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2000字大学生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是高校的一门历史选修课,但是要学好这一门课程还需下苦功夫。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带来的关于中国近代史纲要2000字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摘要:理论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形式,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要求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理论灌输。《近代史纲要》理论灌输教学必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加强学生自我理论灌输,改革理论教育工具和方式,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理论教育效果。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育法《近代史纲要》

一、当今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灌输的必要性

理论教育通常也叫理论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形式,是由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传授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帮助受教育者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其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的一种教育方法。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朴素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1]这里的“彻底击中”就是指把科学共产主义思想的闪电“灌输”给无产阶级和“人民园地”。列宁曾经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他认为,科学的、系统的社会主义思想不可能通过自发的方式产生,而只能通过各种形式的自觉地教育,才能被人民群众所接受和掌握。

我们必须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灌输,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形势,把握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增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日益多元化。当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缺乏。例如当代大学生赞成和拥护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但对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长期性、主要矛盾的复杂性认识不够;坚持和拥护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但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渐进性和长期性认识不够;坚持拥护改革,但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缺乏理解和宽容。因此只有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灌输,才能帮助青年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理论教学法在《近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

《近代史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历史教育的角度承担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在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的教学中,我们必须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灌输。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近代史纲要》课程的开设,不仅仅是对大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教育,而是帮助他们从历史知识的认识上升到思想上的科学的认识,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应通过国史、国情的内容教学,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使学生更加坚信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理论教育法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讲授怎样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坚强党的建设必须坚定不移地开展反腐败斗争等问题时开展课堂讨论。在讨论中,我们应尽可能鼓励学生主动起来发言,并提倡学生不同观点的争论。由于学生都会有一定准备,因此发言时会比较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在讨论中,教师要给予适度的点评和引导,对于不正确的观点要明确地进行纠正和说明。只有准备充分,发言热烈,讨论课的效果比较好,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才能起到理论教育的良好

效果。

(二)采用理论教育法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自我理论灌输。

(三)应用理论教育法必须改革理论教育的工具,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

(四)应用理论教育法必须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历史实际。

《近代史纲要》教学还要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加强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我们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15-16.

[2]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317.

[3]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317.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681.

摘要: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为更好地完成《纲要》课教学任务,促进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教师应着力培养三种意识,即价值观引领意识、以学生为本意识以及辩证唯物史观意识。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师;意识

当下的中国,经济体制与社会风气都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各种思想文化与价值观念交叉渗透,传统观念与现代理念碰撞融合,日常生活的去政治化以及对于主流舆论的过度怀疑情绪高涨,市场经济自身存在的逐利本性对于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也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思维活跃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向尚未定型的当代大学生。可以说,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课教学工作的教师来说,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教师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工作者之一,应该正确进行角色定位,充分发挥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更好地完成课程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着力培养并牢牢树立三种意识,即价值观引领意识、以学生为本意识以及辩证唯物史观意识。

一、价值观引领意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必修课之一。开设这门课的用意在于使学生做到“两个了解”、明白“三个选择”,也即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同时应当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历史观。根据这门课程的自身定位,我们看到《纲要》课以中国近现代历史为基础,并且融合了一定的思想性、理论性、政治性等属性。

当代青年大学生群体,有良好的知识背景,畅通的信息获得渠道,兴趣广泛,思维活跃,社会参与意识强烈,对于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但由于对国史、国情、民情了解不多,社会阅历不深,思想和政治辨别力尚不成熟。同时,随着中国国力逐步增强,中外交流日渐频繁,一些西方大国也在利用他们在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霸权对我国进行强有力的价值观渗透。在这种情况下,青年学生面对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现实问题,容易受到“政治多元化、经济私有化、军队非党化、生活西方化”等观念的影响,对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道路产生怀疑,进而产生思想混乱。“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品质和学术旨趣的形成,深刻地影响着学生历史感的形成”。因此联系他们的思想实际,进行价值观的培养是至为关键的,价值观的塑造与培养在《纲要》课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第二,大力弘扬民族精神。1840年以后的近代中国,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进行艰苦卓绝的奋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优良传统在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反对列强瓜分中国的抗争中得到了发扬和升华,尤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得到充分体现。在近代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上,民族精神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坚忍不拔的长征精神、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威武不屈的红岩精神、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等。在教学中要不断通过这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讲述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大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以学生为本意识

三、辩证唯物史观意识

《纲要》课是通过梳理历史线索、分析重大历史事件、探讨历史得失来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历史观、价值观的引领与培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基本史实的讲授要以理服人、辩证全面,积极帮助学生掌握辩证唯物地观察、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培养学生通过扑朔迷离的历史现象抓住历史规律的能力。

虽然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习过中国近现代历史,但是中学阶段的史实叙述比较僵硬,与史学研究相差甚远。但是鉴于《纲要》课的课程定位,我们仍然需要对于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辩证分析。通过理性思考,促进学生唯物史观的形成。例如,对于中国近代革命历史的叙述源头――太平天国运动,不仅中学阶段讲授生硬僵化,《纲要》课统编教材对其存在的严重缺点也一笔带过。笔者认为,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伟大不会因为它的局限与缺点而丧失,也不会因为文过饰非而增加。我们大可不必过于小心,适当指出太平天国本身存在的局限性、落后性、破坏性,并不会在学生思想知识体系里面上升到否定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必要性,否定近代中国通过革命谋求国家独立、民族富强的正义性和进步性的高度,反而更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于近代中国探索富强民主道路的艰巨性、曲折性的理解与认同。

参考文献:

[1]贺亚兰.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定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7):53.

