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了日常的春天真是美好,充满了希望和幻想。
想把所有美好的幻想和赞美献给春天,就像布劳提根那句:在春天,一个年轻人的幻想会变成爱的尽头。
这么美好的时光,就让我们带着书,一起赶往春天吧~~
《春天的故事》剧照
感谢本期书单评审团(音序):蔡辉、里斯本、宋晨希、壹碟、张弘
2023年3月|第87期
《珍珠在蒙古帝国:草原、海洋与欧亚交流网络》
[美]托马斯·爱尔森著
马晓林、张斌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
《珍珠在蒙古帝国》是久负盛名的蒙古帝国史学家托马斯·爱尔森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书中检视了珍珠作为奢侈品和政治投资对于蒙古帝国的重要性(从帝国1206年建立,历经前所未有的扩张,到1370年分裂和衰落),由此追溯北方草原地区与南方海洋之间形形色色的文化和商业往来。
《1918年11月:德国革命》
[德]罗伯特·格瓦特著
朱任东译
万川|中国工人出版社
本书是一部对1918年11月德国革命进行论述的历史类图书,被收入“现代世界的诞生”丛书。作者聚焦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几个月与1923年希特勒发动慕尼黑政变之间的一系列戏剧性事件,试图阐释“十一月革命”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德国,进而更加客观公允地看待“十一月革命”取得的民主成果。
《爱德华三世》
[英]W.马克·奥姆罗德著
彭丽华译
杜宣莹校
新民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爱德华三世1327—1377年在位,执政的五十年间,他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堪称中世纪英格兰最具代表性的国王之一。本书作者在长年学术积淀的基础上,用通俗易懂的笔法为爱德华三世写了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传记,为我们理解这位“战士国王”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也为我们了解中世纪英格兰提供了新的视角。
《奥斯曼战记:德国将军一战回忆录》
[德]利曼·冯·桑德斯著
陈利宽等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著名指挥官利曼·冯·桑德斯将军亲撰回忆录。他在“一战”爆发前被派往奥斯曼帝国帮助其进行陆军改革。他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东战场的多次著名战役,披露了达达尼尔战役、巴勒斯坦战役等战事中的历史性细节,同时详细回忆了“一战”期间德国参与奥斯曼帝国内政外交、德国军官指挥奥斯曼帝国参战等情况。
《步履不止:一部女性行走史》
[英]克丽·安德鲁斯著
欧阳瑾、罗小荣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大地中国》
韩茂莉著
新经典|文汇出版社
《动物园长夫人:一个波兰女性的战争回忆》
[美]黛安娜·阿克曼著
梁超群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39年9月,德国发动“闪电战”,轰炸机摧毁了华沙,也摧毁了华沙动物园田园牧歌般的往日生活。纳粹铁幕下,动物园长雅安·雅宾斯基和夫人安托尼娜将动物园改作地下抵抗组织中转站,为300名犹太人打开了“生门”。这是一部女性视角的微观“二战”史,展现波兰普通民众抵抗纳粹的群像,揭示战争、人性与自然的关系。
《法国大革命的至暗时刻》
[美]R.R.帕尔默著
曹雪峰、周自由译
雅众|上海三联书店
《封建》
冯天瑜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本书从“封建”词义的历史考察入手,进而在概念史的论析上展开,即由词义史之“考”,导入思想文化史之“论”。新名“封建”的泛解已经约定俗成,本书试图从学理层面,通过对“封建”从旧名向新名转变过程的辨识,为中国古史叙事提供一个厘清概念的思路。
