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李强总理记者会要点速览,信息量很大!

3月13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记者会时长近1个半小时,李强回答了多个热点问题,涉及新一届政府重点工作、中国经济前景、港澳未来发展、人口及退休政策、民企发展、中美贸易关系等多个领域。证券时报记者就李强记者会内容作出如下梳理:

1、绝大部分老百姓不会天天盯着看GDP增长了多少,大家更在乎的是住房、就业、收入、教育、就医、生态环境等身边具体事。政府工作就是要贴近老百姓的实际感受去谋划、推进,真正做到民有所盼、政有所为。

2、现在,我们的发展更多地只是解决“有没有”的问题,下一步需要更加重视解决“好不好”的问题,特别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等。

3、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还是要“吃改革饭、走开放路”。

4、对中国经济的前景,我想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长风破浪,未来可期”。

5、时代呼唤广大民营企业家谱写新的创业史。

6、我们的“人口红利”没有消失,“人才红利”正在形成,发展动力依旧强劲。

7、要让更多台胞、台企来大陆,不仅愿意来,而且能融得进,有好的发展。

8、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不全面的。

9、对外开放是我们的基本国策,无论外部形势怎么变,我们都将坚定不移向前推进。

谈新一届政府的施政目标、工作重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集中力量推动高质量发展

李强表示,新一届政府的工作,就是要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贯彻好、落实好,把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施工图,与全国人民一道,一步一个脚印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说到底,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宗旨就是为民造福。任何时候都必须始终牢记人民政府前面的“人民”这两个字,扎扎实实办好每一件民生实事。客观地讲,绝大部分老百姓不会天天盯着看GDP增长了多少,大家更在乎的是住房、就业、收入、教育、就医、生态环境等身边具体事。政府工作就是要贴近老百姓的实际感受去谋划、推进,真正做到民有所盼、政有所为。

第二是集中力量推动高质量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但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任何一个总量指标,分摊到14亿多的人口基数上,人均水平都比较有限。现在,我们的发展更多地只是解决“有没有”的问题,下一步需要更加重视解决“好不好”的问题,特别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等。总的来说,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第三是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我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还是要“吃改革饭、走开放路”。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在深化改革开放中不断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谈中国经济的前景:实现5%左右的增长,并不轻松,需要倍加努力

今年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不容乐观,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比较多,如何稳增长对世界各国都是一个考验。

李强表示,今年,中国经济预期增长目标定为5%左右,这是我们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后确定的。当然,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突破120万亿元,基数很高,加上今年的新挑战不少,要实现5%左右的增长,并不轻松,需要倍加努力。

有关具体政策措施,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作了全面部署。基本取向是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稳,重点是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进,关键是在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进步。具体来讲,我想要特别做好几件事,或者说要打好这么几套组合拳:一是宏观政策的组合拳,二是扩大需求的组合拳,三是改革创新的组合拳,四是防范化解风险的组合拳。这些组合拳,都是有其具体内涵的,有的还会根据实践的需要不断充实、调整和完善。

中国发展确实有很多优势条件。比如,市场规模巨大,产业体系完备,人力资源丰富,发展基础厚实等,更重要的是制度优势显著。说到困难,大家都有困难,今年我们的困难也不会少,但是,大家想一想,哪个时候、哪一年没有困难呢?我们从来都是在克服困难中不断实现新发展的。

从最近两个多月情况看,我国经济运行出现了企稳回升态势,一些国际组织也调高了今年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对中国经济的前景,我想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长风破浪,未来可期”。对此,我充满信心。

谈港澳未来发展前景:全力支持香港、澳门提高国际竞争力

李强表示,中央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发挥香港、澳门的优势和特点。回归以来,在国家的支持下,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三大中心地位得到了巩固和提高,澳门作为旅游休闲中心享誉世界。

近年来,受各种因素影响,香港、澳门经济发展遇到一些困难,但这是暂时的困难、发展中的困难。中央政府将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全力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全力支持香港、澳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全力支持香港、澳门提高国际竞争力。有祖国作坚强后盾、有“一国两制”的制度保障,香港、澳门的地位和作用只会加强,不会削弱。香港、澳门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谈支持民企发展:时代呼唤广大民营企业家谱写新的创业史

李强表示,“两个毫不动摇”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是长久之策,过去没有变,以后更不会变。

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会越来越好,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大。我们将在新起点上大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平等对待各类所有制企业,依法保护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各类经营主体公平竞争,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从发展空间看,中国具有超大规模的市场需求,还有很多新领域新赛道有待开拓,都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民营经济一定是大有可为的。

时代呼唤广大民营企业家谱写新的创业史。这也是我特别想说的一点。经济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也依赖客观条件,但更需要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希望民营企业家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坚定信心再出发。说到这里,我不由想起当年江浙等地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乡镇企业时,创造的“四千”精神,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虽然现在创业的模式、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当时那样一种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创业精神,是永远需要的。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真诚关心、服务民营企业,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带动全社会形成尊重创业者、尊重企业家的良好氛围。我相信,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广大民营企业家一定能谱写出更加辉煌的创业史。

