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推广与深入,信息化资源在中小学各科教学中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指出,要“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然而,同任何其他类型课程资源一样,丰富的信息化课程资源能否进入教学领域并显现其潜藏的价值,关键在于利用。积极且有效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工程从建设阶段转入教学应用阶段背景下广大中小学校和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从实用的角度就一个学科教师如何开发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提出一些策略。
一、提高认识,明确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内涵与类型
1.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内涵
课程资源是指可能进入课程活动,直接成为课程活动内容或支持课程活动进行的物质和非物质的一切资源[1]。根据其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的不同,课程资源可以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2]。可见,信息化资源是课程资源的一种类型,它是随着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而发展起来的新型课程资源。具体而言,信息化课程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具有课程价值的各类教学资源[3],这里的“具有课程价值”就是指“能够直接成为课程活动内容或支持课程活动进行”。
2.信息化课程资源的类型
从资源的使用对象和功能看,信息化课程资源可以分为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两种。前者是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备课、课堂演示、编制试题等)服务,实现一定教学功能的各类信息化内容和材料,后者是支持学生的学习活动(课外练习、复习、自主学习等),具有学习利用价值的各类信息化内容和材料。以语文为例,CSC语文电子备课系统属于信息化教学资源,而小学语文生字辅助学习系统属于信息化学习资源。当然两者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例如,教师课堂演示所用的课件也可用于学生课外复习。
按照表现形式的不同,信息化课程资源通常可以分为数字音像教材、多媒体教学软件和学科教学网站三大类。
(1)数字音像教材。数字音像教材是指以CD、VCD、DVD光盘等数字存储介质为载体的录音录像教材,通常表现为课文朗读、课堂实录、教学录像、专家讲座等形式。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朗读1-6年级全12册MP3》、苏教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录像VCD等均属此类资源。该类资源主要为教师备课上课服务。
一类是与课程内容无直接联系但可支持课程活动的,我们称之为工具型教学软件。以语文为例,拼音贝贝等备课辅助软件,汉语大辞典、成语大全等字典词典软件,小学生组词词典、反义词大全等作业辅助软件,汉语分类词汇参考大全、汉字拼音等写作阅读辅助软件,均属此类软件。该类软件主要用来提高课程活动的效率效果以及降低课程活动的难度。
(3)学科教学网站。学科教学网站是指基础教育阶段,具有学校、教师和学科鲜明教育教学特色,以某学科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活动为核心,提供资源、参考、辅导和服务的网站[5][6]。根据对教学活动支持方式的不同,学科教学网站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与学科教学内容无直接联系,却能为学科教学活动提供服务或帮助的网站,我们称之为工具型学科教学网站。另一类是围绕课程内容的各个方面,例如语文课程中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基础知识、考试等,提供资源、参考和辅导的网站,我们称之为内容型学科教学网站。根据内容范围的不同,内容型学科教学网站又有两种。一种是专题型的,即专门提供课程某一方面内容资源、参考和辅导的。另一种是综合型的,即提供两个方面及以上课程内容资源、参考和辅导的。从搜索的结果看,专题型学科教学网站相对比较缺乏,而综合型学科教学网站非常多,是目前学科教学网站的主要部分。
二、重视收集,充分挖掘已有的信息化课程资源
信息化课程资源不会自动进入教学领域,需要人们去寻找、去收集。已有信息化课程资源的收集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利用的起点,教师必须掌握收集的途径与方法,才能充分挖掘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教师收集信息化课程资源的途径主要有两个。
1.利用网络检索
(1)利用搜索引擎。搜索引擎是目前最常用的Web信息检索工具,它是一类在因特网上执行信息检索的特殊网站。可供教师检索资源的搜索引擎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用搜索引擎,例如谷歌、百度;另一种是专门用于检索各类教育教学资源的教育搜索引擎,例如EDUGO教育搜索()、EDUSS中小学教育资源搜索()。
(2)利用专业软件下载网站。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检索多媒体教学软件。专业软件下载网站是指专门提供软件下载的网站,例如华军软件园、天空软件站、电驴资源网站等,它们一般按照主题以层级结构的方式来组织所有资源,其中的学科课程资源通常可以按照“下载分类→教育教学→文科/理科工具”或类似路径浏览查找。
