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封面上层次、形式各只能选择一项并请在相应层次、形式方框中画
√。专业名称、代码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教高﹝2012﹞
9号)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教职成
﹝2015﹞10号)填报。
3.本表统计范围仅限申报专业,填写内容应真实,统计数据应准确,
有关佐证材料应齐全。
4.申报学校应严格审核,并对所填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为2016年8月31日。-3-
一、专业基本情况
普教
专业
设置
情况
研究生专业名称临床检验诊断学(博士+硕士)在校生数257
本科专业名称医学检验技术在校生数537
专科专业名称在校生数
成教
名称医学检验技术开设
层次专升本办学形式业余学制2.5
当年
招生数421在校生数1375累计
毕业生数
近3年
1260
负责
人情
况
姓名邵世和性别女出生年月196105
学历博士学位博士职称教授
现任职务
(包括社会兼职)
江苏大学医学院检验系主任
中微生物学会会员
中国微生物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微生物学会理事
从事专业临床检验
师资
队伍
姓名性别年龄毕业学校
及专业
学历
(学位)职称任教课程
邵世和女55吉林大学
免疫学
研究生
(博士)教授微生物学与
微生物检验
许文荣男53南京师范大学
细胞生物学
(博士)教授
临床基础检
验与血液学
检验
许化溪男59大连医科大学
(博士)
教授免疫学与免
疫学检验
邵启祥男51北京大学
(博士)教授免疫学与免
钱晖女47上海交通大学
遗传学
(博士)教授分子生物学
王胜军男47江苏大学
生物化学
胡嘉波男47重庆医科大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博士)教授临床基础检
验学
夏圣男45浙江大学
(博士)教授免疫学和免
疫学检验-4-
严永敏男38江苏大学
副教
授
分子生物学
谷俊侠男59华中科技大学
血液学
(博士)教授血液学和血
液学检验
周天戟男55天津医科大学
病毒学
陈盛霞女50江苏大学
(博士)教授寄生虫学及
其检验
郑其平男51复旦大学
人类分子遗传学
眭建男57南京医科大学
临床医学
(硕士)教授实验诊断学
姜旭淦男54重庆医科大学
(在读
博士)
临床生物化
学及检验
孙晓春男45江苏大学
祝晓男42中南大学湘雅医
学院
研究生副教
实验中心
徐会娟女46江苏大学
寄生虫学及
王文红女47江苏大学
微生物学与
周丽萍女49扬州大学
(硕士)
马洁女39江苏大学
王梅女32江苏大学
生秀梅女38江苏大学
张徐男32江苏大学
张文男38上海交通大学生
物医学工程
申红星男41江苏大学
食品科学
倪斌男38
西北农林科技大
学&军事医学科
学院,分子病原
学与免疫学
微生物检验-5-
王华女37江苏大学
毛飞男39江苏大学
苏兆亮男38江苏大学
免疫学和免
沈权男34上海交通大学生
王佳女37
东北师范大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
生物学
吴亮男34江苏大学
王晓春女37江苏大学
(博士)讲师微生物学与
魏静女42江苏大学
管理学
微生物及毒
理检验
王婷女38江苏大学
(博士)讲师血液学和血
张蕾蕾女37江苏大学
(博士)讲师临床基础检
王波女35南京大学
田洁女31江苏大学
(博士)讲师免疫学和免
刘霞女33江苏大学
张苗苗女34南开大学
杨世兴男37
上海交通大学农
业与生物学院兽
医学
孙梓暄女31中山大学
动物学
(博士)讲师分子生物学
仇昊女33东南大学
注:本表只填本专业在编专业教师,不含外聘、返聘教师。-6-
二、建设目标
2.1建设目标与思路
我校是全国最早创办医学检验专业和首批招收本科学生的五所院校之一。目
前该专业有一个博士点,一个博士后流动站,三个检验专业硕士点。我校也是最
早开办成人教育医学检验专业单位之一,1986~1990年受卫生部和省卫生厅委托
举办了全国医学检验高级师资班和医学检验专业证书班;1993年招收成人医学检
验专科;1999年开始招收成人医学检验专升本,一直延续至今。2007年获批江苏
省成人教育特色专业。检验专业核心课程“医学微生物学与微生物学检验”和“病
原生物学”分别于2007年、2011年获批江苏省成人教育精品课程。获批了2项
江苏省继续教育项目,并举办了相应的讲习班。目前,开办6个成人高等教育检
验专业教学点,近三年毕业1260名学生。本专业建设目标与思路如下:
1.专业建设目标
(1)结合成人教育特点,通过建设,把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设成稳居国内领
先水平,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成人本科品牌专业。
(2)适应现代医学技术发展和服务市场需求,构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国际化
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培养具有“医工结合、文理交融、以思求变、以检求真、以
验求实”的本专业实用型人才。
(3)形成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全国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实现本专业
教学优质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推进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发展。
(4)建设一支国内一流、有知名度的成人高等教育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团
队,培养1-2名省或国家级教学名师。
2.专业建设思路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教学体系优化为基础,以多元思
维和复合实践路径为抓手,全面提升成人高等教育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
质量和水平。-7-
2.2具体实施方案