谈人口及退休政策:“人口红利”没有消失,“人才红利”正在形成

李强表示,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最根本的一条,还是要靠发展经济。具体工作中,我们将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战略,进一步加大就业服务、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多措并举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今年高校毕业生预计1158万,从就业看,有一定压力,但从发展看,注入的是蓬勃的活力。我们将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帮助年轻人通过劳动和奋斗,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国人口增长由正转负,有人担心人口红利会不会就此消失,我看没那么简单。人口红利既要看总量,更要看质量,既要看人口,更要看人才。我国有近9亿劳动力,每年新增劳动力都超过1500万,人力资源丰富仍然是中国的突出优势。更重要的是,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超过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可以说,我们的“人口红利”没有消失,“人才红利”正在形成,发展动力依旧强劲。当然,我们对人口增减可能带来的问题还要作深入的分析研判,积极应对。

至于延迟退休政策问题,我们将认真研究、充分论证,在适当时候稳妥推出。

谈推动两岸经济文化合作交流:让更多台胞、台企来大陆,不仅愿意来,而且能融得进,有好的发展

李强表示,两岸同胞是一家人,血浓于水,打断骨头连着筋。我们将在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的基础上,继续推动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要让更多台胞、台企来大陆,不仅愿意来,而且能融得进,有好的发展。

当前,早日实现两岸同胞正常往来,恢复各领域常态合作,是大家的共同期望,需要共同努力。

谈乡村振兴和粮食安全

李强表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现在还有近5亿人常住在农村。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不全面的。

我国粮食产量连续8年超过1.3万亿斤,总体上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我们将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不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我这里特别想跟农民朋友们说句话,政府所有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只增不减,鼓励大家多种粮,确保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谈对外开放和中美关系:中国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

李强表示,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5周年,改革开放发展了中国,也影响了世界。从我掌握的情况看,绝大多数外资企业依然看好在华发展前景,去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1890多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比三年前增加了近500亿美元。这说明,中国依然是全球投资高地。

对外开放是我们的基本国策,无论外部形势怎么变,我们都将坚定不移向前推进。我这里特别想说一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这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共享发展机遇的重大举措,已连续举办5届,即使在疫情之下也没有中断,去年有127个国家和地区的2800多家企业参展。进博会的举办充分说明,开放的中国大市场是各国企业发展的大机遇。

今年,我们还将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进一步扩大开放。中国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环境会越来越好、服务会越来越优。开放的中国欢迎大家来投资兴业。

THE END
1.学习语丨读懂中国,需要读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今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要继续做好自身改革这篇大文章,既扩大开放之门,又将改革之路走稳。要更加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打造对外开放新https://whhlwdj.gov.cn/view/3558.html
2.习近平: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习近平: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原标题:习近平: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1615722788242001&wfr=spider&for=pc
3.《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学习汇报大家好!今天同大家一起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一文。 这篇文章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主旨演讲的一部分。文章虽然不长,但内涵丰富,主要概括和表明了中国扩大开放的坚定立场、坚定信心和坚定决心。 https://www.meipian.cn/36rmqiq9
4.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新时代我国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点是( )。A.自贸区建设B.推动区域合作C.自贸港建设D.“一带一路”建设的答案是什么.用刷刷题APP,拍照搜索答疑.刷刷题(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职业搜题找答案,刷https://www.shuashuati.com/ti/8b626a76cdee4f3ea52fe08b91df02e5.html?fm=bd58d9b50faabef4fd3436ea7412a40143
5.人民时评: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人民时评: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财联社2月26日讯,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称,越开放,越发展;越发展,越需要进一步开放。因为开放,让中国企业看到了差距,进而促使中国企业苦练内功,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让中国老百姓有了更多的选择。既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又能促使企业提升自身实力,中国没有理由不继续扩大https://m.cls.cn/detail/322690
6.学习问答34.如何理解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举办进博会是中国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是中国对世界的郑重承诺,充分彰显了以实际行动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大国形象和责任担当。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4767352
7.习近平: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习近平: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人民日报客户端 | 2023-11-04 责任编辑:张胶 要闻 “8000人丧命,一半是孩子”,西班牙女议员谴责以色列犯战争罪 各国青年代表:满怀期待而来,满载收获而归 学青会开幕式“剧透”:青春闪耀“聚能环” 七成外企在华产业链布局保持稳定 中国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号http://m.cyol.com/gb/articles/2023-11/04/content_77yxvQceEN.html
8.习近平: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11月5日,习近平主席出席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习近平说,今年4月,我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说过,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我多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https://m.dbw.cn/guonei/system/2018/11/05/058100169.shtml
9.如何理解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甄娄1627……》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 阮乐15849369796》“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做到既借鉴西方经验,又体现中国特色社https://www.da-quan.net/ti/%E5%A6%82%E4%BD%95%E7%90%86%E8%A7%A3%E4%B8%AD%E5%9B%BD%E5%BC%80%E6%94%BE%E7%9A%84%E5%A4%A7%E9%97%A8%E5%8F%AA%E4%BC%9A%E8%B6%8A%E5%BC%80%E8%B6%8A%E5%A4%A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