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专业导论(精选5篇)

关键词:ARM体系;嵌入式方向;实践课程设置

引言:

一、嵌入式方向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与实验教学设置情况

2.嵌入式方向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情况及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嵌入式课程是实操性极强的课程,因此实践教学在嵌入式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既是理论讲解的验证与升华,又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我院嵌入式实验室选用UP-Magic2410/6410嵌入式实验开发平台,该平台是一套满足现代教学软硬件资源开发、编写灵活、启发创新需要的嵌入式学习平台。该平台具有组合和扩展性强的特点,能满足嵌入式基本教学、课程设计、创新实训的要求。

二、嵌入式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我校开设的嵌入式系统实践实验教学内容分三层次,如图1所示。

1.基础层。包括嵌入式导论、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程序设计三门实验。嵌入式软件导论实验开出了认识实验平台、了解嵌入式硬件的使用方法、安装嵌入式Linux开发及操作系统软件、Makefile文件练习、配置嵌入式Linux开发环境、软件调试练习、嵌入式Linux开发流程、驱动移植实验、嵌入式模块实验、Android环境安装、配置、应用等实验项目。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实验开出Linux常用命令文本编辑器的使用、编译与调试、U-Boot的移植、Linux内核移植与编译、Linux根文件系统移植、Android内核移植等实验项目。嵌入式程序设计实验开出了嵌入式Linux程序设计基础、多线程应用程序设计、串行端口程序设计、简单的嵌入式WEB服务器设计、嵌入式数据库应用实验、USB摄像头视频采集实验、安装与建立QT桌面运行环境、Linux内核移植与编译实验、LED驱动及控制实验、GPS通讯实验、温湿度传感器模块实验、综合实验等实验项目。

2.综合层。包括JAVA高级程序设计、嵌入式接口技术、嵌入式高级编程三门实验。JAVA高级程序设计实验开出了安装、熟悉编程环境和开发环境、三种流程控制实现、简单数据类型应用类和对象的设计和使用方法、面向对象的核心特性、接口、内部类和包、设计图形用户界面、Applet与绘图的简单操作等实验项目。嵌入式接口技术实验有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存储器试验、输入输出实验、中断系统实验、并联接口实验、从A/D转换或D/A转换、时钟显示实验及串行通讯实验,微机接口技术综合应用等实验项目。嵌入式高级编程实验开出了Android的开发环境的搭建、创建一个Android项目、独立完成常见控件的添加和属性设置、独立完成小游戏的开发以及开发文档的构建使用、Box2D物理引擎进行游戏开发以及加速、综合开发等实验项目。

三、实践教学探索的体会

1.发挥我校办学特色,体现农业现代化实践教学,采用基于“项目”的教学方法。随着我院物联网温室大棚的投入和使用,我们让学生参与以嵌入式为核心的物联网温室大棚的控制全过程,在基于嵌入式的物联网温室大棚控制智能系统中,指导学生主要研究功能架构及软、硬件系统设计,测试整体系统的性能。重点讲解物联网温室大棚智能控制系统,其中硬件系统设计主要有无线传感器节点设计、数据处理采集系统的设计、ZigBee无线组网的设计等等;软件系统设计主要有软件功能的总体设计思想以及软件功能模块的流程图。这种带学生在物联网温室大棚实地参观讲解控制过程和在上位机上用程序实现的“项目”的教学方法使嵌入式课程的开发与实现过程更加直观和可控。

2.实验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兴趣。嵌入式实践教学是一门软硬兼施的课程,既有软件的设计开发又有硬件底层设计的实现,难度较大,往往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的情绪。这就要求指导教师从嵌入式课程需要和学生的学习实际能力出发,选择适合的实验平台和实验项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成绩及能力也随之提高,更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2013年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提高至100%。

4.我们组织学生参加了电子设计大赛、程序设计大赛等活动,并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与北京市的大学生科研计划项目,学生们在科技竞赛中得到了极大的锤炼,这些经验和积累也充实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学生多次获得北京市及国家的各种竞赛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等。通过参与到各大赛事的活动中,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促进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促进了学生的快速成长,指导教师在此过程中也会积累丰富的大赛经验和技术成果。

四、结语

随着嵌入式技术的高速发展,嵌入式方向课程实践教学地位日趋重要。笔者结合长期的工作经验,提出了“三个层次”的实践课程体系,教学中采取基于项目的实践教学方式,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不但学到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最终达到计算机专业嵌入式方向的教学和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聂晓文,肖,陆庆.嵌入式课程实验体系教学改革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4):78-80.