1.专业建设方案
(1)保证质量、提高效益在遵循医学教育发展规律的同时,结合成人教育
特点,坚持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这一永恒主题。提高办学绩效,为我省经济、科技
产业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实用型人才。
(2)顶层设计、分步实施在专业建设中解放思想,从整体顶层设计,科学
定位,打破原有模式的禁锢,融合中外精华,设计新型的培养模式。从成人教育
实际出发,坚持历史传承,突出特色和亮点。坚持发展总体目标,落实具体措施,
分步推进。
(3)加强建设、改革管理认真梳理现阶段本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
学理念、思路、手段和方法,课程和教材建设,师资引进和培养等方面全面改革。
加强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坚持标准,加强绩效考核,以最优的投入获得最佳
的产出(图1)。
图1.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设目标和举措
2.建设措施
(1)适应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目前医学检验进入了床边化、个体化、自动化、智能化(物联网)、信息化和
精准化新时代,我们将以专业建设为主线,努力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新方式、新措施。人类医学发展呈现出“整体医学、循证医学、转化医学和个体
化医学”四个鲜明特征,我们将结合当今医学发展趋势,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8-
设中实现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教育教学转型。进一步完善“自主、
协作、探究、转化和创新”的教学理念,融合多元思维模式,创造性应用于以疾
病为中心的临床诊断思维训练实践中,突显医学检验技术转化和应用能力,注重
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培养。
(2)建设国内一流的师资团队
结合国内外一流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现状,制定教师教育能力发展的建设措施,
提升本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对全体教师进行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的系统
培训,定期开展教学法研讨、教学观摩与竞赛,要求本专业每位中青年教师出国
教学交流,提升专业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培养一批具有品德高尚,
学术造诣高,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优秀师资队伍。
到2021年专业主干课程主讲教师均拥有博士研究生学历或副教授以上职称,90%
以上具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
健全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培养制度与激励机制,科学制定专业带头人与骨
干教师考核标准,强化师资队伍的内涵建设,创建省级或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全面提升专业师资队伍的品质。
(3)优化教学体系,创建适用于成人教育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教学课程
尤为重要。课程教学决定教学体系优化的关键,在课程建设中,贯穿实用型人才
培养为主线,实行课程教学立体化和网络化,体现实用、复合、交错、高效等课
程特点。依托我校工科特色综合性大学的优势,设置一批临床与医学检验、医学
检验与人文以及医学检验和工学等交叉学科的新课程,如《电气与医学检验技术》
等。创建医学检验技术主干课程教材立体化全覆盖,建设一批国家级规划教材和
省级重点建设教材。
设立专项资金,建设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主干课程视频公开课程,力争《临床
基础检验学技术》、《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等获批国
电子书包、MOOC课程和微课程网络平台为支撑的立体化教学系统。每位老师与
每位同学之间都可以在管理平台上进行信息发布和互动交流。对网络公开课程建
设制定奖惩措施,实行统一管理,使网络课程切实用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社会服
务,做到开放与共享,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9-
(4)完善“四位一体”实验教学体系,创新实验教学模式
医学检验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验实践教学成为本专业培养检验人才
的重要手段。我校在普通教育检验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引入工学教学理念,融入
大医学思想,对医学检验技术的实验课程进行系统化的改革,设置了通用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四位一体”的实验课程(图2)。
图2“四位一体”的实验课程
我们将普教的“四位一体”的实验课程引入成人教育中,以岗位适应力培养
为切入点,以已知标本、模拟标本和临床标本检验为主线,将验证性实验融入综
合性实验,提高实验的系统性,适度提高课程和专业性实验比例,加强医学检验
整体思维和诊断能力的培养。同时,积极引进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开放式的实验
室管理模式,构建实验教学网络化、视频化,课程和专业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课
