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个学生,相信你一定看过一个名叫“钉钉本钉,在线求饶”的视频;
如果你是一个资深纪录片爱好者,相信一定听说过《我在故宫修文物》和《人生一串2》;
如果你是一个重度二次元爱好者,那么一定对“哔哩哔哩唧唧”的声音十分熟悉。
没错,这些故事,都出自于一个神奇的网站——哔哩哔哩。
闲来无事刷B站,俨然成为相当一部分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B站是如何起家的?
B站发家之路
业务版图:不只是二次元娱乐
B站业务版图
商业模式与变现逻辑:钱从哪来?
话说,之前在B站偶然间看到某美食UP主的一部视频,讲到每天可以从B站拿到数千元的收入。那么,笔者特别好奇,UP薪酬不低,而用户端收费并不多,那么B站的变现逻辑到底是啥样的?用爱发电么?
(1)这是一个以年轻人为主的客群
说起B站的商业模式,就不得不先聊聊它的客群。
根据B站发布的官方数据,年轻人是B站的主要客群,其中18-35岁用户占到总用户数的78%。按这个比例来算,年轻客群月活量在1亿左右,而我国18-35岁人口的总数在3亿左右(国统局数据),也就是说,全国有三成以上的年轻人是B站的活跃用户!同时,据QuestMobile统计数据显示,B站也超过了抖音、快手、芒果、网易云音乐等一干产品,成为24岁以下年轻人最喜欢的客户端。
总结起来,B站的用户群还有着以下几个特点:
1)大学生是重要客群,三观基本形成,但已脱离了“小学生群体”的低龄趣味;
2)“宅一族”数量居多,线下交流恐惧症,线上交流欲望强,喜爱动漫和二次元生物;
3)具备一定的消费能力。
另外,B站对用户和使用深度进行了分类:游客仅可以观看大部分免费视频,注册用户可以进行视频的收藏,注册用户经过考试答题后可以发送弹幕、观看和收藏视频,而大会员用户则可以观看超清晰视频、获得免费漫画阅读券、畅享付费音乐等权益。
B站的用户分层与门槛、权限
(2)PUCG模式是核心商业逻辑
PUCG模式(ProfessionalUserGeneratedVideo,专业用户制作的视频)是B站的核心商业逻辑,与电商平台的B2B模式和B2C模式类似,既需要人民币玩家的财力支持和流量支持,也需要内容生产者的产品支持。
换句话说,B站把传统的UGC模式(UserGeneratedContent,用户原创内容)和PGC模式(ProfessionalGeneratedContent,专业生产内容)结合到了一起,借助UGC模式的用户包容度和PGC模式的用户专业度,形成“高度+宽度”的闭环。
B站的PUCG商业模式
(3)强大的流量支撑着B站的变现逻辑
B站收入构成(按业务)
1)游戏运营收入:包括独家代理(负责游戏的发行、托管、维护、客服等全方位服务)、联合运营(只负责接入平台和推广,不提供运营支持)和独立开发(B站自主独立开发,同时负责运营)三种,运营的收益按照模式不同设置不同的分成比例;
2)充电:所谓“充电”,即为在线打赏功能,鼓励用户为自己喜爱的UP主“充电”。UP主收到的“电池”,在扣除支付成本和税费后,由B站官方收取三成渠道服务费,剩下七成交给UP主作为收益和激励;
3)付费会员:2016年10月推出,目前费用为15元/月。开通大会员的用户可以享受观看超清晰视频、获得免费漫画阅读券、畅享付费音乐等权益;
5)周边产品销售:2014年双十二期间官方淘宝店正式开放,销售官方的周边产品。
总体来讲,虽然B站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连续净利润为负),但是商业逻辑和变现方式已然形成体系,随着运营成本的下降和用户数量的继续增长,B站盈利可期。
B站的优势和竞争力在哪儿?
(1)UP主的创作生态是内容的核心保障
(3)用户粘性高铸就了高竞业壁垒
用户粘性高的特点,为B站的竞争者带来了超高的竞业壁垒。根据B站2019年Q3财报,其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达到83分钟,正式会员第12个月留存率高达80%+。这种超高的用户粘性一方面为平台带来了流量支持,另一方面也给同业带来了竞业难度。如前所述,三成以上的年轻人都选择B站,竞争对手很难抢到市场。
(4)独特的社区与弹幕文化
B站超高的用户粘性,也和独特的社区有着极大的关联度。截至2019年Q3,B站用户日均播放视频7.25亿此,月均互动25亿此,而通过考试答题的正式会员达到6200万人,相当于2018年下半年四六级考试参考人数的6倍!
这笔生意,还能持续多久?
互联网产品,需要的不仅仅是流量,还有生存。
爆款手机如诺基亚,也逐渐平凡于时代的大潮中;
爆款游戏如水果忍者、地铁跑酷和植物大战僵尸,影响力也已大不如前;
爆款理财产品如P2P,也因商业逻辑紊乱而寸步难行。
在这个爆款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极快的时代,稳定、忠诚的用户和合理的商业化逻辑是活下去的核心动力。
而随着商业化模式的加速,在这个“全民创作”的红利时代,B站的生意,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