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东路外滩的亚洲第一弯,延安高架路东段工程,西起石门一路,东至延安路外滩,1996年7月28日开工建设,1997年11月28日建成通车,全长3.06公里,2008年2月23日凌晨,“亚洲第一弯”正式开始拆除。
“亚洲第一弯”资料图
延安东路外滩的亚洲第一弯(以前拍的)
中山东一路2号外滩华尔道夫酒店(原英国总会、也称上海总会、海员俱乐部、东风饭店、肯特基快餐店),1909年兴建,1910年建成,占地2339平方米,建筑面积9811平方米,属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是当时上海最豪华的俱乐部。5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下一层,大楼一楼为餐厅,二楼为国际海员俱乐部,其余均为客房。整个饭店设施齐全,装修精美,不愧为商务住宿的理想选择。建筑设计师为英商马海洋行H.Tarrant,承建商为华斯·艾斯金公司(HOwarth.ErskineLtd.)。外貌既效法美国古典主义,建筑立面为三段式处理,2-3层中部有6根爱奥尼柱式的石柱,顶端各设置了巴洛克式的风亭,细部雕刻细腻优美。又参照日本帝国大厦,室内装潢由马海洋行的日本建筑师设下田菊太郎设计,装饰华丽,以长达34米的黑白大理石酒吧柜台著称。大楼中所使用别致的三角形的电梯是西门子公司制造的,距今已有90年的历史。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总会被关闭。敌伪时期曾为日军海军武官府。解放后,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了这幢大楼,改建为国际海员俱乐部,大门上加装了挑出的大雨蓬。1971年改为东风饭店。2011年成为上海外滩华尔道夫酒店。
中山东一路2号原东风饭店
中山东一路3号(原有利银行),于1916年建成,随即被华商保安、保家等保险公司联合租赁,租赁者于1922年出资重建。是英资公和洋行在上海设计的第一个作品,华商裕昌泰营造厂建造,6层,占地2241平方米,建筑面积13760平方米,是上海第一幢钢框架结构大楼。原名联合大楼,为美国有利银行所有,故称有利银行大楼。楼高7层整体仿效文艺复兴建筑风格。窗框多采用巴洛克艺术富有旋转变化的图案,大门有爱奥尼克立柱装饰,高大的落地专窗既有利于采光,又增添楼宇气势。整幢建筑是以门为中心的轴对称图形。1953年,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上海地质矿产局租用该楼。1997年,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资有限公司通过外滩房屋置换买下此楼产权。2004年改建为高档购物消费场所“外滩3号”。如今,1楼有阿玛尼中国首家旗舰店,2、3楼是依云水疗(EvianSpa,全球除法国外的第二家店),6楼有澳洲名厨DavidLaris所开前卫餐馆陆唯轩(Laris)。
中山东一路3号有利大楼
中山东一路7号盘谷银行
中山东一路7号盘谷银行门前
中山东一路9号招商局大楼
二战爆发后被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占用,战争结束,汇丰迁回此楼。1955年,汇丰撤出上海,大楼归国有。上海市政府进驻,改名“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楼”,简称市府大楼。副楼在1956年改为上海市档案馆。1997年,上海市政府撤出大楼,上海浦东发展银行通过置换购得该大楼的使用权。
原市政府大楼大厅顶的香港、上海、东京、纽约的油画(自左向右)
原市政府大楼大厅顶的伦敦、巴黎、加尔各答、曼谷、香港的油画(自左向右)
中山东一路12号原市政府大楼和中山东一路13号上海海关大楼
中山东一路12号原市政府大楼和上海海关大楼
中山东一路13号上海海关(原江海北关),1857年外国人在此地建成一座中国衙门式的关署。1891-1893年翻建成哥特式的红砖建筑,有33米高的钟楼。1925年再次重建,于1927年落成,大楼由公和洋行设计,由英国建筑公司建造,占地5695平方米,建筑面积39162平方米,11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雄伟挺拔,与雍容典雅的汇丰银行大齐肩并列,相得益彰。属欧洲古典主义和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大楼门楣由四根巨大的罗马花岗石圆柱支撑,以高耸的钟楼为轴线,气势非凡,建筑造型属新古典派希腊式,上段的钟楼则为歌特式,大楼高8层,上面有高大的钟楼,10层楼高,是仿美国国会大厦的大钟制造,在美国造好后运到上海组装。据说花了白银2千多两,是亚洲第一大钟,也是世界著名大钟之一。现使用单位为上海海关。
