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地球的自转说课稿(通用13篇)

1、了解了解地球自转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两个周期、速度。

2、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现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的特征

难点:地球自转的周期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材分析

【导入】

为什么太阳会东升西落?从今天的“锄禾日当午”到明天的“日

【学习新课】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展示)

2、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现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师)对导学案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

(生)对自己在导学案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问。

(师)引导学生共同探究,逐一解答。

疑惑一、地球自转的速度

(师)任何一种圆周运动,总离不开角速度和线速度。下面我们

就来探讨一下地球自转的速度。线速度是指做

的角度。

(生)读图,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如何计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

度?

(2)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分布有何特点?除极点外,地球自转的

角速度是多少?

(3)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分布有何特点?疑惑二、地球自转的周期

取参照物的不同地球自转有恒星日和太阳日两个周期。

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

【活动】利用地球仪演示恒星日和太阳日

(师)一个恒星日地球自转了多少度?一个太阳日地球自转了多

少度?恒星日和太阳日谁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高效探究】

(10分钟高效讨论探究)

要求:各组明确自己的任务,对于本组答案进一步整理、完善。

【展示】

展示要求:限时5分钟,口头展示,脱稿展示,分层次,要点化,注重小结。

一、新课展开

【生】4人一组讨论。

【师】(1)抽生回答。

(2)边播放“地球的自转”第三部分昼夜交替边讲解昼夜产生的原因。

(3)提问:太阳上有昼夜之分吗?

【生】同桌讨论,举手回答。

【师】

(4)抽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5)小结:地球是一个不透光的球形固体,阳光只从一侧照射。

2、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规律

(1)边播放“地球的自转”第三部分“从北极上空看昼夜交替现象”边讲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地球的自转。

(2)提问:昼夜交替有规律吗?

(3)抽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地球自转一周,昼夜交替一次)

1、晨昏线(圈)

(1)边播放“地球的自转”第四部分边指出晨线、昏线和晨昏圈。

(2)提问:晨线和昏线在地球的位置是否固定不变?

(3)抽生回答。引出晨线、昏线和晨昏圈的`含义。

(4)晨线和昏线的定义。

晨线:随着地球的自转,地球表面由黑夜变为白昼的界线即为晨线。

昏线:随着地球的自转,地球表面由白昼变为黑夜的界线即为晨线。

二、小结回顾

【师】(1)提问:地球的自转有何规律?

【师】(2)抽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师】(4)抽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三、作业

1、书面作业:

作业本练习1―8小题。

2、活动作业:

在晚上,利用自制地球仪,用手电当作太阳,体验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和晨线、昏线和晨昏圈的含义。

《地球自转及其意义》是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教科书(人教版)《地理》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第一框的课文,本节教材的内容有:地球自转和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大大降低了难度,并且具有很大的弹性。我是这样来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第一:地球自转的周期、方向等知识看作学生已初步具备的知识,因为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了;第二:不要学生系统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只要了解“地理现象”;第三:不是要求学生被动的接受,而是要求学生能用事实说明。

这节内容是继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现在,对地球自转进行学习,为下一节学习地球公转打下了基础,也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打下了基础。

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课文分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分别进述。应该指出的是地球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是不能分割的,分开来讲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

本节内容较简单,为了使学生能获得感性知识,教材安排了演示地球自转的小实验和一段阅读材料“是地转还是天转?”引出了人类研究地球运动的历史,让学生理解了一个简单的现象是靠人类不断探索、研究得到的,使学生提高了对科学知识的重视性。

(1)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

(2)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能用地球仪科学地解释昼夜更替现象。

(3)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之能把教学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和实际相联。

本节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所以本节主要采用组织学生活动的方法,使学生会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转。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限于初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对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理解较为困难,所以把地球自转和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作为本节重点.采用播放地球自转视频的方法使学生直观地观察.

