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质量年报

根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关于做好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编制、发布和报送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20〕36号)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编制和发布2020年度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的通知》的要求,学校对2019-2020学年教育教学实际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的基础上,撰写了《2020年度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质量报告》。

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始建于1979年,名为上海市建筑材料学校,1999年更名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隶属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由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托管,2003年学校成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2015年成为首批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特色示范学校。自99年起连续至今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并荣获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先进集体、上海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称号。

学校占地面积32997平方米,建筑面积32252.57平方米,现有教学楼3幢,可容纳67个班级理论教学,综合实训楼3幢,学生公寓楼3幢,学生餐厅1个。2018年固定资产28638.91万元,2019年固定资产30139.99万元。其中2018年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5568.97万元,2019年上升为16156.41万元。固定资产总值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的持续增长反映学校整体资源水平的持续提升,为学校不断改善基本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校依托建筑建材行业,面向新材料检测与工程应用、建筑装饰和先进制造业办学。建校以来,毕业生遍布长三角各地,为长三角地区建筑建材行业以及上海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图1-1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概貌

招生录取目标达成。2019年9月,学校招生录取365人,实际报到347人。

表1-12019年学校各专业实际报到情况

专业

2019年实际报到数

名称

培养模式

建筑与工程材料

建筑与工程材料(中专、云南)

25

材料科学与工程(中本贯通)

30

环境监测技术

环境监测技术(中专、云南)

22

环境工程技术(中高贯通)

37

建筑装饰

建筑装饰(中专)

1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中高贯通)

29

工艺美术

室内艺术设计(中高贯通)

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

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中美合作)

18

机电一体化技术(中高贯通)

67

数控技术应用

数控技术应用(中专)

-

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中专)

42

市场营销(中高贯通)

23

数字媒体技术应用

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中专)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中高贯通)

28

计算机应用(中专)

本市户籍生源占比增加。2019年招收365位学生中,本市户籍生源228人,占比62.47%。截止2020年9月,学校本市户籍学生713名,占在校生总数58.63%。

表1-2学生生源结构变化表

招生口径

2017年在校生

2018年在校生

2019年在校生

本市户籍

936

779

713

外省市户籍

422

485

503

随迁子女

186

234

241

成人中专

158

135

110

合计(人)

1280

1264

1216

在1216名在校学生中,中高职贯通学生568人,中本贯通学生91人,普通中专生557人。贯通班在校生人数所占比例已由2018年的46.36%上升到54.19%,变化趋势图见图1-1。

图1-1中高中本贯通学生占在校总人数趋势图

在校生数保持稳定。在报考人数整体缩减的情况下,学校坚持中职、中本贯通和中高贯通等多层次的全日制学历教育,保持在校生规模相对稳定,2017年在校1280人,2018年在校1264人,2019年在校1216人。

表1-3学校2017-2019学年各专业学生分布情况

各专业年级学生数

2017级

2018级

2019级

53

21

32

16

43

38

35

27

34

24

26

66

70

33

0

畅通升学就业渠道。2020年毕业450人,毕业率100%。中本成功转段29人,中高职转段160人、升学134人、直接就业127人,就业率100%,就业学生专业对口率100%。2017级云南班51人全部实现在上海建筑材料类、环境监测类等企业的就业。就业具体情况见2.4就业质量部分。

表1-4在编教职工及专任教师统计表

教师情况年度情况表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在编在岗教职工数

140

148

——56岁以上

13

17

20

——46~55岁

——36~45岁

49

57

——35岁以下

47

46

在编在岗专任教师数

99

97

104

——在编在岗文化课专任教师数

39

——在编在岗专业课专任教师数

60

55

——教师资格证书

96

94

98

——本科学历

81

78

75

——硕士及以上学历

——正高级教师职称

——副高级教师职称

31

——中级教师职称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一级)

2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二级)

8

15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三级)

41

——行业、企业职业资格证书(高级)

7

——行业、企业职业资格证书(中级)

6

——行业、企业职业资格证书(其他)

5

在编在岗专业教师数

58

52

51

12

19

3

高级职称教师数量充足稳定。2019年,学校有正高级职称教师1名,副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31人,占比30.77%,继续保持充足稳定。这些教师多是各个专业的带头人,在专业建设和学校发展中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中级职称的专任教师53人,占比50.96%,是学校专业建设的中坚和骨干新生力量。

“双师型”教师占比80%。2019年,学校共有“双师型”教师43人,在专任教师中占比75%,超过《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教职成[2010]12号)规定中应占比30%的要求,以及《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行动计划(2011—2015)》(沪教委职[2011]16号)规定中应占比40%的要求。

表1-5兼职教师统计表

兼职教师情况

兼职教师数

9

——55岁以下

——非教师职称序列(正高)

——非教师职称序列(副高)

——非教师职称序列(中级)

教师学科专业能力强。现有全国建材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名;上海市中职名校长“攻关计划”基地主持人1名;上海市名师学员5人;上海市名师培养工作室主持人1名;上海市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1名;市教研室中心教研中心组成员8人。

表1-6专业(学科)带头人情况(有效聘任期内)

学科(专业)组

人数

姓名

学术职务

全国建材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金怡

常务理事

蔡红军

委员

上海市中职名校长“攻关计划”基地

主持人

上海市中专学校体育协会

主席

上海市章晓兰材料/建筑名师工作室

章晓兰

上海市朱慧群班主任工作室

朱慧群

市教委教研室德育学科中心组

副组长

市教委教研室化工专业中心组

市教委教研室建筑专业中心组

成员

市教委教研室数学学科中心组

翁志峰

市教委教研室英语学科中心组

张文有

市教委教研室体育学科中心组

刘民

市教委教研室机电专业中心组

李莉

市教委教研室信息技术中心组

卫燕

设施设备完善,满足教学要求。学校2019年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6156.41万元,生均13.28万元,2017学年-2019学年生均仪器设备值数据变化趋势详见图1-6.较2018年增加0.96万元/生,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1345个,生均1.11个,其中开放实训中心工位数974个,实训室内软硬件配备齐全,能够充分满足学校师生教育教学的使用需求。

表1-7生均设施设备值

生均设施设备

2020年

生均仪器设备值

10.04万元

12.32万元

13.28万元

生均工位数

1.20个

1.06个

1.11个

生均纸质图书

73.26册

78.75册

82.72册

表1-8市级开放实训中心情况

市级开放实训中心

统计情况

市级开放实训中心个数

2个

——三星级

1个

——一星级

开放实训中心建筑面积

7005.11平米

开放实训中心设备总值

9662.31万元

开放实训中心工位总数

974个

学校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00588本,较2018年增加1043本;生均纸质图书大82.72本,较2018年增加3.97本。超额满足《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教职成[2010]12号)规定中“适用印刷图书生均不少于30册”的数量要求。本年度征订报刊10种,杂志111种。电子教学资源3808.9G,可为师生提供在线阅读、移动阅读、全文检索、下载打印等服务。

