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论文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国近代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为了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更好地备战2013年的高考,2012年6月底,笔者组织了淮北市四所省示范高中即将升入高三的学生共199人进行了模拟测试。为了保证测试效果,尽量缩小和高考实战之间的误差,虽然笔者选择了各校基础知识较为扎实的文科实验班学生作为测试对象,但测试暴露出来的问题依然令笔者大跌眼镜。

问题1:199人中,没有一个人选择“另有观点”,没有一个人能够提出与“冲击—反应”模式不同的中国近代史的解释模式。(当然,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于题目中的“运用材料中的史实”)

问题2:23人明确表示反对“冲击—反应”模式(15人),或认为该模式观点片面(8人),占总人数的11.5%。这其中只有10人能给出反对的理由,占总人数的5%。但理由无一例外都是干巴巴的一条:“外因决定论”的错误。至于其他解释,如“西方中心论”“逻辑论证上的矛盾性”“预设前提”等等,无一人涉及。

问题3:选择赞成“冲击—反应”模式的,占总人数的88.5%,但在如何“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方面漏洞百出。具体表现以下几点:

(2)有史实无观点。部分学生自始至终未能清晰表明自己的观点,含糊其辞,罗列史实,甚至没有观点,对题目中要求的“观点明确”把握不够。不能充分提炼与运用材料所提供的答题信息,绝大部分同学都只是根据图片的提示,把“冲击”和“反应”中的史实一一对应起来,把图示中的重大事件用文字再重新描述一遍,依次罗列五次“西方的冲击”所导致的“中国的反应”。

(3)有观点,但缺乏史实支撑,而且有的观点明显偏离材料本意。

(4)史实与观点明显不符,分明是反对这种模式,但史实论证都是突出西方冲击的作用。

(5)缺乏思维力度。仅仅满足于完成观点到史实的罗列或做出平行的结论,对该模式的深层内涵理解不够,缺乏思辨精神,缺乏论证的理论高度。①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理想与现实两张皮的现象呢?是教学出现偏差?学生基础太差?老师引导不够?还是命题者过高估计了中学历史教学的水平?弄清问题的缘由方能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经过认真思考,笔者认为原因有三。

1.缺乏学术背景,无法做到高屋建瓴

2.囿于教材体系,没有做到“用教材教”

3.思维能力不足,难于做到创新发展

历史思维既要有证据,又讲究逻辑。没有逻辑的思维必然是混乱的。①要把证据逻辑化地表达出来,需要平时有目的地进行“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基本方法的训练。进行这方面训练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根据材料分析得出结论,而不是围绕结论附会材料。但是,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脱离材料抽象分析的现象比比皆是,教师分析得“头头是道”,学生则听得“一头雾水”,还美其名曰:培养思维能力。其结果,除了给学生又生硬地传授了一个结论,再次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之外,别无所获。②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面对高考命题改革,我们所能做的应当是尽快适应而非单纯抱怨。重视高考就应该研究高考试题,从优秀的高考试题中,领悟命题者在教学方面的引领意图,从中分析教学的差距,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勤于阅读思考,完善知识结构

如何应对层出不穷的高考新题型?怎样了解日新月异的学术成果?如何适应不断发展的教学实际?除阅读外别无他途。只有通过阅读,才能主动吸收新的史学研究成果,并将这些新成果合理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与复习备考中来。③阅读有助于旧知识的更新,有利于学术视野的开阔,有益于理解力的提高,使知识结构更趋合理。读书的广度决定人生的跨度,读书的深度决定人生的力度,读书的厚度决定教学的高度。不会阅读的学生,是没有潜力的学生;而不爱读书的老师,也是没有希望的老师。面对高考命题改革,中学历史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广泛阅读,厚积薄发。

3.训练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4.练习历史论文,学会论证问题

《考试说明》对考试的内容作了概括性的描述,它特别强调要“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其实,这就是对小论文题型所作的提示。历史小论文的特点是用史实论证,有论点、有论据是小论文的基本思路。④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对试题信息的认识、理解和把握是解答小论文试题的前提条件。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就是全面、准确地理解试题所呈现的图文内容和命题意图。首先要读懂试题探究的学术问题的范围,即依据试题提炼出一个完整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其次要读懂设问的角度;最后是解读试题的要求。在具体的习题训练中,要注意避免将开放性的小论文试题当作列举题解答,只会罗列史实,不会表达观点;要通过不断变换材料、变换视角练习“小论文”这种题型,树立信心,把已有知识灵活应用,形成一家之言,言之成理,把观点进行提高和升华。要注意做到答题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文字通顺,逻辑性强。在表达过程中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将自己的思考融入文字中,做到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述有力。