中山东一路13号上海海关大楼
中山东一路13号上海海关大楼内大厅
中山东一路13号上海海关大楼内大厅顶上的帆船壁画
中山东一路13号上海海关门前
中山东一路13号上海海关边门
中山东一路14号上海市总工会(原交通银行),最初是著名的老牌英资企业宝顺洋行的产业。19世纪下半叶,颠地经营失败被德华银行买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中国没收德国在华财产,大楼被交通银行上海分行接管。1928年,随着全国政治中心从北京转移到南京,交通银行也将总行迁到此处。由匈牙利鸿达洋行设计,1947年兴建,1948年建成,6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属装饰艺术运动主义风格的大楼,是上海外滩建筑群中最后建成的一座。华商馥记营造厂建造,占地2183平方米,建筑面积为9485平方米。属近现代主义风格。建筑设计强调垂直的线条,外立面简洁明朗。底层外墙用黑色大理石贴面,庄严华贵。进门两侧有紫铜栏杆装饰的人造环形大理石扶梯,上到二楼大厅,满目红色,富丽堂皇。厅内36根圆形柱子的的下半部分以及大厅四周墙壁均由红色瓷砖铺贴、装饰,地坪也是红色地砖铺成。1951年,交通银行总行迁回北京,外滩14号则由上海市总工会进驻至今,今底楼为上海银行。
中山东一路14号上海市总工会二楼大厅
中山东一路14号原上海市农业机械工业局,前为交通银行汽车间,现改建成大楼。
中山东一路汉口路口的邮筒
中山东一路15号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华胜大楼(原华俄道胜银行),原中央银行,于1902年由华俄道胜银行出资建成,设计者为德资的倍高洋行,华商项茂记营造厂建造,3层混合结构,占地1460平方米,建筑面积5018平方米,建筑属于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复古风格。装饰精致,以正门为中轴线形成对称结构底层大门有双立柱四根,两旁有洞形窗户。二至三层东立面有爱奥尼克柱子,窗户两边也有古典立柱装饰。外墙用白色釉面砖和花岗石相拼,色调和谐,底楼外墙用苏州花岗石轩石勒脚。楼内扶梯用大理石建成,二楼壁上有人物浮雕,巨大的精美彩色玻璃顶栅和回廊,至今还保存完好。1928年此楼成为国民党中央银行、上海市机电二局、上海航天局、航空航天工业部第八研究院、中国外汇交易中心都先后在此办公。
中山东一路14号和中山东一路15号中国外汇交易中心
中山东一路15号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望北
中山东一路16号工艺大楼,原中国农民银行(旧日商台湾银行),兴建于1924年,1927年建成,大楼由德和洋行设计,4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969平方米,建筑面积4008平方米,属于日本近代西洋建筑风格,东立面配于四根欧洲古典主义式的柱子,有欧洲古典建筑风格。最初是台湾日治时期日商台湾银行在上海的办公大楼。原中国工艺品进出口公司上海分公司,今招商银行上海分行。
中山东一路17号友邦大厦、正信银行(原字林西报大楼),由在中国出版的最有影响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于1921年投资,英商德和洋行设计,美商茂生洋行建造,占地1104平方米,建筑面积8186平方米,9层钢筋混凝土结构,1921年兴建,1923年建成,一部分由报社自用,其他出租,最主要的承租人是处于创业阶段的美资友邦人寿保险公司。1951年3月31日,《字林西报》停刊,大楼被接管。中国丝绸进出口公司上海分公司、市丝绸进出口公司、华贸服务公司进驻此地。友邦保险公司于1998年正式整修入驻,故改名为“友邦大厦”。由德和洋行设计,近现代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结合的风格,大楼的立面分三个层次。第一层以粗糙的大石块为贴面;第二层用水泥粉刷;第三层两侧为穹形券窗,加配以造型优雅的塔顶,显示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
