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思政课

老师:有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可以从字面上进行理解,我们要建设的是一个“经济体系”,而且这个经济体系是“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呢,是由不同经济要素和经济系统彼此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因此,经济体系就包含我们常常谈及的产业体系、市场体系、收入分配体系等等,那么怎么样才算是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呢?王涵,你是如何理解“现代化”这个概念的?

老师:是的,现代化并不难理解。人们普遍认为,现代经济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经济不断地被注入新的内涵。我们在谈及现代化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明确“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比如,列宁曾经提出过一个经典的公式,他认为“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这曾经是社会主义经济是否实现现代化的“经典”标准,而这个标准放在今天却不一定适合。因此,不同的历史时期,即使是在同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也有着不同的含义。无论一种经济体系曾经带来怎样的成功,也有可能会因为时移世易而变得不再适应,甚至成为了阻碍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历史上其实充斥了符合“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历史周期律的经济体系。以亚洲国家为例,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跃居世界经济前列的日本在90年代就进入了超过二十年的经济衰退过程。曾经被认为已经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的亚洲新兴经济体和东盟国家,也在1997-1998年间遭遇了严重的金融危机。由此可知,现代化经济体系也决不是“已经现代化的国家的经济体系”。也就是说,西方国家虽然被认为是现代化经济的先行者,但其并没有一个可以供任何国家拷贝的标准模式。

学生:老师,那现代化既然没有统一的标准,而且也是不断变化的,那我们怎么去评判一个经济体系是不是现代化的呢?

老师:评估是否是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是看是否机械地实现了国际对接,而是看是否适应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否能够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那样,“我们建设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借鉴发达国家有益做法,更要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那么,王涵,你知道我们国家现在面临的基本国情是什么吗?

学生:我知道,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语速可稍慢)。

老师:不错,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那什么变了呢?(停顿1秒)

学生:社会主要矛盾变了,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老师:是的,这个有关社会矛盾的重大科学判断,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也就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多个方面,但经济发展(重音)的不平衡不充分是最根本的,由此从深层上决定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提出来的。从矛盾的两端看,当前制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正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通过平衡、充分的“发展”满足“需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的前提下实现供需平衡是最根本的解决途径。那么如何实现供需平衡呢?

老师:说得非常好!你抓住了问题的关键。(PPT第1页开始)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五部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部分明确提出了的六项战略任务,这六项任务就是为了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来的,彼此之间密切关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PPT转为第2页),即现代化经济体系。我们一起来看看:

(PPT第3页开始)中间两项任务重点解决的是你刚刚谈到的需求方面的问题(PPT第3页结束)。我们知道,市场的扩张才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真正活力,否则仅仅推动供给的大发展只会带来产品的积压和资源的浪费。从根本上来讲,我们的发展就是为了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满足这种“需要”就要使这种“需要”成为有效的需求,也就是从潜在的需求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当前我国城乡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偏大带来的不仅仅是供给的结构性失衡,还有居民财富分配的冷热不均问题。只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合理公平的分配体系,才能释放潜在的消费能力,不断扩大市场空间,最终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所在。

除了你谈及的供需两方面外,我们还应看到,要实现供需的动态平衡,解决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还必须(PPT第4页开始)立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尽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这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此外还需要适应全球化经济浪潮,继续推动形成全面开放的格局,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的经济资源,也将中国产品推向世界,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让世界经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我国经济也带动世界经济发展(PPT第4页结束)。(停顿1秒)因此,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不仅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所提出的一种导向型的经济体系,同时也是一个借鉴了世界发展趋势的经济体系。

学生:我明白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六大战略任务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那么这六个方面有重要性的区分吗?比如,哪个是最重要的,必须率先实现?

老师: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虽然十九大报告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把现代化经济体系具体化为行动纲领,但是我们不能将它们彼此孤立起来,更不能为它们排定一个实现的先后顺序,因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任何方面的偏废都会深刻影响其他部分,也都会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

THE END
1.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党的二十大对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出新的战略部署,强调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日前,党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强调推动经济质https://guangdong.chinatax.gov.cn/gdsw/zlqgjs_qgjs/2023-04/26/content_5959ee529ee04dfc8b489b1347f65743.shtml
2.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与实现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二者是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的。所谓二者相互渗透,就是“三大变革”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目标,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又是实现“三大变革”的基础、支撑和重要手段。所谓二者相互促进,就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有利于加快实现“三大变革”,“三大https://www.dongao.com/zjjs/zy/202012223309034.shtml
3.浅谈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浅谈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浅谈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篇1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关于经济建设的一个重大战略目标。那么,为https://biyelunwen.yjbys.com/fanwen/jingji/728721.html
4.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现在已经到了十月上旬,备考复习的时间不多了,下面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考点知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2020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考点知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 https://www.liuxue86.com/k_%E5%BB%BA%E8%AE%BE%E7%8E%B0%E4%BB%A3%E5%8C%96%E7%BB%8F%E6%B5%8E%E4%BD%93%E7%B3%BB%E7%9A%84%E4%B8%BB%E8%A6%81%E5%86%85%E5%AE%B9/
5.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完整PPT课件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完整PPT课件 第三课我国的经济发展 第二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探究与分享课本P38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中国制造”享誉世界。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制造业还存在许多关键领城的自主研发能力不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企业比重偏大、高新技术密集型企业偏少、许多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https://wenku.baidu.com/view/60348a4098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58.html
6.考点剖析怎么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考点:怎么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第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第二,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第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夯实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 第四,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 https://www.med66.com/yixuekaoyan/gonggongke/pe2209091968.shtml
7.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着力点经济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也进入发展新常态,目前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为跨越这一关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科学内涵包括: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加快https://www.ceweekly.cn/2018/0122/21689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