2.平时积累
平时积累是指教师平时要做有心人,善于积累接触到的各种信息化课程资源。平时积累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及时备份。例如拿到教科书配套光盘等数字化音像教材或学校购买的教育软件光盘后,要及时将其副本保存于另一存储介质上。二是勤于记录。平时在阅读报纸杂志、视听讲座、观看节目等过程中,若获知一些有用的信息化资源信息,应及时将其记录下来,以备日后所用。三是善于收藏。平时在网上浏览信息或查找其他资料时,若意外发现对教学有用的资源,一定要将其网址收藏或下载到本地磁盘。
三、学会改创,努力开发新的信息化课程资源
改是指改造、改进,创是指创造、制作。由于受教科书版本、学习者特性、教学风格、环境条件等的限制,现有的资源不能直接使用或满足需要的、现有资源很难查找到的情况是比较多的,因此,改造与创造是有效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所必不可少的。
改造是指根据实际情况,对已有的信息化课程资源进行加工或重新设计,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实际需求和特定的教学情境。改造可能是对多媒体教学素材进行裁剪、格式转换等处理,可能是选用已有成品的一部分变成素材,加入自己制作的新资源中,也可能是将自己的思路与理解,通过增删、替换、调整等融入到已有成品中,使之更完善[8]。创造则是指根据教学需要自行设计并制作原来不存在的信息化课程资源,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信息化课程资源最终能否发挥作用,显现出其应有的价值,还要看其是否得到合理、有效的运用。信息化资源可以用于教学的各个方面,应用的形式也多种多样,需要教师不断地研究、实践和总结。
1.用于备课
寻找素材和查阅参考资料是教师备课过程中的常事,丰富多样的信息化资源可以大大减轻教师备课的负担,提高备课的效率效果。利用信息化资源备课可以按以下过程进行[11]。
(1)钻研教材,形成教学的初步设想。在查找阅读信息化资源之前,教师必须有自己的初步教学思路,这是参考借鉴他人成果的前提。
(3)有效整合,个性设计。在解读、分析他人成果之后,教师应该把他人的先进教学方法、精彩亮点环节、独特教学素材等汲取过来,然后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设想进行有效整合,嵌入自己的设计框架之内,为我所用。
2.用于辅助课堂教学
信息化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主要有两种情况:
(2)用于提供形象化支持,促进理解。对于学习者尤其是低年级的学习者,教学中的很多内容是用文字表达的,比较抽象概括,不易于理解;或者所描述的事物离实际生活太远,缺乏亲身体验。在教授这些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形象化的信息化资源辅助讲解。例如,将成语故事Flash动画引入成语教学中,学生学习起来不但容易,而且有趣,效果又好。
3.用于练习与评价
练习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两项重要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光盘和因特网获取各类复习试题、练习资料和考试竞赛模拟试卷,拓宽作业与命题的取材范围,改变过去习题试题形式单调、内容枯燥的情况,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和兴趣,从而提高练习评价的效果。
4.用于学生课外学习
课程学习光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课外的补充。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多媒体、交互性等特点使得它比其他课程资源更富有吸引力,学生更喜欢使用。
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利用一些与学校课堂学习内容紧密结合的信息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配套学习软件、教师课件、同步讲解与测试等,作为对课本和任课教师的补充或强化,在课外继续学习课堂内容。也可以利用各种专用软件和学科教学网站上的专题资料,作为对学校课堂学习的扩展与延伸,拓宽学习内容的范围,提升综合素养。
5.用于探究式学习
中小学各科课程标准均倡导自主学习的理念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而信息化资源在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支持探究活动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那些较为复杂或需要进行较高认知加工的学习任务,例如,语文课程中的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等,按照WebQuest、MinQuest、Bib6等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探究模式,组织学生开展基于信息化资源的探究式学习。
总之,信息化课程资源在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促进教学方式变革、创设自主探究学习情境等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能够在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小学校和教师应积极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