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显著特征。通过对39个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类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案例分析,初步描绘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阶段性画像。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可以从稳步加快职普融通改革步伐、健全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协同创新推动科教融汇发展、纵深推进学历教育贯通培养、持续完善职业培训体系建设以及全面深化终身教育服务终身学习等方面发力,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落实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横向融通,推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加快建设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本文以贯通培养、职业培训和终身教育为主线,从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筛选出39个关于体系建设的实践案例。通过分析,尝试描绘出现阶段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画像,为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一、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获奖成果概况分析
(一)地域分布
获奖成果实现了东中西部全覆盖。39个获奖成果来自18个省份,东部地区占比55.55%,中部地区占比27.78%,西部地区占比16.67%。这表明,在全国范围内,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已成为职业教育重点且卓有成效的探索环节。从获奖总数看,山东省位列第一,北京、江苏、广东并列第二(图1)。一方面,因为这些省份或地区获奖总数优势明显,是成果高产的基础因素;另一方面,这些省份或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较高,高水平的发展阶段对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完善形成了呼应。从各省体系建设类获奖成果数与本省获奖总数比值情况看,宁夏和新疆占比最高(图1)。在获奖总数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对于职业教育体系的探索占比依然可以脱颖而出,可以看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西部地区职教建设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
(三)完成单位
获奖成果完成单位数量与类型呈现多样化。从完成单位数量上看(表1),分布在1~16个之间,3个完成单位的成果共有9个,占比23.08%,位居第一;5个完成单位的成果共有7个,占比17.95%,位居第二;1个和6个完成单位的成果各有5个,分别占比12.82%,并列第三。由此可见,成果更倾向于选择3或5个单位携手完成。从完成单位类型上看(表2),主要有中职学校、高职专科学校、高职本科学校、普通高校、研究机构、行业企业等,其中,3种类型单位共同完成的成果共有15个,占比38.46%,位居第一;4种类型单位的成果共有8个,占比20.51%,位居第二;2种类型单位的成果共有6个,占比15.38%,位居第三。可以看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更倾向于整合不同领域的资源。从牵头单位的类型上看(表3),高职专科学校承担起大部分体系研究与实践的重任,获奖成果有24个,占比61.54%;其次是中职学校,获奖成果有7个,占比17.95%;位居第三的是普通高校,获奖成果有5个,占比12.82%。
(四)推广应用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实践的探索
(一)学校教育实践经验
1.多类型贯通培养
2.多元化办学主体
3.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4.规范化标准体系
5.系统化质量评价
(二)职业培训实践经验
1.数字化培训资源
2.精准化培训路径
3.高效化培训机制
(三)终身教育实践经验
1.搭建资历框架
建设学习型社会、实现各级各类教育沟通衔接是人民的迫切需求,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制定国家资历框架”,社会各界对资历框架的搭建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广东开放大学采用标准的形式进行研制,首发资历框架地方标准;创建了“对标国际先进标准、开展充分验证”的研制方法,确保资历框架高起点,既接轨国际又符合国情;创建了“学分银行管委会统筹,教育部门提出并归口,标准化部门管理并发布,代表性的研制团队,标准化的研制规范,各方深度参与,协商一致”的研制模式,使资历框架为各方所共同遵守。辽宁开放大学创建学习成果框架,将各级各类学习成果纳入统一界定的类型和等级架构里,对不同层次的学历证书与不同等级的职业证书进行定位和对应,为实现互认、转换奠定基础。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系统构建行业学习成果框架,以认证单元为基础,编制学历继续教育、非学历教育、无定式三类学习成果与认证单元比对表,制作各类学习成果对应关系表,统一兑换规则,建成行业学习成果框架。
2.实现成果转换
学习成果转换是促进终身学习和个人成长的持续动力,有效的转换是推动建立终身教育制度的重要保障。北京市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建立纵横贯通、学分互认、合力育人新模式。纵向从中职到本科共建联合教研制度,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同授课、共考核,打通学生人才成长通道;横向形成积分兑换、学费减免、荣誉学历证书等激励机制;通过课程考核、学分认证,实现学历教育、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的融通与转换。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创新构建了书证融通“3个模块10个节点”的实施路径,“教育厅引导、学分银行督导、学校主体实施、证书方和企业协作”的运行体系,“3个监控端、8个监控环节、1个书证融通管理数据平台”的质量保障机制,在全省层面完成运行验证。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了“教、学、管、服”一体化学分银行运行新机制。围绕区域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制度落地实施,在全国率先开发了集教学、管理和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个性化定制的学分银行平台,形成“教、学、管、服”一体化的区域学分银行运行新机制,促进政企行校深度合作,全国首家实现“互联网+就业”的学分银行平台,成为首家入驻政务大厅开展业务的学分银行。
