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教师更倾向于某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如常见的讲授、练习、测评等,相应的教学评价也比较简单。
而在信息化的应用下,师生在线上平台互动、数字化资源建设、信息化工具应用、教学效果等方面可以积累大量数据,全面多元的数据能够支撑开展科学管理与评价,因此学校也需要创新性的建设与之相匹配的具有科学性、全面性、精准性、及时性的教学评价方案,促进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
2021年2月,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对“十四五”新发展阶段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出整体部署和制度安排,旨在以高质量审核评估推动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体系建设与质量提升。
新一轮审核评估指标
第一类审核评估指标梳理
教育部教育督导局负责人表示,新一轮的审核评估具备了五个突出特点:
一是立德树人导向更加鲜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立德树人指导思想;
二是坚决破除“五唯”顽疾,注重加强办学方向、育人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审核;
三是积极探索分类评价,采取柔性分类方法,提供两类四种“评估套餐”,引导一批高校定位于世界一流,推动一批高校定位于培养学术型人才,促进一批高校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四是大幅减轻评估负担,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实行线上线下评估“一体化”,坚持减轻评估负担,增强评估效能;
五是突出评估结果使用,以上轮评估整改情况作为申请受理门槛条件,同时建立“回头看”随机督导复查机制,根据学校问题贯彻审核评估。
信息化支撑下的应对举措
审核评估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对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保证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中也提及学校要融合信息化手段开展督导评估、教学改革、教师发展等应用,因此在信息技术支撑下可实现以下创新应用。
●针对《方案》提出要完善“学校质量评价、结果反馈、质量改进机制的而建立和运行”,可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借助“教学督导平台”“大数据平台”等应用对学校课堂教学实施进行督查与评价,支撑管理员、督导员针对性的开展随时随地教学督导和教学评价,同时依托平台智能生成的教学督导报告,管理员可全面、清晰地了解课程的教学质量情况,从而更好督促教学改革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督导员应用“青鹿教学督导平台”
开展督导评价与教育决策
●针对《方案》提出要发展“卓越教学,促进信息化融合的课堂教学改革,加强线上教学资源建设,发展一流本科课程的举措与实施成效”等,需要为教学改革与师生发展设计或改造信息技术支持的物理学习空间,也应加强建设基于网络的虚拟学习空间,为师生开展互动交流、协作探究、资源共享、及时反馈、数据分析等活动提供适切的数字化环境,支撑学校师生混合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等教学应用模式的创新设计与实施。
师生应用“青鹿智慧教室系统”
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针对《方案》中把改革教师的评价作为关键,引导广大教师认真践行教书育人的使命,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需求,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充分发挥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关键力量,完善教师发展培训制度、保障制度、激励制度和督导制度,全面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和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提高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建设高等教育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与共同成长
●针对《方案》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学生学习体验、自我发展能力与职业发展能力的具体措施及实施成效”,需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内课外创新学习环境,同时基于信息化系统应用能够实现师生教学过程中无感知的数据采集与分析,如应用线上教学平台的教学活动数据、线下智慧教室互动反馈数据、教学督导评价数据以及信息化系统应用数据等,以过程性、多维度的数据促进师生发展与全面评价。
信息化应用支撑学生课内外学习
平台生成教师/学生档案
推进学校教学质量评价需要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评价工具,以客观真实的教育教学行为数据反馈学校、师生的真实状态,开展基于真实数据的多维度评价。
基于此,学校需要借助新技术支撑下的教学空间,实现人与人、人与设备、人与资源的多维全向互动,并基于环境实时、有序、全面记录与分析师生教学过程数据,生成师生伴随性数据,为开展学生综合评价、教师评价、教育质量评价提供丰富、科学的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