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解析-教育文档
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解析
一、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简述
(一)背景简介
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始办于2010年,第一届主要
参赛对象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大赛名称为“全国中等职业
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自2012年起,将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纳
入大赛参赛范围,大赛更名为“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
赛”。此项赛事由教育部主办,教育部职成司、教师司、信推办、
工信部人教司和承办省教育厅共同组织实施,是考核教师信息化
教学水平的国家级赛事,致力于“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促进信息技术在
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1]。
(二)赛项设置
6年来,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从参赛院校级别到分
赛项设置都发生了较大变化。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
学大赛中只包括多媒体教学软件和信息化教学设计两个分赛项;
2011年,增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化教学分赛项;2012年,将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纳入参赛对象;2013年,中职组比赛取消计
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化教学分赛项,增设信息化实训教学分赛项;
2014年,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赛事都取消了多媒体教学软件分
赛项,增设信息化课堂教学分赛项,同时参赛选手由个人参赛拓
展到团队参赛;2015年,高职组取消网络课程分赛项,增设信
息化实训教学分赛项。至此,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中职
组和高职组均设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实训教学、信息化课堂
教学3个分赛。见表1。
二、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的举办成效
(一)引领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改革
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是目前在信息化教学领域唯
一由教育部主办的全国性赛事,大赛的权威性以及影响力不言而
喻。仅2015年,就有来自全国3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
建设兵团、计划单列市和解放军的989件作品,2277名教师参
加了全国总决赛。由于进入全国总决赛有严格的名额限制,竞争
激烈,所以参加国赛的选手基本都是经过校赛、市赛、省赛层层
推荐、选拔才获得国赛参赛资格的。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约有5
万~6万教师直接参与该项赛事,大赛开办6年来,累计教师参
与人数达30万人次。
从2011年起,在大赛官网上专门设获奖作品视频展示专栏,
供教师观摩、学习。这些优秀获奖作品的教学理念、信息技术开
发、教学组织实施、教学成效、特色等在信息化教学改革过程中
具有一定引领作用,为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
的应用与普及起到了良好示范作用。
(二)提升参赛教师个人信息化教学能力
校、市、省、国家4级选拔的竞争机制有力激发了教师学习、
应用信息化的意识,由“被动茫然”走向“主动认知”。此外,
从2011年起,大赛组委会在国赛期间增设了专家报告。省、市、
校等各级组织单位在选手备赛期间,围绕大赛开展的各类专项培
训,从教学顶层设计、教学组织实施、信息技术手段、教学仪态
仪表等多方面提升了参赛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的执教能力。据大
赛发展报告统计显示,平均每位参赛教师在备赛期间参加的各类
大赛对教师信息化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和深远影响远不止
赛前、赛中,更体现在赛后。据调查显示,赛后90%的教师能继
续推广、应用大赛作品和成果、坚持开展信息化教学,78%的参
赛教师能通过经验介绍、讲授公开课、组建信息化教学团各队等
方面发挥带头作用[3]。另外,参赛教师在参与信息化教育教学
课题研究、论文撰写、技术应用、资源开发等方面的主动性更强
了,绝大部分参赛教师成长为学校信息化教学方面的领军人物和
骨干力量,个别教师成长为该领域的专家。
三、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的发展趋势
(一)从重技术走向重应用
第一届大赛就设立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分赛项自2014年起被
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信息化课堂教学分赛项;高职组也在2015
年取消了网络课程分赛项的评选,增设了与中职组相同的分赛
项――信息化实训教学。从中不难看出,在大赛的开办前期,更
重视技术开发,强调信息技术和手段的先进性。而这几年的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