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历史沿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北航)成立于1952年,由当时的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等八所院校的航空系合并组建,是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学校分为学院路校区和沙河校区,占地3000亩,总建筑面积150余万平方米。自建校以来,北航一直是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是全国第一批16所重点高校之一,也是80年代恢复学位制度后全国第一批设立研究生院的22所高校之一,首批进入“211工程”,2001年进入“985工程”,2013年入选首批“2011计划”国家协同创新中心。经过六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基本形成了研究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内在凝聚力和国内外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跻身国内高水平大学的第一方阵。
二、办学条件北航共有两个校区,分别为学院路校区(海淀区)和沙河校区(昌平区),在两校区间每天有免费的校车运行。北航本部占地面积在北京市的大学中排名第三位,仅次于清华和北大。学校占地总面积三千二百余亩,总建筑面积150余万平方米。2007年,北航决定回购北京大运村(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运动员村)。2010年,北航沙河校区开始运行。在两校区均建有标准的体育馆、体育场、游泳馆、艺术馆(艺文空间)、图书馆。其中北航学院路体育馆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专用体育馆之一。
四、师资队伍学校荟萃,人杰地灵。在职教职工3799人,其中专任教师2215人,教授、副教授1099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比例为72.0%,45岁以下青年教师1501人,占教师总数67.8%。凝聚了以17位两院院士,10位中组部“”国聘专家,18位“973”计划首席科学家,36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教授,30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位教学等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涌现出了众多国家一等奖获得者、领域专家和型号总师,以及一大批年轻有为、造诣精深的专家学者。
五、人才培养学校精育良才,立德树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6531人,其中本科生13704人,硕士研究生8314人,博士研究生3807人,外国留学生648人(留学研究生292人)。学校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全面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卓越工程师计划”、“探索面向基础科学和重大工程技术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完善大学章程建设”及“试点学院”等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计划,牵头16所高校成立“卓越工程师高校联盟”,获准首批开展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教育,打造了高等工程学院、中法工程师学院、华罗庚数学班、知行文科实验班等四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区,开办了大飞机班和发动机班等研究生教育项目,“英才培养、质量为本、学科交叉、科教互动”的教育格局基本形成。拥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教学团队5个、特色专业建设点11个和精品课程17门。
六、科学研究学校服务国家,锐意创新。始终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打造创新平台和一流科研团队。2006年,获批筹建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成为我校航空航天特色和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标志。现有7个重点实验室,4个工程研究中心,2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级工程中心和3个中关村开放实验室。有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9个教育部创新团队,6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学校突出自主创新,强化协同创新,积极搭建创新平台,组建大团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建校60年来,创造了40多项国内第一的科研成果,在尖端技术研究领域始终居于国内高校前列,研制发射(试飞)成功的多种型号飞行器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如中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亚洲第一枚探空火箭“北京二号”、中国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蜜蜂”系列飞机、共轴式双旋翼无人驾驶直升机等。“十五”以来,北航共获国家三大科技奖励49项,特别是近年来,连续7年获得7项科技奖励一等奖,被社会誉为科技创新的“北航模式”。
七、交流合作学校面向国际,开放交融。通过实施“国际品牌计划”,构建北航国际交流合作网络和平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有力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获批国际交流合作外事自主审批权。大力推进“学生国际经历计划”,积极开展与欧洲、北美、日本、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高校的学生交换和学位互授、联授。先后与国外近200所高等院校、一流研究机构和知名跨国公司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创设了“中德软件联合研究所”、“中英空间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中法材料联合实验室”和“法国研究中心”等一批高端国际合作平台。加入了国际宇航联合会、“中欧精英大学联盟”、“中国西班牙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等国际联盟和学术组织。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已成为全国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成功典范。
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历史沿革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建于1952年10月,是新中国自己创办的第一批航空高等院校之一。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2011年,成为“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学校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2012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民航局签署协议共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6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南航人秉承“航空报国”的办学传统,遵循“团结、俭朴、唯实、创新”的优良校风,践行“智周万物,道济天下”的校训,栉风沐雨,砥砺奋进,不断推动了学校的快速发展。目前,学校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工、理、经、管、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航空航天民航特色的研究型大学,“十一五”期间被工业和信息化部授予办学水平提升工程“特别优秀学校”称号。
四、人才培养学校已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建校以来,学校已为国家培养了15万余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校友中涌现出了十位两院院士,数十位省部级党政领导干部和将军,以及一大批的科技专家和管理专家。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7000多人,其中本科生18000多人,研究生8000余人,学位留学生770多人,成人教育学生10000余人。学校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公民和未来开拓者,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建立起具有南航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取得了一批高水平教学成果。共获教学成果奖18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6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15篇;精品课程11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项目6个。优秀教学团队5个,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工信部重点专业8个,国防重点专业和紧缺专业(方向)9个。南航学子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取得了一批令人瞩目的成绩:获得2011年空客全球大学生航空创意竞赛总冠军;在近六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学生共获特等奖6项、一等奖12项,近四届位列全国前三。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周培源杯”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中国软件杯”全国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等竞赛中,南航学生屡屡折桂。
五、科学研究学校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在航空科技领域,为共和国贡献了若干个第一,包括我国第一架无人驾驶大型靶机、第一架无人驾驶核试验取样机、第一架高原无人驾驶机、第一架无人驾驶直升机、第一架微型飞行器等,自主研制的“天巡一号”微小卫星成功发射。近年来,面向国家和国防重大科技需求,学校承担国家各类重大科技计划项目1000余项。在基础研究方面,学校创立的直升机广义涡流理论、振动理论和方法、飞机制造协调准确度与容差分配理论等在国内外具有重要的学术影响;在航空航天领域,学校参与了所有航空主机、发动机等国家重大工程任务,有多项技术在“嫦娥三号”中得到了成功应用,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国民经济发展领域,学校在先进制造、精密驱动、机电系统等方面攻克了一大批关键技术难题,为国家和区域重点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六、合作与交流学校大力推进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协同创新,先后建立了一批产学研合作研究基地;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与国外50余所高校及一批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了“服务航空航天民航、服务江苏,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的开放型办学新格局。
4中国民航大学
6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一、历史沿革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是一所以航空宇航为特色,以工为主,工、理、文、经、管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高等院校,是教育部、中航工业集团公司与辽宁省三方共建高校,是国防科工局与辽宁省共建高校,是空军依托培养后备军官的全国18所地方院校之一,是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紧缺人才(航空航天)培养基地,已经基本建设成为“国防科技人才培养基地”、“辽宁老工业振兴人才培养基地”和“空军后备军官培养基地”。学校始建于1952年,是原航空工业部所属的6所本科航空院校之一,前身为“沈阳航空工业学校”,后历经“东北第一工业学校”、“沈阳航空学院”、“沈阳航空工业学院”等发展阶段,于2010年3月正式更名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7上海工程技术飞行学院
8南昌航空大学
南昌航空大学位于有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美誉的英雄城市南昌,是一所省部共建,工、理、文、管、经、法、教等诸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原隶属于航空航天部六所高等院校之一,是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的具有鲜明航空、国防特色的高等学校。入选教育部卓越计划,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资格。南昌航空大学创建于1952年,是全国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85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1990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同时也是博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预测单位。1999年开始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11年成为具备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资质院校之一。截至2013年5月,学校拥有前湖校区和上海路校区2个校区,占地面积30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近100万平方米。设有21个学院,58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2.2万余人,留学生15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