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独特的区位优势,依托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办学特色,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自2005年起,积极与国(境)外高等院校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
截至目前,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与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共35所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交流合作关系。自建校以来,该校积极落实国家教育对外开放政策,累计输送5544名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和实习,凝练了独具特色的“3+1”人才培养模式(3年国境内学习+1年国境外学习),构建了“3+1”复合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形成立足广西,面向东南亚,辐射欧美的对外交流合作格局。
2018年该校开始招收国际学生,开启留学生教育新征程,至今共招收31名留学生来华学习汉语以及中国传统文化。
凝练“3+1”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高质量国际化复合人才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积极服务中国—东盟区域发展需求,竭力构建“3+1”复合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为中国—东盟区域培养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复合应用型专业人才。该校对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创新,构建“3+1”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凝练适合采用“3+1”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科专业群,形成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的嵌入式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在“3+1”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的学科专业群协同发展机制,丰富了专业间的知识架构,拓宽了专业间的连通隧道。
该校通过搭建国内外双向协同育人平台,有力保障了复合应用人才的培养质量。学校通过“3+1”人才模式培养的学生不仅能掌握第二门外语,拓展国际视野,提高国际化学习能力,还能提高就业综合能力,为今后在国外就业或攻读硕士奠定语言和文化基础。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在国际经济与贸易、泰语、越南语、印度尼西亚语等19个专业中实行“3+1”复合应用型国际化人才模式,每年出国(境)学习实习学生300余人。“3+1”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基于“3+1”人才培养模式多年来的改革成果,该校以“服务中国—东盟区域需求,‘3+1’——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为题的项目获得了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赴泰国商会大学学习学生结业合影
搭建国际实习实训平台
提升学生综合实操能力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积极开展多边教育交流活动,多维度营造国际化学术氛围,构建学术科研国际化合作机制。学校于2017年4月举办国际交流与合作周;2018年起开展“海外名师大讲坛”系列讲座共21座次,11月召开“国际视野下TESOL理论与实践研讨会”;2019年举办“中越歌手联欢演唱会”、接待“非洲国家重点媒体研修班代表团”、举办“桂台大学生联谊晚会”;2020年举办第七届桂台高等教育高峰论坛、RECP背景下“外语+法律”复合型人才培养研讨会等大型学术活动,搭建国际、两岸学术交流平台,进一步推动该校学术与科研国际化进程,积极推进层次深、种类多、范围广的教育文化交流。
中越歌手联欢联唱会在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隆重举行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积极拓展跨境校企合作,搭建学生海外实习平台,推动民办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分别在泰国王权集团、印尼丹戎布拉大学孔子学院、泰国中央电视台建立海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搭建了高质量、高水平的海外实习实训平台。通过海外平台的实习实训,出国学生在语言能力和业务技能等方面上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首个海外教育实习基地在泰国王权集团正式挂牌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在印尼丹戎布拉大学孔子学院建立海外教育实习基地
积极传播中国声音
促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
发展留学生教育是传播汉语和中华文化、积极促进我国与东盟国家文化交流、民心相通、扩大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该校秉承文化育人的留学生培养理念,致力于培养留学生知华友华爱华情结,高度重视留学生教育工作,逐年加大留学生教育经费投入,完善留学生管理制度和奖学金制度,加强留学生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建设,加快中国特色国际课程的开发与推广,积极促进汉语和中华文化对外传播。
印尼巴查查兰留学生在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学习汉语
自建校伊始,该校秉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深入贯彻国家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积极开拓与国(境)外高校和企业的交流合作,为服务中国—东盟区域发展培养高质量“3+1”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积极向东盟国家传播中华文化,努力为该校学生创造良好的国际教育环境,多维搭建高水平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为提升广西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水平和助力广西民办高等教育“走出去”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