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中小学德育既面临挑战,也充满机遇。为了解网络时代中小学德育创新的现状并提出相应对策,我们通过“重庆德育网”对重庆城乡23所中小学校(包括普通高中、初中、小学三年级及以上)的学生、教师和家长进行了网上问卷调查。①
本次调查共回收学生问卷4864份,其中有效问卷3917份,有效问卷率为80.53%;教师问卷1079份,其中有效问卷927份,有效问卷率为85.91%;家长问卷2085份,其中有效问卷1955份,有效问卷率为93.75%。
一、调查结果
(一)学生的生活与网络联系紧密
1.多数学生离不开网络,农村学生较多使用手机上网
调查显示,学生家庭能上网的占90.74%,其中农村学生中家庭能上网的占69.08%,城市学生中家庭能上网的占93.31%。70.41%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不能离开网络,其中农村学生中认为离不开网络的占67.41%,而城市学生中认为离不开网络的占70.89%。
调查表明,50.80%学生觉得自己在网络平台上的言谈交流和现实交流相比更加自由而无所顾忌。18.08%的学生担心老师隐藏身份在网上,不敢乱说。31.12%的学生认为在网络上交流不如平时当面交流真实自然。
(二)规范的网络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
1.网络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利弊权衡,教师乐观,家长保守
在调查对象中,认为网络对学生健康成长利大于弊的学生占52.21%,教师占75.30%,家长占44.76%。对于学生上网,多数教师持积极乐观态度,肯定网络的价值;家长多持消极悲观态度,趋于保守。
2.规范网络安全的意识较强,但认为效果比较有限
对于国家出台的一些规范青少年上网行为的措施,老师、家长、学生觉得很有必要、效果很不错的分别占调查人数的51.56%、50.95%、63.03%,认为应该规范、但效果不明显的分别占调查人数的45.95%、44.65%、25.79%(见图2)。89.21%的老师、84.71%的家长、83.25%的学生表示,如果遇到不良信息网站,会向公安机关(网监处)举报。79.50%的老师、73.3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在电脑上安装“绿坝”等软件。
3.学习、娱乐、交流是学生上网的三大主要目的
如图3显示,被调查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各不相同,但是以学习、娱乐和交流为主。
(三)中小学校积极利用网络推动德育方式创新
1.网络成为多数中小学校德育创新的新平台
调查显示,92.60%的学生、96.76%的教师、94.02%的家长证实学校在德育工作中普遍使用网络,网络正在成为多数中小学校德育创新的新平台。
3.网络德育手段的认可度分散
4.网络成为德育交流新渠道
调查显示,87.49%的教师查看过学生的博客空间和留言板,88.56%的教师使用过网络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行为干预,88.02%的教师曾经使用网络与学生家长交流互动。登陆过本校德育网站的教师达86.41%,向学生推荐过有益网站的教师占81.34%,通过互联网获取德育资源的教师占60.84%。
(四)网络时代,中小学德育亟需创新
1.创新德育,学生、家长意愿强烈
调查显示,身处网络时代,学生强烈希望教师能给予他们网络安全方面的指导,家长呼吁老师、家长对未成年人上网予以及时引导。26.85%的家长强烈希望学校为家长提供网络德育的培训,近六成的家长(59.28%)愿意参与网络德育培训。(见图4)
2.借力网络,创新德育,广受支持
如图5所示,对于学校借助网络创新德育,85.50%的学生表示支持;84.04%的教师认为可行;93.53%的教师认为学校对家长开展家庭网络育德培训对学生的道德成长有帮助;95.29%的家长愿意通过校园网与老师交流;80.67%的学生认为学校建立“家校通”等网络平台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帮助;82.95%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家庭网络育德培训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帮助;分别有60.43%的学生、80.91%的教师认为,校园网要求学生实名上网对规范学生上网行为有效。
三、分析与讨论
(一)中小学生的生活与网络关系密切,让人欢喜让人忧
网络的普及和手机上网无疑增加了学校对网络“防、控、查、堵、罚”的管理难度。一方面,网络确实能帮助学生获取更丰富的知识和信息,对社会生活有更广阔的视角和更多的认知,更贴近时代和生活,这是传统学校德育难以做到的。另一方面,网络中的不良信息会削弱、降解学校德育的成效,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带来挑战,也容易让学生过度依赖网络,给未成年人的思想发展和健康成长带来潜在风险。网络这把“双刃剑”令教师和家长喜忧参半。
令人欣慰的是,绝大多数学生上网的动机和行为是理性的,且具有较强的安全防范意识。在网络上,他们的主要交流对象是同学、老师和家长,主要的活动是学习、娱乐和交流。因此,家长和老师应该信任他们。
(二)网络时代,教师多宽容,家长多担忧,德育需创新
这可能是因为网络时代已是不可回避的现实,教师作为专业人士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认识更清醒,对网络的利弊及其教育对策有识有法。而家长的消极、悲观和保守态度,则反映了家长面对网络中的不良信息、网络陷阱和网络成瘾的恐慌、无助与戒备,反映了家长对网络影响孩子学业成绩及身心健康的担忧和焦虑。但无论教师还是家长,他们总体都期望中小学校拓展德育的空间,创新德育的形式。
(三)德育有创新,成效不明显
网络育德有效性不高,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可能在于教师的能力素质不足。在网络时代,通常学生应用网络非常熟练,而德育的实施者――德育专职教师、班主任、学科教师等的网络素养与能力却显得力不从心,不能熟练利用网络开展德育活动。这一方面,在于部分教师缺少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在于德育工作受传统思维定势和方法手段的束缚,创新乏力。此外,中小学德育的创新还往往局限于部分人、部分领域、部分内容和个别形式上,还缺乏一个整体的制度环境和各方面的协调。
(四)德育创新基础好,网络潜力待挖掘
