一个理论都是在一定假设前提下形成的,比如:“经济人”假设和完全信息假设等,并借助抽象的数学模型来解析经济现象,数学分析工具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几乎涉及了经济学的所有论题。西方经济学在生产发展、资源配置、就业失业、货币供给、财政赤字等方面的理论为社会经济生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鉴于西方经济学特殊的课程特点,很多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的过程中感觉困难。
2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不同专业学生一刀切式的教学
2.2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2.3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差
3西方经济学应实现的教学目标
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标究竟是为了什么?除了让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学会运用理论去分析、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外,还应着重实现下述目标:
3.1让学生掌握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别理出一条主线,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价格决定”,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国民收入”,解决的是资源利用问题。通过这条主线把各部分内容串起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西方经济学的内容体系和特点。并让学生掌握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只有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才是学好经济学的基础。例如,均衡分析,它是经济学中一个强有力的分析工具,通过均衡模型研究一个经济单位及其所有市场达到均衡时的价格与资源配置决定问题,这对于理解市场机制的效率与稳定性,并进行宏观经济活动分析提供了关键的基础理论支撑。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归纳为16个字:给定假设,简化关系;放松假设,逼近现实。
3.2培养学生从经济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西方经济学是一种实证经济学,是对客观经济现象的总结,反过来再用经济学理论去指导经济实践。所以经济学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之余,对经济学做到活学活用,比如通过美国篮球明星科比布莱恩放弃读大学直接进入NBA打球的例子,来理解机会成本在决策中的意义。要达到这一目标,首要要求教师自己要养成经济学的思维习惯,从经济学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社会经济问题。让学生了解经济学思维习惯的优点,引导学生主动接触经济前沿、热点问题,开阔视野,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经济学思维去看待周围经济问题。使学生在生活中日积月累中,最终学会用专业思维角度去看待和分析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3.3帮助学生实现专业课间的融会贯通
西方经济学与其他专业课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关联性。鉴于经济学的基础地位,在教学中实现经济学内容向其他课程的渗透很重要。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的穿插引入其他课程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后续课程与西方经济学的衔接部分,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其他专业课打下扎实的基础,比如用经济学的成本理论去解释产业经济学中产业组织的市场策略行为,也可以用其它课程的知识点带出经济学课程中的一些问题,比如,国际经济学中提到美国很多纺织品和服装都是从中国进口的,国际贸易如何影响经济福利?各国间的自由贸易中谁受益,谁受损?如何比较利益和损失?这些都是经济学的应用问题。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的其他课程,做到相互联系、融会贯通。
4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改进措施
4.1增强教学中经济学理论与现实经济发展的贴合度
在教材使用方面,应尽量选择精练易懂、所举案例符合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的教材,有条件的可以考虑自主编写适合本校学生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比如,凯恩斯反对用削减工资的方式增加就业,但克林顿担任美国总统期间却采用了低工资政策,实现了高就业,带来美国经济的增长,对此应如何理解?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深化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适当调整授课内容,如对管理专业学生授课时,可以以西方经济学的框架为基础,加入管理经济学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起经济学理论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之间联系的桥梁。
4.2引入开放式教学,发挥多种教学方法的集合优势
4.3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并与板书相结合
4.4强化授课效果检验,实行考试方法改革
