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和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胜利闭幕,2023年全国「两会」圆满结束。
「两会」是教育发展的「风向标」。今年,各级代表委员分别从学前教育、素质教育、K12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大学生就业等方面提出相应的「两会提案」,为教育发展建言献策。
贺丹委员:财政性托育经费不足仍是制约托育服务发展的主要障碍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认为,财政性托育经费不足仍是制约托育服务发展的主要障碍。贺丹建议,将托育服务纳入公共财政支出预算财政预算;重点扶持推进托幼一体化发展模式;完善「普惠优先、市场补充」的多层次服务体系。
卓长立代表:将家政服务融入托育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济南阳光大姐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卓长立建议,要鼓励「母婴护理」和育婴机构将母婴护理的年龄向上延伸至2岁,打造全国的婴幼儿托育服务示范点。同时提供政策支持,支持母婴护理机构创办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
吴以环委员:建设专业队伍,强化人才支撑
张志勇委员:强化政府学前教育责任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志勇建议,通过学前教育立法,进一步强化政府学前教育责任,加强制度建设,完善配套政策,尽快研制出台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标准,督促指导各地按国家编制标准合理配备幼儿教师,全面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质量学前教育。
薛超代表:加强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学前教育的支持力度
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十一小学教育集团党支部书记、校长薛超建议,应加强对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学前教育的支持力度,可以增加幼儿园编制数量,加大学前教育资金投入,实施普惠性幼儿园教师待遇保障,公办幼儿园校舍改建、设施综配、环境改善等。
蔡光洁委员:加强体育美育建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四川省委副主委、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蔡光洁建议,加强体育美育建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要牢固树立生命教育观,强化学校对体育美育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认知,从不同角度发掘和完善人的潜能,促进对人的生命意义的完整认识和价值探索,减少学生体能体质下降、缺乏生命活力、审美感受力差、心理健康失衡等问题。同时,探索协同育人长效机制。鼓励学校体育、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融合发展,与德育、劳动教育、国防教育融合教学,与研学游基地、公共文化院馆等合作实践,共同形成健康育人合力。
焦兴涛委员:加强乡村美育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美术学院副校长焦兴涛建议,要优化乡村美育课程资源、强化乡村美育师资队伍、拓展乡村美育实践基地、加强乡村美育调查研究。
褚良银委员:加强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应对人工智能革命
针对最近爆火的ChatGPT引发的讨论,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副校长褚良银认为,它的本质是语言处理模型,是人工智能的革命。大家都在担心「饭碗」能否保住的同时,对我们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加强信息素养的培养,从课程设置到课外活动,另一方面要加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多进行课外实践活动,提升主动学习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冯远征委员:鼓励中小学构建系统的表演教学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建议中小学构建系统的表演教学体系。音乐和表演是两个领域,必须有职业的表演老师到学校里。孩子们学习戏剧表演,可以先接触有文化内涵的名著,戏剧不仅需要读懂,还需要表达。
陈玮代表:建议对青少年开展生命教育、从小进行性教育
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衢州市委员会副主委、浙江省衢州市中医医院副院长陈玮表示,一些青少年轻生问题的发生,是因为他们从小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命观。应重视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尤其是死亡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此外,陈玮认为,应进一步为性教育创建宽松的社会环境。从小开始建立、健全性知识,有利于社会人格的完善和养成。从小进行性教育有利于传播科学、准确的性知识,提升性别平等意识。
贺丹委员:小学教育缩短到5年,将高中纳入义务教育范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建议,将小学、中学教育年限由6年缩短到5年,将高中阶段纳入义务教育范围,实施「十年义务教育」,使大学毕业生最佳生育年龄时期延长2年。
陈众议代表:试行十二年义务教育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陈众议建议试行十二年义务教育,中考普职分流延迟到高考。他认为,实行十二年义务教育不仅可以缓解小学和初中教学内卷问题,还可消释「普职分流」政策带来的冲击。
杨建德委员:让网络在学生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多正面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成都市委会主委杨建德建议,对学校面向学生和家长布置的网络任务进行全面清理,对盲目发布无效课程、借道学校推广私货、绑架家长拉票投票等信息的发布进行严格控制,减轻学生家长课余负担,让网络在学生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多正面作用。
张志勇委员:着重聚焦清理功利化、短视化教育行为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志勇表示,为了加快构建良好教育生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议在全国开展「清理功利化、短视化教育行为,全面修复教育生态」专项治理行动,着重聚焦清理以下七种功利化、短视化教育行为:一是宣传、炒作、重奖高考升学率行为;二是「唯成绩」「唯升学」的教育政绩观;三是违规争抢中小学生源行为;四是各种教育抢跑、提前结束课程备考行为;五是不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的行为;六是在寒暑假、法定节假日组织学生集体补课行为;七是严重剥夺学生正常睡眠的行为。
杨杰委员:建议在中小学阶段普及编程教育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建议在中小学阶段普及编程教育,从强化整体统筹设计、完善教学课程体系、创新智慧教学模式、构建智慧学习支持环境等继续提升中小学编程教育质量。
民进中央:加快构建三位一体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机制
民进中央建议,应加快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机制;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教育心理学培训,将学生心理问题发现和识别能力作为班主任上岗培训重要内容;要加强对中小学校心理健康管理的指导和支持;优化中小学生精神卫生资源统筹和诊疗机制。
蒋鹏举委员:建议打造「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公共服务平台」