【作者简介】赵剑峰,男,1969年生,中学特级教师,安徽省淮北市实验高级中学历史教师。

李广元,男,1971年生,中学历史高级教师,安徽省淮北市濉溪中学历史教师。

在各类经商冲突事件当中,或是合作对付工匠、或是合作控告无赖胥吏、或是与商场竞争对手从事商业竞争,商人和商人之间,产生了更多的或合作、或冲突的紧密互动关系,彼此间的交往与竞争机会愈来愈多。互动关系的增多,才使商人加强了定期捐款创建维持一个团体组织的意愿,会馆公所这类团体组织才有成立运作的坚强基础。会馆公所成立以后,不仅使捐款商人在贮货、议价、陈设公定度量衡等方面节省了交易成本,也使捐款商人和同乡官员增加了交往亲近的机会,使许多商人具有更省成本与更多保障的经商环境。

到底传统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有效性如何?其实这要区分差异来看。中国上的政府的确执行过所谓「重农抑商政策。至少自战国以来,政府对商人经营商业采取压制措施的「抑商政策即已形成。有学者指出:禁榷制度、官制度和土贡制度三者,即是秦汉以下政府落实「抑商政策的三项「重要支柱,政府以此将民间和政府的消费需求以及地方特产,束缚在官营事业和皇帝的直接控制之下,有效地阻碍和缩小民间商人的经商范围(傅筑夫,1980b:667)。政府执行「抑商政策的原因,是和战国时代部份富商大贾以「轻重术造成贫富不均有关,政府为抑制严重的贫富不均,有时便藉官营手工业等制度来抑制商业贸易的自由(杜正胜,1990)。另外,为避免富商大贾勾结资助政敌,先秦时代政府也曾采取「抑商政策以保持政权的稳定,这种历史经验也到战国秦汉以下政府采取「抑商政策(吴慧,1982)。

本文未讨论上商人的地位,因为如何有效地界定「社会地位并不容易,需要更好的取径才能深入讨论。本文重心只放在所谓「重农抑商政策中的「抑商政令部份,用清代前期苏州经商冲突事件的案例来做检视其中的。来看,若以所谓的「重农抑商政策来概括清代前期最发达的苏州地区,其有效性是很令人怀疑的。如果当时中国的经济先进地区不是因为「抑商政策而阻碍经济,则草率地使用「重农抑商政策做为检讨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受挫的历史原因,则这种论述便有很大的局限性。

表一:道光以前苏州商事纠纷中的商人联名立碑统计

1|1650|55|「商民|禁「关棍假冒盘诘|苏州府正堂|乙|未详|苏碑158号

2|1662|18|木商;木牙人|木商木牙联控漕船占泊码头|长吴二县|乙|未详|苏碑70号

3|1670|21|布商|商匠争端并核定踹匠工价|苏州府正堂|甲|阊门附近|苏碑40号

4|1676|12|糖果铺户商人|「永禁铺户当官|长洲县正堂|乙|未详|苏碑159号

5|1677|19|花素缎行经纪牙人|禁止县胥、市棍滋扰|苏州府正堂|乙|城隍庙内|苏碑09号

6|1680|48|木商;木牙人|禁止派取木料滋扰商民|苏州府正堂|乙|未详|苏碑71号

7|1682|18|米铺商人|重申官定度量衡并定脚夫价|长洲县正堂|丙|山塘街|苏碑151号

8|1683|49|木商;木牙人|与「省商均派木料|苏州府正堂|乙|大兴公所|苏碑73号

9|1688|141|木商;木牙人|禁止木牙借「行头病商|长洲县正堂|丙|大兴公所|苏碑74号

10|1693|72|布商|定踹户与踹匠工价|苏州府正堂|甲|阊门附近|苏碑41号

11|1701|69|布商|以「包头约束踹匠|苏州府正堂|甲|阊门附近|苏碑43号

12|1715|72|布商|禁立「踹匠会馆|长吴二县|甲|阊门附近|苏碑44号

13|1720|45|布商|将踹坊与踹匠编为坊甲制度|长吴二县|甲|阊门附近|苏碑45号

14|1722|100|「金阊市民公立|禁革流丐勾结胥吏勒索抢劫|苏州府正堂|乙|广济桥上|江碑253号

15|1734|61|机户作坊主|「永禁机匠叫歇|长洲县正堂|甲|玄妙观|苏碑12号

16|1739|45|布商|定机匠工资与禁机匠叫歇|元长吴三县|甲|阊门附近|苏碑47号

17|1741|14|冶坊作坊主|定冶坊坊匠工资|元长二县|甲|西园|苏碑97号

18|1742|240|腌腊渔肉商人|定订牙佣|长洲县正堂|丙|高宝会馆|苏碑161号

19|1756|34|纸坊作坊主|定坊匠工资与禁止停工勒价|元长吴三县|甲|阊门附近|苏碑58号

20|1779||「长元吴三县布商等|议定踹匠工价|苏州府正堂|甲|广济桥上|苏碑49号

21|1781|5|贩木商人|禁止牙行脚夫自称「小甲|长洲县正堂|丙|大兴公所|苏碑76号

22|1793|34|纸坊坊主|定工资与定坊甲司月制|元长吴三县|甲|仙翁会馆|苏碑59号

23|1806||「山塘铺户居民|禁革结党勒索商家与商船|元和县正堂|乙|山塘街|苏碑257号

24|1810||「湖南北、江南西通帮|禁地痞索诈米商商船|元长吴三县|乙|枫桥镇|苏碑258号

25|1822|26|账房机户|禁机匠停工并立机户规条簿|元和县|甲|云锦公所|苏碑20号

26|1832|28|布商|禁革踹坊勒借累业|元长吴三县|丙|新安会馆|苏碑51号

27|1837|26|造箔坊铺作坊主|申定工匠工资|吴县正堂|甲|丽泽公局|苏碑104号

28|1844|13|酒牙商人|设立官定公砠并禁阻私牙|长洲县正堂|丙|醴源公所|苏碑169

注一「立碑缘由的「类别说明:甲类——与工资争议有关者;乙类——与经商安全有关者;丙类——与商业契约有关者。

注二「苏碑指《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江碑指《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