程的微课化。
开展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建设,建成一个能够覆盖临床检验自动化检验仪器的
省级或国家级医学检验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5)深化教学管理改革,保障教学质量
认真梳理现阶段本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教学理念、思路、手段
和方法,课程和教材建设,师资引进和培养等方面全面改革,加强规章制度的建
立和完善,坚持标准,加强绩效考核,以最优的投入获得最佳的产出。在学校教
学质量管理平台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的信度和效度的评价,建立本专业
学生“毕业论文智能管理系统”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完善实践技能考核管理机-10-
制。加强理论和调查研究,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专业评估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和运行机制。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和工作作风建设,严格执行学校绩效改革,
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加强专业引导,优化专业培养目标达成评价方法
和评估流程,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
极性。严肃考风、考纪,规范学习环节管理,形成良好的学风。密切师生关系,
加强学业指导,开展教研合作。适应内需发展,提升岗位和社会适应能力,拓展
就业。
2.3预期成果
依据省成人重点专业建设的要求,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立足国内特色优势,经
过专业建设,在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课程建设、人才质量和教改成果等方面取
得以下标志性成果。
1.师资队伍
校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
专职教师高级职称比例达70%以上。
2.教学条件
开放式MOCC网络教学平台1个
医学检验校外实践实训基地5个
学生综合素质训练中心1个
分子诊断教学平台、细胞动态检测平台、数字切片分析扫描平台3个
3.课程建设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3门
校级重点建设教材1-2本
努力实现医学检验专业主干课程立体化教材全覆盖,课程建设实现专业课程
微课化,部分课程MOOC化。
4.人才质量
学生毕业论文水平提高,通过率达到90%以上。
5.教改成果
校级以上教改项目1-2项
教改论文2-4篇11
三、建设基础
3.1教学基础(培养方案、管理制度、教学条件、培养质量和社会评价等)
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创办于1960年,经历了中专、大专和本科的专业发展
历程,是国内最早开办本科专业的五所院校之一。本专业先后获批国家特色专业,
江苏省特色专业、品牌专业、重点专业,2015年获批江苏省品牌专业一期工程建
设专业。检验医学为江苏省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拥有硕士点、博
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其中临床检验诊断学是江苏省最早的二级学科博士点。我
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改革实践得到国内同行的高度评价并起到示范引领作
用。2014、2015及2016年度在《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公布的中国大学专业排
行榜中,本专业属医学A++专业,排名全国第一。临床医学学科(临床检验诊断学
为主体)进入全球ESI前1%。
(一)构建了以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模式
总结以往教学计划实践的经验与教学,修订了新的2016版教学计划和培养方
案。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首推了整合医学教育,增设创新意识培养选修模块和理
工医结合性课程选修模块,如“电子电工学”、“医学电子原理”,提高医学检验技
术专业学生对电子电工技术在医学检验中应用的认知能力;增设了“生物信息学概
论”、“医学检验及转化医学”等前沿课程,拓展医学检验专业前沿知识。完善了
临床诊断思维课程,以重大疾病临床检验综合诊断的形式开展。从多方位培养学
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特别结合了我校以工科为特色的学校背景,注重“医工
结合”的创新能力培养,加强前沿知识的引导,实现专业知识的先进性。
(二)教学团队建设
进一步强化激励机制,切实落实学校和学院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先后引进了
江苏省特聘3名,其中两名A类资助。江苏大学特聘教授3位。近三年来有二十余
位青年教师赴国外学习深造和研修,很好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力。加
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出台了细化实施方案。将一年期的培养改成一年期新教师助教
培养期和两年期的主讲培养期,明确了考核指标,强化了青年教师助理教学制。12
(三)教学方式、方法和实践教学的改革研究
构建和完善了包括全局、想象、临床、求异和换位等多元思维教学模式;完
善本-硕-博动态培养模式和实验教学中心-重点实验室-医学检验研究所-临床实验
室“一体化的复合实践路径。构建和完善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四位一体的实验课