[2]吴磊.嵌入式教学与实验的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1):103-104,167.

[3]陈佳闻嵌入式实验教学系统开发与应用[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2(3):448450.

[4]文全刚,陈守孔.嵌入式方向课程设置与教学[J].计算机教育,2007,(9):25-27,37.

[5]俞建新.略论嵌入式系统的实验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7):741-745,757.

[6]牛小玲.嵌入式系统实验教学的探讨[J].实验室科学,2006,(4):20-21.

微课是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有力手段,本文探讨了微课的定义,分析了《饮食文化概论》课程微课教学资源建设的具体实践过程,为职业教育微课教学资源建设提供建议。

关键词:

微课;资源建设;教育信息化

一、引言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指出:“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支撑,是教育信息化需要着重加强的薄弱环节”,而微课资源建设正是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有力手段。2015年11月,由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主持,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子库——烹饪工艺与营养传承与创新”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在杭州启动。依托良好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库中《饮食文化概论》子项目成功落户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子项目团队从微课的定义开始,开启了《饮食文化概论》微课教学资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二、微课

三、资源建设的定位

《饮食文化概论》是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微课教学资源建设定位于“辅教辅学”的功能。辅教是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利用微课资源灵活地组织教学,实现教学目标。辅学是指包括在校学生、校外社会学习者在内的具有学习意愿、具备基本学习条件的学习者,都能够通过微课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化、个性化的学习,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满足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从业人员职前、职后的学习需求,提高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餐饮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持。

四、资源建设的原则

作为职业教育国家教学资源库的子项目,按照“辅教辅学”的功能定位,遵循资源库“资源碎片化、课程结构化、设计系统化”的建设原则,通过碎片化的资源,构建结构化的课程和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强化《饮食文化概论》微课资源的应用与共享。

五、资源建设的的具体实践

1.组建项目研究团队,有分工有合作。微课教学资源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是教师个人可以简单完成的,需要团队协作。《饮食文化概论》项目组成员,既有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进行课程设计,又有行业专家技能大师给予指导把关,也有教辅人员负责素材收集,联络推广等工作。团队成员明确分工,通力合作。

2.制定资源细化表,明确建设内容。通过对其他高校《饮食文化概论》课程开设情况的调研,听取行业对该课程建设的意见,项目团队最终将该课程的内容设计为导论、食文化、酒文化和茶文化四大块,并制定出资源细化表,罗列出该课程基本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对课程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进行选择和量化。具体到需要建设哪些资源内容,需要建设多少数量。比如多少个微教案、多少个微课件、多少个微视频、多少个微练习,多少个图片、案例等等。在最初设计时,就尽可能的做到资源碎片化,并将资源碎片化体现到所有素材收集、制作、传输的全过程。

3.依托专业人员,提供技术支持。不可否认,一线教师通过手机、录屏软件等方式也可以制作出微视频,但作为国家教学资源库的子项目,在资源质量上有着更高要求,要制作高质量的微课还须依赖于专业的摄像设备和视频编辑人员。专业人员解决专业问题。这样,教师也能更好的将精力投入到教学设计中,专业人员也能运用技术手段将教师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地现实化,并在微课拍摄方面给予更多的指导,比如拍摄时主讲老师的着装、语速、眼神方向,肢体动作等等,都会影响微视频最终的呈现效果。

5.做好平台维护,及时上传资源。一个好的微课还需要有一个与之配套的微课网络应用平台,以便于向社会大众推广。智慧职教是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建设成果面向全社会共享的指定平台。子项目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做好智慧职教平台维护,在前期要完成课程结构的搭建,课程封面、课程简介、教学团队介绍的制作等工作。对已整理、制作完成的微课教学资源,也要及时上传平台,测试资源在平台上的使用效果,进行反馈和改善。