征引书目

基本史料

1.碑刻与档案数据类

《上海碑刻资料选集》,上海博物馆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江苏省博物馆编,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

《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李华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苏州博物馆等合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

《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一辑,武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2.笔记小说、诗文集类

《三异笔谈》,(清)许仲元,约成书于道光七年(1827年),台北:新兴书局,《笔记小说大观》一编九册,1978年。

《丹午笔记》,(清)顾公燮,书成于康熙年间,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新校本。

《石隐山人自订年谱》,原作成于咸丰年间,收入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附录,排印本,台北:艺文印书馆,1975年。

《安吴四种》,(清)包世臣,有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序,台北:文海出版社,《近代史料丛刊》三十辑,1968年。

《江南经略》,(明)郑若曾,书成于嘉靖年间,影印本,台北:商务印书馆,《四库全书珍本》二集,1971年。

《吴门表隐》,(清)顾震涛,据道光年间刊本点校,扬州: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

《明代史料选编》,谢国桢编,褔州:褔建人民出版社,1980-1981年。

《宦游笔记》,(清)纳兰常安,书前有乾隆十年(1745年)序,台北:广文书局,1971年。

《陔余丛考》,(清)赵翼,据乾隆五十五年(1790)湛贻堂板本影印,台北:华世出版社,1975年。

《清诗铎》(原名《国朝诗铎》),(清)张应昌编,新校本,据同治年间刊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清嘉录》,(清)顾禄,书前有道光十年(1830年)序,台北:新兴书局,《笔记小说大观》一编九册,1978年。

《巢林笔谈》并附《巢林笔谈续编》,(清)龚炜,据乾隆卅年(1765)、乾隆卅四年木刻本排印,新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广阳杂记》,(清)刘继庄,《人人文库》本第426号,台北:商务印书馆,1976年。

《阅世编》,(清)叶梦珠,原书成于康熙年间,台北版:木铎出版社,1982年点校本。

《镜湖自撰年谱》,(清)段光清,新校本,记嘉庆二十五年至同治七年(1820-1868年)间事,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续见闻杂记》,(明)李乐,收入《见闻杂记》,影印万历年间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3.政典政书判牍类

《正谊堂集》,(清)张伯行,收入(清)吴元炳编《三贤政书》本,影印光绪五年(1879)刊本,台北:学生书局,1976年。

《佐治药言》,(清)汪辉祖,书成于乾隆年间,台北:新兴书局,《笔记小说大观》六编十册,1975年。

《吴中判牍》,(清)蒯德模,书前有光绪四年(1878)序,台北:新兴书局,《笔记小说大观》四编九册,1974年。

《宦游纪略》,(清)桂超万,影印本,书有咸丰二年(1852)序,台北:广文书局,1972年。

《清史稿》,(清)赵尔巽修,台北:鼎文书局,1981年。

《清朝通考》,(清)刘锦澡编,影印本,台北:新兴书局,1963年。

《资治新书初集二集》,(清)李渔编,书前有康熙六年(1667)序,清「得月楼板。

《雍正朱批谕旨》,影印本,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

《福惠全书》,(清)黄六鸿,书前有康熙三十三年(1694)自序,(日本)「诗山堂1850年板。

5.地方志书类

崇祯《吴县志》,(明)牛若麟等修,崇祯十五年(1642)刊本。

《肇域志》,(明)顾炎武编,书前有嘉庆三年(1798)序,同治年间蓝栏钞本。

康熙《长洲县志》,(清)蔡方炳等撰,康熙二十二年(1684)序刊本。

乾隆《苏州府志》,(清)邵泰等撰,乾隆十三年(1748)刊本。

嘉庆《贞丰拟乘》,(清)章腾龙原本,陈勰增辑,嘉庆十五年(1810)聚星堂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册6,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道光《苏州府志》,(清)石韫玉等修,道光四年(1824)刊本。

光绪《苏州府志》,(清)冯桂芬等撰,影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民国《吴县志》,曹允源等撰,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影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论著