为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情况,可以将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和习题课相结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课堂提问及时点评,用辅导答疑、习题课和考前集中辅导等手段强化教学。改革传统期末笔试决定学习成绩的办法,将平时考核的课堂提问、案例讨论、课程论文等与期末考核笔试成绩相结合。建立笔试的规范化考核程序,首先是试卷题型标准化,设置如名词解释、单选、判断、简答、计算和案例分析等标准化题型,合理确定主观题和客观题比例,注重试卷包含的知识点和难易程度,做到出题的科学性;其次是命题组命题规范化,由命题组统一命题,避免由单个任课教师命题的片面性和不科学性;第三是试卷内容标准化,客观题多为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可以建立试题库,主观题一般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察,可结合实际经济问题命题,适当加大主观题的分值。
总之,对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提高离不开教学经验的积累,授课是教学相长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知识的更新速度,提高自身理论和实践水平,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上做到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将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教好。
[1]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原书第3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关键词]数字化环境教学设计过程方法
数字化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即教师利用现代教学工具,设计适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计划。具体地说,主要由教师根据学科特点以及新的教学理论,将教学内容数字化并信息化,配合现代计算机网络,向学校、家庭和社会提供教育信息的教学方案,使学科的教学设计适合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一、当前学科教师课前教学设计状况分析与思考
教师课前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学科教师也不例外,但是我们学科教师的教学设计一般都是延用常规的手段,在策略上注重“刺激反应”,因而将教与学的过程设计为“设置问题解答疑惑得出结论应用知识”,从这种教学设计看,灵活多变的教与学被教师框定在一个固定模式中,这注定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较多地采用“口授、板演、演示”等灌输手段。学生不管是知道的还是不知道的,只要是教师要求的,都将它记住,由此形成了消极被动的学习行为,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自我个性都将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所框死。这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想去甚远,而且其教学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当前,学科教学设计缺少学生与丰富现象和事实相互直接作用的机会,因此,不可能让学生在实际活动、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也不可能在学习中体验学习过程,
从计算机网络应用于课堂教学看,在教学中启发性将得到加强。通过形象生动的文字、声音、影视,让学生在学习时保持思维活动的积极状态,对图、影视进行由表及里,从个别到整体的分析,进而达到理解事物发展规律,并掌握发展规律。通过生动的电子平台,与界面进行人机对话,让学习者动手,动脑,大大激发学习兴趣,在这种高度兴奋环境下,对于增加教学的信息密度有着莫大的好处,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综上所述,传统的学科教学设计需要改进,而教学设计是实施教学的先导,科学而注重学生的学习、尊重学生主体的教学设计,是素质教育落实到具体课堂教学的真正体现。
二、数字化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
(一)数字化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是关键
1.现代教学手段运用能力是数字化过程的首要环节
在传统的教学系统中,只有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现代化的教学系统中,多了一个要素――“教学媒体”。按照系统论的观点,这四个要素不是孤立地、简单地组合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与传统教学系统相比,信息技术的引入,对现代化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四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数字化环境下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熟悉数字化环境,系统学习下载、上传,用dreamweaver制作网页,用Authorware、flash等软件编制课件、节件等,学习用计算机外设(扫描仪、摄像机、数字照相机等)获取资料,从而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没有这样的能力,数字化过程的实现将是非常困难的过程。
2.教师对课程目标的理解是数字化过程的关键环节
对教学素材不能有很好的理解,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有机的、灵活的教学素材的整合。因此,钻研教材,充分理解、掌握课程标准,特别对教材的“关键”,“中心”等通过反复钻研,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这对于素材的数字化有着莫大的帮助。
3.教师明确教学素材内容是数字化过程的重要环节