六、反思与建议

1.资源建设需要遵守技术规范。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资源库项目的建设和应用,规范资源开发行为,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教学研究与资源建设委员会、职业教育数字化学习中心组织专门的课题组,制定了资源库系列技术规范,供资源库建设团队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依循和参考。因此,各子项目团队在资源建设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技术规范,优化资源开发质量,提高资源共享效率,促进资源库项目与其他各级各类资源开发项目的衔接互通,推动优质资源的广泛共建共享。

2.资源建设需要多做交流共享。职业教育“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子库——烹饪工艺与营养传承与创新”教学资源库,共有包括《饮食文化概论》在内的22个子项目。在微课资源建设过程中,各子项目团队之间要多进行沟通交流,尤其资源建设经验较少的子项目团队,应多向已建成示范性课程的子项目团队请教学习,在吸收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入新思路,寻求创新。各子项目团队之间也应互通有无,共享建设资源,既避免人力的重复劳动,也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

七、结语

微课资源建设既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遇到的新挑战,也是职业教育综合素质人才培养面临的新要求。对学生而言,微课教学资源的建设助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移动学习,终生学习的意识与习惯,满足学生职前、职后的学习需要。对教师而言,微课的建设过程不仅是对教学资源的开发,也是教师对课程体系、知识点的再梳理,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的再思考。对高职院校而言,微课资源的建设工作也将引领高校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深化发展。

作者:熊明珠单位: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

[1]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2013,(4):10-12.

[2]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2013,(4):13-14.

[3]王新国,秦智伟,张永强.高校微课资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4,(6):59-61.

[4]毛姣艳.高职教育微课资源建设策略探索[J]职业时空2015,(7):12-13.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网络宽带技术的辅助教学方式愈来愈吸引人们的眼球。如何把丰富的网络资源应用到食品教学中,构建课堂学习与网络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全新食品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成为食品教学工作者讨论的新话题。以网络教学资源在本科食品教学中的应用为切入点,探讨网络教学资源在面向学分制的本科食品教学管理过程中取得的创新成果,并提出进一步完善食品教学环境的对策。

关键词:学分制;网络教学资源;食品;本科教学;应用

【关键词】电信专业物联网技术校企合作教科研

近几年来,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以下简称电信专业)在市场经济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大潮中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的岗位操作工严重饱和,新岗位设置不明朗,招生人数连年滑坡。与此同时,以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为重点的市场调研在全省职业教育界广泛开展,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团队进行了大量的行业企业调研、同类学校走访、专家咨询,进行了多次研讨,抓住无锡物联网发展机遇,确立了在电信专业建设中嵌套物联网技术的新思路,着力打造电信专业升级版。同时,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师资建设、校企合作、基地建设等方面也逐步完善,提高了电信专业适应新形势、新技术的能力,更大程度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专业焕发出新活力,为电信专业的内涵建设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

一、电信类专业嵌套物联网技术的可行性分析――市场给力

物联网的概念早在1999年就被提出,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技术、传感网络(WSN)技术、GPS卫星定位技术、M2M物物数据通信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ofThings”。

二、专业建设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善借外力

专业建设的传统做法是通过市场调查,先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组织教师研讨构建课程体系,然后购买各种实训设备,最后派教师参加培训学习,开发课题,组织教学。这样一种按部就班的专业建设方式看似有条不紊,但实施起来很难完全对接,由于物联网技术的特殊性,目前各厂家的实验实训平台很难与课程体系完全符合,教师参与的各类培训也很难与要构建的课程完全吻合,教师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无从下手。对于一个新的专业方向来讲,首要任务应该是解决开什么课(教什么)和以什么形式上课(怎么教)的问题。职业教育具有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特征,以及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是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探索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的体制机制已成为专业建设的必由之路。结合几年来的专业实践,我们认为:专业建设应以校企合作为平台,要善借外力,借力使力。

我们成立了包括政府、企业、行业、专业专家在内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组织讨论交流,集聚本专业的专家和高技能人才为专业建设把脉领航,按照企业用人标准设置专业学习内容和课程标准,市场有什么,我们开什么;市场缺什么,我们添什么;市场淘汰了,我们就不学。初步形成了学校与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及社会其他组织共同建设本专业的良好局面。