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学校全面深化课堂与实践教学改革,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文明礼仪;通过党课、团课加强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结合重要节庆日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爱国主义、诚信感恩和生命安全等教育;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信,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本年度我校在校团员数量197人,团青比例15%,今年比去年团员数量减少了97个,主要缘于市委对初中毕业生团青比例的管控,与上级团委分配名额的缩减。

本学年,我校共有10人参与徐汇区业余党校学习,2人参与上海市中职生党校学习,28人参加了校级党章学习小组的学习。具体情况见表2-1。

表2-1团员数量与学习情况统计表

团员数量与学习情况

学生团员

230人

294人

197人

参加党章学习小组、党校培训班人数

2人

9人

40人

在校学生素质数据平稳。文化合格率保持相对平稳,专业技能合格率、体质测评合格率略有下降,双证书获取率上升,具体情况见表2-2,变化趋势见图2-1。

表2-2学生各项考核数据分析

学生各项考核

文化课合格率(学校考试)

97.34%

97.56%

97.68%

97.86%

专业技能合格率

95.24%

98.12%

98.26%

96.95%

体质测评合格率

92.15%

87.93%

88.64%

87.86%

双证书获取率

96.44%

96.7%

91.12%

95.13%

就业率

99.47%

99.21%

100%

图2-22017-2020年双证书获取率变化趋势图

技能大赛奖项丰硕。第八届星光计划学生技能大赛共参加11个项目,获得17个奖项;2019年11月,第六届“洛阳理工学院大学科技园杯”全国职业院校建材类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大赛,我校8名学生参赛。在建材化学分析、水泥中控操作以及物理性能检测项目比赛中分别获得团体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陈艳蓉、刘菁、蔡红军、俞峰4位老师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表2-3学生技能证书及竞赛情况

证书种类

单位

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人次

273

56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四级)

69

获得行业企业职业资格证书

111

233

283

206

获得其他职业技能类资格证书

138

159

——其他职业技能类证书(初级)

65

获得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

——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初级)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获奖数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团体奖项数(金/银/铜牌/优胜奖)

星光大赛获奖数

——星光大赛个人奖项数(金/银/铜牌/优胜奖)

——星光大赛团体奖项数(金/银/铜牌/优胜奖)

其他省级及以上行业类技能大赛获奖数(含省级行业组织)

——个人奖项数(金/银/铜牌/优胜奖)

——团体奖项数(金/银/铜牌/优胜奖)

体育成绩成果丰硕。体育比赛是衡量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指标。学校在抓教学质量的同时,注重全面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学校积极参加阳光体育大联赛等各类比赛,指导教师戚丽峰、柳盈荣获“优秀教练员”称号。比赛荣誉见表2-4。

表2-42019-2020学年学校参加上海市阳光体育大联赛获奖成绩

序号

获奖内容

获奖等第

获奖日期

2019年度上海市学生阳光体育大联赛中职组男子足球比赛

三等奖

2019年10月20日

2019年上海市学生阳光体育大联赛(中职组)健美操、啦啦操比赛——2016版全国啦啦操规定动作——少年甲组花球啦啦操规定动作

二等奖

2019年11月24日

上海市学生阳光体育大联赛中职组身体素质达标比赛

一等奖

2019年12月20日

4

上海市学生阳光体育大联赛中职组跳踢比赛

2019年12月17日

学习和生活软硬件环境良好。基本情况见表2-5,据校内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校的满意度较强,汇总情况见表2-6。

表2-5校园文化与生活情况

校园文化和生活设施

学生社团数量

未参与社团学生数

743

668

250

操场面积

平米

12545

体育场馆面积

226

体育设备资产总值(年初数)

万元

168.44

173.29

170.43

体育设备设施运行费用(本年度)

113.5

182.69

37.57

食堂面积

1140

食堂设备固定资产值(年初数)

78.62

110.48

114.67

表2-6学生校园学习生活调查结果汇总

自查指标

理论学习满意度

91.16%

91.60%

91.19%

专业学习满意度

94.12%

95.12%

94.25%

实习实训满意度

96.61%

98.00%

95.30%

校园文化与社团活动满意度

88.5%

87.56%

95.40%

生活满意度

97.15%

96.84%

校园安全满意度

98.34%

97.69%

98.20%

毕业生对学校满意度

96.24%

97.00%

学生社团覆盖率

32.1%

47.56%

80.90%

资助工作帮扶到位。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受助学生数量为945人,第二学期受助学生数量为1019人。该学年在校生人数为1216人,每期受助学生占比均达到75%以上(具体数据见表2-7)。其中,享受国家助学金746人,据统计,第一学期学校实际支出国家助学金为65.85万元,第二学期为68.80万元。

表2-7学生资助情况统计

项目

免学费学生数(人)

947

974

1019

免学费总金额(万元)

379.13

432.39

388.95

领取助学金学生数(人)

733

799

746

政府资助金总额(万元)

131.46

628.36

578.79

其他资助金总额(万元)

19.72

就业率保持100%。学校从制定管理制度、加强职业指导、推进就业服务等方面提升就业质量,用制度保障就业的质量,用服务提升学生的就业稳定率和满意率。三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100%。

表2-8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汇总表

就业情况

毕业生数(人)

379

372

450

——企事业单位就业

88

127

——全日制普通高校学习(专科)

291

268

294

——全日制普通高校学习(本科)

——

——成人高等教育学习(不含就业后参加成人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培训

——其他

学校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分别如下:

表2-9建筑与工程材料专业近三年毕业生情况统计表

建筑与工程材料专业毕业生

毕业生总人数

68

36

对口就业学生数

毕业生留在上海就业人数

毕业生留在长三角就业人数

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

毕业生初次就业起薪

2480~3000

3000~3500

毕业生升学人数

10

表2-10建筑装饰专业近三年毕业生情况统计表

建筑装饰专业毕业生

表2-11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近三年毕业生情况统计表

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毕业生

表2-12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近三年毕业生情况统计表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

72

3500~4000

表2-13电子商务专业近三年毕业生情况统计表

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

表2-14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近三年毕业生情况统计表

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

该专业当年没有毕业生

2480以下

建构了完善的毕业生质量跟踪机制。学校已经建立了对毕业生质量的跟踪调研、综合评价、反馈改进制度,形成了《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毕业生跟踪调查办法》。针对毕业生的态度、知识、能力、薪资、岗位变动、就业单位变化等信息进行跟踪调查,上报市学生事务中心,反馈到教务部、学工部,针对其中所涉及到需要后续补充或更新的知识能力等培养内容,由各专业教研室完善专业实施方案和课程实施方案等教学文件,不断提高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

图2-2毕业生跟踪调研反馈流程图

跟踪反馈的数据显示学校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较强,学习能力、岗位迁移能力尚可,创意创新能力需进一步加强。

学校依托建筑建材行业产业链,以品牌专业为引领,以中本、中高、中职、中外合作协调发展为途径,打造材料、装饰、文创、机电四类学科,八大专业。其中,建筑与工程材料为上海市示范性品牌专业,建筑装饰、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为上海市品牌专业。学校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实施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中本贯通专业,与美国南西雅图学院合作开设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航空维修方向),并拥有环境工程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室内艺术设计、机电一体化技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贯通专业。

