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本科生院院长吴丹,以《数智赋能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武汉大学数智人才培养改革》为题作报告。她从推动全栈式的数智教育变革、构建全覆盖的数智教育体系、开展全方位的数智教育转型和建设全场景的数智教育空间四个方面对武汉大学数智人才培养进行了全面介绍。最后提出以数智启迪计划为契机,打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局面,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大格局,引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全路径。
吴丹
浙江大学信息技术中心总工程师,智云实验室副主任张紫徽,以《数智赋能教育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为题作报告。他从“学在浙大”建设回顾、数智赋能教育创新探索和“学在浙大3.0”及展望三个方面开展报告。并就“学在浙大”、“智云课堂”、“教在浙大”、“智慧教室”等进行详细介绍。最后提出“无边界大学”的思考和展望。
张紫徽
毛继生
中国矿业大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处长孙彦景,以《业务与组织双轮驱动的高校数字治理路径与实践》为题作报告。他提出数字之力是新质生产力,能为传统业务赋予新动能。数治之路是系统性工程,必须践行“方法重于技术、组织制度创新重于技术创新的路径”。数治之基在于平台化、流程化、协同化的“三化”能力建设。最后提出以业务和组织数字化推动高质量发展。
孙彦景
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中心主任锁志海,以《西安交通大学数字化转型的探索与思考》为题作报告。他提出,教育数字化作为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发展的新赛道,并就西安交通大学数字化校园基本概括进行了详细介绍,展示了西安交通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成效。
锁志海
周礼
姜开达
浙江工商大学校办副主任、数字化办公室主任徐斌,以《人工智能赋能师生便捷服务的探索与实践》为题作报告。他从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和数字需求角度介绍了智慧校园建设背景与目标。紧接着以“商大百事通”为例详细介绍了该校人工智能赋能师生便捷服务实践并进行了部分效果和亮点展示。最后提出“人工智能构建更智能、更人性化的校园服务”的目标,并提出“以科技之力,共同推动智慧校园建设迈向崭新高度,开创数智教育新纪元”美好愿景。
徐斌
方洁
平行会议(二)
教学科研与智能应用
本场平行会议由武汉纺织大学教务处处长王济平,以及杭州师范大学党委学工部副部长、学生处副处长曹永勇共同主持。
王济平、曹永勇
蒋伟
叶飞
郎海涛
正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总监张红强,以《数智赋能科研管理与服务的探索与实践》为题作报告,深入介绍正方软件科研管理与服务平台。平台以主动服务为理念,以项目、经费、成果、团队一体化管理为目标,以绩效考核为导向,优化再造科研业务流程,实现与财务、人事等业务系统数据共享,将信息数据化、业务流程化、工作系统化,为科研人员、单位提供服务,为领导提供决策支持。全流程支持科研项目和成果的转化推广,有力提升了学校的科研实力和影响力。
张红强
曹磊
朱凤春
胡克满
浙江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潘贤林,以《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智慧思政体系探索》为题作报告。报告深入探讨如何借助信息技术,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智慧思政体系,以更好地回应学生成长需求。面临学生工作的诸多困境,智慧思政体系需深入思考如何走近学生、满足其需求、有效引导并验证效果。浙江大学通过入学、毕业、转专业……“一件事”场景无缝切换场景、主动资助、学业预警和安全预警等实践探索,提升了思政工作的效率和精准度,也更好地服务了学生成长。
潘贤林
王兴
平行会议(三)
智慧校园与数字化治理
何亚辉、邵加
夏正伟
张永波
正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总监吴名全,以《数智赋能学工一体化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为题作报告。正方软件以校园AI“正方通”为辅助支撑,一体化平台的方式进行设计,梳理学生从入学前到毕业后的全业务,包括招生服务、迎新服务、学生工作管理与服务、就业服务、离校服务、校友服务,做到学生工作一体化、全流程、一站式便捷服务,具有智能化统招数据处理、迎新流程设计、可视化新生大数据、便捷学生资助、评奖评优等特色功能。
吴名全
方伟杰
陈健
浙江工业大学办公室副主任兼信息化办公室主任陈云峰,以《深挖校企合作新动能共建数字教育新引擎——“智慧工大”合作伙伴联盟模式探索与实践》为题作报告。他指出,面对高校数字化建设的经费不足、迭代滞后、企业壁垒矛盾,学校探索出“合作伙伴联盟机制”。通过成立校企合作伙伴联盟,建立准入机制、值年机制,联合正方软件、中国移动等合作伙伴,发挥各自优势、互联互通,共建数字教育新引擎。未来,学校将继续引入优质的行业龙头企业、深入合作,与企业联盟共建共享经验、技术、资源。
陈云峰
严侃
徐建鹏
专题工作坊
1专题研讨+6调研活动
西南大学教务处,长江师范学院教务处副处长(挂职)徐宏凯,以《高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意蕴、要素透视和实践逻辑——以西南大学、长江师范学院为例》为题作了深度报告。
他分析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特别提到了“知识图谱”的概念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强调了其在教学资源内容重构和形态重塑上的作用。详细介绍了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要素,如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设计、智慧教室的建设、教学管理系统的迭代,以及数字技术赋能的新教学模式等。最后,报告指出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的单项赋能,而是基于数字技术和教学场景深度融合的教育生态结构性重塑,需要政策支持、技术应用、人才培养和机制创新等多方面的协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