在数字化环境下教学设计中,具体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数字化学科学习课题分层次的学习目标,学习策略、学习方法。
(2)数字化课题的重难点。
(3)数字化学习课题的能力目标(特别是网络环节的信息处理能力)。
(4)完成学习内容问题化序列,即将学生的学习课题转化为几个层次的问题:一个中心问题:确定学生学习内容的中心,一般为重点知识点。若干二级问题:为解决中心问题的二级支撑问题(一般控制在两个层次为宜)。
(5)常见生活题材的数字化。
(6)教学实验数字化(完成实验的录象并转换成AVI、MPEG、RM等格式)。
(7)数字化学生形成性习题、巩固性习题、诊断性习题。
4.有机整合教学素材信息是数字化过程的核心环节
根据序列化问题,查找有关资料。教师根据由学习内容序列化的问题,通过校园网络的资源库、Internet、光盘等计算机信息载体,搜集与学科学习问题有关的资料,这是网络环境教学设计的核心,其基本内容应包括:
(2)组织材料:
组织图片材料:说明现象图片,描述过程图片,形象图片等。
组织视频材料:自然现象发生、发展过程记录的视频,情景视频等。
组织音频材料:自然现象的声音等。
其它材料:说明过程的模拟动画等。
(3)开展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活动。
首先,确定那些可以用多媒体演示的自然现象,其次,运用Authorware、Powerpoint、flash等软件编制多媒体插件,并上传到校园网资源库备用。
(二)信息化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是核心
教学内容数字化完成以后,即具备教与学有用的资源库条件下,信息化教学资源成为教与学过程中的核心。因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教学资源库:其中文本、视频、动画、数据库、题库等必不可少。
2.构建信息平台。
设计教师个性化主页,其主要任务是完善网页与数据库连接,特别是设计好学习中各环节的反馈。做好如下板块:(1)课题导入设计;(2)解决二级问题素材设计;(3)诊断学生学习信息反馈设计;(4)诊断学生学习的检测设计;(5)收集学生整合学习材料的情况设计。
3.整合教与学资源:整合资源是教学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由于课堂的过程是一个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案的设计应该体现出一个教师的个性,应该考虑用教师组织的学习材料去影响学生,应该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应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要体现网络作为信息载体,其大容量,网络化,开放性,交互性,灵活性见长于印刷书籍的特点,使学习者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下获取信息。
(三)整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是根本
1.导入的设计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网络环境课题的导入也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为此必须设计出引人入胜的导入。
(1)情景导入设计:为了展示学科的问题情景、事物的发展情景、学科现象的发生情景等,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视频、动画等,给以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应让计算机成为能与学生进行友好的交流平台。
(2)问题导入设计: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学生对问题理解的基础上,设置更深层次的问题,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问题展示一般以对课题细化的核心问题为主干,进一步的问题以若干个“支撑问题”的为主。
(3)直接导入设计:学科中的有些内容不适宜上述导入时,我们可以直接将学习信息呈现给学生。
2.学习素材呈现设计
在课题准备过程中,教师通过不同途经获取了大量与学生学习有关信息资料,需要进行有机、合理整合,并将信息呈现给学生;将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与学生学习界面连接;设法运用网络手段促使学生快捷、高效取得学习信息,以提高效率。
3.学生学习信息反馈的设计
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及时、有效、快捷得到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需要有反馈环节,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便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及时指导。
在学习网页的各资源处设置访问量统计,实现呈现的各资源被访问人数统计,以了解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已经接触那些信息,以便教师引导学生对信息的利用。
4.“模拟实验室”设计
(1)用AVI、RM、MPG等格式呈现学科的实验。
(2)用Flash、Authorware等软件制作实验模型,并配上分步描述,能交换。
5.学习诊断设计
呈现不同类型的例题,给出完整的分析思路、规范的解题过程及每一步说明,以供学生完成相应的形成性练习参考。
数字化环境是一个新的服务于教与学的环境,是教师改进教学设计的一个理想平台,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值得我们教师研究和尝试,相信在广大教师的努力下,一定会焕发出其应有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3、4).
[2]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教育传播与技术,1996,(3).
[3]何克抗.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
[4]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5]李克东.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新型教学模式.
