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改革开放是20世纪和21世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最重大的事件,因为它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古人说“四十而不惑”,什么是“不惑”呢?不惑,也就是对事物发展变化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虽然改革开放40年了,但是在国内外都存在着“读懂改革”和“读懂中国”的问题。为什么这么讲?对国外来说,特别是那些对我国抱着友好态度、客观态度的人来讲,他们非常希望了解改革为什么能深刻地改变中国?对国内来说,特别是一些党员干部,他们也想了解到底什么是这40年中国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我围绕着“读懂改革、读懂中国”这个题目跟大家交流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改革是中国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根本原因
(一)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发生历史性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这是举世公认的。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概括这些历史性变化。我总结了一下有三种不同的概括或者说有三种不同的分析:第一种,对这40年来改革开放的变化作言简意赅的描述;第二种,用老百姓的切身感受和具体数字来加以表述;第三种也就是我今天采用的概括,我们党的文献的表述。
第一种概括,言简意赅的描述。有这样一段话:“祖国大地上,铁路进青藏,公路密成网,高峡出平湖,港口连五洋,产业门类齐,稻麦遍地香,神舟遨太空,国防更坚强。”这是2016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一段言简意赅的描述。他告诉大家,孙中山先生当年擘画的美丽蓝图在今日中国已经实现。
第三种概括,党的文献的表述。我这里讲的党的文献主要是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的论述,尤其是最近这两次有关讲话,第一次是2018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第二次是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目前为止,这两次讲话是对改革开放40年历史性变化及其原因最权威的解读。下面我就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的论述尤其是最近的两次讲话,通过4个方面来概括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发生的历史性变化。
第一,改革开放40年来,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对于这个变化,我想用几组数字来加以表达。习近平总书记也是用数字来表达的。他说:“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我们简称为四个“大”。今天,我们国家有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说,“40年来,按照可比价格计算,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9.5%;以美元计算,中国对外贸易额年均增长14.5%。中国人民生活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现行联合国标准下的7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70%以上。”
第二,改革开放40年来,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这个问题的时候讲到了在改革开放中主要推进的三个方略:第一,既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注重对外开放、合作共赢;第二,既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第三,既“摸着石头过河”又加强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是因为如此,中国人民成功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的成功开辟是非常有意义的。意义就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这段话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段话非常重要,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意义的概括,也是对中国改革开放40年所获成果的意义的概括。
第三,改革开放40年来,充分显示了中国力量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这40年中,“两个相互”很重要,即: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相互激荡、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在这个过程和结果中充分显示了思想引领的强大力量,充分显示了制度保障的强大力量。
讲到社会主义制度强大的保障力量,我想在这里再举一下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们亲身经历过且印象深刻的五场主场外交,它们分别是:2014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二次领导人会议;2016年9月,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杭州峰会;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17年9月,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2018年4月,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了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第四,改革开放40年来,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了中国贡献。在讲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作出重大贡献,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促进了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方面,我们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这些目标和建议都已经写进了联合国重要决议中。此外,我们国家在推进绿色发展、消除贫困方面也走在世界前列。这些内容下文还将展开论述。
(二)改革40年来我国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根本原因
以上这些历史性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刚才讲了,我今天无论分析概括历史性变化的表现还是原因都是以党的文献为主。我们党的文献也体现在毛泽东著作、邓小平著作、江泽民著作、胡锦涛著作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特别是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
江泽民同志也指出,“没有改革,我们就不可能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我们的事业就不可能顺利前进”。胡锦涛同志在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年的变化时指出,“30年来,我们始终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新的伟大成就。”
而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推进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新的进军号。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部署,殚精竭虑、身体力行。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过40次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明确指出了改革开放是中国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根本原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旗帜。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他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们发现有两个判断的提法不一样。这充分表明,今天我们对改革开放是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原因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通过以上论述,主要是我们党的文献对改革开放是中国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根本原因的论述,我们可以深刻地领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中所说的“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二、中国的改革实践与改革理论相互推动相得益彰
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鲜明特点和成功经验就体现在改革实践与改革理论相互推动、相得益彰,这也是读懂改革、读懂中国所必须要把握的。
我国改革理论从改革实践中来,又回到改革实践中接受检验并指导改革实践,从而形成了改革理论体系。