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手段,为中小学德育创新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调查表明,学生、教师和家长对于网络时代下的中小学德育创新具有强烈的共识和迫切的需要。中小学德育创新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学生们要求创新德育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的呼声越来越高,对学校用网络方式开展德育活动普遍支持,他们希望家长、老师能够放下架子,深入网络,与他们进行平等、贴心的交流,在网络这种更加自由、平等、快捷、灵活的平台上解决自己心灵的困惑。教师们对于网络时代下的德育创新也有较高的积极性。相对教师,家长们更愿意与学校建立完善、成熟的网络交流平台。这些都是德育创新良好的基础。
网络世界蕴藏的丰富资源、众多功能、广阔空间已广为人们认同,而如何扬网络之所长,避网络之所短,充分挖掘网络的育德功能与潜力,则是德育创新工作中的当务之急。
四、对策与建议
(一)确立主体性德育的基本思想
德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和把握网络时代的特点,以及网络时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状态。在努力规避网络带来的风险的同时,应以接纳、宽容、积极的心态迎接网络带来的挑战,大胆改革传统德育与时展不相适应的方面,努力构建起适应网络时代的德育观念――尊重人的主体性与个性,满足人发展的多样性需求,认同学生多元化的思想倾向,积极引导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确立主体性德育思想,让学生在道德体验中获得作为人的尊严、快乐与幸福。
(二)积极推进中小学德育体制机制的创新
1.加大管理制度和防范机制的建设力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科研机构和中小学校,要把加强网络管理、净化网络环境、规范网络行为作为学校网络德育的基础工作。要通过规范管理制度和完善各种网络安全防范机制,净化网络文化环境,确保学生科学、健康地使用网络。
2.德育工作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必须要强化时代意识,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品质,不仅要努力增强自己的网络意识,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学会灵活运用各种网络工具,还要认真研究网络时代下学生的心理状态,不断创新德育形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德育活动。
3.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德育合力。网络时代,德育创新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整合各方资源,优化德育途径,进而形成一种全社会关心中小学生身心成长,协同实施德育目标的社会文化。要深入研究网络时代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价值生存方式;要加强网络环境下德育课程的建设研究,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互动机制的研究;要理性思考传统德育模式与方法如何变革和创新,以适应网络时代的需求;要建立常态网络德育研究机制,从而使网络真正成为现代化的育人工具,形成全方位、科学规范的新型育人文化。
(三)大胆探索,不断创新网络时代学校德育的有效途径
根据网络无障碍沟通、海量资源、情景虚拟等特点,建议:
3.建立网络实践德育体验平台,优化学生健康成长的网络情景,让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形成自身的道德实践能力。以网治网,可以开设网上热点虚拟班级,让教师、学生围绕当前互联网上的热点现象、问题开展讨论,形成合作学习、相互扶助、共同成长的网络班级文化,提高学生应对不良信息的自我免疫力。设计特定场景的育人励志游戏,开展网上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建立发展性学生成长信息卡等。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
关键词:网络环境;小学生德育;教育途径
网络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对小学生的成长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它可以为小学生获取各方面的信息提供更加便捷的渠道,为小学生了解社会、认识世界创造了很大的空间,然而,网络还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把学生带入知识的天堂,还可以让学生进入不能自拔的玩乐的地狱。一句话,网络在给小学生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一些消极、负面的影响。不仅会影响到小学生的情感、心理和对事物的认知,还容易使学生对道德教育的认识产生偏颇。针对这些现实存在的情况,必须通过科学的态度、有效的措施来净化网络环境,将网络环境下小学生的德育问题解决好、处理好,还小学生一片干净、文明、科学的网络环境。
1发挥家庭教育的引导和监督作用提高孩子的自身素质
1.1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家长应该做好对孩子的监督工作。小学生年龄小,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面对网络,小学生往往会迷恋,这时候就要求家长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对孩子做好监督工作。比如,电脑尽量不安装在孩子的寝室内;要在电脑上安装一些反黄软件,避免网上不良信息的出现;努力和孩子沟通交流,让孩子学会正确上网,文明上网,不去看一些未成年不应看到的图片和文字;不间断地检查孩子的上网记录,了解孩子的网上踪迹;还可以通过和孩子网上聊天等渠道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从而实行有效的监督。
1.2家长要多和孩子做情感上的沟通,让孩子正确认识网络。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家长可以以引导为主,用平等友好的态度与孩子多在情感上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从心理上让孩子感觉到家长对他们的关爱,而不是简单粗暴的训斥和制止。在使用网络的问题上,家长要做好孩子的表率,提高自身素养,这样进行家庭教育时孩子才会容易接受。让孩子清楚网络其实就是一种工具,可以利用它学习知识,加强交际和沟通能力,可以涉猎方方面面的知识,它不仅仅是游戏和娱乐。