程体系,完成专业实验教学四位一体系列教材(江苏省重点建设教材)1套。在
理论教学实践中推进PBL和CBL的教学改革,先后获批教育部医学技术类教指
委教改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4项;江苏省教学教改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
2项;江苏省双语教学课程实践项目1项;江苏省全英语教学精品课程4项。发
表教学教改论文20余篇,其中1篇SCI论文。获全国微课大赛三等奖1项;江苏
省微课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研究生教
学改革成果二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3项。校“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5人
次、校教育先进个人5人,镇江市三育人师德标兵1人。
(四)教学管理改革
建立和完善了学生、同行、督导、家长、社会“五指并举”的评教长效管理机
制,及时监控教学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
建立和落实“三听、三评、三查、三反馈”交叉网络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五)社会影响力
1.全国医学检验师资培养受卫生部、省卫生厅、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的委
托,检验系先后举办了全国第一、二届微生物学免疫学检验中级师资班,免疫学
检验和生物化学检验高级师资班、大专检验函授班和检验证书班。为浙江省、江
西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等省市自治区委培本科生10余年。受中华医学会医学检验
教育分会和全国高等医学检验校际协作理事会委托,主办了两期临床基础检验学
高等院校青年骨干师资班。先后接受上海交通大学、温州医科大学、青岛大学、
郑州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等20余所院校的骨干教师进修学习。受江苏省高等职业
教育教师培训中心的委托,2013、2014连续两年承办了江苏省医学技术类高职高
专骨干教师培训,受到了学员的高度评价。13
2.社会和同行专家的认可度通过多年的建设,特别是近十多年的建设,已
形成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的一体化培养体系,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
的学生提供了持续性发展的深造平台。本专业的建设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和行业
专家的认可,2006年医学检验专业被评为江苏省特色专业,2008年获批江苏省品
牌专业,2010年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2012年作为核心专业获批为江苏省重点专
业。连续十六届担任全国医学检验校际协作常务理事单位,我们的专业建设与教
学成果为全国多家单位应用并写入国家医学检验专业建设标准。教育部医学技术
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医学检验教育研究会主任委员及校际协作理事
会前任理事长对我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实践给予充分肯定,认为我校医学检验
技术专业建设经验和成果在全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图3)。
图3.国内医学检验教育界和行业界对本专业的评价14
(五)人才培养成果
目前,本专业已为江苏省、全国乃至国外知名学府、各级医疗机构培养了
5000余名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其中一大批已经成长为行业中知名的中青年专家、
学者和医疗卫生事业管理优秀人才,有些已成长为国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
者、卫生部和全国检验界知名专家、“863”的首席专家和省内博士点单位医学检验
专业负责人或学科带头人,部分杰出校友见表1。
表1.部分杰出校友名单
姓名工作单位职称职务
严俊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系终身教授、转化研究中心
主席
吴晓生美国MayoClinic诊所副教授,AssociateProfessor
陈华标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PI,江苏省特聘教授
彭光勇南京医科大学,美国圣路易斯
大学特聘教授,AssociateProfessor
韩伟国美国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大学AssociateProfessor
王瑞新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
许文荣江苏大学医学院院长,江苏省医学领军人才
赵家宏上海莱士血液制品股份有限公
司
技术总监
韩晓枫江南大学医学院院长,无锡市医管局副局长
王立新东南大学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邵洪波苏州市天能生物工程发展有限
公司总经理
王书奎南京市第一医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瑜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主任、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
任
曹红翠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863首席专家
杨军扬州市卫生局局长
陈维忠《临床检验杂志》社社长