在此基础上,数控专业在调研反馈中出现学生选择意愿低于20%,职业资格证书获取获取率低,专业标志性成果较少等问题,对此学校领导小组经过讨论商议于2019学年停止该专业的招生,组织教师转型与培训,重新规划申报工业机器人专业。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中高贯通跟踪检查获得优秀。

表3-1学校专业布局优化情况表

类型

对接四大品牌

备注

材料

环保

建筑与工程材料(材料科学与工程中本贯通专业)

上海制造

示范性品牌专业

环境监测技术(环境工程技术中高职贯通专业)

上海服务

装饰

设计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中高职贯通专业)

品牌专业

工艺美术(室内艺术设计中高职贯通专业)

电气

加工

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中美合作)

(机电一体化中高职贯通专业)

媒体

商务

数字媒体技术应用(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中高职贯通专业)

上海文化

(市场营销中高职贯通专业)

上海购物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9学年继续探索环境监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项目的实施。学校与建筑与工程材料专业与建工材料公司深度合作,实施了建筑与工程材料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通过双轮驱动的实训中心平台,共同开发适合现代学徒制培养的结构材料、功能材料实训项目,共同构建工学交替轮岗方案,建设了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实现校企共同育人,促进人才培养。试点经验和成果辐射到专业群其他专业。

课程与教材建设。校课程开设和调整须经过专业指导委员会和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审核。基础课教材由学校教务处统一指定使用职教规划教材,专业课教材优先选用国家规划、省市级规划教材,部分使用行业最新趋势教材。

课程运行整体平稳,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中满意度高,没有集中的问题反馈。每门课程期初制定授课计划,每学期进行3次教学检查。实训课程教学注重校企合作,其中《化学检测》和《环境采样与现场检测》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开展教学评价改革,保障了教学效果,显著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同时,学校承担《建筑装饰施工技术》(精品课程2.0)、《建筑工程材料性能检测》(在线开放课程)市级项目建设;开发了《混凝土生产与监控》、《建筑工程材料性能检测》、《建筑概论》、《质量管理》、《材料化学分析》、《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等11门课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019学年,学校组织参加上海市第五届校本教材展示交流评比活动,杜贇老师主编《建筑装饰工程施工》获得优秀教材奖,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奖。

建筑与工程材料开放实训中心建设。随着专业调整和优化,建筑与工程材料开放实训中心也相应转型提升能级,一直主动适应建筑、建材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及时更新实训设备和实训项目,优化实训功能,形成“1+1”双轮驱动格局,为专业发展和社会服务提供有力的支撑。

实训室功能重新布局优化,实训仪器和设备及时更新,实训项目重新开发和调整,弱化了之前的材料生产项目,调整为材料检测、环境检测、材料应用,逐步形成以服务建筑、建材行业,突显材料特色的集材料检测、环境检测、建筑设计、建筑装饰为特征的专业群布局。加强信息技术的融入,联合企业共建具有生产性和教学性特征的课程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功能。2019年11月建筑与工程材料开放实训中心被评为一星级,机电安装与维修开放实训中心被评为三星级。

信息化建设与教学资源建设。学校利用搭建的资源库平台,2019学年继续开发完成了一批体现工作过程导向、“做学一体”的典型教学活动设计、微课、电子教案及课件、试题库和作为专业信息化教学基本单元的素材,现有共有电子教学资源3808.9G,可现实师生共享,调用方便。

疫情期间,学校信息中心确保了全校学生的网络教学工作顺利开展,2019学年第二学期共开设网络课程3门、移动课程9门、文化基础课14门、专业理论课48门、选修课程12门。

学校外引内培、科学设计,专业教师队伍学历、职称结构、双师型教师、专兼职教师比例不断优化,形成了合理的专业教师梯队。

一是通过教师引进充实了教师团队,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2019年共引进教师9人,截止至2020年11月1日,学校有专任教师104,其中副高级及以上职称31名,中级职称53人,硕士及博士学历教师共27名。

二是通过教师培训提升了教师的能力水平。学校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市区校本三级培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安排教师企业实践,加深了解岗位需求,提升学校师资队伍水平。2019学年,学校共组织开展6门校本研修课程,共计参训教师499人次。

三是通过教学比赛增强了教师的教学能力。2019学年,学校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取得了优秀的成绩。3位教师获得徐汇区2020年三奖的“育人奖”、“耕耘奖”和“骏马奖”提名;学校2020年选送建筑装饰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团队参加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能力比赛,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

四是通过专家工作室,发挥名师引领带动作用。学校积极支持章晓兰名师工作室、上海市中小学朱慧群班主任带头人工作室、金怡双名工程攻关计划基地工作。成功申报了中国职教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科研课题和上海化工职教集团等课题。

五是通过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优化“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三大专业群聘请了专业一线、掌握行业最新技术动态的企业特评兼职教师21名,积极参与专业建设和课堂教学。

各类培训见表3-2。

表3-2学校教师各类培训统计表

教师培训种类

人日

540

专任教师企业实践总人数

专任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

专任教师参加省市级培训

181

180

1810

720

专任教师参加区级培训

176

120

92

880

专任教师参加行业、企业培训

专任教师出国培训

表3-3学校教师获奖情况统计表

获奖内容及等第

获奖年月

曹彦斌

上海市园丁奖

2019年9月

沈小禾

徐汇区园丁奖

杨智勇

第七届上海市“中华杯”教师职业技能竞赛“三笔字”书写项目三等奖

2019年11月

2019年全国建材类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大赛中职组优秀指导教师

俞峰

刘菁

陈艳蓉

11

苏艳

徐汇区教育系统2020年度荣昶育人奖

2020年9月

李蔚

徐汇区教育系统2020年度荣昶耕耘奖

徐汇区教育系统2020年度荣昶骏马奖提名

14

2020年度徐汇区教育系统荣昶人才奖

依法治校规范管理。学校依照2019年学校印发的《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章程中》(沪材校19-92号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实行校长负责、党组织监督保障、教职工民主参与的行政管理体制,在上级党组织和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校长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全面负责。学校制定有《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章程》,形成依法治校的制度体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教育教学工作实行校、部、教研室三级管理层级。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坚决执行“三重一大”议事制度。优化和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坚持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贯彻落实校务公开制度。

科学建标强化管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组织机构健全,各机构职责明确。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完善。学校制定了全面的教育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了教学各环节(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建立有不断完善的课程标准和考核标准。建立有教育教学信息反馈渠道、教学评价系统。学校建立了学生评教制度、督导室听课评价制度,专业群部(两级领导)听课评价和教师互相听课评价制度;通过新生素质调查、期末试卷分析、专业班级教学质量分析、毕业生跟踪调查等工作分析评价学生质量。建立有改进机制、改进过程、改进标准的制度。对于重大决策问题,学校召开领导班子例会;每周召开一次教学办公例会;各专业指导委员会每学年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