中山东一路18号春江大楼(原麦加利银行),1923年由老牌的英资银行麦加利银行又名渣打银行(CharteredBank)建造,设计者是英资公和洋行,英商德罗·考尔洋行建造,呈文艺复兴时期折衷主义风格,占地3734平方米,建筑面积12257平方米,5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使建筑具有高度感,现顶楼加了三角形屋顶。底层外墙用花岗石铺贴,内部地坪则是黑白对比的大理石。大门则是楼的主线,南北两边建筑造型对称。二至四层外立面有两根爱奥尼克式柱子支撑,第五层横面中段有6根方型柱子。刻以花瓣造型。为使建筑具有高度感,现顶楼加了三角形屋顶。1955年,麦加利银行迁出后,由房管局接管这座大楼,改名为春江大楼,曾由上海家用纺织品公司、中波轮船公司、上海市船舶管理处、上海市水产局。2002年,台资企业上海珩意房地产经营有限公司接手大楼的修复改建工程,到2004年底,改建完工后,1、2楼的欧洲名牌精品店陆续开张。
中山东一路19号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原汇中饭店)
中山东一路20号和平饭店北楼(原沙逊大楼),1926年兴建,1929年建成,英商公和洋行设计,华商新仁记营造厂建造,占地4617平方米,建筑面积36317平方米,13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下一层,高77平方米的大楼,装饰讲究而被誉为“远东第一楼”。大楼属美国芝加哥学派建筑风格,外形简洁明朗强调垂直感,花岗石的墙面,圆锥形的屋顶,紫铜的屋面,透出古朴典雅之气。饭店内部设有英、美、印、德、法、美、日、西、中等九国套房。餐厅、大堂装饰富丽堂皇。还有颇受国外游客欢迎的上海老年爵士乐队。和平饭店、市长途电信局南京东路营业处在此。
中山东一路20号华懋饭店大楼(和平饭店北楼)
中山东一路20号和平饭店
中山东一路20号和平饭店大门口沙逊大厦标志
南京东路和平饭店门口
和平饭店底层大厅
和平饭店大厅陈列品
中山东一路23号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原中国银行总部),1936年兴建,1937年建,由英商公和洋行和中国人陆谦受设计,华商陶桂记营造厂建造的大楼,占地5068平方米,建筑面积30053平方米,15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下二层,属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之一。大楼分为主楼和次楼。外墙为金山石,屋顶为平缓的四方攒尖顶,上盖绿色琉璃瓦,楼檐上用斗拱装饰。东立面从高到低有变形的钱币形镂空窗框。大门上方原有孔子周游列国石雕讲述了一个个令人神往的故事。营业大厅的天花板上原来还雕有“八仙过海”的图案。到处洋溢着古色古香的氛围。这些雕梁画栋、碧瓦飞檐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勤劳的结晶,1941年,中国银行大楼成为汪精卫伪储备银行的营业场所,抗日战争胜利后又归中央银行使用,直到1946年元旦,中国银行才迁入办公。解放后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上海分行等使用,现使用单位为中国银行上海分行。
中山东一路23号中国银行大楼
中山东一路24号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和中山东一路26号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
中山东一路24号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原横浜正金银行大楼),1924年建,横滨正金银行(YokohamaSpecieBank,ltd。)在中国上海所建的分行大楼,由英资公和洋行设计,英商德罗考尔洋行建造,6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7535平方米,建筑面积19359平方米,属日本近代西洋风格建筑,有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花岗石外墙,明晰的主线,对称的造型,但少了许多繁琐的装饰,使其更显流畅。大楼底层用大型石块贴砌。整幢建筑给人以稳重感。二至五层有两根爱奥尼克式柱子支撑,显示出古典风采。内部大厅中长圆形玻璃天顶,造型典雅,工艺精美,是外滩的典型建筑。1945年后,该楼改作中央银行行址,大楼也易名为中央大楼。1949年后又成为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区行办公楼。1956年上海市纺织工业局迁入大楼办公。现为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
