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在线教育中心主任、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秘书长汪潇潇
清华大学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
清华大学以推进数字教育作为面向未来的战略方向。近年来,清华大学把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作为赋能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搭建了“学堂在线”“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两个平台。“学堂在线”汇聚了全球1亿名学习者,而“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则是汇聚了世界六大洲顶尖高校的交流平台。未来,清华将继续以这两个平台为载体,不断推进教育数字化,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2003年是中国的慕课元年,清华、北大等大学发布了首批慕课。同时,全世界唯一一个由大学完全支持的学堂在线慕课平台上线,通过“慕课西部行计划”,平台基本实现西部高校全覆盖,促进了教育公平。2020年,在教育部指导下,清华大学携手来自14个国家的17所大学,与3家在线教育机构共同创立了“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并召开首届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同年发布了学堂在线国际版,通过高等教育数字化推动教育对外开放。随着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实施以及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正式上线,学校在在线教育与数字化研究智库等方面的工作方向更加明确。
慕课平台大大推动了混合式教学,使课堂从原来的宣灌式、漫灌式转变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让老师与学生双方都能得到及时反馈,提升整体教学效果。在校内教学方面,雨课堂作为清华大学和学堂在线共同推出的新型智慧教学解决方案,促使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产生了更为深度的融合,并充分发挥慕课的作用,提升课程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在跨校教学方面,清华大学自2021年春季学期开始推出“新时代高校教师融合式教学公益进修项目”,覆盖两万余位兄弟院校教师;2022年秋季学期,清华大学又与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一起承办“中西部高校青年教师融合式教学进修项目”,通过227门课程惠及近1.5万名青年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学校逐步实现教学过程的数字化,助力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教育强国建设。
国家开放大学信息化部部长程罡
以数字化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以教育数字化作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国家开放大学架构了面向终身学习场景的开放式平台。
一是建设一体化的学历教育平台,服务500万开放教育学习者,并与其他对外服务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彻底结束了国开多年来百余个业务系统和App各自为阵的“烟囱式信息化”格局。二是建设终身教育平台,为社会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跨平台的学习成果互联互通、终身学习档案的存储等终身教育服务,并面向中老年学习者推出“关怀模式”。三是建设国家老年大学平台,提供多项适老化功能设计,上线课程资源累计43.6万门(个),推动资源共享,提供公共服务。四是建设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平台。实现1+X证书、社会培训等各领域学习成果认定、积累与转换,应用区块链技术建设“学银链”,确保数据真实可靠、可追溯、不可篡改,为此后升级建设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国家学分银行平台打下基础。五是加强大数据管理和服务能力,推动数据驱动的管理服务升级。六是探索“AI+教育”新模式,推进智能化场景示范应用与生成式人工智能落地应用,创新个性化教学新范式。
数字化平台的建设与升级可能会带来颠覆性的变化,但也面临着挑战。安全方面,AI生产的内容只有用AI才能保障安全,需要建设保障AI安全生产内容的体系,才可大规模使用;算力方面,相比传统模式,当前的算力成本大幅提高;师生素养方面,需要重新适应AI介入后教学中出现的新模式和新要求;技术支撑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可能是一个更大的“黑箱”,仍有很多技术难题要去解决。
数字化为学习型社会建设赋能。数字化有助于扩大教育机会,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优质资源共享,降低教育成本;推进教学改革,增强学习效果;促进各类要素流通,变革体制机制。下一步将重点探索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如何赋能终身学习,教育界、科技界、产业界应全力协作,共同探索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的美好未来。
华为中国政企教育医疗系统部教育解决方案总经理杨帆
构筑数智创新基座,驱动教育融合发展