2011年,我校作为成员单位,加入无锡物联网职教集团,以无锡中电科物联网创新研发中心为理事长单位,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和美新微纳传感系统有限公司等8家单位为副理事长单位,此举也为校企合作、专业教师培养等建立了很好的平台。2012年物联网职教集团积极发挥在高职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探索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路径。与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学生定期到企业进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无锡海力士半导体与我校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每年为我校提供6万元的建设基金用于“海力士订单班”的学生奖学金和发展基金;无锡红光微电子公司每年接收我校两批电信专业学生下厂顶岗实习。2012年,我校又和无锡泛太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校企共建了物联网基础实训室、物联网综合实训室、物联网开发实训室,涵盖智能家居、智慧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等物联网领域。双方互派学员,企业提供数据源代码,学校引进技术,开发产品,教学内容贴近市场、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另外,我们积极以亚太经合组织(APEC)实训基地(无锡市公共技能实训基地)为依托,研究校外基地建设的配套问题,研究校内外实训基地的相互补充和相互完善机制,定期组织教师学生去该基地实训,近距离感受物联网技术。

三、专业建设以教科研为突破口――提升内力

教什么、怎么教的大方向问题解决了,如何让各部分内容有题可做、有机组合、有效衔接呢?这就是内涵建设。必须找到专业建设的突破口,只有找到突破口后,专业建设思路才会更加清晰,建设任务才会更加明确,建设过程才会更加快速。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成为他们幸福的生活,使一节节课不至于成为教师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就把教师们引到从事教育科研的幸福道路上来。”教师群体的专业生活方式,决定着专业高度。

第二是自主开发校本教材。传统的实训设备和教学资料已不能满足现行教学要求,我们针对物联网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的不同技术特征和相互之间的联系,结合自主要求,努力开发教学讲义。具体说就是由借鉴无锡泛太的产品转向自主开发实验实训项目产品。在整个开发过程中,先科学分析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确定实验实训平台的功能需求,同时大力参与企业项目,进行剖析转换,孵化生成,使之适合教学需求。在此基础上组织专家和教师确定实验实训项目的功能、实训项目名称、教学组织形式等具体内容。目前已经在智能交通和智能物流两块全面铺开,这种做法也解决了许多长期困扰职教专业发展的问题,如课程体系与实训平台不吻合、教学脱离实际、兼职教师难聘任等问题。

第三是全员参与课题研究。依托名师工作室的支撑,鼓励全体教师通过专项课题研究解决自身发展的“高原”现象,要求每位教师主持或参与至少一项校级课题,2012―2013年度无锡市教师教科研专项课题“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中嵌套物联网技术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2WXJYD6)成功结题,多位教师的论文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这些“接地气”的措施不仅让教师们增强了教科研能力,更主要是拓宽了他们的专业知识面,增强了驾驭本专业知识教学的能力,课堂教学有题可做,得心应手。

四、形成合力,充分激发专业活力

专业建设的过程是辛苦的但也是快乐的。通过两三年来的共同努力,市场―学校―企业―教师―学生五位一体,形成了推动专业发展的强大合力,这种在电信专业教学中嵌套物联网技术的专业教学模式逐渐得到了学校、企业、行业和社会的认可,呈现出教学有实际项目、学习有可行目标、实训有配套基地、就业有对接市场的蒸蒸日上的好势头。本专业也因此激发出新的活力,近两年毕业生就业率连创新高,社会效应不断扩大,招生呈现上坡趋势。在2013无锡市职工技能大赛中,我校青年教师参加物联网智能家居项目,获得一等奖。2013年6月,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成功创建江苏省中职品牌专业,使我们的专业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当前中高职并存的局面下,我们也在研究不同层次类似专业建设之间的衔接和沟通问题,明确了通过合适的内容与方式来进行衔接与沟通,科学定位,合理配置项目资源。今年除了原定计划外,又和无锡城市学院确定举办“3+3”的中高职衔接的现代职教体系试点项目,我校申报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专业代码:590129)也被批准为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新增专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坚信,电信专业建设的道路必定会越走越宽广。■

【参考文献】

[1]熊泰蓉.浅谈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电子专业的教学改革[J].成才之路,2011(15).