王子瑜海尔施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江苏省104家三级医院中78%的检验科主任是我校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我
省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有26家,其中19家检验科主任为我校毕业生,比例达73%
一大批优秀毕业生成为江浙沪地区的学术骨干和专业带头人,为社会培养了大量
的优秀医学检验人才,为我省和全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贡献。15
3.2课程与教材建设(主干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等及教材建设)
激励教师申报江苏省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鼓励教师参加
各类教材特别是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专著、实验教材的编写工作。
近五年,本专业教师共参加50余部各类教材编写出版工作,其中主编出版了
4部“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6部江苏省重点建设教材;副主编
11部、参编38部。
医学检验专业核心课程分别获江苏省成人教育精品课程2门,江苏省全英文
授课精品课程1门,江苏大学“842T”精品课程和在线开放课程6门。
和上海交通大学等七所学校共同拍摄了国家级视频公开课——医学检验技术
导论,在全国引起较好的反响。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研发了虚拟检验科,为学生
的自主学习提供了重要平台,同时以此为核心申报并获批了江苏省虚拟仿真实验
室项目。
3.3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实践教学、学习效果评价等)
本专业目前有专任教师55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21人,讲师17人,
博士生导师15人,具有博士学位占91%、海外研修经历占62%,汇聚了国务院特
殊津贴专家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全国高等医学检验教育与教
材建设研究会副主任委员1人,全国高等院校医学检验校际协作理事会理事长1
人,《临床检验杂志》主编1人,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委员1人,省特聘教授3
人,省“双创”人才2人,省医学领军人才1人,省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2人,
省“333工程”二层次中青年领军人才3人,省“333工程”三层次中青年学科带
头人4人,省“青蓝工程”学科带头人5人等一批高层次人才。
先后承担了教育部、国家卫计委教育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7项、江苏省高等
教育教改重点和一般项目3项,江苏大学教改项目20项,发表教学改革论文40
余篇,其中SCI教学研究论文1篇。“医学检验专业课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多维教学体系优化与多元思维模式构建提升医学检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医
学检验专业临床能力培养模式的建立”分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二等奖和研究生教学成果二等奖各1项。
获批医学技术类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16
3.4专业品牌特色与优势
本专业在长期的专业建设中形成了专业特色:
1.以“构建多元思维模式,优化教学体系,复合实践路径”的三维联动机制,
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优化了“师资队伍与精品课程、特色教材”一体
化的多维教学体系,提升了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自主与研究学习平台,提高了教
学质量;建立和完善了学生、同行、督导、家长、社会评教评学的长效管理机制,
及时监控教学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迅速解决。
2.构建了“本—硕—博”一体化联动的多元思维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
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在教学计划改革中增设了研讨课(病例讨论式教学、PBL教
学、临床诊断思维研讨课等),拓展了学生的疾病实验室诊断思路,促进了临床思
维能力的形成。通过优质系列教材及网络课程的开设,提高了学生自主和研究性
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求异思维能力。聘请国外专家作为本专业的客座教授和讲
座教授。
3.开拓了“实验教学中心—重点实验室—检验医学研究所—临床实验室”一
体化的复合实践路径,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改革资源配置,强化科研—教
学——学科一体化平台建设,按照人才培养规律,构建了验证性、综合性(课程
内、专业内)、设计性和创新性“四位一体”的实验教学体系。
4.建设了国内一流的实践教学基地。先后与上海瑞金医院、上海华山医院、
上海新华医院、上海长征医院、浙江大学附属第一、二医院、南京军区总医院、
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鼓楼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第二医院、北京大学肿瘤
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等50余家医院签约为实践教学基地,并聘请各医
院检验科副高以上教师为我院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与罗氏诊断中国、英科
