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留意過,如今,乘飛機出行正變得越來越便捷。刷臉通關、智慧安檢、自助登機……
近日,2024年智慧民航發展論壇舉辦,智慧監管、智慧運行等民航典型應用場景的成果展現了民航未來發展的新藍圖。前不久,中國民航信息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航信”)發布“共翔”旅客服務系統品牌,涵蓋智慧機場、結算業務、移動平台、數智平台等領域的研發成果,已覆蓋國內41家航空公司和十余家海外及地區航空公司客戶,標志該公司在民航電子服務領域邁出新步伐。
從機場服務到航班運行,從空中交通到地面保障,當前,智慧民航建設提升了民航運營效率和服務水平,成果惠及萬千旅客。
通行“無感”服務“絲滑”
“現在機場的安檢真是太方便了,不需要紙質登機牌,很快就能完成身份核驗。”來自北京市海澱區的王女士告訴筆者,在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旅客隻需在通過閘機時刷一下相關証件,人臉識別機器會立即自動完成人証比對,實現“無感”通行。
除了機場安檢,在值機、行李托運和登機的各個環節,旅客在完成刷臉后便能快速辦理手續。“我們的“OneID”平台(機場生物識別服務平台)會提前採集旅客的個人身份和人臉等信息”,據中國航信有關負責人介紹,平台會完成人証合一核驗並在后台生成唯一身份標識。目前,該平台已在廣州、上海等城市的20余家大、中、小型機場投入使用,並不斷拓展業務場景。
在視覺識別、人工智能算法等技術的幫助下,旅客不僅可以享受更“絲滑”的登機服務,還可以體驗更高效安全的行李托運服務。
近日,新疆庫爾勒梨城機場機器人行李分揀系統即將投入使用。據了解,該系統可以滿足不同類型行李的自動裝車堆疊,大大提升行李分揀效率和准確性,是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在民航領域的應用。
機場在行李的運輸、裝卸等多個環節也正逐步實現自動化與智能化的升級。據民航成都物流技術有限公司裝備技術總監向勇介紹,團隊研發的行李自動裝載系統能精准識別、抓取行李,並根據尺寸自動碼放至拖車上,有效解決了傳統作業中的勞動強度大、效率低及破損率高等問題。
從地面到空中,智能技術的融入極大提升了旅客的出行體驗。作為民航業內率先將數字人民幣應用於航空服務場景的機場,湖南長沙黃花國際機場引領潮流——旅客可以使用數字人民幣紅包在機場航站樓內的茶顏悅色等精選餐飲店鋪進行消費。此外,該機場還推行了電子紅包、針對首次乘機旅客的專屬服務等多元化應用場景,為旅客帶來了便捷與驚喜。
在“雲端”,客艙無線網絡服務讓旅客在萬米高空也能“沖浪”,豐富了旅客的出行體驗。近日,中國東方航空迎來了其機隊中的又一架國產大飛機C919,該機型可實現客艙局域網服務,為乘客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娛樂選擇。未來,國內航線有望普及高速、經濟的空中互聯網服務,讓旅客暢享空中旅行美好時光。
運營高效降本增效
除了出行體驗更優化,智慧民航建設還縮短了旅客的等待時長,讓出行更加高效。
“親愛的旅客朋友們,A區安檢口排隊人員較少,可由此左轉直行150米到達。如需機器人導航服務可點擊屏幕帶路按鈕,機器人將陪您一路同行。請檢查是否攜帶禁限帶物品,禁限帶物品種類為打火機、水……”在長沙黃花國際機場T2航站樓,機器人正進行旅客的引導和分流,引導旅客分區進行安檢,讓排隊出行更加快速。
單向無感毫米波安檢通道目前也在長沙黃花國際機場試運行。經測試,啟用單向無感毫米波安檢通道后,旅客等待安檢時長將縮短至8分鐘左右,縮短近16%。據悉,機場還考慮對接預安檢閘機系統,通過物聯網同步實時安檢人數至智能機器人和分流提示屏,引導旅客選擇安檢區域。