[2]李爱涛,孙桂萍,唐艳娜.浅谈校企合作对物联网专业建设的影响[J].价值工程,2012(28):272-274.

[3]周稽裘.现代职业教育要突出强调转型发展[J].江苏教育,2013(44):21-23.

《科学资讯》2012年第19期《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三段式”校企联动人才培养模式》一文指出:“三段式”校企联动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三大阶段、四个步骤来完成。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地方课程资源;基础教育

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其课程设置不符合地方发展的实际需要。笔者于2002年先后两次深入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就这一问题作教育调研。该县位于滇西南山区,有拉祜、哈尼、佤、傣、布朗等20多个少数民族,民族文化浓郁,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地。长期以来,由于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等原因,这个地区的地方课程资源开发活动举步维艰。目前的突出问题,主要有理论薄弱、内容单一、能力匮乏以及政策支持不力等。这些问题既存在于澜沧县,也普遍存在于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因而有加以深入研究的必要。

一、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薄弱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与现代课程观的发展趋势是高度一致的,即倡导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适应地方教育需求的本土化课程体系。但这一精神实质并未被广大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理解和掌握。据抽样调查,云南省澜沧县拉祜族小学教师(这些教师是各乡中小学的优秀教师)中有21.9%的人对这次新课程改革完全不了解,78.1%的人仅知道其中一些改革方向。大多数教师对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方法、途径等问题缺乏清醒的认识,理沦知识更为欠缺。教师课程理论基础的薄弱必然造成他们在开发地方课程资源过程中无所适从。

(二)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单一

陶行知先生说:“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人生需要面包,我们就得过面包的生活,受面包的教育。”澜沧县的实际教育需求是如何使学生掌握因地制宜进行山区建设的知识与技能。针对这些需求,多方位、多渠道地开发地方课程资源,是该地区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而该县中小学使用的教材基本上都是全国统编教材,教材的变动也与全国其他地方保持一致。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约

62.5%的中小学曾尝试性地编制过一些乡土教材,但并不系统,小学主要是编写双语读物,初中则主要是一些生产性知识读物,均处于辅助地位。

(三)地方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匮乏

地方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匮乏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普遍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力度不够。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开发地方课程资源的支持,主要在于经济和政策两个方面。经济方面,由于澜沧县属国家级贫困县,县财政对教育的拨款仅限于能维持学校正常运转,学校根本无剩余资金用于科研工作。以糯福乡为例,2000年人均财政收入506.2元,2001年农民的人均收入为662元,2000年学生人均公用经费仅为9.8元,而且

2002年全乡还有20.8%的危房需要改造和重建,所以尽管财政拨款从1995年的47.5万元增加至2000年的104.3万元,仍不能完全满足需要。政策方面的问题,表现为县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未能真正重视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活动,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尤其缺乏明确具体的开发政策。

第二,教师开发地方课程资源的能力严重不足。据抽样调查,该县只有3.1%的教师有较强的课程资源开发能力,34.4%的教师完全缺乏这方面的能力,62.5%的教师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从未进行过实际开发活动。尽管大部分人都非常希望能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但因为经济、政策、教育体制以及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原因,使得他们没有开发的条件和机会,实际开发能力也就无从谈起了。

第三,社会与家庭的支持度和参与度不足。澜沧县少数民族众多,少数民族小学生占小学生总人数的90.8%,初中生占88.1%。广大的少数民族家庭对子女的要求是能识一点字,只有极少数家长希望子女能上大学。父母一方面希望子女在学校应该学一些适合本地实际需求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又认为课程资源开发与自己无关,是政府和学校的事情。另外,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所进行的开发活动也因为课程体制等原因,时有时无。

(四)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未获得普遍认同

在开发地方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与指导是关键,教师则是实施开发的主体。以往,澜沧县也进行过一些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编制双语教材,在初中设立农村实用技术课程等。但是由于缺乏对地方课程资源的理性认识,不能真正理解其意义与价值,对双语教材的“工具性”、“手段性”开发,其目的仅仅是为了使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明白教师教授的意图;在初中设置的农用技术课程也仅仅停留在浅显的水平,这样的学习还不及学生在实践劳动中的收效大。即使这样作为“工具性”、“手段性”的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也是不系统、不全面的。据统计,澜沧县59.4%的初中与小学进行过这样一些尝试性的开发活动,有37.5%的学校完全没有进行过这样的活动,只有3%的学校进行过较为系统的开发活动,并初具特色。另外,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并未真正重视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活动,各乡的中小学校各自为政,缺乏经验总结与交流。这种组织不力与管理无序的状态,使澜沧县迄今为止没有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地方课程。