关键词:纺织品反倾销反倾销税率
倾销和反倾销的经济学分析
早期文献通常把倾销定义为国内市场间的价格歧视,这是瓦伊纳(Viner,1923)在他的经典著作中所使用的概念,这个概念也被多数重要学者所沿用。
国际价格歧视的模型和理论
国际价格歧视指的是对同样的产品在国内和出口市场按不同的价格销售,国内价高,出口价低。Krugman(1998)给出的垄断厂商的倾销模型显示,企业在国际市场没有垄断势力,只是国际市场价格的接受者。由于企业必须同时在国内实现利润最大化,全部产量减去国内的部分用于出口,国内售价高于国外售价,此时边际收入大于边际成本,因此扩大生产是有利的。Salvatore(1995)也给出了类似的反倾销模型。从本质上看,倾销是垄断厂商在差别市场上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而采取的差别定价策略。因此,只要产生倾销的客观条件存在,垄断厂商采取倾销的策略就是理性的、必然的。(张宝均,2004)
倾销对进口国经济福利的影响
对于进口国而言,倾销发生后,进口国消费数量和消费者剩余均增加,同时进口国生产者剩余和产量都减少。由于消费者剩余增加部分大于生产者剩余减少部分。倾销增加了进口国的福利。于永达(2001)建立的反倾销模型,也证实了通过贸易,进口国消费同样多的进口商品,总支出却低于全部自行生产的总支出。虽然经济学理论证明倾销能够提高进口国的整体福利,但对于受到低价进口产品冲击的本国特定产业来讲,其利益无疑将遭到损害。在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中,美国对中国出口纺织品采取了包括反倾销在内的多种限制措施,其深层原因并非是增加全体国民的福利,而是为了保护其已经失去竞争力的传统纺织产业。这说明倾销和反倾销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经济学范畴,而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反倾销作为一种重要的贸易政策工具,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反倾销的经济学分析
于永达(2001)指出,反倾销指进口国的反倾销调查机构,依法对造成进口国产业损害的倾销行为,采取诸如征收反倾销税等项措施,以求补救损害后果的法律行为。于永达、戴天宇(2004)以征收反倾销税为例,建立了反倾销模型。(见图1)
图1中,假设进口国政府征收反倾销税t,进口商品的价格将由P1提升到P2,而国际市场价格将由P1下降到P3。此时,进口国国内生产将扩张(S1S2),而消费者将减少需求(D1D2)。假设进口国政府征收反倾销税t,进口商品的价格将由P1提升到P2,而国际市场价格将由P1下降到P3。此时进口国反倾销的成本和收益为:R=(生产者剩余+政府税收+消费者剩余)=a+(c+e)-(a+b+c+d)=e-(b+d)
因此,摆在进口国决策者面前的问题是,如何通过设定最优的反倾销税税率来保证进口国整体福利的最大化?
美国对中国纺织品征收反倾销税的最优税率计算
由于目前反倾销诉讼中反倾销税率的确定大多根据对本国产业的损害程度或者倾销幅度制定,缺乏经济学理论的支持。因此本文将建立美国纺织品贸易中最优反倾销税的经济学模型,为我国政府、行业协会和纺织出口企业在处理涉及美国的纺织品反倾销案件时提供理论支持。
最优反倾销税的推导
进口国反倾销的成本和收益为:
R=(生产者剩余+政府税收+消费者剩余)=T×D2-(P2-P1)D2-1/2×(P2-P1)(D1-P2)(1)
设被倾销国的进口需求函数Dm为:P=αQ+β(α<0,β>0)(2)
因此有:Q=1/α(P-β)(3)
故:P2=αD2+β,P1=αD1+β将其代入式(1)并化简得到:
ΔπN=1/α[(P2-β)(T-P2+P1)+1/2(P2-P1)2](4)
根据微观经济学,进口需求函数D的边际收益函数为:
MR=2αQ+β(5)
在反倾销均衡时,有MC+T=MR。且有:
MC+T=2P2-β(6)
在倾销均衡时,有MC=MR,故MC=2αD1+β。
与(6)联立求解。可消除MC,得到:P2=P1+1/2T(7)
将式(7)代入式(4)可得:
ΔπN=1/8α[3T^2+4(P1-β)T](8)
对(8)求一阶导数并令其为零,得到:
1/8α[6T反+4(P倾-β)]=0(9)
解式(9)即可得到最优反倾销税额的公式:
T^3=2/3(β-P2),令t=T/P,则最佳反倾销税率为:t^3=2/3(β/P2-1)
美国纺织品进口需求函数模型的建立和修正
由于美国将进口的纺织产品分为纺织品(textile)和服装(apparel)两类,而服装类的计量数据质量能够更好的反映平均单价。因此使用1989-2004美国年服装进口数量和金额对美国纺织品进口需求函数模型进行替代,以Q件数为自变量,对应变量P(平均单价)做一元线性回归得到的进口需求函数为P=-2.81E-11Q+3.86,β=3.86,方程的拟合优度达到更好的0.816,并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如果以2005年前4个月服装平均单价为倾销价格,则可以得出最佳反倾销税率t=0.681863。即如果按照最大经济福利原则,美国政府应当向中国服装产品征收68%的反倾销税。
在反倾销调查和仲裁过程中,美国当局的判决结果往往更多的受到政治利益集团的影响而将全国经济福利的最大化放在次要位置。因此,使用本公式计算的反倾销税最优税率的意义主要在于为我国企业和政府机构应对美国对华纺织品出口贸易限制时,提供经济学的理论依据。
在为期3天的63场小组讨论中(第一天是大会,没有小组讨论),有一场是讨论房地产经纪的,这让我感到很振奋,因为国内目前基本上很少有学者研究房地产经纪行业的实证问题。这场讨论会一共宣读了5篇论文,兹录如下。
关键词:小学计算机;计算机教学;教学效果;策略研究
TheEffectofIncreasingPrimarySchoolComputerTeachingMethodsandApproaches
YangTianqiang