财务管理规范有序。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和年度各级各类审计的建议,不断规范学校财务管理,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流程,在年度各级各类审计中得到肯定。在2019年市财政教育附加等预算工作中,合理配置和调整学校财力资源,按时完成年度财政预算编制申报工作。

后勤管理服务到位。学校后勤管理工作逐步社会化,将管理与服务两个职能分开。严格食堂“六T管理”,做好徐汇区“放心食堂”创建工作,推进食堂明厨亮灶建设,严格索证索票制度、留样制度和消毒制度,并组织食堂工作人员进行食品安全、传染病防控、消防安全等知识培训。认真落实分管领导每周检查、家委会代表每月抽查以及校领导每天轮流学生食堂陪餐等制度。徐汇区教育局和卫监所的飞行检查全部达标,未发生食物中毒事件。

做好学校爱卫会和医务室工,2019年度度完成新生体检490人次,云南学生体检71人次;20级新生麻腮风疫苗接种:51人次;2020年全校应急处理发热病例共计:63例;同时完成在职妇科体检人数:70人;在职职工体检人数:129人。粘贴健康园地:26次;人与健康墙报:20次。全校直饮水机的检测管理,共完成周检30次,月检10次,学期检2次。

科研工作持续发力。2020学年校内专任教师118人次参与论文发表或课题研究活动。其中国家级3人次,地市级27人次,区县级4人次,校内课题或论文84人次;申报立项市级及以上课题5个,公开出版著作与公开发表论文22篇,我校教师2020年结项的青年课题评为二等奖(一等奖空缺)出版校刊《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职教研究2020》,共发表教职工科研论文30多篇。

信息化管理优化加持。学校已建成校园一卡通系统,数字图书馆系统,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学校综合管理系统(其中集成招生管理、学籍管理、教务管理、人事管理等21个子模块),学生安全出入校管理系统,虚拟桌面及存储系统,校园数字视窗系统、数字监控系统、数据备份及云盘管理系统、校园设备运维管理系统等15个信息系统。学校的29间普通教室,全部采用虚拟云桌面系统,配合交互式一体机,完成日常的信息化教学场景,同时建有2间多功能智慧教室。

德育工作机构清晰。全校教职员工积极树立和践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和“为了每一个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的宗旨。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主抓、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分工合作的德育工作机构(图3-1),各部门分工合作,紧密配合,为学校全面推进德育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

图3-3学校德育工作组织机构

学校贯彻“以德育课程教学改革为先行,以学生软技能的全面提升为抓手,以系统分层、体现专业特色的素质教育活动为载体,依托并整合关工委、家委会,以及长桥派出所、徐汇区检察院、解放军73176部队66分队和8个校外实践活动基地的资源,致力于德育课程与德育活动的协同联动,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好基础。

综合素质评估引领。坚持正面引导、激励先行,充分利用雷锋纪念日、清明、五四等重要纪念日以及军训、素质拓展等平台,开展祭扫革命烈士、参观禁毒馆、邀请老前辈讲革命故事、爱国诚信社会实践等系列活动,进行爱国教育、感恩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把德育与纪念日相融合;充分利用校内宣传平台,适时表彰优秀学子、宣传好人好事,发挥舆论导向作用,提升正能量;通过班主任谈心、发掘后进学生闪亮点、举办校园防欺凌法制教育讲座、行为规范学习班等有效措施,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德育课课程设置规范。德育课程开设顺序、使用教材严格执行教育部德育课程大纲要求,各个专业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和《心理健康》五门德育课程。并积极开展德育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文明风采活动覆盖率100%。本届“文明风采”活动我校共参加“征文演讲”、“职业规划”、“摄影视频”、“才艺展示”四大类13个项目的比赛,活动项目参赛率达100%。共上报参赛作品30个,其中27个作品获奖。其中,“征文演讲”类《绿叶对根的倾诉》、“职业规划”类《立鸿鹄志、做弘毅匠》、“创新设计”类《发光、发声、转动的东方明珠电视塔模型》、“视频”类《合拍》、“才艺展示——舞台作品”类《当你老了》、《龙腾狮跃》、“才艺展示——非舞台作品”《不忘初心》、《春意》、《风景》9部作品荣获上海市优秀作品奖并入选全国集中宣传展示;《我和我的祖国》、《中国制造》等17个作品获上海市入围作品奖;《追逐梦想百炼成钢》活动案例,获得优秀案例并入选全国集中宣传展示;杨智勇、许西元、柳盈3名教师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

软技能深化助推。学校构建软技能内涵指标体系,配套相应的评价制度、激励机制、评价手册和信息化系统,并搭建学生软技能提升培育平台。在软技能内涵指标体系引领下,学生的潜力和软技能水平得到激发和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持续增强。2019学年,我校实现了所有学生软技能的信息化测评,测评结果直接应用于评优评先、就业推荐等。同时,软技能大数据分析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与依据。

“彩虹社团”多元发展。团委学生会在原有社团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了彩虹社团管理制度汇编,社团徽章设计,绘制“社团活动地图”等。加强学生彩虹社团建设力度,提高社团活动质量,共开设腾飞龙狮队、舞蹈、话剧、吉他、文学社等34个校级社团和17课二课堂专业社团。坚持学生社团每周开社1次,保持社团活跃度。积极组织学生社团参与各类市级、区级比赛,展示出社团发展成果。

图3-4学生社团发展趋势

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学校党委组织召开从严治党大会,学习传达了市教卫党委和上应大2020年从严治党工作会议精神,与各部门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与中层干部签订“廉洁自律承诺书”。落实好学校党员领导干部与上级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严格执行干部选任工作程序,新提任干部征求纪委意见。根据学校发展建设需要,严格按照民主推荐、考察、公示等环节,落实新提任干部1年试用期考核、中层干部月考核、学期考核及年度考核。

加强和规范党内组织生活,指导基层党组织认真开展“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组织生活会等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提高党组织生活质量。持续做好“党委创品牌、支部争特色”基层党建特色项目,开展了党员与云南学生“双结对”活动。开展基层支部“五规范”工作,细化“五规范”检查内容,支部工作质量有所提升。认真开展班组建设工作,坚持两周一次的班子学习,组织班组长工作交流会,做好班组台账的检查工作。加强党员日常管理,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工作。

扎实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学校高度重视“四史”学习教育,成立“四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严格执行“四史”学习教育计划安排,学校领导班子紧紧围绕习近平系列讲话,每两周开展1次中心组学习,进行了11次专题学习,每次专题安排1名党委班子成员作主题发言,其他班子成员谈体会。系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三)》、《新中国70年》等读物;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历次十九届全会精神;组织学习习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第三届进博会开幕式等重要讲话精神,并及时跟进最近重要讲话内容。组织领导班子参观中共二大纪念馆和浦东改革开放30年展馆,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落实“两个维护”。

学校成立有校企合作办公室,专人负责落实校企合作具体工作:有计划地安排教师企业实践,进行市场调研,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按照教学需求,就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组织召开企业技术人员专题论证会;依据企业需求,开展职工培训,提供技术咨询与技术服务,全面密切校企合作关系。

