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编者按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是在重要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对推动全党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重要历史关头的重大决策
□张神根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连同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我们党就有了关于历史问题的三个决议。这在世界政党史上是没有过的,充分说明我们党高度重视总结历史,善于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更好地走向未来。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形成第一个历史决议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于1945年4月20日在党的六届七中全会上原则通过。《决议》共分七个部分,深入总结了建党以来,特别是党的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前这一段时期党的历史及其基本经验教训,高度评价了毛泽东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杰出贡献,肯定了确立毛泽东同志在全党领导地位的重大意义,全面详尽地阐述了历次“左”倾错误在政治、军事、组织、思想方面的表现和造成的严重危害,并着重分析了产生这些错误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从而明辩了是非。
《决议》的通过,克服了党内错误思想的影响,使全党的认识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统一起来,达到了全党的空前团结。
党的六届七中全会解决历史问题,党的七大得以集中精力解决新问题,去夺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设新中国的伟大胜利。正如毛泽东评价的“既放下了包袱,又开动了机器,既是轻装,又会思索”。
自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以后的十多年间,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引领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力夺取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辉煌胜利。
改革开放初期形成第二个历史决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提法,确定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1981年6月27日,由邓小平同志领导形成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审议通过。这是我党历史上的第二个历史决议。《决议》共分八个部分,纠正了当时存在的“左”和右的错误观点,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为维护全党的团结和全国人民的团结,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决议》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总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已经确立的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道路的主要点作了十个方面的概括,实质上初步回答了在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形成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初步概括。
通过《决议》,我们党解决了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以及根据新的实际和历史经验确立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道路这两个相互联系的重大历史课题。《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任务。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之后,1982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此全面展开。
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将党的十二大与党的七大进行了比较,他提出:我们有充分的根据相信,这次代表大会制定的正确的纲领,一定能够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使我们党兴旺发达,使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使我们的国家和各民族兴旺发达。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刻形成第三个历史决议
通过形成以上两个历史决议,建党到改革开放之初历史上的重大是非问题都基本予以解决,其基本论述和结论至今仍然是适用的。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党的工作中也出现过一些问题,但总体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是顺利的,前进的方向是正确的,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再要形成历史决议仅仅用来解决历史问题,显然不是十分必要。
之所以形成《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在党和人民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要历史关头,认真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一是在建党百年历史条件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二是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做到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全党步调一致向前进的需要;三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提高全党斗争本领和应对风险挑战能力、永葆党的生机活力、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继续奋斗的需要。
本次历史决议主要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重点总结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和积累的新鲜经验。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重点,用较大篇幅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科学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内涵和重大意义,标明了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本次历史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的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有效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决议开创性地提出“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系统性总结“4个历史时期”的伟大成就,全局性概括“10个坚持”的历史经验,发出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的号令。
三个历史决议都形成于重要历史关头,都从历史中汲取大智慧和无穷力量,都达到或必将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与前两个历史决议的最大区别,我认为就是前两个历史决议主要总结党的历史的教训、分清历史是非,在此基础上胜利前进。这次的历史决议主要是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而且重点总结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积累的新鲜经验,在此基础上激励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夺取新的更加伟大的胜利。
除了区别外,它们有更多的相同点。第一,都形成于重要历史关头。第一个决议形成于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第二个决议形成于改革开放之初,第三个决议形成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刻。
第二,都是向历史问计,都从历史中汲取大智慧和无穷力量。第一个决议总结建党以来历史,第二个决议重点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第三个决议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重点总结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积累的新鲜经验。
第三,都达到或必将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前两个决议分别为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作出历史性贡献,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我们坚信第三个决议的形成通过,也必将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万众一心,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作者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四研究部主任)
深刻把握党重视历史经验的三重逻辑
□王锁明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是在党百年华诞的重要时刻,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要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之道,也为迈入新征程指明了方向和道路。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必须深刻把握党重视和善于总结历史经验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
重视历史经验的理论逻辑,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发挥理论指导作用的重要体现。只有理论上清醒,才能保持政治上坚定。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保持理论上清醒,最根本的源自于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根本上说,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物质世界发展规律,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先进的科学理论,为我们党克服风险挑战提供了根本的指导思想。从1921年党的一大召开,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的隆重举行,我们党已经走过了一百年光辉历程。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从幼稚走向成熟、从苦难走向辉煌,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的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坚持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不同时代特征和结合本国国情,遵循一定演进逻辑,总结历史经验,并且上升为理论,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重视历史经验的历史逻辑,党不断取得胜利的历史“基因”
注意学习历史经验是我国史学传统。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史学传统的国家,历来重视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司马光《资治通鉴》注意学习历史,提出以史为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其中重要一点,就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弘扬者和践行者。毛泽东这样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应该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历史的学习、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这是我们党对中国史学传统的传承和弘扬,也是一百年来我们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取得胜利的历史“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在中国的史籍书林之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其中包含着许多涉及对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的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例如,“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这些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可以说,重视研究、借鉴历史经验,了解历史上治乱兴衰规律,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启示意义。