上田信,1981,〈明末清初江南都市「无赖社会关系〉,《史学杂志》,90(11):41-59。

小口彦太,1988,〈清代地方官判决录通见民事的纷争诸相〉,《:文化》,3:35-49。

山本进,1993,〈清代江南牙行〉,《东洋学报》,74(1-2):27-58。

川胜守,1979,〈中国近世都市社会构造:明末清初江南都市〉,《史潮》(新),6:65-90。

川胜守,1982,〈明末清初打行访行〉,《史渊》,119:36-51。

川胜守,1987,〈明代镇市水栅巡检司制度〉,《东方学》,74:101-115。

中山美绪,1978,〈清代前期江南米价动向〉,《史学杂志》,87(9):1269-1301。

夫马进,1983,〈善会、善堂出发〉,小野和子编,《明清社会》,京都:京都大学人文所,页189-232。

夫马进,1986,〈清代前期育婴事业〉,《富山大学人文学部纪要》,11:5-41。

夫马进,1993,〈明清时代讼师诉讼制度〉,梅原郁编,《中国近世法制社会》,京都: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页437-483。

王日根,1994,〈明清时代会馆的演进〉,《研究》,1994(4):47-62。

王世庆,1994(1958),〈清代的米产与外销〉,氏着,《清代台湾社会》,台北:联经出版公司,页93-129。

王家范,1986,〈明清苏州城市经济研讨:纪念苏州建城两千五百周年〉,《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6(5):23-30,16。

王翔,1992,《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苏州丝织业「账房史论》,南京:江苏出版社。

王业键,1973,〈清代经济刍论〉,《食货复刊》,2(11):541-550。

王泰铨,1989,〈法国私法统一面面观〉,《国立台湾大学法学论丛》,18(2):365-376。

田汝康,1987a(1956),〈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叶中国帆船在东南亚洲航运和商业上的地位〉,氏着,《中国帆船贸易和对外关系史论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页1-34。

田汝康,1987b(1957),〈再论十七至十九世纪中叶中国帆船业的发展〉,氏着,《中国帆船贸易和对外关系史论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页35-52。

全汉升,1969,〈明清间美洲白银的输入中国〉,《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2(1):12-20。

全汉升,1972a(1957),〈雅片战争前江苏的棉纺织业〉,氏着《中国经济史论丛》,香港:新亚研究所,页625-649。

全汉升,1972b(1956),〈美洲白银与十八世纪中国物价革命的关系〉,氏着,《中国经济史论丛》,香港:新亚研究所,页475-508。

全汉升,1972c(1967),〈清朝中叶苏州的米粮贸易〉,氏着,《中国经济史论丛》,香港:新亚研究所,页567-582。

全汉升,1986a,〈美洲白银与明清经济〉,《经济论文》,14(2):35-42。

全汉升,1986b,〈略论新航路发现后的海上丝绸之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57(2):233-239。

全汉升,1987,〈明清间中国丝绸的输出贸易及其〉,陶希圣先生祝寿编委会编,《国史释论:陶希圣先生八秩荣庆论文集》上册,台北:食货出版社,页231-237。

全汉升,1993,〈略论新航路发现后的中国海外贸易〉,张彬村、刘石吉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五辑,台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页1-16。

寺田隆信,1972(1968),〈苏州踹布业经营形态〉,氏着,《山西商人研究——关于明代的商人及商业资本》,京都:京大东洋史研究会,页337-410。

朱瑞熙,1986,〈宋代商人的社会地位及其历史作用〉,《历史研究》,1986(2):127-143。

佐藤学,1987,〈明末清初期一地方都市同业组织公权力〉,《史学杂志》,96,9:。

余英时,1987,《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台北:联经出版公司。

余英时,1993,〈明清变迁时期与文化的转变〉,余英时等编,《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台北:联经出版公司,页35-42。

吴奇衍,1985,〈清代前牙行制试述〉,《清史论丛》,6:26-52。

吴承明,1985a,〈论明国内市场和商人资本〉,氏着,《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页217-246。

吴承明,1985b,〈论清代前期我国国内市场〉,氏着,《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页247-265。

吴慧,1982,〈先秦时期官商和私商的考察〉,北京师范大学学系主编,《学集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页313-336。

吕作燮,1984,〈明清时期苏州的会馆和公所〉,《中国社会经济史》,1984,2:10-24。

李伯重,1986,〈明清江南与外地经济联系的加强及其对江南经济的〉,《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2):117-134。

李华,1960,〈从徐扬「盛世滋生图看清代前期苏州工商业的繁荣〉,《文物》,1960(1):13-17。

杜正胜,1990,〈战国的轻重术与轻重商商人〉,《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1(2):481-532。

沙郑军,1988,〈试论明清时期的江南脚夫〉,《中国史研究》,1988(4):104-109。

谷霁光,1942,〈唐末至清初间抑商之商榷〉,《文史杂志》,1(11):1-10。

奈良修一,1993,〈十七世纪中国生纟生产日本输出〉,《明清法社会》编集委员会编,《和田博德教授古稀记念:明清时代法社会》,东京:汲古书院,页469-490。

林仁川,1987,《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贸易》,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林玉茹,1994,《清代港口的空间结构》,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林绍明,1987,〈明清年间江南市镇的行政管理〉,《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7(2):93-95。