中国的改革,今天看是成功的,但我们不能先入为主,好像中国共产党在进行改革之前就有一套完整的改革理论来指导,那是不对的,是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是不符合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但是,中国共产党这个党有这么个特点——善于总结经验。改革每前进一步,我们总结经验就跟进一步。这点是世界上其他政党很难比拟的。
前面讲到过,1978年我们决定改革的直接动因是为了摆脱贫困、缩小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差距。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一段话,这段话实际上是对为什么在1978年要进行改革的原因进行了朴实而有力的注释。邓小平同志讲,“我们干革命几十年,搞社会主义三十多年,截至一九七八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因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改革的序幕。
党中央在总结农村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决定适时把改革推向城市。城市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我国五大经济特区就是在城市改革中先后建立起来的。我们党在总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基础上,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并写进了党的十三大报告。
在这里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党的文献中一些重要的提法。江泽民同志在这一时期指出,“不进行改革,就不可能使社会主义制度继续保持蓬勃生机;在改革中不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就会葬送党和人民七十年奋斗的全部成果。要划清两种改革开放观,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改革开放,同资产阶级自由化主张的实质上是资本主义化的‘改革开放’的根本界限。”(《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91年)这就很清楚地提出:第一,改革开放不能停步;第二,改革开放中有两种改革开放观,一种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另外一种实质上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改革开放观。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更是高屋建瓴,他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虽然他没有表明这是对苏联和东欧经验教训的总结,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南方谈话,就会感到他的“四个不”是针对苏联和东欧的教训讲的。苏联和东欧为什么从改革走向改向,并最后失败、丢掉了政权,就是因为不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坚持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这就是他们的结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清醒地看到,我们正处在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时期,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系统总结以往改革开放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这个顶层设计作了部署。习近平总书记还发表了一系列对改革开放具有规律性认识的讲话。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顶层设计中就讲到,“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这意味着现在的改革与以往不同,以往的改革是先易后难,这是对的,但现在的改革不存在着先易后难。他指出,改革“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因为我们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再难啃我们也得啃。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有四句话十六个字: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定信心,就是指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凝聚共识,就是指要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合力;统筹谋划,就是指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也就是要注意改革顶层设计;协同推进,就是指要增强改革措施的协同性,要注意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全面深化改革的时候,已经多次明确地讲到全面深化改革要正确处理六个重要的关系。我认为,正确处理改革中的六个重要关系,也就是要把握改革开放的规律。这六个重要关系是:第一,要正确处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第二,要正确处理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第三,要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第四,要正确处理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第五,要正确处理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第六,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党的十九大以后,我国改革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改革开放的重要讲话都再次指出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成功经验和鲜明特点就是,我国改革理论从改革实践中来又回到改革实践中接受检验,并指导改革实践,从而形成了改革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与时俱进、一往无前,充分显示了中国力量。中国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相互激荡、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充分显示了思想引领的强大力量。”第一,实现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相互激荡,解放思想是指思想层面,改革开放是指实践层面;第二,实现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观念创新是指理论上的创新,实践探索是指实践中的创新。这“两个相互”充分显示出了4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和鲜明特点。
刚才讲,我们这个党很善于总结经验,在改革开放40年的时候,我们可以自豪地讲,我们今天已经形成了改革的理论。所以,根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根据对1978年以来我们党关于改革的文献论述的研究,我们认为中国的改革理论可以用这六个方面的理论来概括:一、改革目标论;二、改革动力论;三、改革主体论;四、改革条件论;五、改革保障论;六、改革方法论。我们称之为“改革六论”。这“改革六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三、新时代新起点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重大关系
大家知道,所谓关系也就是矛盾。正确解决事物之间的矛盾,也就是正确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以下我们着重分析四对关系。
1.正确处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我们深刻体会到,40年来,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始终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全过程,而且每一个阶段都有解放思想的重点。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讲,解放思想是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和重大成就的法宝。
2.正确处理立足国情、自立更生和对外开放、合作共赢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方略就是,中国人民坚持立足国情、放眼世界,既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注重对外开放、合作共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一个最大成果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对中国国情认识,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重大成果。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与此同时,党的十九大仍然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所以,立足于这样的国情,我们仍然要坚持建国以来自力更生的方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独立自主是我们党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党和人民力量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必然结论。”
3.正确处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坚持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关系