重视历史经验的现实逻辑,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努力提高执政本领的重要前提。今天强调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很大程度上是应对当前复杂形势、完成艰巨任务的现实需要,也是干部成长的客观要求。中国共产党在艰辛的奋斗历程中,特别是党执政以来在领导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过程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党的历史经验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实践智慧,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结晶,也是我们治党治国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我们做好当前的各项工作,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今天我们遇到的很多事情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或者说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可以作为镜鉴,为当今我国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丰厚养分。因此,总结和运用历史经验要与提高执政本领相结合。在新时代新阶段,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更需要重视历史、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和借鉴历史,善于把学习历史经验同现实工作结合起来,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从中感受、体悟和领会老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经验智慧,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本领,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实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基地)
鉴往知来勇毅前行再赢荣光
□戚如强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是在重要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这是一篇新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必将对更加高度凝聚全党意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勇前进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全面准确完整地理解把握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
中国共产党是善于总结、善于自省、善作善成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矢志不移,在苦难中写就历史,在奋斗中收获成功,在创造中赢得荣光,在思想理论和社会实践上都作出了彪炳史册的历史贡献。我们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坚持正确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全面准确完整地理解把握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在实践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等十三个方面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些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
“十个坚持”实事求是、高屋建瓴地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成功密码,是对党历史经验的积淀、传承和创新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只有从历史中看清成功的必然逻辑,才能从历史中提炼出攻坚克难、所向披靡的法宝。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积累了十分宝贵的历史经验。这些经验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议》中被总结为“十个坚持”。“十个坚持”是内涵丰富、系统完整、相互贯通的统一体,对党带领全国人民奋进第二个百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十个坚持”实事求是、高屋建瓴地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成功密码,是对党历史经验的积淀、传承和创新,深刻地揭示了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成功的根本保证,揭示了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揭示了党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根本原因,揭示了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根本途径。我们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并在新时代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历史给了我们前进的勇气和力量,也给了我们干事创业的方法和路径。过去一百年,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前路漫漫,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正确判断、分析和处理前进道路上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各种风险挑战。
为此,全党要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心怀“国之大者”,继承好、运用好、发展好“十个坚持”的历史经验,坚定理想信念,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实现既定目标,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历史昭示未来,奋进正当其时。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论述的战略思维与实践路径研究”(19VSZ003)和江苏省社科基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理论逻辑与落实路径研究”(19ZTB0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京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土地上展示强大生命力
□孙肖远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经过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的百年奋斗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的事实雄辩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石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石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剖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使命,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才能把马克思主义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和强大物质力量,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闪烁耀眼的真理光芒。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党和人民协同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和伟大社会革命。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发展要求紧密结合,经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百年接续奋斗,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一百年来,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指导中国社会伟大变革中所迸发的真理力量,充分检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和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的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和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建立一个没有压迫剥削、人人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根本方向,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主义最鲜明的底色。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把群众路线作为根本工作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组织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在党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中充分贯彻了人民性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
理论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并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首要观点。马克思主义一经传入中国,为中国的先进分子和广大群众所掌握,就成为改造社会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的命运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紧紧联系在一起。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者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成功结合的实践产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向世界展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实践伟力。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永葆生机活力,就在于始终处于开放和发展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理论体系。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一主题,在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重大课题的历史进程中,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次飞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基础。中国共产党人以中国问题、中国道路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运用,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崭新的时代内容,以中国的成功实践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特征。
坚持理论创新,是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得出的一条宝贵的历史经验,新时代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以不断发展着、丰富着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航船劈波斩浪、一往无前。
(作者为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副主任)
从人类发展史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唐忠宝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已经走过一百年光辉历程。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开辟的伟大道路、创造的伟大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必将载入中华民族发展史册、人类文明发展史册。中国共产党夙夜坚持的“为人民服务”宗旨,与人类文明发展普适性的“以人为本”价值,存在着根本的共通性;而中国共产党所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前无古人,不仅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更为人类的发展模式探索着更新、更佳的可能性。这使得中国共产党的实践与贡献,最终落脚于人类发展的价值上。
第三,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同时,也时刻不忘作为负责任大国所肩负的人类使命与历史责任,积极倡导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探索亚投行、“一带一路”等惠及全人类发展的全球性公共产品。环视当今世界,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既不能也无法缺席全球治理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多次围绕全球治理问题阐述中国的主张,重申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呼吁世界各国应当携手解决全球性难题和挑战,走出一条和衷共济、合作共赢的新路子;擘画了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坚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坚定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积极参与多边事务等新时代中国的外交蓝图;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倡导“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全人类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给予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