根据调查,澜沧县的中小学教师大都能认识到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但他们缺乏实际开发活动,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欠缺,而且他们对地方课程资源的理解也仅局限于开发几门实用课程。同时,他们也未能认识到教师在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五)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缺乏民族地方特色

早在1983年,澜沧县就建立了“贫民农业中学”,并于1987年将其迁入县城,改称为“澜沧县农职业技术学校”,该学校设置了茶叶专业、甘蔗专业、制搪专业和畜牧兽医专业。但由于种种原因,时至今日,澜沧县的职业教育发展依旧十分缓慢。据2002年统计数据来看,职业初中在校学生307人,职业高中在校学生475人,而且职业初中学生至毕业时仅为100人,职业高中毕业班学生则锐减至84人,所开设的专业也仅为信息技术类、医药卫生类、文化艺术与体育类三种。

除了职业中学以外,普通中小学学生对实际需要的农业知识和技术的掌握程度就差强人意了。据统计,有37.5%的学校给学生传授少量的农业知识,有37.5%的学校则完全将农业知识与技术拒斥于课程之外,只有25%的学校传授给学生部分农业知识与农业技术。就澜沧县目前的教育程度看,其教育的重心在于为当地培养各种各样的建设者,像现在这样的学生,在学校内不接受或只学到少许的农业生产知识,毕业后其生产能力甚至不如父辈。我们不否认一般意义的知识性学习对个人发展的作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里的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这些一般意义上的知识,更需要他们了解民族文化知识与实际生存的生活生产知识。

二、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实施策略

(一)政策保障,形成机制

课程资源开发是一项自下而上的活动,开发活动的主体是教育一线的教师。然而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形成了上级发号施令、下级照章办事的依赖心理。究其缘由,教师的这种“惰性”是由国家教育机制、教育政策造成的。要真正调动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积极性,挖掘其内在潜力,惟有给教师赋权,使其从旧有教育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更加理性地从事教育教学活动。

在我国,地方课程资源开发活动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中央政府借助行政力量的干预,以确保制度和组织上的支持。同时也可以借此表明中央政府要把基础教育课程权利部分下放的决心。”在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中,政府的政策支持可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国家教育政策的宏观调控。国家教育政策从根本上制约着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早在1951年,当时的教育部长马叙伦在《关于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的报告》中就指出:“少数民族教育必须是新民主主义内容,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并采取适合于各民族人民发展和进步的民族形式,照顾民族特点。”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在教材编写方面“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的政策”。同时强调“教材改革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这些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必然会促进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活动。

第二,地方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扶持。地方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扶持是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直接动力。以前,澜沧县地方政府也曾进行过一些有益的尝试,如1984年,澜沧县根据当地情况,对城镇经济文化基础好、居住集中的小学,采用国家统编教材;对经济条件差、居住分散的村寨小学,实行四二分段制,执行《农村四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使用云南省教育厅编写的农村四年制小学教材。然而近些年来,随着村小合并,各个初中与小学又开始使用国家统编的教材,以往课程表中的“生产知识”、“生活知识”等科目也消失殆尽。

为了提高澜沧县基础教育的质量,云南省各级地方政府必须积极顺应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潮流,制定有利于开发地方课程资源的各项政策,其中包括课程设置、教师激励、地方课程资源发掘、深入研究拉祜族文化、考核评定、加强同其他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以及教育经费的专项支出等政策。只有如此,才能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地享有专业自主权,使“教师的知识、理解能力、价值观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也才能保障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得以顺利进行。