新创(厦门)科技有限公司和浙江迪安诊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建设临床
实践基地,为普教学生提供了实习平台,为成人学生提供了就近学习或从事科研
活动的场所。17
四、研究成果
1.近5年有关成人教学管理研究论文、论著情况
1
Designofacomprehensive
biochemistryandmolecularbiology
experiment:Phasevariationcaused
byrecombinationalregulationof
bacterialgeneexpression
生秀梅
Biochemistryand
molecularbiology
education
2014
SCI收录
2医学生创新思维模式的探讨许文荣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
3
高校教学活动之本质属性与过
程管理魏静高校教育管理2012
4
从医学教育标准探讨以教师为
中心的医学课程改革眭建医药教育2013
5
强化医学导论课程对临床医学
人才培养的作用眭建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
6
临床检验诊断学实验教学中学
生创新能力培养毛飞读与写杂志2014
7
电子技术课程CAI教学实践
与改进魏静教育与职业2012
8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卫生理化
检验实验教学体会与设想邢光伟检验医学教育2014
9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培养实践胡嘉波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
10临床微生物检验多元化教学改
革初探王晓春考试周刊2016
11发展医学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主
体
苏兆亮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18
12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
实践和探讨张徐科教文汇2014
13青年教师实验诊断学课程的教
学体会王梅科教文汇2014
14提高临床血液学检验实验教学
质量的探讨与思考王婷
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2015
15医学检验专业分子生物学实验
教学实践与体会严永敏吉林医学2012
16浅析医学专业教育中对道德教
育的思考倪斌新校园2014
17医学模拟技术在诊断学技能考
试中的应用祝晓继续医学教育2014
18医学检验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
能力的培养毛飞读与写杂志2011
19刍议科学文献在免疫学多媒体
理论教学中的应用夏圣中国免疫学杂志2011
20美国医学解剖学教育带给我们
的启示马瑞医学争鸣2015
2.近5年成人教学管理立项研究情况
基于OBE教育改革的
医学检验创新创业人
才培养实践与探索
许文荣
教育部医学技术
类教学指导委员
会教改项目-重点
项目
20162018
2
本硕博联动机制培养
模式建立提升临床检
验诊断学学生创新实
践能力
钱晖
会教改项目
2016201819
医学检验虚拟仿真实
验教学系统的建立邵启祥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研
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与
监控评价体系的建立
与实施
邵世和
提升教学质量评价信
度和效度的研究与实
践
冯志刚江苏省教育厅20132015
“五改四”形势下医学
检验技术专业建设与
改革
邵启祥江苏省教育厅20132015
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
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许文荣江苏省教育厅20092013
京江学院医学检验专
业本科学制五年改四
年后综合评价
胡嘉波江苏大学20082014
9
新形势下医学检验专
业建设改革与探索邵启祥江苏大学20132015
10
实用型本科检验医学
人才培养模式评价胡嘉波江苏大学20112013
11
医工结合探索现代检
验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苏兆亮
王胜军江苏大学20112013
12
医学检验专业《医学微
生物学导论》课程新型
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
践研究
周天戟江苏大学20112013
13
临床血液学检验精品
在线开放课程
谷俊侠
许文荣江苏大学20142016
14
临床检验诊断学思维
教学改革与研究谷俊侠江苏大学20112014
15
“医”改“理”背景下
医学检验专业建设夏圣江苏大学2013201420
3.近5年成教精品课程建设及获奖情况
1医学检验许文荣江苏省成人教育特色专业2007
医学微生物学与微
生物学检验邵世和江苏省成人教育精品课程2007
3病原生物学邵世和江苏省成人教育精品课程2011
医学免疫学
Immunology夏圣江苏省全英文授课精品课程2014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
技术邵世和江苏大学精品在线课程
(正在申报江苏省在线课程)
2016
Laboratory
Diagnosis胡嘉波江苏大学国际化专业英语授课
精品课程2012
7临床检验学许文荣江苏大学“842T”精品课程、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12
8临床血液学检验谷俊侠
江苏大学“842T”精品课程、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14
9临床微生物与检验邵世和江苏大学“842T”精品课程、
10病原生物学邵世和江苏大学“842T”精品课程、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13
11临床免疫学及其检
验
