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欢迎访问无锡市档案史志馆网站今天是:
正在央视播出的电视专题片《锡商》讲述了无锡老一辈民族工商业家爱国创业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以及新一代无锡杰出企业家对锡商精神的传承和弘扬。由无锡广电集团演艺中心专题部和中央电视台新影制片厂组成的摄制组足迹几乎走遍了整个无锡。该片通过大量的珍贵采访和详实的资料向世人诠释了近百年来无锡经济迅速崛起和长盛不衰的奥秘,对现在与未来的中国经济发展,有着启示性的深远价值。《无锡新周刊》特全文刊载这部专题片的电视解说词,作为过年特辑,以飨读者。
第一集实业报国
陆兴龙(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企业史资料研究中心主任)访谈:
从1895年以后,日本的经济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一步一步地加强,日本成为中国当时民族危机的一个头号的敌人。
俞孔坚(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访谈:
主要是因为中国的整个民族,它的民族工业的发展非常地艰辛。第一它开始并没有得到官方的支持,清政府并没有支持,中国历来就是轻商的。社会各界有志之士的紧迫感骤然提升,沉睡已久的中国,开始了不安的躁动。这张大金榜,是科举时的殿试成绩单。光绪20年,也就是公元1894年,江苏南通人张謇,名列第一甲第一名。但这位状元却无意做官,他认识到实业对民众生活的重要性,也确信实业能够拯救已经趋于沉沦的国家。两江总督张之洞也有着相同的眼光。他热忱地支持张謇在南通筹办纱厂,走实业救国之路。就在张謇为创办纱厂四处奔波的时候,无锡的第一家现代工厂出现了,建厂之人正是几年前被罢官的杨宗瀚和他的兄长杨宗濂。他们把厂址选在无锡,厂名出自“业精于勤”,叫做“业勤纱厂”。
陆兴龙访谈:
1895年以来,外国对中国经济的入侵,它就改为一个在中国以直接设立工厂为手段的这样一种经济方式,改变以前工业品的进口这样的一种方式。
武力(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史研究室主任)访谈:
龚树标(原申新纺织九厂职工)访谈:
他(荣德生)感觉到要创业最重要的还是要解决民生问题,一个吃饭,一个穿衣,所以他决定要从钱庄来转向衣食这两门,要搞纺纱,要搞面粉。荣德生将这一想法告知哥哥荣宗敬时,立即得到赞同。原来,在上海经营钱庄的荣宗敬,也已发现进口面粉价高,国产面粉便宜,其中有很大的利润空间。同时,国人投资机器面粉业者很少,这又意味着竞争者少,因而市场极大。
陈文源(江南大学荣氏研究中心无锡市史志办公室主任)访谈:
荣宗敬和荣德生他们两个人从小就不一样。荣宗敬小时候非常聪明,所以他七岁的时候就上学,上学以后老师都把他称之为奇人。他的气魄很大,敢于冒险。那么荣德生先生这个人他比较稳健,他做事情很细心。
黄汉民(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访谈:
如果没有荣宗敬的那种魄力,这个厂就不会越来越大,规模越来越大,但是荣德生他有一个非常大的一个特点,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面非常有才干,特别是产品的质量这一方面他都抓得很紧、很细,因此他们两个兄弟两个人这一方面相互成为优势互补,能够把这个企业办好,所以谁也离不开谁,这是他的企业能够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果说,市场需求有如天时,而兄弟两人亲密无间的合作就是人和,那么,地利就是无锡本已有的米市了。2004年,无锡启动古运河治理工程,这处河段,因保留着上世纪的诸多米厂、仓库,而被列为首期工程。据历史记载,乾隆年间,无锡米市的吞吐量已达八百万石以上,光绪年间,从老北门到三里桥段,1公里长的地方竟有大小粮行80多家,是当时最繁华的地段。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无锡已和长沙、芜湖、九江一起,并称为全国四大米市。得天独厚的办厂条件,注定了荣氏兄弟日后的辉煌,但在当时,巨大的办厂资金,该从何处筹集呢?