《海洋之间的欧洲:主线与变化(公元前9000年~公元1000年)》
[英]巴里·坎利夫著
徐萍译
甲骨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考古学家巴里·坎利夫重构了关于早期欧洲历史的整个概念。坎利夫没有将欧洲当作国家和不断变化的政治性陆地疆域,而是将其作为一个面对多个海洋的地理生态单位。这些海洋和欧洲较大的跨境河流,保证了自然资源的丰富多样,同时也鼓励了人们在交流与交换网络中的动态互动。
《教化:古希腊的成人之道》
[徳]维尔纳·耶格尔著
王晨译
后浪|上海三联书店
“教化”(Paideia)是每个希腊人都必须接受的文化教育,为随后西方数千年教育奠定了基本模式。本书即是一部以“教化”为主题的巨著:以其作为研究希腊文明整体的基础,展示希腊人成长之历史过程与他们对理想人格之精神建设的互动关系。该书构成了对希腊教化传统的综合性考察和对西方文明基础的深刻永恒的研究。
《进步知识分子的死与生:两次大战间的维也纳新哲学与石里克的遇害》
[英]大卫·埃德蒙兹著
许振旭译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哲学指南》
[美]塞缪尔·弗莱施哈克尔著
张亚萍、王涛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国富论》不仅是一部经济学经典,而且涉及许多哲学议题。本书从哲学角度着眼,结合思想史视野,清晰而生动地从分析了《国富论》的主要思想,与此同时也呈现了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哲学文集》等作品与《国富论》的内在关系,使我们能够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国富论》。
《弥尔顿传》
[英]戈登·坎贝尔、[英]托马斯·N.科恩斯著
翟康、陈睿文译
浙江大学出版社
该书为纪念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学者、思想家约翰·弥尔顿诞辰400周年所作传记,由世界著名的两位弥尔顿学者戈登·坎贝尔、托马斯·科恩斯撰写,以详实的史料深入考察了弥尔顿的著作、思想和生活,尤其是弥尔顿在面临失明、丧亲和政治衰落等人生逆境时所取得的惊人成就,展现这位文艺复兴时期巨人波澜壮阔的一生。
《南美洲的恶魔和商品拜物教》
[澳]迈克尔·陶西格著
马晨译
商务印书馆
本书探索了当代南美洲种植园工人和锡矿工人的民间信仰中恶魔的社会意义。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异化”“商品拜物教”等概念,发现当地以恶魔形象为核心的本土信仰调解了前资本主义生产模式和资本主义物化生产模式之间的冲突。这种混合的信仰体系,正是原住民社会在与资本主义世界扩张交锋过程中发展出的一种文化回应。
《企鹅哲学史》
[英]A.C.格雷林著
赵英男、张瀚天译
艺文志|上海文艺出版社
《企鹅哲学史》上承刘易斯、罗素等哲人著哲史的传统,系统性地梳理了从古希腊到现代哲学的脉络,又续写了自杜威以降、20世纪下半叶直到今天的哲学版图与前沿思考。在格雷林笔下,哲学史不再是冷僻艰涩的苦旅,他的“铁口直断”让人不再迷惑于传统哲学教材的曲折论述,为我们打开了通往各个更为专精的哲学分支的大门。
《权利革命》
[加拿大]叶礼庭著
成起宏译
三辉图书|南京大学出版社
权利如何既保护差异,又兼顾平等?人人强调权利,谁来担负责任?权利的话语会让亲密生活变成冰冷的战场?保障特定群体的权利会让整个共同体分崩离析?具有政治实践经验的著名学者叶礼庭一一回应人们对权利的质疑:在权利的恒久张力中,才更有可能求取共识;也只有通过权利,才能在这个动荡时代重新塑造有凝聚力的集体认同。
《全球观:征服者、灾难和群落》
[美]威廉·麦克尼尔著
任一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享誉全球的麦克尼尔在《西方的兴起》《瘟疫与人》《竞逐富强》中遗漏了哪些思想闪光点?如何理解人口增长与边疆迁移对人类历史的意义?微观寄生物(病毒)和宏观寄生物(统治阶层)在人类社会变迁中扮演了何种角色?《全球观》浓缩麦克尼尔的治史观念,生动再现了其思考、概括、描绘人类历史进程中种种模式的努力。