林满红,1991,〈明清的朝代危机与世界经济萧条——十九世纪的经验〉,《新史学》,1(4):127-147。

林满红,1993,〈银与鸦片的流通及银贵钱贱现象的区域分布(1808-1854)——世界经济对近代中国空间方面之一影响〉,《中研院近史所集刊》,22(上):89-135。

林满红,1994,〈嘉道年间货币危机争议中的社会〉,《中研院近史所集刊》,23:163-203。

林丽月,1988,〈试论明清之际商业思想的几个问题〉,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近代中国初期历史研讨会论文集》下册,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页711-733。

松浦章,1983,〈清代沿岸贸易——帆船商品流通〉,小野和子编,《明清时代政治社会》,京都: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页595-650。

邱澎生,1990,《十八、十九世纪苏州城的新兴工商业团体》,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社。

邱澎生,1995,「商人团体与社会变迁:清代苏州的会馆公所与商会,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台北:未刊本。

段本洛、张圻福,1986,《苏州手史》,扬州:江苏古籍出版社。

洪焕椿,1981,〈明清苏州地区资本主义萌芽初步考察:苏州工商业碑刻资料剖析〉,收入南京大学编,《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研究讨论集》,上海:人民出版社,页399-449。

洪焕椿,1992,〈明清苏州地区的会馆公所在商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氏着,《明清史偶存》,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页566-612。

范金民,1989a,〈明清时期活跃于苏州的外地商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4):39-46。

范金民,1989b,〈明清时代苏州丝织业生产形式和生产关系初探〉,洪焕椿等主编,《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史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页184-219。

范金民,1989c,〈明清时期苏州的外地商人述略〉,洪焕椿等主编,《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史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页220-240。

夏维中,1989,〈明清浒墅关的〉,洪焕椿等主编,《长江三角洲地区史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页273-285。

徐泓,1986,〈官匠制度〉,于宗先主编,《经济学百科全书》第2册《经济史》,台北:联经出版公司,页38-44。

张海鹏、张海瀛(主编),1993,《中国十大商帮》,合肥:黄山书社。

张伟仁,1971,〈清季地方司法:陈天钖先生访问记〉(上)(下),《食货月刊》,1(6):319-339;1(7):388-397。

张德昌,1935,〈清代前之中西沿海贸易〉,《清华学报》,10(1):97-145。

张瑞德,1992,〈中国近代政府与农业〉,《汉学研究》,10(1):217-241。

梁方仲,1980,《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梁其姿,1984,〈十七、十八世纪长江下游之育婴堂〉,曹永和等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台北:中研院研究所,页97-130。

梁其姿,1986,〈明末清初民间慈善活动的兴起:以江浙地区为例〉,《食货月刊》,15(7-8):52-79。

梁庚尧,1982,〈宋元时代的苏州〉,《文史报》,31:1-45。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1985,《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一卷《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北京:人民出版社。

郭松义,1982,〈清代国内的海运贸易〉,《清史论丛》,4:92-110。

陈希育,1991,《中国帆船与海外贸易》,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平,1987,〈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牙人与牙行〉,《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2):30-38。

平,1993,〈宋元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社会组织述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3(1):33-38。

陈诗启,1958,《明代官手的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陈国栋,1994,〈清代中叶(约1780-1860)与大陆之间的帆船贸易:以船舶为中心的数量估计〉,《台湾史研究》,1(1):55-96。

陈慈玉,1988,〈从清代前期的淮安关功能论官商的关系〉,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近代中国初期研讨会论文集》下册,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页685-708。

章英华,1983,〈历史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国社会学刊》,7:215-234。

傅衣凌,1956,《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北京:人民出版社。

傅衣凌,1957(1956),〈论明清时代的棉布字号〉,氏着,《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页127-130。

傅崇兰,1986,《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傅筑夫,1980a,〈中国工商业者的「行及其特点〉,氏着,《中国经济史论丛》下册,北京:三联书店,页387-492。

傅筑夫,1980b,〈抑商政策的产生根源、贯彻抑商政策的三项制度及其对商品经济发展的〉,氏着,《中国经济史论丛》下册,北京:三联书店,页608-668。

滋贺秀三,1984,《清代中国法裁判》,东京:创文社。

经君健,1994,〈清代关于民间经济的立法〉,《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1):42-55。

刘永成,1959,〈试论清代苏州手工业行会〉,《历史研究》,1959(11):21-46。

刘石吉,1987a,〈明清时代江南地区的专业市镇〉,氏着,《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页1-72。

刘石吉,1987b,〈明清时代江南市镇之数量〉,氏着,《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页120-162。

刘素芬,1991,〈清朝中叶北洋的海运〉,吴剑雄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四辑,台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页101-124。

刘翠溶,1978,〈明清时代南方地区的专业生产〉,《大陆杂志》,56(3-4):125-159。

刘铮云,1987,〈义庄与城镇:清代苏州府义庄之设立及分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58(3):633-672。

樊树志,1990,《明清江南市镇探微》,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郑玉波,1985,〈民法五十年〉,《法学丛刊》,30(1):11-20。

郑昌淦,1989,《明清商品》,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郑秦,1988,《清代司法审判制度》,长沙:湖南出版社。

