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问诊、义诊、线上购药等服务,满足了人们“不能出门、但要看病”的需求。
不少市民有过线上问诊的经历。
明码标价的在线咨询服务,不少市民表示“‘知识付费’等同于互相保护”。
“张大姐,看了您的资料,基本上可以排除乳腺癌。”9月5日晚7点多,居住在济南市市中区的张女士收到北京某医院肿瘤科李医生的线上问诊回复。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人们对线上问诊接受度越来越高。加上近几年历经疫情的考验,在线诊疗以其便捷、高效的就诊体验,被不同年龄层人群接受。同时,不少用户也在心里画上了问号——线上问诊,靠谱吗?
线上问诊实现了医疗资源均衡发展;问诊平台鱼龙混杂,一不小心就踩坑……不少市民通过12345热线发声。
现状网上问诊鱼龙混杂
“我们不用再奔波,也能得到专业解答。”张女士说,省心省力省时,线上问诊很方便。
与张女士的线上就医体验不同,市民王鑫前几日因孩子腺样体肥大,线上问诊。“刚才,那个专家的助理给我回电,说是中药费用3000多元。”王鑫表示,“病史也没问,就看了下孩子的舌苔,还是晚上视频看的。”他觉得可信度不高。
记者走访发现,不少市民或多或少都有过线上问诊的经历,就诊体验各有不同。
8月中旬,王明宇因皮肤瘙痒等症状线上问诊。“第一次,没有熟悉的平台,医生只跟我沟通了几句,就开了一大堆药,花费较高但没效果。”王明宇介绍,“更换线上平台后,找到了有详细简介的医生。问诊时,先让我上传以往的检查报告单,询问个人情绪、饮食习惯、睡眠
医生张远飞表示,“互联网+医疗”平台推出的在线问诊、义诊、线上购药等服务,缓解了部分地区实体医疗机构医疗资源不足的压力,又及时满足了人们“不能出门、但要看病”的需求。在此过程中,找准大夫非常关键,否则容易踩坑。
“线上问诊是一项非常值得提倡的新生事物,但鱼龙混杂现象较为严重。”张远飞介绍,权威的互联网医院,具备严格的医师准入机制,医生不仅要具有医师证、实体医院执业资格证,以及独立临床经验,还需要取得互联网医院执业资质。
市场源于信任的“知识付费”
线上问诊的市场情况如何?
记者看到不少用户留言:200元,足不出户就能接受专家诊疗,很划算!想预付200元,等到需要时直接问诊,担心后期会涨价;不是收费不收费的问题,是对医生和患者行为予以规范和保护的问题……
“患者对该医生‘知识付费’的认可,是建立在日常信任的基础上。”某三甲公立医院的李云峰大夫回忆,前几天,有位患者拿着一张线上问诊的中药方复诊。“一开就是三个月的药,患者的西药还没停。后来效果不好,线上医生又继续给开了两个月的药。每服药方都是几味,甚至几十味药。这位医生是否做到了辨证论治,我很质疑。”
线上问诊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早在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中西部地区、农村贫困地区、偏远边疆地区要因地制宜,积极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引入优质医疗资源,提高医疗健康服务的可及性。
对此,某线上品牌健康运营官张源林表示,中西部及农村患者不出家门,通过线上问诊就能看上北上广等大城市医院的专家。但是,线上问诊的误诊现象时有发生且维权困难,让很多患者感到“心里不踏实”。
律师张军龙介绍,患者到医院就医,医患双方即形成法律意义上的合同关系。但用户在互联网医疗客户端上获得的处方却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一旦出现误诊或用药问题,患者将陷入维权困境,很难找到责任主体。
对此,一位医生受访者说,在医院内的诊疗活动,如果出现医疗纠纷,医院通常不会让医生独自面对,而是出面协调解决。而在线问诊中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则有可能出现医生“裸奔”的现象。
采访中,不少业内受访者认为,“互联网医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文/图本报记者孙慧娟)
第二视角
线上医生考核奖励
机制亟需“上线”
部分医生对线上诊疗积极性不高,或者将互联网医院的工作当成“副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