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这段学习改变了我的人生。在这里我不仅学习到了铁路运输的各种职业技能,而且现在能够熟练地使用中文交流,也更了解和喜欢上了中国的文化,更重要的是让我拥有了很好的工作机会。”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2017届的泰国留学生白浩,是40名泰国留学生中的代表。2017年11月,他参与拍摄了纪录片《火车上的中国》(ChinaatHighSpeed),该片还登陆了Discovery探索频道。剧组曾不辞辛劳远赴他的家乡和学校:泰国呵叻、孔敬两地进行跟踪拍摄,就白浩为何选择学习高铁运输技能,为何要到中国留学以及回到泰国后的变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度探访。
在纪录片中所呈现的探访内容中,“中文+职业技能”的创新教学方式,被反复提及,而这一概念也正是9月26日,在重庆市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和四川陶行知研究会共同承办的“东盟职业教育在‘双循环’背景下促进新阶段国际交流与合作暨国际职业课程建设研讨会”上,被来自8个国家,21个省市的教育专家和代表所重点研讨的核心议题。
“中文+职业技能”是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优质入口
“中文+职业技能”不是简单的1+1,而是要做到1+1>2
“但中国+职业技能并不是中文和职业技能课程的简单组合”,成都大学国际处处长杜洁在研讨中指出,“中文+职业技能”课程的研发既是创新也是挑战。面对东盟各国,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文化价值和学术标准,因此,职业汉语的表述方式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研究课题。怎样的中文表述,才是最符合当地学生理解和认知规律的,最符合当地风土人情和历史渊源的,这些问题意味着“中文+职业技能”的“中文”并不简单等同于我们中国职业教育中的“中文”体系和标准,在课程研发的过程中,还得兼顾HSK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化考试的评估体系,因此是一个极为专业课题。而在这个领域上,本科院校相对于职业院校具有学科学术优势,职业院校应该和本科院校携起手了,相互交流和协作。与此同时,本科院校的国际化工作起步一般相较于职业院校要早,本科与职业院校的合作也能够更好地取长补短,强化“中文+职业技能”的推进力度,真正做到1+1>2。
对杜洁处长的观点,重庆市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协会秘书长陈谦表示高度赞同。他同时强调,在“职业技能”这一端,也不能仅凭职业院校单打独斗,应该大力借助产业行业资源。他谈到,以重庆市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协会为例,作为拥有近300家中大型数字经济企业的行业协会,很多会员都有或者准备启动针对东盟各国的拓展计划。与所有的产业梯度转移遇到的问题一样,在所有拓展计划中,最突出的问题也正是所在国的人力资源问题。因此,在“中文+职业技能”的探索过程中,真正做到1+1>2,在机制上,就需要本科与职教院校相融合,产业与教育相融合,而融合程度的高低,则决定了1+1的效能。
“中文+职业技能”的实施方式应该结合现实进行多元探索和实践
印尼雅加达华文教育协调机构执行主席蔡昌杰对这一实施方式表示高度赞赏。他说,就印尼目前的职业教育发展来看,最大的瓶颈其实是实训课程、实训手段以及实习场景的的稀缺。因此,他一方面希望愿意投资印尼的中资企业同步在印尼开设实训场景或基地,另一方面他也希望有大量的如《到中国·学技术》这样的实景化在线课程供印尼的学生来学习。
毫无疑问,语言交流是新形势下有效开展国际合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和载体。据全国工商联关于《2019年“一带一路”沿线中国民营企业现状调查》报告显示,“一带一路”沿线中资企业普遍面临人才“瓶颈”、当地雇员中文能力有限、跨文化沟通障碍等难题。除语言问题外,中资企业海外本土员工与中国企业文化融合困难,职业素养参差不齐,中国企业获得项目所在国政府民众、雇员的认可度不高等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
因此,我国职业教育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东道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语言文化习俗、法律法规以及与中国产能合作、中资企业落地等情况,使国际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定位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这正是“中文+职业技能”的创新意义所在。而推动中外经济互利共赢,助力国家间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以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是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使命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