3.定制化服务终身
三、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思考
(一)稳步加快职普融通改革步伐
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通,对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至关重要,这需要调动社会各方的力量共同推进。一是以国家政策为顶层设计,绘制融通蓝图。国家政策是方向也是基础,是教育发展的蓝图。政府有关部门要通过政策支持、体制机制改革等手段引领职普融通实践。二是以资历框架为融通桥梁,打通融通路径。完善资历框架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转换的路径,根据个体需要,随时可以进行职普教育的变轨,以满足个体发展的实际需求。三是以知识单元为融通载体,打破职普边界。探索建立职普融通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知识融通。
(二)不断健全产教融合体制机制
通过产业与教育的互动与合作,实现知识与实践、学校与企业的有机结合,是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要人才的重要途径。有效实施产教融合要创新产教融合组织形态,不断完善双方合作体制机制。一是积极构建“一体两翼”工作格局。围绕职业教育自立自强,发挥组织优势与制度优势,实施动态管理,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职教发展新格局。二是突出产教融合中产业基础地位。产业发展是产教融合的前提,产教融合需要建立在产业的基础之上,抛开产业谈融合是不现实且无法长久有效实现的。产教融合要依托在产业链发展基础上,与产业发展同频率共振。三是明确产教融合中教育的服务角色。明确教育在产教融合中的服务定位,实现产教融合应以为企业解决问题为前提,向产业集聚的方向聚合教育资源,以产业发展方向为合作方向,更好地实现教育服务产业与经济发展。
(三)协同创新推动科教融汇发展
把科教融汇作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方向和新动能。一是推动各类教育协同创新,实现教育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通过共建共享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工程技术研究平台和科技协同创新平台等,最大程度地发挥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优势,扩大协同效应,加快推进科教融汇。二是完善科研攻关激励政策,提高职业教育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锁定问题导向,瞄准企业“卡脖子”技术难题,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完善各级各类科研攻关激励机制,引导职业院校发挥优势,推进职教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新,破解企业技术发展难题。三是数字赋能职业教育,增加教育教学科技元素。我国数字经济不断发展,智能化、信息化在工作场域的广泛应用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新的素质要求,职业教育需对人才市场要求做出积极回应,通过数字赋能,增强技术技能人才数字化能力,在人才培养上推进科教融汇。
(四)纵深推进学历教育贯通培养
(五)持续完善职业培训体系建设
职业培训是职业院校践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职责的重要立足点之一。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功能,要持续完善职业培训体系建设。一是从专业大类出发,一体化架构职业培训顶层设计。面对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链与教育链对接的支点在于专业群。岗位能力要求从单一走向多元,服务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已无法通过单一专业培养或培训实现。正因如此,职业培训需要以专业大类为起点,架构专业大类中的培训设计,以满足市场需求。二是以资源设计为切入点,实现职业培训过程、内容定制化。在日新月异的产业升级中,技术迭代日趋频繁,趋同化的职业培训已无法满足产业错综复杂的岗位要求以及类型多样的角色需要,产业发展需要多元化的职业培训。针对定制化培训需求,职业院校可从培训资源切入,实施项目化培训服务。三是以市场需求和检验为终点,推动职业培训质量评价精准化。培训质量评价需要考虑培训目标的实现程度、培训内容的有效性、培训师资的水平等方面因素。要通过实施全要素评价,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六)全面深化终身教育服务终身学习
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行业企业、院校、教育机构以及个人共同参与,形成合力,以实现全面深化终身教育的目标。推动终身教育服务终身学习需要各主体同频共振。一是充分发挥行业先导优势,完善行业学习成果框架构建。学习成果框架构建需要尽而全,要充分发挥行业的中位优势,针对产业链发展脉络和行业与产业平行对应的关系特点,统筹协调下位的专业学习成果,启承衔接上位的区域框架,形成学习成果框架同频共振的良性机制。二是持续挖掘专业发展优势,推进专业对接标准统一。标准统一是资历框架有效运行的底线,专业作为行业下位单元,涵盖课程、实训等学习成果形成的直接元素,从而使统一的学习成果认定标准更具有可操作性。三是推动学分银行有效运行,保障终身教育服务终身学习。有效的资历框架需要各项成果间顺畅的兑换来支撑运行,学分银行作为媒介可从内外两个维度实体化有效运行。内部建立标准兑换仲裁机构,可由各行业指导委员会或协会组成,以解决在已有资历框架下未能顺利兑换或没有完全对应的兑换渠道的问题;外部建立第三方监管机构,以保证学分银行运行的质量和有效性。
引用本文请标注:王扬南,邢菲.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实践与发展思考——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体系建设”主题获奖成果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25):25-33.
社湾校区地址:广西柳州市鱼峰区社湾路28号官塘校区地址:广西柳州市鱼峰区官塘大道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