第三,学校层面的规划。学校是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前沿阵地,也是开发成果验证的主要场所。澜沧县的中小学须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县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的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该县中小学教师多为思茅地区中等师范学校和师范专科学校毕业,教育理论尤其是课程理论水平较差,学校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同时,这项活动尚处于探索阶段,要鼓励教师大胆尝试,敢于开拓创新,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学校要制定长期规划与短期规划,形成一定的考核机制和奖惩制度,从而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另外,要注重开发学生资源,提高家长参与的积极性,真正做到课程资源开发为本地发展服务。

以上三种层次的规划各负其责,互相协调。国家的宏观调控给了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契机;地方政府则从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发,给学校以具体的支持和保障;学校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前哨,肩负开发的具体实施,因而规划也最为具体细致。

(二)资源优化,精益求精

课程资源指的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一切事物,其范围十分广泛。那么,哪些课程资源最有开发与利用价值?如何使各种课程资源的功用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对于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而言,怎样选择和优化课程资源?诸如此类的问题,属于课程资源优化的问题。

以往人们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大多局限于教科书,农村教育更是如此。人们忽视了长期存在的丰富的民间课程资源,其缘由是显性的课程资源霸权存在。拉祜族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生产生活知识资源,对这些资源加以择选,均可作为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以文化资源为例,拉祜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拉祜族文化是世代拉祜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许多方面可以直接作为课程资源加以利用,如文学艺术中的各种教人为善、催人奋进的诗歌、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生活谚浯等;有些则属于隐性的课程资源,需要挖掘其潜在的课程意义,如宗教信仰、习俗文化等,教师要择其善者而用之,不能全盘照搬或全部否定。另外,以往被忽视和闲置的课程资源,如家庭资源、村寨资源、自然资源等,也需要教师加以分析、选择而后用之。

课程资源优化的另一个层面,是针对具体的课程目标选择与利用课程资源,即泰勒所指的“学习经验”。泰勒提出了选择学习经验的五条原则:一是为了达到某一目标,学生必须具有使其有机会实践这个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经验;二是学习经验必须使学会由于实践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而获得满足感;三是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映,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四是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五是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几种结果。

两个层面的课程资源优化是协调一致的,民间课程资源的优化以具体目标为基础,又为之服务;课程实施中课程资源的优化包含前者的成果,同时也对其加以实践的验证。

(三)课程设置,统筹变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课程资源具有多质性,因而对其开发与利用的方向不是单一的,如民间文学艺术作为课程资源,既可用于文学欣赏,也可用于道德教育,还可用于生活经验的传递。目前这种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课程设置割裂了课程资源的整体性,无法使其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澜沧县小学设置的课程有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自然、社会、信息技术、体育、音乐、美术、劳动,达11门之多;初中有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外语、信息技术、体育、音乐、美术、劳动技术,更达14门之多。如此分散的课程设置,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更加大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难度。而且,这些课程中缺乏实用性课程,使学校教育疏远了生活实际,造成了本可以作为课程资源的生产知识成为无用之物。

设置实用性课程,使学校教育与生活需要密切相连,同时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心理认知特点统筹设置综合课程,这是澜沧县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的必经之路。

(四)民族师资,培养提高

教师队伍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效果。澜沧县目前教师队伍的文化素质令人担忧,据2002年统计数据,小学教师中本科毕业生仅为0.044%,专科毕业生为7.21%,高中毕业生为81.08%,高中以下毕业生为11.66%,还有一部分专科毕业生因为乡财政无钱支出而无法成为一线教师。师资队伍学历低,教学质量也令人担忧。

教师队伍的质量问题一直是制约澜沧县教育发展的一大痼疾。以往采取的提高师资水平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加强民族师范院校建设,加大少数民族学生的录取率,以培养更多的民族师资力量补充到各条教育战线上去;另一种办法是对现有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以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然而从实际效果看,这两种做法都不甚理想。第一种做法虽然使民族师范院校在短期内扩大了学生数量,但质量难以保证,真正优秀的学生又不愿回到乡村任教;第二种做法流于形式,参加培训的教师在短暂的热血沸腾后又依然如故了。这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笔者认为,教师队伍质量提高的途径恰恰存在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过程中,这一过程与教师发展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有学者将课程专家对课程的选择视为“编码”过程,将教师的教学视为“解码”过程。而在开发课程资源的活动中,教师将这两个过程有机地统一了起来。教师不断深入地探究学校和社会,扩充知识,拓展思维,研究学生,钻研教法,挖掘和利用多种课程资源,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更促进了教师自身的发展。