(HenanLuoyangEducationBureauNo.9PrimarySchool,Luoyang471002,China)
Abstract:Theteachingeffectivenessiswhetherornotthemeasureofgoalachievementteachingstandards,howtouseeffectiveteachingstrategiestoimproveteachingeffectivenessofteacherscannotavoidtheissue.Thispapercombinationofteachingpractice,toimprovetheschool'scomputerclassroomteachingstrategieshavebeenusefultoexplore,whichsummeduptheexperienceandachievementsofthegoalstopromoteeducationandimprovethequalityofteachingisimportant.
Keywords:Primarycomputer;Computerteaching;Teachingeffect;Strategy
一、教师备课充分是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
备课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不仅要求教师充分钻研教材,更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充分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学生的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还要了解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从而使教材的处理和教法的选择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遵循教学的因材施教原则。具体来说,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首先,分析学生的需要。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应该由“学会”、“会学”最终到“乐学”。让学生真正主动地学习。因而在备课中,需要教师充分分析学生的心理需求,依此来设计问题情境,才有可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其次,选择合适的练习。计算机课程强调实践性。因此,我们的课程练习要有针对性、系统性和启发性。要针对计算机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设计出由易到难、层次分明的练习;让学生在实践练习中巩固知识,掌握知识。
再次,善于在备课中挖掘教材的重点。只有把握主要问题和重点内容,才有可能取得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要求我们教师一方面要利用计算机知识与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兴趣的广泛性。二要我们教师收集大量的趣味计算机知识、计算机游戏、实践操作等,使学生进入学习活动的兴奋状态。
二、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是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效果的直接途径
(一)要充分运用实践操作来提高计算机教学效果
(二)注意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来提高计算机教学效果
在生产和生活中,有意识有目的地积累与计算机有关的事例,并把这些事例科学地运用于教学活动中,使教学更生动有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生产中涉及到计算机的事例有很多,只要留心去观察、去积累,便能得到许多有利于教学的事例。比如在介绍文件名时,许多学生不明白文件名为什么要由基本名和扩展名两部分组成,我想了一个比喻:“文件的名称就如我们人名,人名是由姓氏和名字组成的。因此,文件的基本名就像人的名字,扩展名就像文件的姓,用来区分各种类型的文件。”这样就很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提高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加强计算机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计算机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自然科学,计算机实践教学,特别是上机操作和学生自主练习对学生掌握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计算机操作实践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提高课堂教学有促进作用:
首先,利用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讲Windows操作基础时,讲文件夹的创建,其操作步骤为:1.进入到指定位置;2.文件―新建―文件夹;3.转换输入法;4.把鼠标移到新建文件夹,点右键,选重命名;5.输入文件夹的名字;6.确定。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投影仪或网络教学系统进行一步一步地演示后,学生进行实践练习,通过这种观察与实践并举的教学过程,不仅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深刻、透彻的理解,更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其次,通过学生自主练习,进行常规训练。在指导学生阅读上机操作内容后,从而形成“从理论学习、观察演示,到解实践操作”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并指导学生勤于观察,培养观察能力;最后是督促学生勤于动手,规范操作,掌握计算机常规上机知识,熟悉常见操作方法。
