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以个性化评价推进生命化德育在“教育生命化”的特色推进中,如何让学生的个性得到绽放,如何让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更加持久,需要我们不断地调整、跟进对学生的评价视角,并持之以恒。在各个学科各个领域,我们全方位地推进“个性学生”评比,如,“轮滑高手”、“舞之精灵”、“国球小将”、“未来的比尔盖茨”、“新一代的齐白石”、“小飞鱼”……个性化的评比活动为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无限的可能,使不同层面的学生在他们擅长的领域中获得充分的认可。作为“个性学生”特长评比的延伸与补充,我们还通过实景拍摄、事迹展评等方式,创新开展“感动向阳”好少年评比,该评比强化的是学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生命成长,这些面向国际、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生命成长中最基本的素质,将成为学生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将激活更多的学生走向更多的成功。
三、以生为本打造校园文化学校在努力实现学校硬件设施现代化的同时,同步重点推进了校园文化体系的设计建设,打造百年校园、阳光校园、生态校园、国际校园,通过系列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知校、爱校、荣校,努力成为具有生命情怀与个性发展的向阳人。(一)以史润校,激励后学2014年,高标准、现代化的新向阳小学在张元济先生捐赠的教育宝地拔地而起,涅槃新生,百年向阳翻开了崭新的历史篇章。先贤砥砺、薪火相传,是百年向阳丰富的文化财富。搬迁新校址后,对积极兴学扶教、造福桑梓的家乡先贤们的缅怀与弘扬,赋予校园教育深度,是我们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思考方向。新向阳的北校门临翰林广场处,我们设立了“百年向阳”浮雕校名墙,直观展示了自1908年至今的校名沿革,直观呈现学校悠久、厚重的历史印记。
学校将六幢主体教学楼分别冠名为:尚公楼、启智楼、懿行楼、筠心楼、蔚文楼、潮源楼。楼名灵感源于兴学扶教、造福桑梓的教育先贤与杰出校友,一位位与向阳教育发展有着历史交集的海盐文化先贤,一段段关于家乡教育的佳话趣事,浓缩于楼名牌的方寸之间,时刻激励向阳学子们以先贤为榜样,“向学、求真、阳光、卓越”,健康成长。
2.开放式的主题学习区教学大楼活动区域的童话世界阅读区、开放式电子阅读区,设计精心、富有童趣。郦亭书院(向阳图书馆)每日为孩子们开放。
3.“生命成长”展示区在“教育生命化”推进中,我们充分考虑学生的生命成长历程,让学生有更广阔的展示空间。新向阳北门厅的钢琴展示区,给了特长学生一个精美展示的舞台;“让学校的每面墙会说话”,让每个孩子都能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学校北门厅处,我们设置了学生主题作品展示区;我们在教室前后均铺设色彩温馨的软木墙,让学生个性化布置教室墙面,让学生有充分的展示空间。漫步向阳校园,“向学苑”、“成长天空”、“个性风采”等一个个学生个性风采主题展示区,展示着向阳好少年之“规则之星”、“孝敬之星”、“文明礼仪之星”、“团结互助之星”、“自理自力之星”……一幅幅画面,一段段文字,已成为向阳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张校园文化的新名片。
2.富于生命关怀的“双语式”标语着眼未来,校园文化标语与导视系统全方位采用中英双语标识,充分适应了新时代对外交流的发展需要。我们相信,这些设施的启用,必将为我校品味办学的构想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向阳文化是一种动力、是一种情怀、是一种希望、是一种生活。我们在每层的教学连廊,结合学校德育教育以及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悬挂中英文双语温馨提示语,内容包含礼仪、安全、责任、理想教育等“生命化”教育主题,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鼓励学生向着具有生命情怀与个性发展的未来社会公民不断努力。
3.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教学。探索建立依托信息技术的育人新模式。制定不同年级学生信息素养标准,完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开展学生信息素养测评。开展学生电脑作品、智能机器人辅导和Scratch编程思维培训等活动,鼓励学生应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外学习和研究,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1)信息学教学有特色学校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开展信息学科的探索和研究,不断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综合素养。学校组建三个信息技术社团,以logo语言、机器人、pascal程序为主要辅导内容,积极开展社团活动。在嘉兴市青少年信息学竞赛的五届比赛中,我校连续五次夺得市一等奖的好成绩,其中两次获得嘉兴市第一名,学生有100余人次获奖。
(2)Scratch研究有亮点学校从2012年9月起,组织开展scratch教学专题研讨活动,建立scratch协作组scratch学习交流群组,逐步把Scratch教学引入信息课堂,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信息素养。通过主题研讨、课堂教学、校本教材、专题网站、社团活动等方式,积极、深入地推进scratch的教学研究,培养了一大批喜欢scratch的学生,为学生初步的编程思维培养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四)巧设平台,促进智慧学习智慧学习是数字校园建设的目的。数字校园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我们建立了微课平台、直播课堂、学生学习平台等系统,多渠道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建立微课平台,集教学设计、视频案例、课件下载、互动点评功能,以网页形式呈现。动用教师、家长等力量,建立丰富的微课内容,为师生的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