图4-5校企合作组织机构图

学校成立有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定期召开校企合作工作会议,邀请合作委员会企业成员和其他企业家来校,就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内容、学生顶岗实习等主题进行研讨,促进学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积极进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校企合作开展方面,学校陆续与国药控股、施贵宝、皓元医药检测类大型医药类企业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书;与上海动漫协会、跨境电商协会、建筑装饰协会等行业协会合作,通过携手企业,行业认可开开展学校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工作。

始终贯彻高质就业原则。学校各专业群部制定专业顶岗实习大纲,针对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需要,我校学生实习分为专业认知实习、专业课程实习、顶岗实习。学校每学期召开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研讨会,明确学生顶岗实习工作要求,各专业群部以及校企合作办、班主任(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要求,开展顶岗实习教学工作,学校编制《学生顶岗实习手册》用于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全面的跟踪、指导和管理。

2019学年,由于疫情的影响,实习就业工作受到一定的影响,学校新走访12家企业,确认可合作企业8家,确保36名云南班级实习生100%上岗率。同时,学生实习专业对口率97%,含住宿,实习收入3000以上。同时,385名毕业生继续保持着100%的就业率,学校推荐单位签约率95%。

学校积极参与职教集团建设,以专业为纽带,先后加入了商贸、电子信息、建筑、化工、徐汇等多个职教集团,参与集团内企业、其他院校合作,积极参加职教集团学生技能竞赛、师资培训、课题研究,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客座教授等活动。

我校依托建筑建材行业,发挥全市中高职院校中唯一设置材料类专业的优势,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紧跟行业发展、转型及新业态趋势,学生初次就业有保障,职业发展有保证。建筑与工程材料平均就业率100%(直接就业率87.56%),建筑装饰平均就业率98.4%(直接就业率88.5%),毕业生工作五年左右能发展到工段长、试验室主管、项目施工现场经理等。

2019学年,我校毕业生综合素质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用人单位满意度达到98%以上。

表5-1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情况

技术技能人才

到中小微企业等基层服务学生数

到500强企业就业学生数

留在上海就业人数

留在长三角区域就业人数

用人单位满意度

98%

2019学年,由于疫情的影响,职业体验日在线上平台开展,学校共开设5个项目,参与活动中小学1440人次。我校张磊霆、陈翔、汪慧君三位老师策划和开发的线上职业体验日项目“机电工程师的日常”获得2020年上海市学生职业体验日活动“最受欢迎项目奖”。

学校定期组织团员青年和学生开展各类志愿者服务活动,与长桥街道第二敬老院和徐汇区第三老年福利院开展长期结对服务,共开展敬老慰问服务6次。组织劳动周学生前往八院进行导医志愿者服务52次,组织劳动周学生深入社区(罗秀新村)开展志愿者服务60次。

表5-2社会服务统计表

培训考证项目

行业企业培训中心数(本市)

职业技能鉴定站(所)数

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数量

286

368

308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五级)

100

开展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数

2105

966

252

518

438

621

246

开展职业体验日

日次

44100

开展社区服务

150

依托教育资源优势和良好的办学质量,学校积极响应上海市政府和上海市教委号召,积极开展精准帮扶西部职业教育工作。继云南普洱、贵州遵义之后,又与云南滇西地区(楚雄、丽江、保山、版纳)建立合作招生关系,2019学年接受来自云南滇西地区70名学生来校专业学习。为中西部地区提供挂职锻炼岗位1人次。

市级财政教育经费投入保持稳定。学校是市级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2018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总量达到8514.31万元。近年来,随着政府重视程度的提高,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整体呈现稳中趋平态势。

表6-1学校办学经费收入情况

办学经费收入

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万元)

8538.42

8514.31

8591.50

——市级财政教育经费投入(市财政局拨款)(万元)

8451.69

8469.21

8262.71

——市级财政教育经费投入(市教委拨款)(万元)

86.73

45.10

328.79

非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万元)

950.84

952.26

932.82

学校办学经费收入总量(万元)

9489.26

9466.57

9524.32

落实办学自主权。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在学校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养培训等方面给予学校政策支持。

典型案例一:

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家校携手合力育人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把大理石变成一座雕塑最重要的雕塑家就是家庭。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

一、案例背景

2016年6月,学校家庭教育工作课题组通过对我校家庭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发现,我校来自上海郊县和外省市学生占比82%,住宿生占比76%,学生层次多样,差异较大。为了克服学生家庭分布比较散、集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现场活动较难的现状,学校紧紧抓住“互联网+”新形势、新机遇,积极创新家庭教育工作的形式和途径,基于互联网思维,利用新媒体信息技术,从2017年3月开始实施打造家校互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经过不断实践探索,凝练出“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家校携手合力育人”的家庭教育指导特色品牌,全面聚焦学生个性发展和健康成长,教育和引导家长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教子方法、加强自我约束,重视言传身教、拓宽家庭教育空间,有效提升家长教育培养子女的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家庭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案例实施

(一)线上创新,紧密家校互动

1、搭建两大信息化平台

二是打造家校通APP。学校基于校园网平台和数据中心,开发了“家校携手,共育未来”的家校通APP,架构“新闻频道”、“学习频道”和“我的孩子”三大模块,并具有“问卷调查”、“我要留言”和“消息提醒”等功能。利用手机,通过“新闻频道”,家长可以查看学校最新新闻,实时了解学校发展动态;通过“学习频道”,家长可以在线学习家庭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和教子方法;通过“我的孩子”专栏,家长可以实时查看到孩子的学习成绩、德育表现、获奖荣誉、青春印记等校园学习生活状态。家校通APP的“我要留言”功能拓宽了家校沟通的渠道,“消息提醒”功能能使家长及时知悉和学习学校发送的通知和学习资源,让家校互动更紧密、更方便。

两大信息化平台的应用,方便家长、学校、教师三方的信息交流,使因学生家庭分布比较散、集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现场活动较难的问题迎刃而解。同时,数据中心学生成长轨迹的形成,达到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连贯性,充分实现了家校和谐共育的教育格局。

2、开发三项微器

一是开发微课。学校以科研为引领,在课题调研、专家论证、微课设计、作品征集、微课开发、资源整合等一系列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家庭教育指导专题网站、家校通APP等平台向家长推广《向校园欺凌说不》、《家庭美德》、《感恩伴我们成长》、《情绪ABC》、《家庭教育指导—沟通》等18门主题微课,进一步凸显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时时、处处、人人”的新时代教育成效。

二是创作微电影。为了能更好的增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积极倡导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人物或感人事迹为题材,邀请学生家长参与指导和出演,积极打造正能量微电影。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成功拍摄制作《蜕变》、《绿色青春》、《新同学》、《您就是天边那颗最亮的星》等9部微电影。这种体验式德育,通过角色互换、情景再现等方式,提升了家长和学生的同理心,拉近了亲子之间的距离。

三项微器在紧密家校联结、取得良好育人成效的同时,获得了诸多荣誉。如《绿色﹒青春》、《天生我才》、《龙狮小子在成长》、《蜕变》分别荣获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微视频类一、二等奖。