教育数字化与智能化趋势已成为普遍共识,以数字化助力教育优质均衡,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加速教育强国建设,已成为新时代教育的主题。华为的发展受益于教育,也受益于接受了教育的人,因此华为人对教育行业有着特殊的感情。带着这份特殊的感情,多年来,华为一直用领先的技术、高品质的产品与方案服务于教育行业数字化转型。
在基教领域,华为基于自身云管端的能力提出了“一块屏,一张网,一个平台,一朵云和一个入口”,“五个一”的智慧教育解决方案支撑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在高教领域,华为联合合作伙伴共同打造了“一网、一中心、一平台、一管理、N应用”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助力高校构建“全联接、全感知、全智能”智慧校园。此外,华为为高校科研提供灵活的公共计算平台建设方案,提供自建数据中心、混合云数据中心、全公有云模式多种选择,助力高校提升科研创新效率,打造双一流大学。
在职教领域,华为依托在信息与通信技术领域的领先技术、产品和方案优势以及认证培训体系,积极促进产教融合,助力职业院校打造从“教学”到“实训”再到“实战”的职业教育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过去的10年里,华为提供的智慧教室、网络、安全、智慧校园、区域智慧教育等方案与ICT基础设施产品,已经服务于全国超过2000所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全部省份教育厅(教委)和超过半数的市区县教育局。
华为愿与教育界携手共同探索全要素、全流程、全业务、全领域的信息技术创新,为加速教育数字化转型、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超星泛雅集团副总经理、超星研究院副院长宋瑛
超星AI工具箱,助力教学智能升级
大模型引发了人工智能新一轮的技术变革。大模型包含了文本与生成、场景与功能、对话与问答等功能。超星大模型基于超星海量的学术资源以及教学视频、课件、资料等进行训练,是专门针对教育领域打造的大模型。
超星AI工具箱提供智能教学、智能学习、智能管理等服务,助力高校智能升级。其中,机器阅读借助大模型快速阅读和理解文字内容,自动生成词云、摘要、脑图、试题,基于自然对话方式进行问题回答。AI助教利用大模型对课程资料和问答库进行训练,实现课程内容智能问答。数字人通过讲稿驱动数字人播报,快速生成视频,可以应用于课程制作、AI助教、智能客服等场景,大幅提升课程建设效率,还可以实现7×24小时实时解答学生问题。大雅相似度分析以辅助教学和学术研究为目的,多场景嵌入,为用户提供文献相似度分析工具,实现待检测文献与图书、期刊、论文等海量文献相似度比较与揭示,弥补了其他同类工具在中文图书方面无法检测的空白,为作业查重、毕业生学位论文、科研人员撰写的论文(书稿、报告)检测、成果评审等,提供了性价比较高的查重检测服务。
超星何以超星?超星拥有三大优势:
西安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郭炜
数字赋能,助力学历继续教育质量提升
当前学历继续教育主要面临两方面问题:一是培养对象问题,大部分为在职人员,学习形式为非全日制,工学矛盾突出,学生专业基础不牢,且分布在全国各地;二是教学管理问题,包括“线上+线下”教学量大面广、传统评价方法简单、教学与学生实际需求关联度不大等问题。
教育部陆续出台了多个关于提升学历继续教育质量的政策文件。西安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对在校生和毕业生、授课教师、工作人员和教学站点以及用人单位等群体开展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现实情况,建设了一套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的全方位、多支点的质量保障体系,保障学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数字赋能,助力学历继续教育质量提升。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而信息化本身也是规范管理的最有力保障,规章制度则是继续教育规范化的基础。学校要把对学生的培养和关怀作为核心,让规范管理思想入脑入心,并创造性地应用信息化手段,做好高质量学历继续教育。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党委委员、组织部部长刘仁有
数字资源赋能教学的三重逻辑
数字资源赋能教学的前提是明晰数字资源的内涵与价值,这是本体逻辑。数字化教育资源是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工具。数字时代,AI技术介入知识生产,使得知识呈现出开放性、非结构性与模糊性等特征。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价值表征在内容的质量、数量、更新率,形式的便捷性、可及性、有效性等方面呈迥异特质。
数字资源赋能教学的关键是优化资源体系,丰富资源模态,这是方略逻辑。数字化赋能的体系建构是一个从强分类、封闭孤立到弱分类、综合融通的过程:一是资源结构不再局限于学科的小资源观,应倡导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二是资源设计注重人本意识和生命意识,服务学习者全面化、个性化的发展;三是资源实施坚持开放的对外传播取向和创生的互动取向,强调教育者与学习者联合创造教育经验,共生共进共成。
数字化赋能的模态创新是一个从固定同质、静态预设到灵活多样、动态生成的过程。数字时代,教育资源模态发生剧变,呈现出多样化、定制化、情境化、融合式等趋势。
数字资源赋能教学的支点是增强交互、校正旨归,这是实践逻辑。数字化教学的交互性状正从师生交互、二维面状转向人机交互、三维体状。数字时代,泛在的人机协同将使教学的交互性状逐步走向“智能机器—教育者—内容—学习者—媒体”的多元体系能够提升教和学的自由度和个性化程度;资源也将衍生出更多样的形态,实现个性化、自适应的学习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