(五)交流合作,资源共享

课程资源既有独特性也有共同性,其开发与利用不限于本地区,需要与其他地区交流合作,资源共享。澜沧县应加强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与协作,委派教师外出参观学习或对调任教,认真学习其他地区的经验。例如,吉林省抚松县中实行“一校三制”,在一所学校中并存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种教育体制;浙江省湖州市南浔中学以“选科、选学分制”为核心的农村综合高中办学和课程模式,把升学预备教育与就业预备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重庆市潼南县玉溪镇中学把“绿色证书”课程纳入农村初中课程体系,建立了“文化农技并进”课程模式等等。

少数民族地区地方课程资源开发是一个社会化系统工程,只有在正确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社会、学校、家庭等诸方面群策群力、协调一致、持之以恒,才能真正建立适应地方需求的课程体系。

[1]陶行知教育文选[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112.

[2]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95.

[3]Skibleck.M.School—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M].London,Harper&

THE END
1.河南省教育科研网入选课程申报单位要主动与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联系,按要求将课程统一接入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每学年动态更新教学资源,提供入选后不少于5年的教学服务。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将对接入的国家在线精品课程运行情况进行持续监测。 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联系电话:010-58581929、010-58581287 https://www.ha.edu.cn/newfront/edu_filereading.aspx?id=13229&Index=9
2.河南省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河南省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建设与应用实施方案 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教育局,党委宣传部、发展改革委、国资监管机构,各有关高校、省属有关企业: 现 2024-04-18 平台数据 平台汇聚海量线上学习资源,覆盖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年级的课程内容,围绕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潜能,服务精准教学,实现因材施教,建立中小学智慧教育https://www.hasmartedu.com/
3.河南省职业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专业资源导航 首页 职教资讯 资源中心 课程建设 职业培训 服务大厅 开放平台 公共基础 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 公共管理与服务大类 公安与司法大类 水利大类 19965 课件 36291 视频 58449 图形/图像 123525 其它 238241 总计 河南省职教资源大数据 ? 在线课程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最热 最新 更多 中式烹调http://zzdsj.jyt.henan.gov.cn/
4.鹤峰县在线精品课程上线教育部智慧职教平台恩施新恩施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田华、龙炳洁 通讯员马妍、付献浩)7月9日,由鹤峰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打造的酒店服务实训教程上线教育部智慧职教平台,这是我州首个上线国家教育平台的在线精品课程。 该精品课程主要面向职业学校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的在校学生、星级酒店及旅游民宿从业人员,课程共计72学时,内容由四大项目43个http://www.enshi.cn/2024/0724/1181081.shtml
5.2022年《国家职业教育智慧平台应用推广培训》课程答案九、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典型案例—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 1、ABCD 2、ABC 3、B 十、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典型案例—智慧职教 1、ABCD 2、ABC 3、ABCD 4、ABCD 5、ABCD 十一、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典型案例 https://blog.csdn.net/velor88/article/details/126496900
6.职业教育精品课程有哪些?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名单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名单,共有1160门课程入选,包括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的“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天津市职业大学的“视光核心能力临床实践”、山西经贸职业学院的“职业沟通技能”等课程,开课平台包括智慧职教MOOC学院、爱课程、学银在线等20多家平台。下面就为你带来具体名单详情,告诉你https://m.maigoo.com/news/661371.html
7.线上线下教学衔接方案(15篇)2、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3、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4、河南省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各县(市、区)教体局、市直各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名优教师通过相关平台开展免费在线互动交流答疑,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五)关注师生心理健康。各县(市、区)教体局、市直各学校要密切分析近期疫情防控的新特点,有针对性https://mip.oh100.com/a/202301/6006260.html
8.课程本课程的前序课程为“Java程序设计基础”,后续课程为“Android项目开发实战”。课程2016年入选谷歌大学合作课程,2018年入选广东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22年入选国家智慧职教平台课程; 本课程使用的教材为赖红老师出版的教材“Android应用开发基础”,2020年11月入选职业教育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 https://higher.smartedu.cn/course/62354c759906eace048c3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