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大改革、大发展、大变化之后的高等教育怎么走好,亟需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的提升和引领。高等教育的巨大变化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的创新,同时也造就了一批知名的大学校长,他们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组织者和实践者,他们对创新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有着独特的思考。充分挖掘他们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总结他们管理大学的经验,将为今后我国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十分宝贵的经验。新阶段我国大学一个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开放发展”的内涵和程度不断扩大,“开放发展”正在成为中国大学最鲜明的一个办学特色。如何理解新时期高等教育“开放发展”的内涵,把握好“开放发展”对高等教育今后走势的引领作用,就这个问题,我们采访了山东大学校长展涛教授。
用“开放发展”的理念引领大学改革
记者:在很多人看来,“开放发展”并不是什么新鲜东西,你认为,大学“开放发展”理念的核心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大学的“开放发展”?
展涛:我认为,“开放”是今天大学一个最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国的大学是这样,世界上的大学也是这样。“开放”之所以能够成为今天大学的时代特征是由大学的价值追求和大学所处的时代大环境这两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或者说是由大学所承担的使命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所决定的。我想就此稍展开谈谈自己的观点。
大学的责任与使命是大学产生以来人们一直追问的一个题目,它随着社会的进步被不断地诠释、发展和实践着。我们今天经常简单的把大学的功能表述为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个方面,其实这只是对大学使命的一种诠释,我理解这是对大学具体工作内容的一种描述。大学的责任与使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诠释,这在国内外很多的学术著作和大学校长学者们的演讲观点中可以看到。我认为,对大学使命可以从另外一种角度去阐述,那就是大学的使命和价值追求其实在两个方面,一是为了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二是为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中国我们对大学使命的解读过多的强调了第二点,而长期以来我们对第一点没有给予根本的重视,我想这也是我们今天特别强调教育“以人为本”,以“教师学生为中心”这些理念的必要性之所在。另外,我们在解读和实践第二点时也多强调了对社会发展的服务,而大学对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没有给予足够的凸显。
至于我们今天大学发展所处的时代环境,大家是有很多共识的,这其中之一就是开放,甚至可以说,今天中国和世界的最鲜明特征是开放,是在开放中的发展。那么,一个自然的结论就形成了,既然我们今天的大学是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环境和世界环境下致力于每个学生和教师的成长发展,致力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那么,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融入到这个开放的大环境之中,让我们的学生和学者在开放的环境中成长和发展,让我们的大学在参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影响社会,贡献社会,引领社会。所以,“开放”成为大学的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一件自然的事情。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开放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在这个时候我们谈“开放”,并把它作为今天大学发展最鲜明的特色,似乎没有了什么新鲜感,没有了震撼力,似乎不是什么新理念,新思想。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审视一下今天我们自己的发展,就不难发现,相比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科学研究的模式、管理模式和发展模式都还远远没有达到足够的开放,几乎随处可见的封闭与保守的理念,僵化与惯性的思维,滞后于时代发展的管理模式,成为中国大学今天和未来发展必须突破的障碍。
去年我有幸作为代表参加了“十七大”这个历史性的会议,参加这次会议所带给我的触动有两个方面,一是我深深的感受到一种紧迫感,这种紧迫感来自于一种对比,我把它概括为“快速进步的社会与缓慢前行中的我们”。二是一种强烈的机遇感,它来自于中国未来发展为中国高等教育带来的战略机遇。毫无疑问,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必将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大学,就像它已经造就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一样,同时,中国的迅速崛起与可持续发展也必然需要一大批优秀的大学来承担起人才、智力的支撑与引领。这就是今天中国大学发展的最大机遇。这样的感触让我们不禁自问,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我们是做一名被动的追随者,一名积极的参与者,一名重要的贡献者,还是一名先行的引领者?我们会不会成为落伍于时代的一员?我们会不会与发展的战略机遇擦肩而过,痛失良机?要把握好历史的机遇,要承担起这个使命,我们必须首先“开放”自己,以最大的努力参与到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之中去,在参与之中把握机遇,在参与之中获得发展的资源,在参与之中担承责任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所以,开放发展是中国大学的一个必然选择。
记者:从山东大学的实践来看,你对“开放发展”的内涵有哪些理解?
展涛:当我们谈到“开放”时,一般是指对外的合作与交流,特别是国际合作与交流。其实这只是开放发展内涵的一个方面,是开放发展的一种形式。山东大学经过合校之后近八年的探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开放发展的教育理念,构建起“全方位开放式发展战略”。开放正在成为今天山东大学最鲜明的发展特色。我理解,开放发展的内涵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次,开放发展需要一个系统的战略策划。以开放的理念引领大学的发展,必须构建起开放发展战略,才能使之不会成为一个空洞的理念。在山东大学的实践探索中,首先构建起了“对外合作网络平台”,形成了全方位开放式发展的战略格局。这个网络的基本架构是这样的:
校地合作:学校与山东省政府合作,与地市政府和有关厅局建立合作网络;
校校合作:与国内大学之间建立合作网络;
校企合作:与高科技企业、银行之间建立合作网络;
海外合作:与香港台湾及国外大学、基金会之间建立合作网络;
校友合作:与国内外校友建立合作网络。
用科学的战略规划来保证大学“开放发展”目标的实现
记者:“开放发展”说起来容易,但具体到办学实践中往往很难把握。山东大学是如何利用所建立的“合作网络平台”推动开放发展的?