无论是在改革开放之初,还是在全面深化改革阶段,还是在改革进入新时代的阶段,我们党始终强调的是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四项基本原则就是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提出来的,那个时候正是我们国家决定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时候。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这方面有很多重要讲话,而且讲得非常深刻和鲜明。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引用了古人的一句话,“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这句话很好理解,就是治国如同栽树,根深才能叶茂,根深就不会造成树干动摇,树干不动摇的话,那枝叶才会茂盛。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本根”。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多次讲到,“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我们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下不断进行改革,绝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改弦更张。邓小平同志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因此我们改革的目的是让社会主义制度越来越好,而绝不是像某些人那样以改革为名丢掉社会主义制度。
4.正确处理“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的关系
“摸着石头过河”,既是一个很接地气的说法,又是一个富有中国智慧的改革方法。同时,从理论上看,它是一个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科学方法。
设立经济特区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创办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方法论。当年,我们党决定办经济特区,并把经济特区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重要平台。1980年我国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应该说,这四个地方最多是地级市,甚至有的还是县级市。到了1988年,特区创办8年之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决定要办更大的特区,就成立了海南经济特区。“摸着石头过河”,实际上也就是指摸索规律,在还没有把握规律之前,我们要采取摸索的办法。今天,我们仍然要发扬“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因为在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如何深化改革,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包括西方发达国家能够给我们提供现成方案。
现在,改革已经进入新时代,我们不能仅仅强调“摸着石头过河”,还要强调加强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党的十八大以后,我们党用四次全会先后对“四个全面”作了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对全面从严治党作出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中央深改小组的组长,先后主持了40次的深改小组会议。2018年,根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改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习近平总书记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
以上,给大家介绍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改革理论中对四对关系的论述。这四对关系也就是改革开放40年来四个规律:第一,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第二,立足国情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合作共赢的关系;第三,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坚持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关系;第四,“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的关系。
四、中国改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我想,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们对此既要做又要说,这才叫做讲好中国故事。
首先,中国一定要而且能够为人类社会作出重要的贡献。这是由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目标所决定的。
其次,如何理解中国改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这是党的十九大一个很重要的判断。大家知道,现代化是世界潮流。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没有哪个国家说自己是拒绝现代化的。应该看到,西方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先走上现代化道路将近200年之久。由于制度和价值观的原因,使西方发达国家认为西方的现代化模式是最成功的、是最好的,世界各国都应该效法。但是,历史、现实和理论都告诉人们,现代化绝不是西方现代化这么一种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引用过这样一句古语:“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也就是,事物不一样,这是事物的本性。同时还讲到由于环境不同,得出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人民的成功实践昭示世人,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只要找准正确方向、驰而不息,条条大路通罗马。”
第二,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为当今世界作出重要贡献。这种贡献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可以用数字来表达的贡献,另外一种是没办法用数字表达的贡献。
能够用数字来表达的贡献,前面我已经讲了,比如四个“大”——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比如30%——我国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
无法用数字来表达的贡献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认为,最卓越的智慧就是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了当今历史潮流,契合了各国人民要发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美好愿望。所以,这个理念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已经写进了联合国的重要决议。“一带一路”就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目标下提出的倡议。
二是中国既消除了国内贫困,又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贡献。联合国对发展中国家的脱贫有明确的指标要求。中国提前超额完成了联合国对减贫的指标要求。
这里我介绍两次联合国的会议。2000年9月,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了联合年首脑会议。在会上通过了“千年发展目标”,所有目标以1990年为基准年、2015年为完成年,其中包括,从1990年到2015年间,每日收入低于1.25美元的人口比例减半。到2015年,中国7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70%以上。2015年9月份,联合国又召开了由193个国家首脑参加的峰会,会上形成了一个成果文件叫做《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根据这个可持续发展议程,争取到2030年基本消除极端贫困。但是,根据党的十九大的部署,再过三年,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将实现脱贫,我们也将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的要求。
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中国先后7次宣布无条件免除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对华到期政府无息贷款债务。中国积极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加勒比地区、大洋洲的69个国家提供医疗援助,先后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落实千年发展目标提供帮助。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银行,设立丝路基金,都是为了支持发展中国家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帮助他们增强自身发展能力,更好融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从而为国际减贫事业注入了活力。今天的中国正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实现全球范围的平衡发展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