针对如何增强职业院校招生吸引力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常州市副市长蒋鹏举认为,可考虑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认知和体验教育,在高中阶段实行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学籍互转,深化职普融通。拓宽「中职—高职—职本—专硕—专博」贯通的职业教育升学通道,支持办学质量好的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联合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应用型高校,试点开展专业硕士、博士培养,让毕业生既有高学历、又有强技能。从用人需求出发,蒋鹏举建议国家打造「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校企合作对接所需的技术、人才、设备等信息服务,方便学校与企业开展合作。
武志永代表:深化产教融合的关键在于校企合作
许玲委员:落实新《职业教育法》,还需攻克「三关」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提出,新《职业教育法》的落实需攻克「三关」。第一关,要推动各省(区、市)政府制订贯彻落实新职教法的实施细则或职业教育条例,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责。第二关,要推动各省(区、市)政府制订中等职业教育生均拨款机制。第三关,要推动各省(区、市)政府制订区域内产教融合实施细则。
郑亚莉委员:我们很需要职业本科层次的教育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郑亚莉强调,「我们很需要职业本科层次的教育。」2022年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专科层次高等职业学校设置的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部分专业,符合产教深度融合、办学特色鲜明、培养质量较高等条件的,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可以实施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接下来,需要将已经明确的政策落实落细,让职业本科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民建中央:大力发展涉农职业教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韩丹委员:充分发挥农村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佐丹力健康产业集团(吉林)有限公司董事长韩丹建议,充分发挥农村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从明确农村职业学校的法律地位、完善现代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提高农村职业院校办学水平、优化农村职业教育区域布局、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面入手,培养造就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让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和劳动者能留在乡村,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王晓菲代表:职业院校转变为「就业与升学并重」
全国人大代表、德州恒丰集团高技能教练王晓菲建议,职业院校要从「以就业为导向」转变为「就业与升学并重」。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中等职业学校也应该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推动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的教学投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李剑萍委员:统筹中高等职业学校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李剑萍建议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明确培养定位,统筹施策。他提到,要统筹办好中等职业教育各类学校,尤其是统筹职业学校与技工学校的发展。加快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加快高职集团化办学、中职高职一体化办学,贯通培养,将部分中职学校合并、办成高职院校的中职部等。还要完善初中后普职分流、普职融通政策,建设高质量现代教育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胡东方:建议加速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等值化融通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晨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模具设计师、高级工程师胡东方在谈到产教融合时表示,学校在教学设计上可以吸纳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优势,把车间建在学校、课堂建在车间,学生也可以提前走进企业实习,校企还可以共建优质师资队伍,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融通。胡东方还提到,目前学生在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之间只能选择一种,不利于人的全面持续发展,建议加速二者相互等值化融通,形成纵向有阶梯、横向可贯通的人才发展路径。
任少波委员:推进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改革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指出,高校要系统推进招生—培养—就业等方面一体化改革,构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一方面要面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学科专业调整,推动招生就业联动,通过「强基计划」等有效措施激活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另一方面要聚焦基础学科和国家重点急需领域,围绕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研究能力提升,强化本硕博贯通、长周期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林尚立代表:从当下和未来两个维度,破解就业难题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表示,要从当下和未来两个维度,为大学生就业难破题。他指出,着眼当下,作为就业供给方,高校应搭建数字平台,为毕业生提供充分的就业指导;面向未来,要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总体素养。高校要加强「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将现实举措和长远举措结合起来,绵绵用力,久久为功。「那么,高校培养的人才,就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他即使一时找不到工作,也能在社会上立足。」林尚立说。
明东委员:建议研究生招生规模动态扩大,缓解考研难
张天任代表:引导高校毕业生入职高素质农民队伍
民进中央:适度延长保留应届毕业生资格时限
民进中央提出《关于多措并举促进青年群体就业的提案》,建议通过提供一对一咨询、心理健康援助等方式,缓解就业焦虑,同时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开展技能培训、就业见习、创业培训等,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民进中央还建议,适度延长保留应届毕业生资格时限,进一步落实高校毕业生择业期政策,对当前部分地方公务员、事业单位要求须为「当年毕业」的做法予以纠正。
刘尚希委员:发挥数字经济带动就业的杠杆效应
姚劲波代表:推动企业扩大招聘规模,促进大学生就业
刘林委员:挖掘有效岗位需求,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城市学院院长刘林提出,2022年,全国1.62亿市场主体中,有招聘需求的近4000万家,实际招到高校毕业生的只有265万家。他说:「当前矛盾主要集中在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效需求不足和供需之间信息不对称、对接精准度不够。」刘林建议,以延缓就业为着力点,长短期措施结合,进一步扩大高校访企拓岗行动,动员高校一线专业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参与到行动中来,深入挖掘有效岗位需求,减少信息不对称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