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材是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的最基本要素,研究发现中等职业学校教材存在职教特色不明显、呈现形式单一、校本教材质量较差,教材选用缺乏科学论证,教材更新不及时,教材管理不规范,教材数字资源缺乏等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教材管理机制,提升教材建设能力,创新教材管理举措等对策建议。
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的《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明确了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目标、各级各类学校教材建设的重点任务。教材要体现国家意志、社会主义政治方向,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于教材之中。各级教育部门要重视教材、认真对待教材,编写教材要在政府指导下,课程教材专家与一线教师相结合,体现教材的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加强数字化教材的编写,促进教学的信息化,改进人才培养方式,以教育的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类型特点[1]。2020年1月,教育部出台《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这是我国第一个职业教育教材管理办法,明确要求要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教材工作,这标志着中职学校教材建设和管理进入了国家统筹设计、精准管理的新阶段。《办法》确立了两级规划、分级分类审定、三级建设的教材管理体制。规范教材管理,完善教材编写、审核、选用和评估等工作,能够从源头上把好意识形态关,把握教材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2]。
为了解中职学校教材建设与管理情况,研究团队对重庆、四川和陕西3省市中职学校教材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近年来西部地区中职学校教材建设和管理工作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教材学科种类较齐全、一纲多本数量充足,基本上能满足教学的需求;部分教材能较好地反映该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国家级和省市级的多数示范校都编写了比较有职教特色的校本教材等[3]。又如,30%左右的中职学校教材选用制度较健全,教材选用程序较规范,管理措施较有效。但调研中发现中职学校教材建设和选用还存在一些问题,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一)现行教材编写问题分析
1.政治站位不高,意识形态存在风险
部分教材的思想政治水平不高,不符合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教材是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取新知识,学习新技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思想品德培养是教材的灵魂,如果教材的政治思想导向有问题,有错误,对学生健康成长则是一种致命的伤害。
2.编写理念守旧,职教特色不明显
3.内容庞杂陈旧,呈现形式单一
4.错漏频摘抄多、质量差难推广
(二)现行教材选用问题分析
1.教材选用随意,缺乏论证评价
2.更换更新不及时,影响教学效果
3.一味追求自编率,校际差异大
由于缺少省级中职学校教材使用指导意见,没有统一的教材选用目录,致使学校选用教材主观随意性大。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学校知名度而片面追求教材自编率,只要有自编教材就不选用其他教材,这种做法很难保证教材选用的质量。同一专业,同一学期,不同学校选用的教材五花八门。部分学校以对口升学考试为主,除了选用升学考试必须的几门课程教材外,对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开设的其他课程教材选用往往是谁的价格低就选谁。中职学校要依托专家引领,坚持从实际出发,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选用教材。打破学校类型界限、条块分割的藩篱,充分发挥校际区域合作的优势,不断提高教材管理水平以强化教学管理,确保教学工作秩序正常进行。
(三)现行教材资源建设问题分析
三、中职学校教材建设与管理的思考
(一)关于教材编写
(二)关于教材选用
(三)关于教材评价
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以及中职学校应建立教材选用质量评价制度和教材质量信息反馈体系,加强教材选用质量跟踪。学校教材选用委员会每学年至少要进行一次教材适用性问卷调查,全面掌握各门课程教材的适用状况,及时淘汰劣质教材。新选用教材第一次使用结束后,必须进行教材质量评价。校本教材首次使用结束后,由编者所在学校进行质量评价,评价结果作为教材是否继续使用及评奖的依据。
四、对中职学校教材建设与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教材管理机制
1.成立教材管理机构
为做好教材管理有关工作,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成立中职学校教材管理机构,如,教材管理委员会、教材审定委员会,分别负责教材的规划、立项和审查。编写地方课程教材、实训教材,须事先向省级中职学校教材管理机构申请立项;编写的教材须经审定合格后才能列入省级中职学校教学用书目录。
2.制定教材管理制度
省级教材管理机构要制定中职学校教材管理办法,加强对教材选用和使用的监管和指导。有了完善的教材管理制度,才能有章可循,有规必行,违规必究。教材管理办法要明确教材编写作者团队中教研人员、行业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合理占比;建立教材(含校本教材)准入机制,完善教材审定制度;建立教材动态管理制度,建议省级中职学校教材推荐目录每两年更新一次。
3.定期开展督查评审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教育科研专业机构对各地教材实施情况进行跟进指导和总结评估,了解师生对教材的反馈意见,督促学校做好教材管理工作,不断提升教材实施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定期开展省级中职学校教材(含校本教材)质量评审活动,将教材质量评审等级与出版社准入直接挂钩,倒逼出版机构提升教材质量。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发展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应经常接受社会对教材使用的反馈与评价,从而逐步完善教材评价体系[12]。
(二)提升教材建设能力
1.加强理论研究
充分发挥专业教科研机构在教材建设中的专业优势和集成优势,整合出版社及教材发行机构、中职学校、行业、企业及科研单位的力量,通过课题研究、项目开发、资源建设、专题培训等形式,加强教材开发理念、教材体系、体例结构、内容呈现方式等问题的研究,构建集教材研究、开发、编写、出版、选用、反馈服务、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于一体的教材建设研究新模式,为中职教材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指导和实践引领[13]。
2.开展专题培训
实施省级中职学校教师教材开发能力提升培训计划,将教材建设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着重解决好教材编写理念、1+X书证融合、课程思政、弘扬劳动精神与工匠精神、数字教学资源配套等问题,逐步培育一批教材开发专家,把培训合格的教师纳入省级中职教材建设专家库管理。
3.开展交流合作
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积极搭建与国内外职教机构交流合作平台。如在西部地区,以川陕渝职业教育战略协作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为契机,推动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加强合作,共同编写中职学校教材,共同开发教学资源,为西部地区合作开发中职教材发挥示范作用。鼓励中职学校适当引进一些国外和其他省市的优秀中职学校教材和教学资源[14]。
(三)创新教材管理举措
1.设置准入门槛,建立退出机制
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要立足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秉承校企“双元育人”的宗旨,坚持教材实用性和职业性原则,以质量为核心标准,建立出版基地准入和退出机制,遴选、建设省级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出版基地,探索中等职业教育精品示范教材建设。
2.优化呈现形式,坚持“知行合一”
教材要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设计真实、高效、具有挑战性的开放式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设计系列活动来诱发、驱动并支撑中职学生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大力开展新形态教材的研发、试点和推广工作,使教材内容保持较高的“技术跟随度”。重点支持体现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理念的特色专业课程教材的编写,使其能及时反映本专业最新知识以及新工艺、新方法、新流程、新规范和新标准[15]。
3.做好示范引领,凸显职教特色
中职学校教材规划要充分发挥行业组织、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机构的作用;教材编写要求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注重吸收职教专家参与教材编审工作;教材出版要充分发挥示范出版基地的质量示范作用;教材选用要充分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并统筹考虑教材特色、售后服务等因素。全面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改革创新工作,增强教材的思想性、先进性、时代性、专业性,使其符合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
作者:胡彦周宪章杨清德单位: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市垫江县第一职业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