(二)线下实践,丰富活动载体

家校互动。结合学校工作,设计不同主题的家校互动活动。如开设家长接待日、校园开放日等。在学校技能节、艺术节、体育节等活动邀请家长亲临现场,成人仪式、感恩节、转段仪式、毕业典礼等安排家长参与其中。邀请家长进学校、进课堂,参加主题班会,现身说法,以身示教。依托家委会,定期邀请家委会成员参与到学校的具体管理中来,如参加学工部组织的主题微班刊评比工作,参加学校食堂的质量监督和内控管理,参加学生校服征订等事宜的研讨等。

同学段、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家长开展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邀请行业家长代表、专业教师及优秀毕业生现身说法,对家长进行专业介绍、行业分析、就业前景及升学渠道的答疑,让家长更好地了解专业,更好地指导孩子的职业发展。

班主任定期召开家庭教育指导家长会,并及时组织开展期中反馈家长会、期末总结家长会、网络家长会,辅以个体面谈和团队辅导等形式,教育和引导家长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教子知识、重视言传身教、拓展家庭教育空间,提升家校的合力育人成效。

三、案例成效

家校通APP通过绑定学生学籍号、学生身份证号码和家长手机号,实现了学生家长注册率100%。当学校发布最新学习资源或通知公告时,家长手机能及时收到相应的消息提醒,并能同时利用家校通APP和家庭教育指导专题网站进行学习,结合学校公众号及班级家长群推送,家长线上学习的参与率持续提升。根据班主任的调查统计,家长线上学习参与率从87%提升至100%,实现了家长线上学习的全覆盖。

借助线上线下同频共振模式,家长们更新了家庭教育观念,主动参与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及时了解学校各项重点工作(如学校慧竹文化建设等);懂得了言传身教的重要性,运用科学教子的知识和方法,有效改善了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不断创造家庭教育机会,积极主动与学校沟通孩子情况,支持孩子参加适合的社会实践,拓展了家庭教育空间,真正与学校教育一起形成育人合力,有力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如金健同学完成了从多次提出退学到成功转段高职的华丽转身,王一宏同学实现了从自卑男孩到学校艺术之星的转变,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学生,如艺术达人李睿,随上海市星光合唱队到英国在爱丁堡上海音乐节登台表演;美德少年陈逸雯,主演的舞蹈、音乐剧、微电影等多次荣获大奖;家、校、社协同育人典范周星宇,成为第八人民医院“百雁”志愿者,被授予八院优秀志愿者光荣称号。

四、案例反思

家校互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一方面给家长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及时的动态信息和亲子沟通的体验,构筑了家校沟通的立交桥,拓宽了家庭教育的空间和覆盖面,有效解决了学生家庭分布比较散、集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较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利用大数据分析,实时检监测与分析学生成长过程,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提供针对性的诊断和服务,便于开展分类、分段与分层的家庭教育针对性指导工作。结合以家委会为推手,不断丰富家长学校各项实践活动,家委会自发组织家长学习交流活动频次日渐增加,家长线下活动参与人数不断增多,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满意度逐年攀升。

典型案例二:

随着智能化、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社会生产方式与人们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革,职业院校的办学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以大数据为基础进行教学诊断与改进,既是职业院校提升教育教学与教育管理质量的发展需求,也是未来教学监督与控制的的发展趋势。

教育部在《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6]37号)中明确提出,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促进学校自主发展、内涵发展为宗旨,坚持“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责任主体,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按照要求对本校教学工作进行常态化周期性的自主诊断和改进;《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工作自主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的通知》(沪教委[2016]45号),提出自主诊改、试点先行、协作交流、稳步推进的明确要求。

1.信息化水平不一,难以共推

根据笔者所在的诊改协作组调研10所学校发现,信息化软硬件建设情况存在明显的差异。情况较好的A学校在配套资金的支持下,完成了信息化标杆学校的建设,硬件投入超过3亿元。在软件建设中注重标准和规范的落地,将校园范围内的硬件通过智能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实现智能校园建设目标;但情况较差的S学校由于学校规模小,仅有成绩管理和排课系统实现了信息化,日常的教学业务还依赖常规纸笔手段完成。

2.数据管理逻辑混乱,难以共享

2017年,上海市教委面向中职学校的一项信息化建设调研发现,在建有门户网站、教务管理、学生管理、教学资源库等系统平台的各学校中,各类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不能贯通,难以共享。如教学系统和课程资源这两个系统相对封闭,其内部数据不能跨系统直接调取。在需要填报上级行政部门的各类数据时,往往不能直接调取系统数据库里的数据,而是通过不同的业务负责人以电子表格的形式来传递。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各学校的教学平台往往由不同技术公司承接安装,开发的技术标准也各不相同,因此在不同学校业务后台中,存在着同一类型数据名称不一、涵义界定模糊的现象。如A校中“学生评价”可能在B校中理解为“学生评教”,但在C校中理解为“学生的学业成绩”。

3.重“物”轻“人”,难以诊断

同样,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了重硬件投入忽视人力水平的错误现象。表现在教育经费使用上,许多学校为了操作方便,往往乐于添置设施设备,而忽略了设施设备的具体使用绩效,更忽视了质量管理过程中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建设。因此,缺乏顶层设计的信息化盲目建设,必然带来数据应用上的问题。学校在建设并使用了这些平台之后,缺乏对数据的整理分析,也缺乏对数据背后隐藏的原因诊断。而恰恰是这些日常积累的数据,对我们改进教育教学提升质量起着重要的反馈和支撑作用。

三、案例实践

为了尽可能地消除数据标准不一致带来的壁垒和障碍,发挥资源共建共享的优势,在上海市教委的支持下,中职学校通过建立协作组机制迈出了教学诊改顶层设计的第一步(见图1)。

图1上海市中职诊改协作组机制图

1.落实协作机制,破解共建共享难题

作为第六协作组组长单位,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会同9个成员学校,发挥协作组平台优势,在共商的基础上抓住中职校管理中的共性问题,按照上海市教委在全市中职建设“校本数据分析诊断与改进应用中心”先行的要求,牵头建设共建共享的诊改数据平台,全面落实和深化中职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针对各校信息化水平建设参差不齐的现状,由协作组组长单位牵头调研学校建设情况,向市教委申请一个面向全体学校的诊改信息化平台建设项目,将协作组成员学校间的领导、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分类集中调研,统一了建设思路。

2.统一数据标准,破解技术瓶颈

数据是支撑诊断改进工作的重要依据,对数据进行采集、运行、分析和研判是教学诊改数据中心的重要功能。[4]为实现这一功能,弥补信息化水平建设的不足,在操作路径和方法上,协作组采取了统一数据标准的措施。2018年底,在协作组的成员学校的大力推动下,上海市教委信息中心颁布了《上海市教育数据标准》。该数据标准主要依据为教育部2012年发布的教育管理信息行业标准、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配套的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的数据标准(2017版)、上海市教育信息化标准等。