中山东一路26号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原扬子水火保险公司),1917年兴建,1918年建,建成于1920年,因“扬子水火保险公司”得名,设计者为英商公和洋行,占地620平方米,建筑面积5561平方米,大楼为一幢7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办公建筑风格。1957年7月起由房管部门管,由申富餐厅、市食品进出口公司使用,现使用单位为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
中山东一路26号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杨子大楼)
中山东一路26号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和上海外贸大楼
中山东一路28号上海广电集团和中山东一路29号中国光大银行上海分行
中山东一路28号,北京东路2号,中山东一路北京东路口,上海广电集团(原怡泰大楼、格林邮船大楼),1868年,德资禅臣洋行购得这块土地,建造其在上海的第二幢楼房。第一次后,该地被英资怡泰公司(格林邮船公司)收购,随即改建为7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大楼,于1922年落成。原称怡泰邮船大楼即“格林邮船大楼”,又称正金大楼。设计者为英商通和洋行,占地1951平方米,建筑面积12825平方米,该楼高7层,另有2层地下室,顶层建有塔楼。坚固厚实的花岗石拱券大门旁是古典式柱子。二至五层附有外展的阳台,七层顶楼还建有塔楼,雅致美观,整个大楼外立面简洁明朗,是一座典型的新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大楼底层用大型石块贴砌。整幢建筑给人以稳重感。二至五层有两根爱奥尼克式柱子支撑,显示出古典风采。内部大厅中长圆形玻璃天顶,造型典雅,工艺精美,是外滩的典型建筑。1951年3月,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迁入该楼,1996年10月,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和东方广播电台迁往虹桥路1376号广播大厦新址。2012年上海清算所将正式入驻。
北京东路外滩
中山东一路29号中国光大银行上海分行(原法国东方汇理银行),1914年由法资东方汇理银行(Banquedel`Indochine)在中国上海建造的分行大楼。设计者为英商通和洋行,华商协盛营造厂建造,3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大楼,占地1535平方米,建筑面积2524平方米,法国典型的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用豪华浮夸的手笔,在教堂和宫殿中把建筑、雕塑和绘画结为一体,并用短檐、波浪形墙面、重迭柱及壁画,使建筑物产生神秘的宗教气氛。大楼强调立面装饰和处理,尤为注重建筑自身的比例。其上面是贯通的爱奥尼克巨柱,两侧厚实的墙面横向划分为三段,顶部出檐较深,并有精致的雕刻。底层门窗形成三个高大的楼门,居中是线状的浮雕。另外,大楼在小构体上也精雕细凿,是巴洛克式的经典之作。1956年,大楼被房管局接管,改名为东方大楼,曾由上海市公安局交通处使用。目前大楼的使用单位是光大银行上海分行。
中山东一路31号2016年新落成的半岛酒店大楼,原善后救济总署上海储运局地块
黄浦公园水文站,北依吴淞江(苏州河),与两江汇合处近在咫尺,建于1912年12月,由当时的上海浚浦局设置建造,曾名黄浦公园自记水位站、外滩公园水位站,是我国建造最早、资料最齐全的水文站,隶属上海海事局海测大队。2006年5月28日外滩水文站改造工程竣工,面积近300平方米。
