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这种需求的增长,众多医疗美容机构应运而生,良性竞争使各机构不仅提供了高质量的服务和产品,还满足了消费者日益精细化的美容需求。然而,医美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舆情挑战。作为兼具医疗属性和消费属性的服务领域,医美行业直接关系到公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因此其健康发展离不开严格而高效的行业监管。
行业篇
1、概念
医美,一般指医疗美容(MedicalCosmetology),是指运用药物、手术、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不可逆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的修复与再塑的美容方式。——百度百科
生活美容:是指运用手法技术、器械设备并借助化妆、美容、护肤等产品,为消费者提供对人体表面无创伤性、非侵入性的皮肤清洁、皮肤保养、化妆修饰等方面服务的行为。(本文主要围绕“医疗美容”展开,不包含“生活美容”)
2、分类
根据医美项目的服务形式和材料划分,医美项目可划分为手术类和非手术类:
3、执业许可条件
(一)开展医疗美容服务的机构必须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二)开展医疗美容服务的机构服务的项目必须取得许可:
(三)开展医疗美容执业人员:必须是执业医师(主诊医师)和执业护士
4、产业链
医美产业链可大致分为:上游产品和器械、中游服务机构、下游消费者。
5、发展因素
1)社会经济
2)消费者心理
3)技术进步
6、行业监管
在国家各部门、医美产品企业、医美服务机构以及消费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医美产业链将不断完善,推动市场可持续扩展。严格的行业监管有助于促进医美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加速行业优胜劣汰,有利于优质头部上游企业、中游正规医美机构,以及终端消费者。
舆情篇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医疗美容需求的持续增长,我国医美行业经历了飞速发展。然而,在这一高速成长的过程中,舆情风险和负面舆论亦逐渐增多。
一方面,非法行医、假冒伪劣产品、虚假宣传和价格欺诈等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及消费者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行业内部存在的乱象,如机构运营不规范、超范围经营、非法无证人员从业等问题,破坏了医美市场的正常竞争秩序,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值得一提的是,在产品流通环节中,非法医美场所和假冒医美设备的流通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营销推广方面,一些机构采用误导性的宣传手段,过度夸大治疗效果,不仅制造了消费者的不必要焦虑,还诱导了非理性消费行为。这些行为的综合效应,不仅损害了公众的信任和行业的声誉,也为医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1、关于「机构」舆情风险点
1)生美做医美
在这个越来越重视美的时代,人们对变美的渴望日益增强。正是基于这种背景,一些生活美容机构抓住机遇,以“快速变美”为幌子,在缺乏合适的设备和专业医美的条件下,非法提供医疗美容服务。
以一起媒体报道为例,一家美容机构因为消费者在接受水光针注射后出现面部不适而被投诉,被指控非法行医。经调查发现,该机构在大众点评上的评分为4.3分,一些消费者评价其服务专业和热心,但也有消费者对其推销方式和效果表示不满。虽然这家机构在表面上看似专业,但实际上却是一家涉嫌非法开展医疗美容活动的生活美容机构。
门店老板声称,他们的服务并未涉及到“破皮(侵入式)”项目,认为只要没有破皮就不算医美。然而,他们所提供的如“光子脱毛”之类的服务,虽然外观上看似无害,但其实属于深层穿透的医疗美容服务。由于该美容机构未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其擅自开展的医疗美容活动是不符合规定的。
2、关于「医生」舆情风险点
1)无证医师
随着医美行业市场的不断扩大,全国的医美机构面临着医生短缺和需求增长的双重压力。为此,一些机构出于利益考虑,不惜聘请没有执业资质的医师和护理人员。更有甚者,通过夸大或虚构医师资历和机构资质,误导消费者,制造虚假的服务品质保证。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中对于医疗美容服务机构、主诊医师和护理人员资质的严格规定,也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和信任。