表1统一数据标准的子集和命名规则

数据子集

命名规则摘录

通用数据

(1)所有命名采用英文大小写、阿拉伯数字和特殊字符构成。(2)长度不超过30个字符。(3)实际名字反映学校教育管理特点,由拼音、拼音首字母、英文组合或缩写组成,不以数字和_开头。(4)命名中禁止使用SQL关键字。(5)自定义的编码规则采用相对统一原则。第1位字母代表本标准体系中规定的标准简称(本标准简称Z),第2、3的字母表示数据子集的简称,第4、5位的数字代表数据类,第6、7位的数字代表数据子类,最后3位的数字代表数据子类中数据元素的编号,确保数据编号的唯一性。

学校概况

学生管理

招生管理

教职工管理

教学管理

房地产与设施

仪器设备与图书

办公管理

办学经费

图2课程代码在平台中的使用

为了建立既适应不同学校需求,也适应上海中职发展的评价方向,我们将现行的上海市教学诊断与改进方案、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全面教学质量评价方案、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发展评价方案等做了梳理,先后邀请了全国诊改委专家、上海市教育评估专家以及兄弟院校领导和教师共48人,采用专家访谈法,筛选出候选评价指标102个。随后采用德尔菲法分解出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26个、三级指标102个,针对不同层级的指标,分别使用AHP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的赋值。将专家填写的重要性打分列表导入Yaahp软件,生成一级指标重要性强度两两比较的矩阵(见表2)。用Wi表示7名专家比较后的权重,用CR来判断一致性。一般认为CR的值越小,专家的意见越趋近一致。当专家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例R<0.10时,说明专家的研判结论基本相同。基于此,初步构建出一套面向协作组学校的评价指标体系。

表2一级指标重要性强度专家评判矩阵

调研专家

两两间指标重要性

最大特征值

权重Wi值

一致性CR

专家卷1

1/2

3.0133

0.2648

0.0131

0.6566

1/4

1/6

0.0786

专家卷2

3.0010

0.2848

0.0010

0.5714

0.1429

专家卷3

1/3

3.0157

0.2543

0.0274

0.6522

1/5

0.0935

专家卷4

3.0385

0.2583

0.0375

0.6370

0.1047

专家卷5

3.0137

0.3090

0.0136

0.5815

0.1095

专家卷6

3.0536

0.2493

0.0516

0.5936

0.1634

专家卷7

3.0183

0.2385

0.0176

0.6250

0.1365

备注说明

专家研判重要性强弱

三者和=1

基于顶层设计的教学诊断与改进的设计思路适应了协作组学校的需求。2016年起,在协作组组长单位的牵头下,成立质量管理办公室,设立工作小组,负责教学诊改工作的制度设计、工作计划制订,推进并全面监督协调各个方面的质量监控工作。将依据质量管理工作需要制订的“目标链”和“标准链”层层细化,目标责任落实到部门和具体个人,并在过程中加以监督和反馈。

数据中心的使用,在推进标准化的同时,进一步实现了质量管理的规范化。质量目标的制定有了更为清晰直观的数据依据。教学诊改数据中心的建设以诊断点指标为导向,以诊断点指标覆盖数据范围为依据,数据包含教务常规、学生工作、后勤采购、财务规范、人事资源等系统流程和内容。

在诊改数据中心中产生的动态数据,会通过云端或者移动终端及时反馈到负责人,再推送到决策管理者(见图3)。

图3数据的动态推送功能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与研判,在及时发现问题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管理部门制定学校发展决策的科学性。例如学校在收到2019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中存在师资力量匮乏的预警,对未来几年的数据进行科学研判后,当年立即开展了专业教师的引进工作。同时,学校利用德育数据反馈的信息,通过对学生的在校行为开展数据研判,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发现学习差异,实现有效的针对性改进。

4.形成了可借鉴的中职教学诊改案例

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在协作共建教学诊改数据中心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丰富成效,并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实践案例。2019年12月学校受邀在全国诊改培训会议上做了案例经验介绍,通过示范引领,带动上海中职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提升,打造现代化中职学校管理水平的“上海标准”,形成可观测、可衡量、可复制的“上海经验”;并对诊断与改进建设过程中的创新成果进行提炼,为上海市教委云服务平台提供典型的应用案例的同时,辐射上海乃至全国兄弟院校。

实践表明,科学有效的数据建设能够大幅度地提升学校管理的质量,完善过程管理,改进决策行为。[6]现代学校治理呼唤着高质量的管理水平,教学诊断与改进机制可以充分地发挥学校质量管理的主体作用。基于数据决策和过程管理的诊改数据中心能够通过大数据采集和分析,发现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及时改进。职业院校可以借助诊断与改进数据中心的建设,进一步强化质量管理理念,协助管理者有效决策,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随着国家新基建战略的启动和上海城市更新发展的推进,节能环保、绿色健康材料成为发展主流,建筑材料的生产、检测、应用及服务产业链各环节对以建筑材料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专业内涵面临改造升级。另外,随着智能技术在建筑材料产业链上的加持,产业跨界融合将成为发展趋势,传统专业组群理念无法适应产业智能升级新发展,亟需对现有专业群予以调整,构建新的专业群格局,对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专业群共享资源等建设,促进构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持续积累的完整体系。

超大型城市现代服务业数字化程度、“上海服务”品牌建设信息化程度、建筑材料应用场景智能化数字化程度水涨船高,因此加强学生信息化素养、数字化服务能力和线上健康生活能力势在必行,这给职业学校提出了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解构与重构,推进课程体系优化和内涵建设的新任务。

2021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服务城市经济与行业发展,以加强党的领导、完善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推动三教改革、促进学生成才、提升社会服务、增强持续发展能力为重点,以标杆引领、改革赋能、模式创新、内涵积极谋求发展机遇,创新提升,转型发展,为打造一所高质量水平的职业学校而继续努力。

文化引领的学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慧·竹文化”的精神内涵、办温润智慧的职业教育的价值追求融入师生成长各个环节,办学理念得到凝练,办学品位进一步提升;基本建成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形成人才培养全周期质量观,以人为本、倡导科学、多元参与、民主监督、文化自觉与制度约束协同作用的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基本构建。

完善的“贯通”、“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彰显办学活力。成总体培养方案重构,建成完善的“贯通”、“融通”培养机制。完成信息化素养课程建设并初显成效。增加2个中高、中本贯通培养项目,完成学校中职专业与高校全面对接,基本建成人才培养全面纵向贯通新格局。联合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建工材料公司、建筑装饰集团等名企建成学校企业学院,新增3个集“员工培训、学生实训、技术服务”的企业培训岛,完成4个优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围绕“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依托材料专业优势,输出培训课程3门,完成国际化交流培训24人次和师生交流互访30人次。

国内一流的标杆专业群建设极大增强办学实力。按照教育部要求,牵头建筑与工程材料专业转型和信息化改造,完成专业目录修订和专业教学标准修订,发挥材料应用专业群标杆作用,辐射全国建材类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成效上发挥引领作用。完成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建设科学的专业群平台课程,做优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做实专业群选修课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共同完成教学实施方案优化,修订课程标准24门,建设5门市级在线开放课程,完成校级精品课程7门,与岗位对接开发仿真实训教学资源若干,实现专业课线上线下翻转教学的有机衔接;建成新材料应用科普基地;全国建材行业上海职教集团的功能和辐射作用进一步显现。

