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数字化已经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向和内容。为了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服务更好落实“双减”工作,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加快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部于2022年推出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近日,教育部对该平台进行了改版升级,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进入2.0阶段。
平台促进教育公平
“中小学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承载着千家万户的殷殷期盼,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促进中小学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邵志豪称。
然而,在调研中发现,目前中国区域、城乡、学校间的教育发展仍不平衡。县域中小学教师结构性短缺现象仍然存在;乡村学校存在生源减少、教师队伍不稳定等问题;部分教师在科普、文体、艺术等方面专业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等。
邵志豪建议,应加强教育共享的顶层设计。教育主管部门应从制度层面积极推动区域、城乡、学校间的教师队伍均衡发展、补齐短板,并适当引入资金支持或荣誉奖励等有偿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县域乡村教师积极性。同时,开发建设面向学校、教师、学生等不同主体的教育共享平台,为其提供便捷、有针对性的优质网络教育资源。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推出,是基础教育领域大力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把数字化作为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完善教育治理,引领教育理念创新和实践变革的重大举措。
当前,该平台浏览总量直线飙升。截至2023年1月31日,注册人数已达7251万,形成规模巨大的教育资源数字化中心和服务平台。
“在教研、教学、作业等各个环节,中小学校和广大教师积极主动地使用数字技术,积极开展同步课堂、专递课堂、智慧课堂、智慧作业、网络教研等多场景应用,加强了教学数据的分析反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该负责人表示。
基础性作业上线,为作业“减负”
据悉,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包括德育、课程教学、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课后服务、教师研修、家庭教育、教改经验和教材等10个版块资源。其中,课程教学资源目前已上线部分教材版本的资源;还提供了部分学科教材的基础性作业;其它类型的资源后续也将不断丰富。值得一提的是,所有平台资源均免费使用。
为更好地发挥作业育人功能,进一步提高作业设计水平与质量,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48册基础性作业日前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线,供广大师生免费使用。
基于课程标准、体现核心素养导向、针对全体学生的共性要求,基础性作业按照三个“注重”的原则设计。
注重把准作业育人功能。按照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注重长周期、合作性、实践性、探究性和跨学科作业的设计,强调通过作业应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容理解、方法掌握、能力发展和习惯形成。
注重整体设计。在通过创设情境体现作业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衔接,注重学科作业自身开放性和思维深度的同时,又特别注重同一课时不同作业之间、不同课时作业之间以及不同单元作业之间的整体性,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深化理解、把握关联、感悟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APP充当好帮手
智慧中小学APP是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移动端应用,具有方便快捷、功能齐全、资源丰富、服务优质等特点。该APP包括德育、课程教学、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课后服务、教师研修、家庭教育、教改经验等9个版块资源,涵盖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
除此之外,智慧中小学APP还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身份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推荐和服务,帮助用户有效利用平台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课堂教学、课后辅导、专题培训等活动。
智慧中小学APP的推出,对于促进基础教育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为中小学生提供优质的在线学习资源和服务,帮助他们拓宽知识视野,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培养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和“双减”政策实施后,该APP支撑“停课不停学”和“减负不减效”的工作要求,保障学生的正常学习进度和质量。
其次,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优质的在线教学资源和服务,帮助他们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专业发展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在课程改革和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方面,智慧中小学APP提供多样化的课程版本、多媒体的课程资源、多维度的课程评价等支持,促进教师进行专业交流和创新实践。
将教育实践作为职前教师入职中小学的必要条件
“高质量教师是高质量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推进工作中,新入职教师的遴选和培养应受到充分重视。”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李晓辉在近日举行的京师基础教育创新发展论坛上称。
由于教育实践基地数量不足、标准不一,高校和中小学对实践性课程的重视不够、指导不足,导致师范毕业生教育实践不足。
为此,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发出《关于提升职前教育实践水平及职前教师入职要求的倡议》(下称《倡议》)。《倡议》提出,规范对职前教师教育实践的管理,将教育实践作为职前教师入职中小学的必要条件,并建立“政府—高校—中小学”协同的职前教师培养机制。其中,教育行政部门:设立教师准入的实践门槛,对于承担职前培训任务的中小学,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以及政策倾斜。师范类高校:创新课程体系和培养机制,高校联合中小学共同构建“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并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融合的课程体系。中小学校:充分重视高校毕业生的职前培训,参与职前教师实践基地的探索实践,为职前教师创设实践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