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与有序:建构网络文学网站评价体系的两个维度
陈定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大学教授
中国网络文学已走过30年风雨历程。一方面,由于资本催发和技术驱动,基于网络小说的新业态连连出现爆款,网络小说及其影视、动漫动画改编,网游手游开发等产业风生水起;但另一方面,文学网站的生存发展一路充满艰辛,其运营模式也渐显疲态与局促,前行之路充满许多不确定因素。文学网站建设和网络文学发展,可谓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回望30年发展历程,其是非成败及时代意义亟须总结与反思,其中诸如作者的创新意识和现实关怀,作品的诗性回归和审美重建等问题,也到了别嫌疑、明是非的时候,尤其是网络文学和文学网站如何实现“繁荣、有序”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更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大力探究。
时序与通变:文学网站的发生与发展
“网络迫使我们重新认识和评价以前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几乎每一种思想、每一个行动和每一个组织机构。”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文艺审美取向也出现偏失:市场优先,娱乐至上,票房压倒一切。古代神话和未来世界的种种奇思妙想,在“数字人类”的欲望的火山口,热浪蒸腾,烈焰滚滚。当下的网络文化时尚令人忧虑:告别青灯黄卷的淡定,沉湎快餐文化的狂欢,无视娱乐至死的警告。科技与市场宰制下的文化工业和艺术生产,使审美价值由“目的”变成“手段”,更为严重的后果是,青少年在虚拟空间中迷失了方向。“娱乐至死”成了“美丽新世界”最具反讽意味的“媒介隐喻”。
自由与秩序:网络文学的兴起与兴旺
总体而言,今天的网络文学在“数量”上已制造诸多传奇,但其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质量。尽快步入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新阶段,这不仅是读者和市场对网络文学的新期待,也是网络文学自身发展对文学网站提出的要求。经过30年的培养与积累,读者对网络文学的审美需求早已今非昔比,但目前网络文学精品率尚低,雷同重复的类型书写也使读者产生审美疲劳,这与网络文学巨大的阅读需求明显不相匹配。同时,作为“全产权运营”前端环节,网络文学优质IP资源呈现供不应求之势,市场对网络文学精品的期待更为强烈。净化文学生态,突破创作瓶颈,打造更多网络文学精品,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系统工程。
繁荣与有序:网络作家的生命力与使命感
中国文学网站评价体系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文学网站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等一系列问题,即便是文学网站的定位这类最基本的问题也存在着多种不确定因素。譬如,从基本属性的视角看,文学网站属于文娱企业范畴,因此,大多数文学网站从业者会以市场成败论英雄,这里的市场变数难以预测;从传播的视角看,文学网站又具有鲜明的传媒特征,因此,各级政府都会将文学网站纳入新闻舆论的管理范围,这里的舆情波动变化万端;从文化生产的视角看,文学网站与语言艺术唇齿相依,因而又与各种文化艺术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里的文艺思潮波澜起伏。仅从文学网站这种多角色的复杂身份看,正确认识网站就必须应对这些变数,因此要真正理解网站、准确全面地评价文学网站,需要综合考虑多少不确定因素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文学网站作为跨界文娱企业和传媒文化系统,必然会涉及社会效益、管理水平、经营状况等多方面的问题,我们或许可以以简驭繁,用解剖麻雀的方式来研究某个具体文学网站。譬如,通过对“起点网”生存与发展状况的考察,来了解一般文学网站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规律,以探索其在市场竞争中既保持盈利模式又不失文学本性的经营之道。
