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置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需有详实的专业设置可行性报告。拟设置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需与学校办学特色相契合,所依托专业应是省级及以上重点(特色)专业。
(二)设置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须有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所必需的教师队伍。
1.全校师生比不低于1:18;所依托专业专任教师与该专业全日制在校生人数之比不低于1:20,高级职称专任教师比例不低于30%,具有研究生学位专任教师比例不低于50%,具有博士研究生学位专任教师比例不低于15%。
2.本专业的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比不低于50%。行业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占一定比例并有实质性专业教学任务,其所承担的专业课教学任务授课课时一般不少于专业课总课时的20%。
3.有省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等认定的高水平教师教学(科研)创新团队,或省级及以上教学名师、高层次人才担任专业带头人,或专业教师获省级及以上教学领域有关奖励两项以上。
(三)设置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需有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培养方案应校企共同制订,需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突出知识与技能的高层次,使毕业生能够从事科技成果、实验成果转化,生产加工中高端产品、提供中高端服务,能够解决较复杂问题和进行较复杂操作。
2.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不低于50%,实验实训项目(任务)开出率达到100%。
(四)设置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需具备开办专业所必需的合作企业、经费、校舍、仪器设备、实习实训场所等办学条件。
2.有稳定的、可持续使用的专业建设经费并逐年增长。专业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原则上不低于1万元。
3.有稳定的、数量够用的实训基地,满足师生实习实训(培训)需求。
(五)设置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需在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上有较好的工作基础
1.有省级及以上技术研发推广平台(工程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或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实验实训基地等)。
2.能够面向区域、行业企业开展科研、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项目,并产生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专业面向行业企业和社会开展职业培训人次每年不少于本专业在校生人数的2倍。
(六)设置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需有较高的培养质量基础和良好的社会声誉
1.所依托专业招生计划完成率一般不低于90%,新生报到率一般不低于85%。
2.所依托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本省域内高校平均水平。
二、计算机应用工程技术专业办学现状与条件对照达标情况
序号
设置条件
设置条件要求
专业办学现状
是否达标
1
办学定位
1.教育方针和根本任务的落实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村人、德技并修”融合到教育教学全过程
已经达标
2.遵循的法律法规
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及有关法律法规
3.明确办学方向,依据职业教育的定位、属性和特色
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坚定职业教育定位、属性和特色,培养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2
治理水平
1.学校建立以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
学校内部组织机构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完善,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办学
2.学校领导必须符合国家高等学校领导任职条件要求
3
可行性报告
1.对行业企业的调研分析
已完成对行业企业的调研分析与论证,形成调研报告
2.对自身办学基础和专业特色的分析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于2017年设置与招生,高职大专办学5年,在校生规模1056人,升本办学条件已经具备。校企合作,双元育人,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及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等形成了较强的专业特色。
3.对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论证
4.所依托专业应是省级及以上重点(特色)专业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已经培育5年,形成了较强的专业特色,正在申报湖北省重点(特色)专业
4
师资队伍
1.全校师生比不低于1:18
全校师生比1:33
未达标
2.本专业专任教师与该专业全日制在校生人数之比不低于1:20
专任教师师生比1:28
3.高级职称专任教师比例不低于30%
高级职称专任教师比例8.5%
4.具有研究生学位专任教师比例不低于50%
研究生学位专任教师比例6%
5.具有博士研究生学位专任教师比例不低于15%
具有博士研究生学位专任教师比例0.00%
6.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比不低于50%
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比53.16%
7.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占一定比例,承担的专业课教学任务授课课时一般不少于专业课总课时的20%
行业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占一定比例29.11%,承担专业课教学任务授课课时占专业课总课时的21.09%
8.有省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等认定的高水平教师教学(科研)创新团队,或省级及以上教学名师、高层次人才担任专业带头人,或专业教师获省级及以上教学领域有关奖励两项以上
1.高水平教师教学(科研)创新团队为0
2.省级及以上教学名师、高层次人才担任专业带头人为0
3.专业教师获省级及以上教学领域有关奖励为0
4.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职业技能大赛获省级及以上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
5
人才培养
1.培养方案应校企共同制订,需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突出知识与技能的高层次