横山英,1972b,〈踹布业生产构造〉,氏着,《中国近代化经济构造》,东京:亚纪书房,页63-143。

鞠清远,1977,〈清开关前后的三部商人著作〉,收入包遵彭等编,《中国近代史论丛》二辑三册,台北:正中书局,页205-244。

魏向阳,1993,《康乾盛世的扛鼎杆杆:康雍干时期经济立法纵横论》,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藤井宏,1953-1954,〈新安商人研究〉(一)、(二)、(三)、(四),《东洋学报》,36(1)-(4):1-44、180-208、65-118、533-563。

Atwell,WilliamS.1982.“InternationalbullionflowsandtheChineseeconomy,circa1530-1650.”PastandPresent95:68-90.

Braudel,Fernand.1979(1977).Afterthoughtsonmaterialcivilizationandcapitalism.trans.byPatriciaRanum.Baltimore,Maryland:JohnsHopkinsUniversityPress.

Brook,Timothy.1981.“Themerchants‘networkin16thcenturyChina:adiscussionandtranslationofChangHan’s‘Onmerchants’.”JournaloftheEconomicandSocialHistoryoftheOrient24(2):165-214.

Chen,Fu-meiandMyers,RamonH.1989."Copingwithtransactioncosts:thecaseofmerchantassociationsintheCh'ingperiod."inThesecondconferenceonmodernChineseeconomichistory.Taipei:TheInstituteofEconomics,AcademicSinica.pp.317-341.

Fan,I-chun.1992.Long-distancetradeandmarketintegrationintheMing-Chingperiod,1400-1850.Stanford:DissertationofUniversityofStanford.

Huang,PhilipC.C.1993."Publicsphere/civilsocietyinChinaThethirdrealmbetweenstateandsociety."ModernChina19(2):216-240.

Liu,Kwang-Ching.1988.“Chinesemerchantguilds:anhistoricalinquiry.“PacificHistoricalReview57(1):1-23.

Perkins,DwightH..1967."Governmentasanobstacletoindustrialization:thecaseofnineteenth-centuryChina."JournalofEconomicHistory27:478-492.

Perkins,DwightH..1969.AgriculturaldevelopmentinChina,1368-1968.Chicago:AldinePublishingCompany.

Rawski,E.Sakakida.1972.AgriculturalchangeandthepeasanteconomyofsouthChina.Cambridge,Mass.HarvardUniversityPress.

Rowe,WilliamT.1992."Ming-Qingguilds."MingQingYanjiu1:47-60.

Sands,BarbaraandMyers,RamonH.1986.“ThespacialapproachtoChinesehistory:atest.”JournalofAsianStudies45(4):721-743.

Santangelo,Paolo.1993.“UrbansocietyinLateInperialSuzhou.”inJohnson,LindaCooke,ed.,CitiesofJiangnaninLateImperialChina.Albany:StateUniversityofNewYorkPress.pp.81-116.

Skinner,G.William.1977.“RegionalurbanizationinnineteenthcenturyChina.”inSkinner,G.William(ed.),TheCityinLateImperialChina.Stant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pp.212-249.

Skinner,G.William.1985.“ThestructureofChinesehistory.”JournalofAsianStudies44(2):271-292.

Sun,ZenE-tu.1972.“SericultureandsilktextileproductioninCh‘ingChina.”inWillmote,W.E.(ed.).EconomicOrganizationinChineseSociety.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pp.79-108.

WangYeh-chien.1989.“FoodsupplyandgrainpricesintheYangtzeDeltaintheeighteenthcentury,”insecondconferenceonmodernChineseeconomichistory.Taipei:TheInstituteofEconomics,AcademicSinica.pp.423-461.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模式;综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自2007年开设以来,各高校对其教学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了许多教学模式。目前世界和中国都发生着巨大变化,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变化,对这些教学模式进行总结,探索未来努力的方向,显得非常必要。

一、各种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教学组专题教学模式

北京大学采取的是这种教学模式,首先将《纲要》的教学内容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设置成教学专题。每个教师承担自己最熟悉的3至5个专题。除了课堂专题讲授,还开展了其他的教学环节,丰富教学内容,活跃教学方式。学生成绩主要由平时考勤、期中论文和期末开卷考试构成。这种模式教学风格多样,增强了课堂的吸引力,同时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达到教学、科研的统一。[1]

(二)“MSD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以现代化为课程主线,采用基础课专题化的方式,发挥“纲要”多样化教学的群集优势这是以现代化为主线构建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模式,表明了教师的学术倾向,即认同“现代化范式”。[2]

(三)专题式讲授、学生参与式教学、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专题式讲授是把内容分成若干专题由教师讲授;参与式教学是采取多种教学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案例教学,就是通过对典型事例加以分析、讲解、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去指导实践。实践教学就是借助参观探访各种红色革命资源引导学生由抽象走向感性。[3]