2学校加强管理和教育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网络行为
如今,网络给予人们的自由已经远远超过了当今社会的道德约束,基于此,学校应格外重视对互联网的管理。比如可以设定网络信息管理机构,实现对网络信息的适时管理和限制;还可以制定相应合理的管理制度,从刚性上实现对学生的约束和管理。另外,要设置一些关于净化网络、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课程,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对一些文明上网、利用网络完成一些科技小制作的学生进行公开表扬,用树立正面典型感染学生,以培养小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认识,从而增强他们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
2.2借助学校的网络资源,有效拓宽德育教育的渠道。大部分学校都建立了少先队网站,教室里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学校要鼓励学生通过少先队网站来表达自己的心声,说出自己的愿望,这样更加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能帮助学校和教师了解学生实际,找到真正德育教育的切入点,以更好地实施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总之,要有效结合小学生特点,在尊重小学生的基础之上抓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让学生正确地认识网络的作用、价值和意义,这才是搞好网络环境下小学生德育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曦艳.网络文化对中学生心理的影响及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5):68~71.
关键词:网络小学道德教育途径
近几年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渗入到我们生活中,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使得当前的时代为网络时代。在网络的诱惑下,小学生的道德教育需要加强,网络上不良的信息会影响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分辨能力较低,无法对网络和信息进行辨别,进而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在小学教育阶段,需要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
1、网络对我国小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网络是一个双刃剑,即会产生正面的影响,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我们为了促进小学生道德教育,针对网络的给我国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分析。
小学生因为自身的年龄、知识面、社会经历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对于网络信息的分辨能力较低,很容易受到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影响,甚至影响我国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网络在当前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一个载体,但是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而且形式、种类繁多,例如网络信息中含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暴力等信息以及价值观,如果我国小学生接受这些不良的信息,并体现在自己的生活中,那么将严重的影响我国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同时影响小学生的健康成长[1]。小学生的抵御能力非常差,甚至有的小学生沉浸在网络游戏的世界上,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毒害。
小学生在网络的影响下会丢失道德,而道德是人最重要的一种品质,如果丢失,将会产生很多不良影响。小学生在网络时代道德意识、自我控制能力等较低,所以会在网络上有意识或者是无意识的进行网络犯罪,会从网络上获取一些不良的信息,产生一些恶劣的行为。道德是人最重要的品德,我国学校教育不仅是文化知识教育,也是素质教育、道德教育,对于小学生的教育,更重要的是道德教育。
2、在网络时代下加强小学生道德教育的途径
以上我们认识到网络对我国小学生道德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严重的影响着我国小学生的健康和身心发展[2]。为此,当前的小学教育,需要将道德教育列入学生教育工作内容中,并加强小学生的道德教育,促进我国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网络时代下,加强小学生道德教育的途径主要有:
第一,构建小学生道德教育环境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以及在教育中的投资,当前小学教育中,以及引进了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还有一些小学教育中没有这些多媒体网络教学设备,不管是怎样的教学设施,在小学生教育中都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学生的道德行为、言语等教育,如果有网络信息系统,需要合理的运用,对小学生的道德、行为、人格等进行教育。
第二,加强网络信息的筛选
第三,对小学生的上网行为进行培养
网络产生的影响是不可限量的,小学生从网络中吸收一些不良的信息,产生一些不良的行为。在上网的过程中,产生不良的网络行为、网络语言,这严重的影响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小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所以在小学教育中,需要对学生的上网行为、上网习惯等进行培养,让小学生文明、健康上网,让学生明白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如何让网络成为自己实现理想的助手,不让网络成为自己生活和学习的主宰者。