最后,通过设计上机操作试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有目的布置几个上机操作难度不大的习题,并对学生的上机操作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根据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进行较简单的操作实践,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的所有潜能和创造力都充分地表现出来。
年间先后求学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纽约大学和耶鲁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其博士学位论文《英国工厂制度之胜利》(“TheTriumphofFactroySysteminEengland”)创造性地将1840年前后英国工业结构传统分类法(“个体镀金工、家庭生产制及工厂制度”)拓展为“手工艺工人、商人雇主制及工厂制度”,这一研究成果为《欧洲经济史》教科书所接受111。1929-1946年执教于南开大学,1947-1968年受聘于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1968-1971年执教于新加坡南洋大学。
一、方显廷农业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方显廷关于中国农业问题研究的代表性文献主要有《中国农村经济之复兴》(1938)、《中国经济之症结》(1938)等,其研究内容涉及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业经济现状分析、制约中国农业经济复兴的因素分析和农业经济复兴的政策建议等。其农业经济思想既具时代特点又具一定的前瞻性,是一份值得总结的宝贵思想遗产。
1.中国农业经济现状分析
2中国农村经济复兴的制约因素分析
方显廷通过对制约中国农村经济复兴的因素分析,将其归纳为农业环境、农业组织与农业技术三类。
(3)农业技术。方显廷指出,农业技术“以农作物之改良,蚕桑之复兴及牧畜之提倡为首要”131167。一方面,他总结了国内农业技术改良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如:以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中央大学农学院、广州中山大学农学院及岭南大学农学院等教育机关积极致力于农业技术的改良事业,新的农业技术也不断应用于实践;全国经济委员会农业处、棉业统制委员会、蚕丝改良委员会等主要推动农业技术改进的政府机关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他以农作物的改良为例指出:主要作物如米、麦、高梁、稷米、大豆及棉花等,经过相当时期之育种试验,每亩收获量,咸有十分之三以上之増加,美棉移植成绩,且有超夺过原产地之收获量者,良可欣幸”131167。从中可见他十分注重农业技术的改良和推广。另一方面,他也强调指出,高校设置的农学、农业管理等专业太少,导致农业技术人才及管理人才极度缺乏,而政府研究机构设置重叠又导致研究资源的极大浪费,总体情形是‘以往成绩,绳以当前需要,相去尚远”。
3中国农村经济复兴的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的分析,方显廷指出:农业环境,农业之主要工作”131167。他认为,苛捐杂税的豁免、田赋附加的限制、土地的测量、土地的呈报及土地的登记等具体制度建设十分重要,均有助于改善农业环境;除此之外,复兴中国农业经济的应对之策还在于不断推进农业合作制度的完善、农业投入经费的保障及农业人才的培养。
二、方显廷农业经济思想的现实启示
业,是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使一国经济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基础。基于这种认识,他提出了一系列“复兴农村”的政策建议。这些政策建议对当今中国农业经济发展仍具一定的启发意义。
1.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方显廷认为,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发展的先行资本。而当前包括筑堤、灌溉、造林及交通设施在内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己成为制约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不仅应注重科学规划,而且还不断探索农业基础设施经营管理。对于纯公共产品性质的农业基础设施的提供可作为中央和地方政府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部分准公共产品性质的农业基础设施,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积极引入民间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