汤可可(无锡市档案局局长)访谈:
郁有满(无锡市史志办方志处处长)访谈:
他们用先进的管理,就是运用知识分子,运用工程师,用工程师来管理,用技术人员来管理这个厂,就是依靠科技,依靠科学技术,依靠管理经验来办厂,这是和以前完全不同的。两年后,永泰丝厂生产的“金双鹿”牌优质丝,已在国内获得众多奖项,成为国产著名品牌丝。“金双鹿”创出牌子后,产品畅销法国、意大利等西欧市场,并一直保持供不应求的势头。永泰丝厂因此声名鹊起,大获赢利。敏锐的商业眼光,良好的合作氛围,使逐渐自信起来的锡商们,看到了更为广阔的前景。继业勤纱厂、茂新面粉厂之后,一大批工厂如雨后春笋,纷纷建立。在实业报国的理想和灵活务实的工商理念相互依存、相互交融的过程中,无锡的民族工商业,呈现出了一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繁荣景象。1910年8月的一个夜晚,一片异常明亮的灯火,吸引了全无锡人的目光。原来,这是实业家孙鹤卿、薛南溟等人,集资6万元筹建的耀明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发电厂,在光复门外建成发电。从这天起,无锡开始了用电照明的历史。带着满心的好奇与欢喜,无锡人凝视着明亮如月的电灯,它发出的熠熠光芒,仿佛让人看到了无锡的未来与希望。
第二集勇闯上海滩
浦文昌(无锡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无锡市场协会会长)访谈:
第三集顺时而变
郁有满访谈:
他们的改革都是遇到很大的阻力,都是来自于帮会。封建把头,而且好多都是有黑社会的背景的。当时,在荣氏企业中,经理之下,分设文场总管和武场头脑,文场总管负责人事、考工、账册、购销、运输等业务;武场头脑掌管全厂的生产技术和原料,以及产品的质量检验。这些人大多不懂技术,文化素质低,并且多以亲属、同乡、师徒等关系结成帮派。在这种情形下,1924年荣氏企业倚重的智囊薛明剑,提出了招揽专业人才、改良企业的建议,便得到了荣氏兄弟的首肯。于是薛明剑开始收罗合适的人才,并在申新三厂进行试验。他们聘请曾在日商纱厂做过技术工作的楼秋泉,到申新三厂担任粗纱间领班;招聘杭州甲种工业学校毕业、曾在日本纱厂实习过的余钟祥,担任“改良指导员”;从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留学归国,曾在上海大中华纱厂任技师的汪孚礼,被聘为总工程师。这些新派人员很快发现了企业内部管理上的症结,他们建议要全面辞退工头,废除工头制,采用全新的方法管理企业。荣氏兄弟对这一建议非常支持,但要彻底废除工头制,采用全套的新方法管理企业,便不可避免地要从追随自己多年的老人开始,这又让荣氏兄弟进退维谷、犹豫不决起来。
张晖明(上海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访谈:
汤可可访谈:
陈乃醒(亚太中小企业家协会首席经济学家)访谈:
李永锡(原无锡市工商联合会会长)访谈:
就在那个情况之下,生产的技术方面,生产产品方面,蒸蒸日上走上正轨。那个时候办工厂的思想路线是,要生存抓质量,要发展抓管理。在严格管理的同时,锡商还把儒家“仁爱”、“德治”的原则,创造性地应用到改革企业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这是当年申新三厂创建的工人福利区。当时,这里叫作“劳工自治区”。劳工自治区是1933年无锡出现的新现象。在“自治区”内,建有单身职工宿舍和家属宿舍,设立食堂、合作社、医院,为职工提供生活便利;开办工人补习夜校,职工子弟学校和图书馆、兼顾职工及其子女的教育和文化娱乐,俨然是一个组织健全的生活社区。今天,我们从留存至今的振新纱厂福利区里,依然可以感受到当年的那份生活气息。荣氏兄弟把企业作为社会事业的一个实验区,通过这些中西文化合璧、旨在提高工人福利的建设活动,最大限度地化解了劳资双方的矛盾,改善了工人的生活条件。荣氏兄弟采取的这些措施,曾名噪一时,各界人士纷纷前往参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