遵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国家工程教育认证的总体要求,围绕湖北51020现代产业集群和荆州4611现代产业体系,锚定计算机应用工程服务信息产业、数字经济、智能化、智慧化的专业建设发展目标,校企共同研讨完成计算机应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
2.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不低于50%,实验实训项目(任务)开出率达到100%
6
基础设置
1.校园面积不低于800亩,生均不低于60平米
新校区土地1000亩,生均83.25平米
2.建筑面积不低于25万方,生均校舍不低于30平,生均教学科研行政用房不低于30平(艺术类)、15平(文科类)、20平(综合类)
总建筑面积23万方。生均校舍231657平方米÷8000人=28.96平方米/生。生均教学科研行政用房119100平方米÷8000人=14.59平方米/生。生均宿舍112300平方米÷8000人=14.04平方米/生
3.仪器设备值生均不低于8000元(艺术类)、7000元(文科类)、1万元(综合类)
仪器设备总值9447万元,专业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18万元
4.图书,生均不低于100册(可含电子图书)
图书(含电子)21.8万册
5.满足需要的实训实习场所
实习实训场所52个,满足需要的实训实习场所
7
科研与社会服务
1.近5年累计厅级及以上立项不少于20项
近5年累计厅级及以上立项5项
2.近5年横向技术服务与培训年均到账1000万以上
近5年现代文化服务、培训费与政府购买服务到账经费:2440万元
3.近5年年均非学历培训人次数不低于全日制在校生2倍
近5年年均非学历培训人次数7660人
8
办学经费
9
质量基础和社会声誉
1.所依托专业招生计划完成率一般不低于98%,新生报到率一般不低于95%
所依托专业招生计划完成率一般不低于98%,新生报到率一般不低于95%
2.所依托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本省域内高校平均水平
近两年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高校平均水平
三、建设培育方案
(一)师资建设
1.基本情况: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于2017年申报成功并开始招生,现有在校生规模1056人,专业教师30人,其中专职教师12人,企业兼职教师18人;硕士学历学位2人,本科28人,讲师3人,楚天技能名师1人。
2.诊改措施:高层次专业教师不足,应加大引进力度,通过在职称评定、福利薪酬、科研项目方面加大力度,以达到高层次人才引进来,留得住,干得久;专业带头人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把行业、企业、地区知名的专家、学者、技术技能高手通过双聘和柔性引进为专业带头人;高水平教师团队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组建专业教师团队,对标高水平教师团队指标培育建设;学历、职称、专业结构方面进行优化和培育选择,通过培养和引进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高水平教师团队。
(二)技术研发推广平台
(三)校企合作
深入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双元育人”办学模式,加大与武汉誉天互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新华三大数据技术有限公司、武汉网盒科技有限公司、湖北万声通讯有限公司、湖北国菱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海尔物联网智能家电有限公司、美的楼宇科技有限公司、中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大中型企业的深度合作。培育建设产教融合基地20个、师资培训基地10个、实践教学基地30个、创新创业孵化基地5个和毕业生就业基地50个。着力探索推进“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双主体、双导师、双身份”的教学模式,推广实施“双向三进”和“企业课堂”校企合作模式,着力推进“教师进企业、进工厂、进车间”和“企业导师进学校、进课堂、进班级”联动互动教学特色试点。按照“三全一主体”(校企合作全过程、工学结合全方位、工学交替全普及,学徒培养为主体)思路,创新多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共同设置专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专业课程、共同建设教学团队、共同管理学生、共同实施双向考评的“六共”人才培养机制。
(四)社会服务
(五)招生就业
每年专业招生计划不低于100人,计划招生完成率不低于98%,新生报到率不低于95%。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98%,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不低于85%。
(六)办学条件
四、建设培育职教本科专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2.师资队伍,提质培优。着力培养专业(群)带头人6人,骨干教师18名,新引进硕士及以上学历专业教师6人;打通专业教师专业技术职称晋升通道,务必在职称结构有显著改善;聘请行业企业兼职技术专家30名;加快培育建设高水平教师教学(科研)创新团队,达到省级标准条件要求;力争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专业技术人才5名。
3.双师教师,培养引进。加大校内专业教师的培养培育力度,鼓励专业教师下企业项岗锻炼每年36天(五年达到6个月);加大企业技术能手和技术专家的聘用力度,聘用企业导师30名;培训提能力,项目拉动建团队,重塑管理机制。
4.政校行企,深度融合。培育完善产教融合基地20个、产业学院2个、企业学院2个、“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班10个、实习就业基地50个、校企合作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和“技术研发中心”1个。着力培育建设省级项目1个。
4.建设资金,有力保障。按照职业教育本科培育要求,加大完成学校硬件条件和实训条件的建设。确保职业本科专业培育建设资金和政策保障,高标准完成技术研发推广平台。
6.办学定位,重塑提高。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应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需求导向、服务发展,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主动服务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适应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职业本科专业重点瞄准高端性、复合性、创新性三个维度。
7.课程体系,培育重建。专业培养的落脚点是课程,课程质量是决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基于职业本科学校办学实际,全程把握好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各个环节。强化校企共同开发课程,企业技术专家高度参与,校企业技术人共同研讨,课程标准有效对接岗位标准,课程体系有效融入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等现代化技术,培养高端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