展涛:山东大学已经构建起一个全方位开放发展的网络平台,包括山东省政府和山东大学一起推动实施的“山东大学服务山东行动方案”,以及在这个整体方案指导下我们与山东省济南、威海、临沂、济宁、日照、潍坊、德州等十余个城市建立起的校地合作网络;包括我们与国家电网、华电集团、海信、潍柴、浪潮、兖矿等大型企业以及多家银行之间的合作;包括我们与国内二十余所大学之间的合作网络,与香港台湾和国外一百余所大学、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网络,与海内外基金会之间的合作网络;包括我们与遍布国内各个领域、遍布世界各地的校友之间的合作网络;还包括我们与国内重点中学之间的合作网络等。总之,这样一个庞大且较为完整的合作网络已经构建形成,但是随着开放的不断深入,这个网络还在不断的拓展之中。
我们利用这样一个庞大的合作网络做了哪些事情呢?一句话,我们利用这个合作网络来推动和实施开放发展的理念,开放发展的战略。我举几个例子。
第一,看看我们的人才培养。山东大学的人才培养理念中有几个关键点,我们把“培育民族和社会的中坚”,把“致力于培养中国最优秀的本科生”和“致力于培养具有学术创造力和社会竞争力的优秀研究生”作为自己的战略选择和长远目标,注重学生的社会责任心、社会竞争力和创造力、个性与人格的健全发展,并以此为目标构建起“融知识学习与人格培育为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这其中,开放的理念和举措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之中。特别是,我们把“开放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作为一个重点。
记者:开放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按照人才发展的需求来策划的,开放发展是否对学校的其他方面也有同样的战略策划?
展涛:在山东大学所制定的“十一五”发展规划中,除了人才建设的目标之外,还有这样一些重要的目标: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智力和技术支撑;成为世界科技和文化合作中的积极参与者和有力竞争者;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和时代先进文化的引领者。这是我们对21世纪中国一所研究型大学的理解,也是我们的努力目标。
我们利用学校的学术优势,积极参与国家发展的战略问题研究。例如,彭实戈院士的金融数学与金融风险预测分析研究,王小云教授的信息安全技术研究都密切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我们与齐鲁证券公司联合建立“山东大学—齐鲁证券金融研究院”,直接服务和贡献于国家的发展需要。
总而言之,这些战略目标的实现是建立在开放发展的战略布局和合作网络基础上的。
另外,对于每一个合作网络平台,我们都有系统的策划,在每一个不同的合作网络上我们都开展多项集成的项目。例如,在海外合作网络上我们开展学生联合培养、教师海外研修、科研合作等多个项目。我们与美国Balor医学院的合作就集成了联合培养博士、青年教师进修、博士后计划、在心血管疾病等方面的合作,为提升我们的人才水平与科研水平起到重要的作用。在企业合作网络上我们同样把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研究生双导师培养、共同承担国家科研项目、科技成果转化等集成起来,收到明显的成效。
“开放发展”推动学校内部改革创新,用规范的制度来保障“开放发展”理念的落实和规划的实施
记者:理念的实施要靠制度保障,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开放发展又是怎样推动学校内部的改革创新的?
展涛:在我们最初提出开放发展,实施“全方位开放式发展战略”的时候,很多学者和管理骨干仅仅把它理解为学校的对外合作,理解为学校发展的一个侧面,没有把它看作学校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没有把它看作影响长远发展的一个战略。但是,随着开放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开放成为大家的共识,成为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动力。开放发展对学校改革的推动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思想的解放和理念的更新。开放成为大家的共识,也就是大学的改革成为大家的共识。通过与社会、与海外、与其他高校的交流合作,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山东大学必须融入到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和国际合作的大环境中,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术发展趋势来调整自己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战略,才能在开放与竞争环境中争取主动、担承责任,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所以,开放带给山东大学的是思想的解放,是教育理念的创新。我们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创新都是在开放的激发和推动之下实施的。
二是制度保障。既然我们都认为开放发展是山东大学所选择的正确的发展战略,那么我们就要用制度和机制来保证它的实施。为此,我们特别成立了学校“国内合作办公室”,负责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服务地方与校地合作的综合协调,成立了教育拓展办公室与招生工作办公室合署办公,负责与中学的合作。同时,我们把开放发展战略的各项工作明确到职能部门和各个学院的工作目标中,把诸如“第二校园经历”、“教师海外研修经历”、校企合作等工作目标分解落实到学院,使开放发展成为学校工作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保证了各项工作的实施。
“多样化”将是中国大学又一个鲜明的时代特征。
记者:你谈到开放发展给学校带来的活力与变化,开放是当代大学的唯一特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