许化溪江苏大学“842T”精品课程、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15
4、近5年成教教材建设及获奖情况
姓名教材名称出版社名称出版
备注(含主编、参编、
获奖情况等)
许文荣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主编
(十二五国家级规划
教材)
许文荣临床血液学与检验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
邵世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学习
指导与习题集人卫生出版社2013
教材配套教材)21
邵世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教
学光盘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
教材
邵启祥医学检验技术实验系列
教程江苏大学出版社2014主编
(江苏省重点教材)
邵世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实验指导江苏大学出版社2015主编
江苏省重点教材
夏圣
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指
导
江苏大学出版社2014主编
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
术实验指导江苏大学出版社2015主编
临床血液学检术实验指
导指验技术指导江苏大学出版社2016主编
胡嘉波临床检验诊断学实验教
程
江苏大学出版社2012主编
陈盛霞临床寄生虫学检验技术
实验指导江苏大学出版社2014主编
姜旭淦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
指导江苏大学出版社2014主编
(江苏省重点教材
实验指导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副主编
教材配套教材)
邵世和病原生物学(第五版)科学出版社2016
邵世和病原生物学(第四版)科学出版社2012
邵世和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第八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第七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邵世和临床微生物学导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副主编
邵启祥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副主编22
术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副主编
马洁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
指导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
社
2015副主编
姜旭淦临床生化检验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副主编
邵世和医学微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编委
王梅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学
习指导与习题集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参编
倪斌医学微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参编
陈盛霞医学寄生虫学实验指导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参编
陈盛霞人体寄生虫学学习指导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参编
医学免疫学实验技术(第
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编者
王佳生物化学检验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参编
马洁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
2015参编
五、支撑保障
学校支持保障措施(包括建设计划、经费投入等)
1.制度保障学校将成立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务处处长、医学院院长、分管
教学副院长、继续教育学院及专业带头人组成的重点专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学校负
责重点专业建设的组织管理;学院负责重点专业建设工作的具体实施,保证专业建设
的质量和进度。
2.师资保障人才是建设教学质量名校的关键,必须培育和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
硬、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学术造诣高的师资队伍。为此,学校和学院将继续采用“不
惜代价、不遗余力、不拘一格”和“访名校、拜名师”方法,引进和培育高端医学检验人
才。注重团队和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建设,为人才的快速成长与发展创造良好的微环境。
3.经费保障学校资助20万元,其中含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10万元。主要用
于师资培训、教材建设、教研教改、2门精品课程完善等。建设期内,继续教育学院
每年配套不低于10万元,主要资助网络资源课程新模式运用探索和已有网络课程的
拓展资源建设。
4.其他资源保障学校和继续教育学院将调动所有可调动的资源,在人力、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