网站评价体系建构问题,涉及文学网站甚至整个网文大业的兴衰成败。应该建立怎样的文学网站,或者说什么样的文学网站才是有利于网络文学朝着“繁荣有序”方向发展的,这显然是关系文学网站和网络文学前途和命运的严肃问题。网络文学网站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人们习惯于用“野蛮生长”来描述它,但榛莽遮天、蔓草覆地的无序生长不能算是真正的繁荣;反之,谁也不愿看到百花凋零或寸草不生的所谓“有序”,因为这种以扼杀生机为代价的“有序”毫无意义。文学网站如何跳出“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恶性循环,如何在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同时而不丧失应有的使命感,这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笔者曾经呼吁网络作家和文学网站跳出“玄幻魔圈”和“修真密室”,走向现实题材的广阔天地,到轰轰烈烈的现实生活中去创造精品、攀登高峰。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现实题材转向成为网络文学的一大热点,如齐橙的《大国重工》《材料帝国》、阿耐的《大江东去》《都挺好》等作品,既以敏锐的现实关切把握时代脉动,又保留了网络文学活泼生动的文风;舞清影的《明月度关山》,对山区支教青年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深情关切;何常在的《浩荡》对改革开放大潮中创业者传奇人生的讴歌……众多作品中“追梦人”奔跑的身影和幸福的笑容,生动展现了人民生活的美好前景和民族复兴的光明未来。这些有根底、有生气的作品,体现出优秀网络文学“强大生命力”和“神圣使命感”的完美融合,体现出优秀网络作家对精品化的自觉追求,同时也体现出网站工作者的付出和奉献。
如何评价网络文学的艺术性
欧阳友权|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评价网络文学的艺术性必然面临两个期待自洽的逻辑命意:一是作为“文学”,其艺术性评价标准是怎样的;二是作为“网络文学”,其艺术性评价有何特殊规定性。无论是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理论构建,还是网络文学批评实践活动,都应该在这两个理论支点上把握对象的艺术性维度,并评价其艺术价值。
艺术性的认知边界及其两大标识
艺术性是艺术之为艺术的一种品质命意。在文学评价中,艺术性也可称“文学性”,不过“文学性”这一概念被俄国形式主义赋予特定含义后,人们通常用“艺术性”来统称文学艺术作品所具有的那种品质属性。从审美效果上说,艺术性就是感染力,文学的艺术性就是怡情悦性,给人带来美好感受和隽永回味的审美魅力,它是文学之所以是文学(艺术之所以是艺术)的本质属性之一。文学艺术类型繁多,形态各异,其感染力的表现方式和功能形态也各有不同,为统一命名,我们便归纳出一个概念——“艺术性”——相统称,并以艺术审美魅力强弱作为衡量不同类型文学艺术性高低的标识。
除了由形象塑造、文学化表达所构成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感染力之外,文学作品(包括网络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总体来看有两大基本标识。
其一,作家的艺术创新力,即作家在文学创造性上是否提供了较之前人更新的东西。文学永远敬畏原创,追求创新,而视因袭或“融梗”为创造力匮乏的征兆。网络文学的类型文生产形成的“超长篇—微支付”“续更—追更”模式,体现的就是一种来自群体智慧的创新力,邵燕君将其称为“集群体智慧的文学发明”。类型小说古已有之,但网络类型小说却别呈异彩,它那鲜明的类型化特征及独特的生产方式体现了中国文学网民强大的艺术创新力,其无所不有的类型品类、浩瀚的作品存量和天马行空、怪妙绝尘的故事情节,一定程度上创造了人类文学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文学高原”。不过,一种类型文一旦被固定下来,成为一种“套路”、一种模式,被众多人反复模仿,就可能走向艺术创新的反面。这时,就需要有人打破套路,出现“破圈”、反套路的新“神作”,这种不断超越、不断“出圈”的文学原创,彰显的即是创作者的艺术创新力,其作品便很可能高标独特地引领一时风尚,如《诛仙》开启了“仙侠流”、《无限恐怖》开启了“无限流”、《佛本是道》开启了“洪荒流”等,便属此类。