《铁道与天皇:日本近代城市的帝国化》
[日]原武史著
王笑宇译
光启书局|上海人民出版社
以铁道为横轴,以天皇为纵轴,以城市为舞台,分析日本近代思想史进程。本书的野心不在表现大阪一座城市的变化,而是要展示帝国如何通过铁道渗透到整个日本。铁道通过塑造统一的时空,构筑统一的民族认同与爱国情感。
《巫师与先知:两种环保科学观如何帮助人类应对生态危机》
[美]查尔斯·C·曼恩著
栾奇译
见识城邦|中信出版集团
2050年时,世界人口将接近100亿,100亿张嘴,如何喂饱他们?200亿只脚,如何保证他们长大成人?100亿个躯体,如何为他们提供栖身的住所?这个世界是否足够大,足够富裕,让所有人都能过上富庶的生活?本书直面粮食、水、能源、气候变化四大挑战,告诉你知识渊博的人如何选择未来。
《无国之谍:以色列建国之际的秘密特工》
[以色列]马蒂·弗里德曼著
曾记译
万有引力|广东人民出版社
以色列建国神话中被遮蔽的一段往事,传奇情报机构“摩萨德”崛起的基石。四个生于阿拉伯人与犹太人混居的贫穷社区的普通青年,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缺乏资金和武器支持,却受指派潜伏于阿拉伯人之间,成为以色列的第一批间谍。但这些“像阿拉伯人的人”在经历重重磨难归国后,从未被纳入“英雄”之列。
《摇滚:一部历史(1920~1963)》《摇滚:一部历史(1964~1977)》
[美]埃德·沃德著
邱琳茜、经雷译
索·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天才定义风格,巨星照亮时代,猫王、披头士名字一出,全世界陷入疯狂。但让一个音乐流派发展成全球产业和大众文化,还少不了无数机缘巧合、古怪发明和精明决策的叠加。作为《滚石》前主编的沃德,50年笔耕不辍,以考古挖掘般的精神,从1920年“摇滚史前史”起笔,生动再现了摇滚乐诞生的土壤和气候。
《艺术的罪与罚: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到科波拉》
[美]弗兰克·兰特里夏、[美]乔迪·麦考利夫著
刘洋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艺术家与恐怖主义者是否彼此需要?作者从9·11事件谈起,进一步揭示出潜藏在许多浪漫主义文学幻想之下的欲望,一种将要颠覆世界经济与文化秩序的力量。本书探索了文学创造力与暴力,作者在高雅和通俗艺术、虚构和真实罪案之间自由穿行,游刃有余,编织出一张冲动之网,网住人们不安的精神。
《政治情感:爱对于正义为何重要?》
[美]玛莎·C.努斯鲍姆著
陈燕、卢俊豪、李晶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我们如何才能实现并维系一个合宜的自由社会,让这个有志于正义的社会在赋予每个人平等机会的同时还能激励个人为公共利益而牺牲?为了回应这一问题,玛莎·C.努斯鲍姆在本书中探索了情感和社会正义的本质,并阐释了爱对于正义的重要意义。
《中国的历史之路:基于社会和经济的阐释》
[英]伊懋可著
王湘云、李伯重、张天虹、陈怡行译
启真馆|浙江大学出版社
著名历史学家伊懋可围绕三个问题展开论述:中华帝国为何能长期维持统一而没有像罗马帝国那样最终分裂?中国如何执中世纪各国经济之牛耳,并成为当时人口最多的国家?古代中国如何在科学和技术方面从落后于欧洲到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在1600—1700年又远远落后于欧洲大多数地方?作者提出了“高水平平衡陷阱”理论。
《最后的白玫瑰:都铎王朝的秘密之战》
[英]德斯蒙德·苏华德著
李家莉译
15世纪的英格兰夹在“卑微的中世纪”的泥浆与“恐怖的都铎王朝”的血与火之间。历史学家苏华德特别回顾了亨利七世、亨利八世的宫闱秘事,并指出多年来都铎王位远未稳固。他全面描述了都铎王朝的继承权,揭示了“白玫瑰”约克家族的阴谋秘计、海外敌对势力的纵横捭阖,解释了为何新王朝难以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