师资人才高地的辐射引领作用更加凸显。教师成长机制有效建成,金怡“名校长”攻关基地、章晓兰上海市名师工作室、朱慧群上海市班主任工作室高地作用不断彰显;3名专业领军人才及其创新型教学团队在上海乃至全国影响不断扩大,新一批年轻骨干教师担纲大梁,教学名师成才5人。

“双面强”的人才特征充分展现人才培养成效。人才培养质量体现“双面强”(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特征,文化素养、信息化素养、技能水平全面提升,学生毕业时至少拥有一张1+X证书、一张信息类证书;毕业90%以上学生升入高等院校,每年5人以上留学;优秀学生不断涌现,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行业大赛、上海星光计划大赛、“双创”比赛获奖项目人数等第大幅增加。

THE END
1.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创建于1951年,其前身是上海市劳动局第二、第三技工学校,是一所以机械制造类、电工电子类、计算机信息类和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主的上海市现代化、标志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https://www.simc.cn/
2.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网? 关于公布2023年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名单的公告 2024-12-09 ?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 2024-11-13 地方动态 “三大数字”透视山东职业教育新动向新格局 “重普轻职”风向渐变,三年来11.16万名中考学生超过普通高中线而选择职业学校;“毕业即就业”吸引力增强,全省主要产业新增就业http://www.tech.net.cn/
3.中国教育在线“作为中国教育的联结者和赋能者,中国教育在线致力于成为推动中国教育前行的力量。多年来,中国教育在线专注教育领域,坚持满足各类教育需求,对接国内外2000余所高校、3000余所高中,覆盖全国30余个省市,发布各类权威的招考、就业、辅导等权威的教育信息,专注于为国内外https://www.eol.cn/
4.上海教育新闻网我的安全我做主 学校安全共分担!上海市第九届大学生安全知识竞赛总决赛决出总冠军 2024年上海市学生(青少年)科创教育基地名单正式发布! 上海 2024-12-16 10:09:39 近八成受访大学生认为需要减少对算法推荐的依赖 国内 2024-12-16 10:09:39 浙江发布高考综合改革十周年成绩单 http://www.shedunews.com/
5.2023年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名单公布,上海13门课程入选!上海市信息管理学校《古籍装帧》课程成功入选,该项目的成功获评标志着上海市信息管理学校在课程建设和育人改革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 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代表了我国职教领域课程建设的最高水平,也是双高计划建设的关键核心指标,更是学校办学实力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0MDY5MDU2Nw==&mid=2247756747&idx=1&sn=c29a08fc1b9a273729eb4f4c24bb69b9&chksm=fb3bfa23cc4c7335cf9f70780df2be0aaa876064f61483b4bea99f269f0d7b50325770240f50&scene=27
6.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2024-11-23优化活动,促进理解,发展素养 ——上海市小学数学落实“双新”教学研讨活动 2024-11-22研途深耕 智启新篇——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数字化转型视域下精准教学的区域支持体系研究》中期论证会成功举行 查看全部 部门动态 教研|师训|干训|德研|科研|技术 https://jyxy.mhedu.sh.cn/extranet/web/index/index.action
7.职业教育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公布2023-2024学年中等职业教育上海市奖学金获得 2024-11-20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转发《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关于2024年上海市中等职 2024-10-25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公布2024年上海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 2024-08-15 更多> https://edu.sh.gov.cn/xxgk2_zdgz_zyjy/index.html
8.上海职成教育在线网站即将正式开通由上海远程教育集团所属上海电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上海市教委职成教服务中心共同投资兴建的上海职成教育在线网站(www.shedu.net)已于9月1日试开通,并将于9月20日正式开通。 为了使各职成院校、培训机构更好地了解网站的功能,充分享受该网站的服务内容,上海市教委职成教处和上海职成教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于9月5日https://www.sou.edu.cn/dw/2001/0910/c7508a22465/page.htm
9.上海职成教育在线VI设计上海职成教育在线VI设计 上海职成教育在线企业VI设计 上海职成教育在线VI设计 上海职成教育在线网站设计 上海职成教育在线VI设计 {eyou:pagebreak/} 携手汉狮,用创意感动生命!https://vi.ihanshi.com/a/anli/logo/38.html
10.关于拟推荐2023年职业教育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评审结果的公示各二级学院(部):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2023年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遴选推荐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23〕26号)文件要求,结合学校课程建设实际,在各二级学院(部)推荐的基础上,经组织专家评审,学院拟推荐《数字化绘本创作》课程参加上海市教委2023https://www.shfilmart.com/2024/0117/c110a3589/page.htm
11.山西省高等职业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虚拟教研室成立大会暨第一次教育厅职成处处长韩瑞勇发言 会议特别邀请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创新联盟执行秘书长、重点领域教学资源建设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王宏宇做“高校虚拟教研室建设与服务”专题报告,王宏宇从教育部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背景、高校虚拟教研室建设在线服务、知识图谱与虚拟教研室建设三个方面,同与会人员一起探索虚拟教研新形态。 http://www.sxcmvc.com/info/1294/7093.htm
12.——在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第四次代表会议上的报告五年来,我们编辑出版上海社讯60期,社的网站共发布各类信息4519篇(幅),在职成教育在线、东方海外之桥、联合时报、文汇报、解放日报、教育与职业等媒体刊登各类稿件143篇,总社社讯刊用我社稿件108篇。 ——开展立社9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增强社的影响力。我社以立社90周年为契机,开展了以“弘扬社的优良传统,增强社员https://www.shzhzjs.cn/detailpage/dbdhzt-BC710EEE-24BA-4D89-BF05-64D5609F8ACA.html
13.武汉市财政学校武汉市财政学校成立于1953年,现隶属于武汉市教育局,是一所培养现代财经商贸类职业技能型人才的普通中职学校。学校位于汉阳大道790号,校园占地面积13.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7.2万余平方米。学校是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教育部全国财政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学校、教育部全国物流职业http://www.whsczxx.com/jiaoyuzhiliang/483.html
14.我校副校长张霞做客湖南教育政务网在线访谈6月20日,我校副校长张霞教授做客湖南教育政务网在线访谈,就立足产业园区,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主题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访谈中,张霞介绍了长沙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历史、办学成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张霞介绍,长沙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长沙市湖南湘江新区,地处雷锋故乡,办学历史悠https://www.cszyedu.cn/info/1055/6774.htm
15.(统计源,北大职业教育期刊)职教论坛《职教论坛》(旬刊)创办于1985年,是由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主办,受教育部职成司指导、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职业技术教育综合性刊物。荣获江西省首届社科类期刊一等奖;全国优秀职教期刊一等奖;江西省优秀期刊,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张天保、劳动部副部长张小建等领导及职教界专家杨金土、石 https://qk.lw880.com/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