(四)互动式教学模式

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多种活动,系统地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助,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以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模式。纲要课互动式教学模式以教师的“先动”为基础,以学生的“主动”为关键,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为重要环节。互动式教学对于改变大学“纲要”课堂单一、沉默的状态,提高教学效果有重要的作用。[4]

(五)研究型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要想法设法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通过以研讨的方式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史实和理论,学会用史学观去理解、分析历史和现实问题,并形成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正确认识。包括以专题讲授构建研究型教学内容、实施教学相长、双向交流的研究型教学方法、改革传统考核方式。[5]

(六)“整合式”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将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为完整的教学过程,将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整合为完整的教学过程,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整合为完整的教学过程。[6]

(七)八环立体教学模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以历史教育的形式承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由讲、听、看、读、做、谈、走、写八个环节相结合,形成立体教学模式,该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了纲要课育人的效果,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7]

(八)“1+1+5”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包括:走出一个误区――对这门课的特殊性质和功能的认识误区,体现一个原则――“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创新五种教学方法,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史论结合教学法、历史人物教学法、影视教学法、情理交融教学法相结合。[8]

(九)立体化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是在《纲要》的教学中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自主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创新性学习“三位一体”的立体教学模式。自主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托图书馆和网络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深化学习的过程;实践性学习是指以“历史剧”为基础,以红色资源为依托,结合校内校外的资源延伸学习的过程;创新性学习是师生之间和学生相互问交流探讨,探索新问题,形成新观点。[9]

(十)“剧情式”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是将戏剧情节运用于教学中,使教学活动产生戏剧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模式。即通过结合本土历史文化教学,穿插名人名言、家世、典故,插播电教短片,讲解时事,开展课堂讨论等教学兴奋点,形成“剧情”,使学生感受到听课的乐趣,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在快乐中获得了思想升华。“剧情式”教学模式要求专题教学,每个专题一次课,如同戏剧上、下集,其内容逻辑完整、前后连贯。[10]

(十一)开放式教学模式

开放式教学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把课堂开放给学生,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把课外开放给学生,使学生的疑惑及时得到解答;把考试开放给学生,使学生不再为分数而死记硬背。[11]

(十二)“设问一探求一反思一创新”四位一体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在教师的“导”与学生的“探”的有机结合中,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对历史有所感悟、思想有所升华,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终极目标的教学活动形式。[12]

(十三)体验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要求教师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科的特点,从课程教学的整体目标出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使学生全方位的触摸历史,接受精神文化的熏陶,实现知识与认识的内化。包括以情动情的课堂教学体验模式、在历史中体验历史的实践教学体验模式和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强教学效果。[13]

(十四)“因材施教”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群体特点,采取多种形式,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共同探讨、研究、回答并解决时代、社会、人生中不断碰到的难点、热点问题。课堂教学实行个性化教学,课外注重加强实践环节,实行课内课外两个课堂相结合。[14]

二、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模式探索的思考

(一)关于专题式教学模式

根据调查,现在多数高校采用专题式教学模式。

专题式教学模式又有两种形式:一是专家专题型,即每个教师主讲最擅长的几部分,几个老师轮流授课;二是内容专题型,即把内容转化为若干专题,有一位老师通讲。这种模式有利有弊。优点在于这种教学模式解决了课时少与教材内容多的矛盾,突破了教材原有的章节结构,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教师可以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突出了教学重点,主题明确,注重宏观把握和多维度分析,可以及时追踪学术前沿,培养学生多维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关于评价体系

不少学校配合教学模式,对于评价方式和手段上也做了不少探索。一般实行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平时成绩主要由学生出勤、平时作业和课堂讨论等组成,权重不高,期末考试权重大,采用开卷方式,注重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模式重点还是在期末考试,还是容易造成学生背教材的局面,不利于达到教学目的。应该加大过程考核的权重和增加考核方式,弱化期末考试的重要性。

(三)实践教学不足

《纲要》课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考试,而是对大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具有创新能力和富有个性的公民。因此,纲要教学模式的探索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和付出,更需要学校的真正重视和投入以及社会环境良性化。

参考文献:

[1]王久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组专题教学模式――以北京大学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3):91-94.

[2]徐奉臻.MSD教学模式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135-137.

[3]郭国祥.“问题意识’’培养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创新――武汉理工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学术论坛,2011,(3):197-200.

[4]李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互动式教学模式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8):53-54.

[5]徐建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1,(6):101-103.

[6]谢毓洁,李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整合式”教学模式初探[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6):84-87.

[7]马敏,王坤庆,王继新.“三结合整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研究,2009,(3):105-106.

[8]张小媚,刘加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八环立体教学模式探索[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9,(1):97-100.

[9]韩淑杰.《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1):99-100.

[10]蔡定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立体化教学模式探析[J].沧桑,2011,(1):143-144.

[11]唐长久,蒋艳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剧情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0,(22):59-60.

[12]朱晓鸿.开放式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践探索――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1):167-169.

[13]李希影.试论设问一探求一反思一创新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168-171.

[14]陈娟.体验教学模式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运用[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10,(3):83-85.

