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56年,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兵工院校之一。建校以来,学校秉持“为党育人、执着前行”的包职精神,坚持立足地方、深耕职教、服务兵工,紧贴地方经济发展特点和产业结构特色,不断探索深化基于军民融合、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系统化、特色化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鲜明的工匠型人才培养特色,为兵工行业及地方输送大批传承兵工红色基因、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涌现出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北疆工匠”等一大批新时代工匠,被誉为“草原上的工匠摇篮”。
学院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专业设置紧密对接现代制造业、现代能源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并积极向新型材料产业、现代信息技术产业拓展,着力形成以装备制造类专业为传统优势,能源动力与材料、电子信息、财经商贸、文化旅游类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目前共设有11个系部,41个招生专业,覆盖12个专业大类。
包职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和学院兵工渊源的特色优势,聚焦师生两个主体,着眼德技两个维度,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核心,以“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为基本原则,以“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为重点,加强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建设,改革课程、文化、实践三大载体,形成了校企“六共同”的“1+N”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近五年,学校科研从薄弱的基础实现跨越式发展,年度科研经费突破500万元。立项各级各类项目380项,其中立项厅级及以上科研项目数232项,到账总经费2011.06万元。开展技术服务72项,技术服务与培训年均到账经费513.64万元。自治区产学研创新平台1个,科研实力在自治区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
学校紧扣国家发展战略,加快国际化办学步伐,充分利用区域与自身优势,深化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在学生交换、课程合作、科研合作、短期研修等领域与境外合作院校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合作,为内蒙古乃至中国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随学院前身包头机械工业学校始建于1956年。历经几代人建设,已逐步形成了以机械制造、金属材料、交通运输、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为重点,同时兼顾经济管理、医学护理、幼儿教育、运动管理等新建学科建设需要,形成文理兼顾重点突出的馆藏文献体系。馆藏现有纸质文献64.28万册,电子图书35万册以及万方学术期刊数据库、超星期刊以及部分试用数据库。
作为学院校园文化的主要阵地,图书馆紧紧围绕着学院办学理念,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为学院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教育、教学、科研文献信息资源保障,同时通过“一键通阅”积极服务于社会群众。
学校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强化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施“文化育人战略”,在国内率先大力倡导和实施文化引领技能人才培养,大力开展文化育人课程建设,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及高雅文化育人活动,受到学生喜爱。
立足学院办学定位,突出学院办学特色。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简称大赛)是教育部牵头、联合国家部委和事业组织举办的一项公益性、国际性职业院校综合技能竞赛,是我国职业教育一项重大制度设计和创新,是举办历史最久、联合主办部委最全、赛项数量最多的世界性综合技能赛事。大赛始终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理念,自2008年以来已连续举办16届,办赛规模和影响力持续提升,大赛成果不断转化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和教学内容,有效推进了校企合作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在引领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质量就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中外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广大职教师生展示风采、追梦圆梦的重要舞台和中国职业教育的靓丽品牌。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职业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作用提出了新要求,强国建设赋予了职业教育新的时代使命。为强化大赛综合育人功能,提升赛事实施科学水平,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品牌,经大赛组委会研究,决定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升级为“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化大赛体制机制,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培养具备综合技能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教育部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以“技炫青春能创未来”为主题,秉持“精彩、公平、专业、开放”的办赛理念,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努力将大赛办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技能大赛,展示我国职业教育成就和水平,搭建世界职业教育互学互鉴、友好交流平台,推动培养更多适应新技术变革和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