案例:消费者A某近日在一家医美公司接受线雕和多次注射水光针后,不仅面部出现严重畸形,甚至额头上还扯出了线头,美容变成了“毁容”。调查后发现,该公司及其医师存在严重的违规行为,均缺乏资质。
在另一个案例中,某医疗美容门诊部在其经营场所内虚假宣传医生资历。某次现场检查中,执法人员发现该门诊部宣传聘请了两位所谓的整形医生,声称他们分别担任过多个重要医学美容机构的专家组成员和荣誉会员。经过调查,这些宣传信息均被证实为虚构。
2)医疗美容的病例记录
不为大众所熟知的是,合规的医疗美容机构应当给每位消费者建立完整的医疗病例,处方和治疗单。这些记录包括具体的治疗项目细节,如使用的光子能量强度等。这些详细记录不仅是专业服务的体现,也是对消费者健康负责的必要步骤。然而,市场上一些机构忽视这一规定,导致消费者面临未知的风险。
3)执业年限和签字资格问题
4)光电类项目的操作权问题
在医疗美容服务中,光电类项目,如射频治疗,应由有资质的医生执行。然而,部分机构中,这类项目却被无权操作的护士负责。护士虽有医疗背景,但未经专业培训和认证的护士操作这类设备,可能存在安全隐患。正确的操作是确保所有医疗美容服务由合格的医疗人员执行,以保障消费者的安全和服务质量。
3、关于「医疗器械」舆情风险点
医美行业的产品种类较多,包括注射剂、填充剂、激光设备等,如果这些产品没有经过严格的药品监管部门的审批,可能会给消费者带来种种危害。医美机构应确保所使用的各种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并配合药品监管部门的审核和检测工作,避免因不符合规定的产品而产生法律风险。
1)不符合三类医疗器械
三类医疗器械代表着最高级别的医疗器械,其使用和管理需要严格遵守国家药监局的规定。这类器械通常用于复杂和风险较高的医疗操作,例如水光针、射频治疗仪和面部提拉线等。这些产品涉及直接植入或对人体造成显著影响,因此必须严格按照III类医疗器械进行管理。
案例:
2)引进说明书版本误差和医疗设备管理
在医疗美容行业中,进口医疗设备的管理尤为重要。由于医疗设备的分类和使用要求随着监管政策的变化而变化,机构在引进和使用这些设备时必须非常小心,确保符合最新的法规要求。错误或过时的设备说明书可能导致设备被错误分类,进而引起合规性问题。
4、关于「销售、收费」舆情风险点
1)打包的局部“改善”产品不具体、不透明
在医美行业中,某些机构可能会提供不透明的打包服务,其中包含多个不同的治疗项目,但没有明确每项服务的具体费用。这种做法不仅缺乏明确性,也让消费者难以了解自己所支付的具体服务内容。
2)医疗价格需要公示、备案
合规的医疗美容机构应当公示其医疗服务价格,并进行备案,以保证价格透明度和合规性。这种做法有助于消费者做出明智的决策,并保障其权益。
3)“顾问”无持证,但给方案
在医美行业中,“顾问”通常扮演着销售的角色,但他们并没有医师资格证。尽管如此,某些机构的“顾问”仍然向消费者提供医疗方案,这实际上是不合规的行为。
5、关于「知情权」舆情风险点
1)选医生问题(医生更换未告知)
2)药品使用和构成问题
6、关于「虚假宣传」舆情风险点
虚假宣传在医疗美容领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它不仅误导了消费者,还可能损害消费者的健康,更有可能导致法律纠纷。一些医美机构为了吸引客户,可能会进行夸大其词的宣传,或者使用修改过的图片和视频,来误导消费者对治疗效果的期望。
1)虚假效果承诺案例
在一个典型案例中,某医美机构通过修改前后对比图片,承诺消费者能获得显著的美容效果。然而,消费者在接受治疗后发现效果远未达到宣传中的水平。这种虚假宣传导致消费者对医美效果的期望落空,同时也损害了消费者的信任。
2)非法宣传医疗器械案例
7、关于「隐私泄露」舆情风险点
在医疗美容行业中,保护消费者的隐私是一项至关重要的责任。医美机构在客户管理过程中获取的个人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联系方式等,如果泄露,不仅会给消费者带来经济和精神损失,还可能涉及法律责任。因此,医美机构必须加强对员工的管理和培训,严格控制客户信息的使用和流动,并建立健全的保密制度。
1)客户信息泄露案例
写在最后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美丽的追求,医疗美容行业在全球范围内正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然而,作为一个兼具消费属性和医疗属性的行业,医美行业面临着舆情挑战的同时也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
在舆情管理方面,医美行业除了需要积极主动地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舆情风险,更要迅速、全面改善、纠错,并进行后续工作的完善与调整。首先,医美机构和从业人员应严格遵守行业规范和法律法规,确保服务质量和安全性。其次,建立有效的内部沟通机制和舆情监测机制,及时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保护公众的权益和安全。同时,加强行业自律和监管,提高整个医美行业的整体水平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