[2]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1-06.

[3]吴发科.试论“生本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3,(4):14.

THE END
1.国家开放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作业答案国家开放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作业答案,国家开放大学,中国近现代史https://www.163.com/dy/article/JIVKOVDA0556ATMJ.html
2.重磅预告“金课研习营”第四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2022年3月以来开展16期“金课开讲啦”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集体备课活动的基础上,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依托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市)、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各思政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E5NTEzMw==&mid=2651436089&idx=2&sn=a64564cc9390c43cea65b3e78d672ab4&chksm=8a3bcdcfa348169698a3b47816e2151006fd4bd5a54b0cdd33a8aed6d89ff5fc54d225aca868&scene=27
3.国家开放大学24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测验[答案]2?国家开放大学24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测验[答案]2 题目类型: 判断题 题目: 袁世凯为独揽大权,颁布《组织约法会议组织令》,成立御用的工具"约法会议",并炮制出一个所谓的《中华民国约 ?国家开放大学24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测验[答案]2 https://www.zy158.cn/guojiakaifangdaxue/67146.html
4.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经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金理事会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评审通过,76项申报成果获上海市第十一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奖,其中60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奖著作、论文类优秀成果奖,10项为媒体理论研究宣传优秀成果奖,6项优秀通俗理论读物奖;287项http://www.sh-popss.gov.cn/newsDetails.asp?idval=6395
5.中国近代史论文范文参考(精选11篇)[3]钱文艳.“问题教学法”与“梯度性提升学生问题能力――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 中国近代史论文范文参考2 【摘要】在我国教育发展历程中,“五四”运动带来的新旧思想碰撞对师生关系的发展与变革产生了重要作用。民主科学思潮的活跃,冲击了封建礼教的束缚,打破了传统教育https://www.puchedu.cn/ziyuan/11597.html
6.2024秋国开电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作业3套试题及答案(这是怎样的内容提示: 24 秋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大作业三套试题及答案 三套试题: 题目: 这是怎样的一天? 为什么在党史和新中国史上如此重要? 题目: 试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题目: 先进的中国人在众多的主义之中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 每道试题,都有两套答案。 文档格式:DOCX |https://www.doc88.com/p-18668410589901.html
7.有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摘要:目前,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政策的研究在学术界有一定的理论成果,但具体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一学科,则鲜有人深入研究.基于此,本文对该门课的课程政策变迁进行了分析,认为改革开放以前的课程政策带有浓重的时代烙印,政治色彩明显,政策的制定更多地是适应当时政治任务需要,体现国家主体意志,强调社会价值,因https://51elaw.com/shuoshilunwen/27527.html
8.历史小论文历史小论文6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当代大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公共课,传统的授课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现式学习是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本文通过课堂实践,利用发现式学习的相关理论指导课堂教学,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了教学的顺利进行。 https://www.fwsir.com/jy/html/jy_20240518102700_3845167.html
9.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考任务1试题及答案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考任务1试题及答案形考任务1(专题测验一) 一、判断题 题目1 1.18世纪中期,英国已完成了工业革命,急于开辟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在世界各地掠夺殖民地。 选择一项: 错 题目2 2.马戛尔尼访华礼仪之争反映了东西方刚刚接触的两个大国文化背景的差异,反映了东方式的与西方式https://www.taodocs.com/p-512753006.html
10.2023春季国家开放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卷3参考答案.pdf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键 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023 春季 国家 开放 大学 中国 近现代史 纲要 试卷 参考答案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3春季国家开放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卷3参考答案.pdf https://www.zhijidoc.com/p-624280.html
1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讲义本书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年版)教材为基本依循,按照教材章节体系分为十章,设计有教学目的、教学要点、框架结构、教学讲义、延伸阅读等板块。本书主要通过案例式教学与讨论,注重联系实际和纳入理论热点,贯彻教材的核心思想,推动从教材体系向课堂教学体系的转化。本书系复旦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基于多年教学http://www.fudanpress.com/showdetail.asp?bookid=15848
12.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考任最新国家开放高校电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形考任务 2试题及答案 形考任务 2〔专题测验二〕一、推断题https://bbs.pinggu.org/thread-12487965-1-1.html
13.重庆开放大学24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测验6[标准答案]重庆开放大学24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测验6[标准答案] 专题测验 试卷总分:21 得分:21 一、判断题 1.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成为中国共产党改变农村土地结构,稳定社会局面的重要手段。 2.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国内的任务就是消灭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 可做各院校 作业、形考、论文 http://www.youxue100f.com/qita/2024-04-15-15991.html
14.2022秋期版国开电大本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上形考任务(专题22[2022年秋期版]国开电大本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上形考任务专题检测一至七试题及答案说明:资料整理于2022年11月,适用于2022年秋期国家开放大学本科学员网上形考考试。专题检测一试题及答案一、判断题1.1.18世纪中期,英国已完成了工业革命,急于开辟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在世界各地掠夺殖民地。TOC\o"1-5"\h\z对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34209111.html
15.重庆开放大学24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测验6形考作业答案4.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入城仪式上解放军穿过东交民巷,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维护国家主权的坚定决心。 5.《北京条约》中规定列强在东交民巷享有的一系列“特权”包括:东交民巷不许中国人居住,不准设立中国衙署,其行政管理权与驻兵权完全属于列强,中国政府无权过问。 https://www.zexuewang.net/guokai/33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