第四,更新教育观念
不仅教师需要更新教育观念,小学生的家长也需要将自己的教育观念更新,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积极引导下,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多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兴趣和心中的想法,引导孩子合理的使用网络进行学习,及时的将自己的教育观念改变,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言语等进行健康教育。教师在教学活动的需要将自己的教育理念更新,需要正确的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不能一味的批评网络,将教育教学观念进行更新,积极的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在网络时代,只有将小学生家长、教师的教育观念更新,才可以在有效的进行小学生的道德教育[3]。
小结
网络对人们的影响非常大,成年人也无法完全的抵制网络的诱惑,更何况是小学生。在小学教育中,学生的道德教育中重点内容,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加强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势在必行。针对网络产生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小学教育,需要合理的对学生进行网络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的使用网络,形成健康、文明的上网习惯,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1]张文瑞.对网络时代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J].学周刊.2012(05):23-23
[2]张军胜.网络时代下做好小学德育工作[J].辅导员.2013(05):40-40
[3]祖英皎.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建设之我见[J].新课程(中).2011(08):34-35
“周末,读大学的GG(哥哥)回来,给我带了很多好东西,都系(是)偶(我)非常稀饭(喜欢)的。就酱紫(这样子),偶(我)就答应GG陪他去逛街吃KPM(肯德基、比萨饼、麦当劳)……”
这段出现在某中学生作文中的让很多人不知所云的文字,就是在网络聊天室和论坛里经常能看到的语言。网络语言正悄然冲击着校园,成为不少青少年的口头禅,并不时现身在学生的周记、作文、毕业留言甚至班级墙报中。
杭州市源清中学的年轻语文老师郑旭华在教师节收到学生的贺卡上写着“老师,我好稀饭你”,让她苦笑不得。郑老师说:“和同学交流时,他们会不时蹦出一句网语。年轻老师还听得懂,年纪大点的老师就反应不过来了。”
“现在的话还可以这么说?”很多年轻人脱口而出的搞怪网语,让家长和老师一头雾水。市民王先生上六年级的女儿很喜欢上网聊天,现在和家人、朋友讲话也满口都是“偶”、“酱紫”等网络语言,甚至作文中也出现“JJMM”(姐姐妹妹)、“灌水”等网语,让人摸不着头脑。他担心:“长期下去,孩子的语文怎么能学好啊?”
据媒体报道,某部队有一次进行队列训练。一名中队长刚下达命令,有一列队新兵突然冒出一句:“我晕!”中队长听后赶忙走上前,关切地询问:“哪里不舒服,我送你上医院。”一句话引得大家哄堂大笑。后经战士们解释,中队干部才弄清“晕”在网语中代表惊讶的意思。
而各大电视、报刊杂志对于网络语言的青睐,更是对其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超级女声”节目,“PK”(决一胜负)一词广泛使用。而诸如“MM”(妹妹)、“GG”(哥哥)等词更是频频出现在一些都市类的刊物中。
2001年出版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是我国第一部专门收集网络词汇的词典。词典收词1305条,正文38万字。由于近几年网络语言的不断翻新,现在的网络语言已远远超过了当初的收录数量。
网络语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缩写型,包括汉语缩写和英文缩写,比如PMP是拍马屁的缩写,ps(网络美工)是英文photoshop的简称;谐音型,包括数字谐音和汉语谐音,比如520(我爱你)、5555(呜呜呜的哭声)、JJWW(唧唧歪歪)、斑竹(版主)等;童语型,网民喜欢故作幼稚状,比如将“东西”说成“东东”,“一般”说成“一般般”;新语型,一种是新创造的词汇,比如用“菜鸟”比喻初上网的新手,还有一种是旧词新义,比如将“丑女”叫作“恐龙”,将“丑男”叫作“青蛙”。
据《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37亿,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0.5%,并以青年人为主。庞大的网民基数为网络语言的迅速推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面对这种网络语言的泛化,有人认为,网络语言丰富了汉语的语言词汇,应当促进其发展;也有人认为,网络语言是一些年轻网民自娱自乐,应任其自生自灭。但不管如何见仁见智,有一点是确凿的:这些网络新词一旦脱离了网络环境和特定的受众,就会让很多人不知所云。
网络语言的产生,既有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带来的新事物、新观念的社会背景,也源于网民们追求标新立异,以及网络交流所需要的迅速、简单等特征。对网民们这种追求新颖时尚的自由,应予以尊重。但同时,也不应放任这种语言直接出现在孩子的作业、媒体的报道,甚至政府公文中。如果随便把一些奇怪费解的语言文字引进来,不仅很多人不懂,而且也会影响现代汉语的纯洁性。
现实生活中运用的标准现代汉语,是经多年的提炼和规范而发展成的。很多语汇甚至是经过千锤百炼才得以流传。千百年来,语言就是在这种发展――规范――发展中不断演进的。只有规范才能为语言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和平台,才能拓宽交流沟通的渠道,才能促使语言健康发展。任何语言词汇莫不遵循这个规律。网络的语言词汇同样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