黄浦公园水文站
中山东一路33号原英国领事馆,建成于1873年,占地面积38559平方米,起初的领馆建成于1849年,在1870年的一场大火中烧毁,到1873年新大楼重建完工。设计者为英国人克罗斯生和伯斯,建筑风格属于19世纪流行的样式,砖木结构二层,近似文艺复兴式建筑风格,楼宇台基较高,底层竖向中段有五扇圆拱形窗,两边房间窗户倒是圆拱形。外立面整齐见变化。整幢建筑外立面原采用清水砖,层顶用中国蝴蝶瓦铺成,现外墙已采用水泥粉刷,大楼东面楼前有大草坪,环境更现优美。1号楼原为英国驻沪总领事馆,2号楼原英国驻沪总领馆领事官邸,建于1884年,建筑风格与领事馆相近,底层采用券柱廊。1966年,英国驻沪总领事馆关闭,上海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国际旅行社上海分社、上海市外国投资工作委员会、上海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上海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等机构设在这里。2003年,置换给新黄浦集团。现半岛大酒店在此开业。
南苏州路79号(中山东一路33号3号楼)原教会公寓,建成于1899年。建筑为砖混结构,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由毕士来洋行设计,建筑以帕拉迪奥窗套及花环为特色,即活泼又不失庄重。
原黄浦游泳池和南苏州路79号(中山东一路33号3号楼)原教会公寓
南苏州路107号(中山东一路33号4号楼)新安堂,原为天主教新天安堂(又名联合礼拜堂),于1886年建成,1901年扩建,由道达尔设计,仿维多利亚时期罗马式建筑风格。建筑总体平面呈十字结构,中间33米高的八边形尖塔,建成当时为苏州河南岸的制高点。
南苏州路107号新安堂
外滩气象信号台,1884年,法国天主教会创建的徐家汇天文台,在“洋泾浜”外滩(今延安东路外滩)设立气象信号台,信号台是直竖地上的一根长木杆,根据天文台传来的气象信息。1907年,重建圆柱形的气象信号,台统高50米,塔高36.8米,被人们称为“阿脱奴婆”式建筑。为保护这个建筑物,1993年外滩改造工程中,将它向东整体移位20米。
外滩气象信号台
黄浦路20号俄罗斯总领事馆,外白渡桥北侧,苏州河与黄浦江会合处。1914年7月兴建,由德国汉斯·埃米尔·里约伯设计,巴洛克式和德国复兴时期的风格,于1916年12月竣工,翌年1月14日,新馆舍正式通过有关方面的验收并举行了隆重的开馆仪式。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64平方米,楼有四层,带阁楼。底层一半置于地下,地面上露出2米高。大门两旁有古典式双立柱,第二层、第三层有圆拱式和平拱式窗框,窗户之间有壁柱。屋顶为双折四坡式,屋面有弧线尖顶窗户,西侧楼顶有二层楼高的了望塔一座,绿色铁皮穹顶,沿江有堤岸,东侧建有六角凉厅,可观赏黄浦江、苏州河会合处的景色。
黄浦路20号俄罗斯总领事馆
黄浦路60号海鸥饭店
北苏州路20号上海大厦(百老汇大楼),外白渡桥的北侧。由英资业广地产公司投资、英国由公和洋行建筑师法雷瑞(佛兰赛)设计,新仁记营造厂承建。1930年夏季开始动工兴建,投资500万两银,1934年春季竣工。因在百老汇路顶端故名百老汇大厦。建筑风格为艺术装饰主义,是一幢早期现代派风格的八字式公寓结构,高76.7米,22层,初期作为公寓使用。外部处理与内部装修简洁明朗,外观气势宏伟。设有中西餐厅、休息室、理发部等;二层至九层有大小公寓房间各4套、客房19套;十层至十四层各有客房15套;十五层和十六层各有客房16套;十七层为小餐厅和厨房;十八层为特别套房,有大阳台。特别套房布置成中、英、美、法、日、阿拉伯等风格的高级套房。十九层至二十一层为机房及水箱设备层,地下室为锅炉间。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该楼被日军占用;1939年3月业广地产公司将该楼卖给日资恒产株式会社;1945年国民政府接管该楼,改为励志社第七招待所;1951年5月1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更名为上海大厦,1980年代成为对外开放的宾馆。1985年大厦内外修葺装饰一新,增添了现代化设施。现为四星级宾馆,曾接待许多国家元首及中外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