如果说作品的生命力是一个历时性概念,那么一个网络文学作品有没有生命力、有多大的生命力,能否传之后世、历久弥新,不是现在就可确认的,须留待后人评说和历史检验;而艺术的创新力则是一个共时概念,是当下可以认知和评估的。网络文学要成为一个文学史的“节点”以获得历史合法性,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它能否确立并不断开辟自身艺术性的边界,以获取兼具强大创新力和恒久生命力的艺术性。
网络文学艺术性的评价标准
毋庸置疑,“网络文学的艺术性”与“文学的艺术性”有着广泛的重合域,二者之间存在基于艺术审美的“最大公约数”,因而评价文学的艺术性标准也大抵适用于网络文学的艺术性评价。基于此,我们尝试把评价对象具体化,从当下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类型化网络小说入手,描述网络文学艺术性的评价标准。较之传统小说,网络小说对叙事艺术的创新大抵有三个方面的推进与突破,评价一个网文作品的艺术性可以据此设定相应的评价标准。
其一,故事架构的创意力。中国网络小说特别是幻想类小说的架构创意,远非“打怪升级换地图、练功斗法玛丽苏”所能囊括,其故事的多样性与桥段的丰富性,不仅超越了古代神话、明清小说,也超越了欧美奇幻文艺,其创意的特异、奇崛和想象力的丰富、广阔,令许多好莱坞大片、漫威作品、日本动漫和韩剧都望尘莫及。如猫腻的《择天记》把文学地理和历史想象作为搭建中国玄幻故事的舞台,让一个逆天改命者面对三千世界、满天神魔,手握道卷,在开启一个强者之崛起征程的同时,还探寻了人类精神世界的无限可能;陈词懒调的《原始战记》让一个现代男主穿越到原始“炎角”部落,经历了部落迁徙、完善火种、建立部落联盟的艰难历程,把狩猎、种植、养殖、冶炼、商业融入个人修炼与部落壮大的过程中……可以说,中国网络小说在故事构架上的创意力是对人类文学想象力的一次巨大展开,为世界文学作出了杰出贡献。
其二,题材类型的拓新力。中国的网络文学以小说文体为主,而网络小说又以类型小说为主打,从幻剑书盟到起点中文网,再到盛大文学,直至后来的阅文集团,沿着这条发展主脉,至今弦歌不绝,类型小说已经成为中国网络文学的代名词。各大文学网站储藏的2800多万部网文作品,实际上主要是网络类型小说。可以说,类型化小说创作开创了亘古未有的文学奇观,人类文学史上没有哪一个时代涌现出如此浩繁的类型小说。网络文学在题材类型上的拓新力是对文学丰富性的巨大贡献,它开辟了世界网络文学的“中国时代”,也开辟出世界小说创作的“类型小说时代”。
网络类型小说的艺术拓新力不仅在于它开拓了类型小说的边界,创造出更为多样的小说题材大类、子类、亚子类,还在于它深深“嵌入”我们的时代,以类型小说的生成机制,构成网络文学生产和消费动力,从而让类型化文学的创新有了历史的必然性和艺术的可复制、可延伸性。比如,从生成机制看,新媒体文化的市场选择是网络类型小说的现实机遇,类型化写作适应了网民分众市场的点击期待,能满足特定小说读者群的趣味之好和个性之需,吸引受众付费阅读;网络创作以读者为中心的“供给—满足”模式,让类型化作品形成“眼球聚焦”,便于创造市场绩效的最大化,等等。
把作者、读者、传媒和市场结合起来实现价值创造,既是类型小说兴起的契机,也是网络文学类型化创作的艺术贡献。类型化拓展的背后,是对人类生存世界更通透的理解,对生命理想界面及其艺术可能性的艺术向往和历险式探寻。
其三,多媒体(multimedia)、超文本(hypertext)和人工智能(AI)创作的艺术表现力。多媒体运用和超文本叙事是数字化媒体时代文学创作的“独门绝技”,而AI的出现,则是新技术革命带给网络文学的“艺术福利”。虽然我国的网络文学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并没有在多媒体和超文本的道路上走得太远,AI文艺也只是小荷初露,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技术艺术化的巨大潜力和带给网络文学的艺术创新,总有一天会高光照亮网络文学的新前景。因而,评价网络文学的艺术性,不能漠视技术化赋能的特殊重要性。
随着技术的进步,“网络化人工智能”与“人工智能化的网络创作”走向合流是迟早的事情,把人工智能艺术的先锋性与无限可能性纳入网络文学艺术创新力的评价层级,不仅是未雨绸缪,更是现实需要和历史必然。
基于“爽感”的艺术性维度
网络文学的艺术性评价遵循的是一种不脱离“爽文学观”的艺术逻辑。尊重读者的阅读感受、适应市场的大众消费、满足快感的创作动机,制约着其艺术性打造的全过程,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说,网络文学的艺术性评价,首先是一种“爽感”评价。
专题专栏
校园文学
文学川军媒体矩阵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