從機場出發登機,在連接航站樓登機口與飛機艙門的登機橋上,旅客同樣能夠感受到效率的提升。
飛機在靠近航站樓的指定機位停穩后,通常都需要相應的登機橋操作員進行手動操作,對登機橋操作員的技術熟練程度和經驗要求較高。自動駕駛的應用,則顯著降低了旅客的等候時間。例如,在成都天府國際機場的登機橋全自動搭設場景下,接靠橋時間僅需約50秒,退橋時間則在30秒左右,相比人工操作登機橋80秒左右的接靠橋時間和50秒左右的退橋時間有了提升。
機場各環節運營效率提升,除了讓旅客更舒心便捷,對於航空公司而言,飛機在機場地面運作過程中節省的每分每秒,都是實實在在的降本增效。例如,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通過分析影響航班滑行時間的數據,改進管理模式,讓出港滑行時間縮短了5分18秒。滑行路線的優化不僅節約地面滑行時間,在節能降碳方面也頗有成效。
“未來,人工智能技術在提升機場運營效率方面有很大的潛力。”據青島民航凱亞系統集成有限公司產品部總經理薛玲祥介紹,時間預測算法模型可以精准預測航班進港滑行時間、航空器入位時間,平均縮短保障作業人員等待時間約6分鐘﹔電子進程單式的進程監管還能減少冗余信息的干擾,提升指揮員工作效率約20%。
安全保障堅實可靠
安全是民航業的生命線,也是旅客出行的核心關切。隨著民航運輸量的持續增長,對航空安全管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第二屆CATA航空大會的航旅縱橫展區,一套智慧機坪解決方案吸引參觀者目光。多源數據生成的全景機坪畫面上,飛機起飛降落、滑行入位等各個狀態清晰可見,每架飛機上方還顯示了由算法自動識別並標記的航班信息。
航旅縱橫行業發展部總經理趙楠介紹,該方案綜合應用人工智能等技術,不僅能夠實現對航空器、車輛和人員目標的檢測、跟蹤、識別、定位,還能按照運行管理規則,對機坪內的越線滑行、超速行駛等違規行為和潛在風險進行實時警告,提高機場運行安全保障能力和效率。
以智慧促進航空安全邁向更高水平正在成為業內共識。業內人士表示,大數據模型疊加智能算法可以實現管制邏輯思維“大腦”分析,降低航空器推出過程中剮蹭風險,智能算法還可以自動分析識別沖突航班,對航班進行調時或削減。此外,借助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技術,民航業能夠實時監控飛行器的運行狀態,預測並消除潛在的安全隱患。
智慧民航不僅全力保障飛行安全,還守護著旅客出行的每一個環節,確保全程安全無憂。
在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托運行李安檢採用了當前業界最先進的計算機斷層掃描(CT)安檢設備。憑借三維圖像的人工智能識別和自動報警技術,設備可以對托運行李進行爆炸物自動檢測,提升安全性。“CT安檢設備可以解決傳統X光機安檢時,二維圖像被遮擋部分看不清楚的難題。”該設備研發企業相關負責人李元景說。
智慧民航還致力於構建數字安全的堅固防線,確保重要業務信息系統和關鍵數據資源安全。
“在給旅客開具電子行程單的過程中,必須注意隱私保護。”中國航信有關負責人介紹,該公司推出的電子行程單開具系統平台,通過引入多票種防重功能,能夠形成與傳統行程單的智能區分。同時,中國航信全面升級了安全性能,所有接口調用均實施實名管控,數據加密傳輸並安全存儲,為用戶提供了堅實可靠的數字安全保障。“截至10月底,民航電子行程單開具量已突破550萬張,單日最高峰值達到11萬張,具備了規模化開具的能力,預計年底前將實現千萬級開具量,滿足了廣大旅客對報銷流程高效便捷、全面電子化的需求。后續我們還將繼續加強隱私保護,保障用戶安全。”該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