THE END
1.2024年秋国家开放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作业试卷开放时间2024年12月1日,作答截止时间2024年12月29日,请按时作答提交!试卷A题目:论述题。***指出:“1978年12月18日,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https://www.docin.com/touch_new/preview_new.do?id=4778787104
2.国家开放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作业答案国家开放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作业答案,国家开放大学,中国近现代史https://www.163.com/dy/article/JIVKOVDA0556ATMJ.html
3.国家开放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七参考答案.docx国家开放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七参考答案,专题七参考答案一判断题二单选题https://m.renrendoc.com/paper/233491694.html
4.国家开放大学,本科,参考答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7.pdf国家开放大学,本科,参考答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7.pdf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1 2022 03 21 17:30 2 2022 03 21 17:31 3 2022 03 21 17:31 1 1. 1.00/ 1.00 ? “ ” “ ” 1 2022 03 21 17:30 2 2022 03 21 17:31 3 2022 03 21 17:31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2/0606/7165003044004130.shtm
5.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4秋试卷A参考答案内容提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4 -2024 秋- - 试卷 A A一、论述题(本题共 1 1 小题,共 0 100 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8 1978 年年 2 12 月月 8 18 日,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 ,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都必将是载入史册的重要日子。 ” 这是怎样的一天?为什么在党史和新中国史https://www.doc88.com/p-18668410714291.html
6.2021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汇编附答案国家开放2021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汇编附答案国家开放大学近现代史专题七2021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汇编附答案一简答题1、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危机的表现政治上,中央集权强化,官制废弛,官僚整体性腐败腐化。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地租高利贷加重,无地少地农民增加,农民生活困苦不堪。军事上https://www.taodocs.com/p-516111300.html
7.关于西电计科本科学习的一些经验分享与资料汇总西电毕设拿良容易吗(Ⅰ)、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据库系统、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操作系统、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微机原理与系统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导论与程序设计、大学物理(Ⅰ~ Ⅱ)、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高等数学A(Ⅰ~Ⅱ)、毛概、近代史纲、马原、思修、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电路分析基础、大三上学期的学院限选(如计科软件https://blog.csdn.net/zimuzi2019/article/details/132537657
8.国家开放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范文综合文档社会实践对于在校大学生具有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确认适合的职业、为向职场过渡做准备、增强就业竞争优势等多方面意义。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国家开放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报告 https://www.027art.com/fanwen/wendang/15811227.html
9.模拟试题国家开放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模拟试题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进行改革开放, 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②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 基本经验,开创了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http://www.sdlcjyjt.com/h-nd-8181.html
10.《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成性考核参考答案(专题一至专题七测验)国家开放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国开网形考答案-2019秋.docx 摘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成性考核答案 提醒我周一16点05分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7,8节1-16周南校区5-205何惠芳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一 电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测验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一答案 中国近代史纲要行考1 中国近代https://easylearn.baidu.com/edu-page/tiangong/exercisedetail?id=52da7410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31&fr=search
11.重庆开放大学24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测验8[标准答案]13.每到重要历史时刻和重大历史关头,回顾历史、总结经验,以文件的形式对若干重大历史问题和经验作出结论,从历史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高度政治自觉。至今,我们党制定过3个历史决议,不包括( )。 A.1945年,在争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关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原则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http://www.youxue100f.com/qita/2024-04-15-15993.html
12.江苏开放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本)形成性作业二江苏开放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本)形成性作业二 购买后可复制本文内容! 1.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 A )市郊柳条湖爆破铁路,制造借口向中国军队进攻。“九?一八”事变后,日军迅即侵占我国东北三省。 A.沈阳 B.长春 C.大连 D.旅顺 2.1941年5月,毛泽东做了( C )的报告,整风运动首先在党的高级干部中https://www.ddwk123.cn/archives/22527
13.国开电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考大作业专题测验18答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基于网络的学习课程,考核对象国家开放大学开放教育本科所有专业学生。课程编号:https://www.botiku.com/thread-11991-1-1.html
14.中国近代史纲要题库(通用6篇)篇1:中国近代史纲要题库 1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是 自然经济 2近代中国两对主要矛盾是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3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4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起点是 第一次鸦片战争 5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https://www.360wenmi.com/f/filewe6u6465.html
15.中国医科大学网络教育课程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的精神而新设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本科专业政治理论教育的一门必修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授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赢得民族独立,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实现人民解放;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https://des.cmu.edu.cn/kecheng/kc_dg.asp?kcid=91
16.国家开放大学24秋《电子政务概论》形考任务5(在线测试,权重20%自学考试科目包括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四部分,通常情况自学考试需要考16门左右的科目,具体考什么科目由考生选择的专业所定,公共课基本上都是《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和《英语二》三科。自学考试每年有两次考试:4月和10月,个别其他省份有三次、四次。 https://www.zy158.cn/guojiakaifangdaxue/66192.html
17.四维全景基层团支部文化平台系统解决方案(全文)巴可F804K7以“四大文化”(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文化、红色文化以及创新文化)和“六大课程”(2018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式与政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解决思政教育生动性不足的痛点,实现两个升级。即变https://projector.zol.com.cn/815/8153990_al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