1、对于本课的基础知识,以学生的自学为主。

2、本课内容比较抽象,限于初一学生的思维水平,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十分喜爱的网络,生动有效地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例如播放地球自转视频使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地球自转运动情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3、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要采用学生自己动手做演示、教师指导、课件播放、练习体会等综合方法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自然教材第十二册的内容,由于这课的内容较难,我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探究地球的自转以及自转带来的昼夜现象。上完这课后,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美中不足的遗憾,现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处

1、整堂课以学生的探究为中心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我的教学设计以《课程标准》为准绳,以学生探究为中心。

课一开始我就提问:“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白天过了到了晚上,晚上过了又到了白天,为什么白天和黑夜会交替出现,从不间断?”现在的学生课外知识较丰富,很多学生说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我没有马上下结论。而是反问一句:“咦!我怎么感觉不到地球在动呢?”刚开始,学生也懵了一下,是啊,确实感觉不到地球在动。不过没过一会儿,就有学生打破了沉静,“那是因为我们在地球上,如果在宇宙中一定看到地球在动。”紧接着,孩子们就举了坐船,坐飞机的经验,认识到只有通过观察地球以外的景物才能发现地球的运动。那么,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就是有力地见证。地球是运动的在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的谈话中得到了求证。我强烈地感到:学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关键看我们老师怎么去开发它、利用它。

“昼夜现象是不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呢?能否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证实?”趁热打铁,我又向学生抛出一个研究课题。不负我所望,一个简单易行的实验方案出台。孩子们带着兴奋地心情开始做模拟实验。实验完毕,他们争先恐后地向大家汇报实验结果: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他们通过自行探究,亲历了探究过程,获得了知识,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使新课改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教师的引导恰当

现在我们提倡放手让学生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学生的探究必须是有序的,方法是科学的,而不是盲目的。而要做到这点,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例如在学生提出“地球是在自转”时,老师的一个反问“咦!我怎么感觉不到地球在动呢?”就把学生引到探究地球的运动这一课题上来。再如,当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地球的运动,老师适时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周围的景物,进一步证实地球是在不停地自转。整节课老师充当的是组织者。

3、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

4、科学探究的课外延伸

科学课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要变要学生探究为学生自主探究。这就离不开教师平时的引导。如果在每次课堂探究后留一个课外探究作业,并认真落实好,学生在体验到探究乐趣后就会自主探究。在这节课后,我提供一个放大镜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地球的自转。学生对此很有兴趣,下课后还有不少同学来和我交流想法。

二、不足之处

是否可同时研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呢?这样可让学生自选研究,他们有了自已的课题,也会有很高的兴趣,同时也会使他们想办法去设计实验验证自己想法。这样做可能更能开发学生潜力,更有效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总之,经验是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我也将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提升自我

这节课是关于《地球的运动——自转》这一内容的,鉴于高一新生的地理基础较差,所以我采用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学生从现象上去感受地球自转。因此我的多媒体课件上用了很多视频和图片,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本堂课的知识点。

从目标的达成来看,知识点到位,学生基本上能在课堂上掌握本堂课的内容。从教学流程来看,本堂课由浅入深,逐一讲解了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以及简单的讲解了一下自转的地理意义,思路清晰,重难点把握较适当。从师生互动来讲,本堂课通过讲授法、演示法、谈论法、练习法,借助地球仪、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参与课堂创造了较好的条件,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纵观本堂课,师生关系融洽,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流程顺畅。但是通过其他老师的帮助和自己的反思,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以及弥补不足的方法。

第一,知识的生成不够明确。在讲解自转周期和线速度的时候涉及到了物理和数学方面的知识,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将地理、物理、数学三块知识融合在一起,知识之间出现了割裂现象。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当中我应该注重知识的生成,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还要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第二,部分学生的学习被动性仍然很强。虽然设计了几个活动,但是还是没有把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据此我觉得我应该在今后的课堂上多多走动,特别是后面部分的学生,应该多督促他们把心思集中在课堂的学习以及互动上。

1.能够观察得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等基本特征;能够通过地球仪演示得出昼夜交替、晨昏线、地方时等地理知识。

2.运用实验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自转,养成地理思维;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

3.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地球的自转运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

地球自转的地理特征。

【难点】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环节一:导入新课

设悬导入法。设置疑问:毛主席诗中曾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可是我们明明每天见到的事物、所在的地点都是一样的,是不是诗句写错了呢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展示活动用具】地球仪

【问题】

(1)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地球仪分别由哪几部分组成

(2)该地球仪是否是固定不动的

【教师活动】拨动地球仪中的地球使其转动。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

(1)分别由底座、半弧形的外圈、一根固定轴及一个小地球组成;

(2)其中的小地球是可以转动的。

【师生共同总结】其实生活中,我们的地球也并非固定不动的,它就像我们的地球仪一样是会转动的。

【教师活动】可是它究竟是怎样进行转动的呢请两位同学上台分别旋转这个地球仪,其他同学观看两位同学是否出现错误。

【学生活动】实验,自主思考,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地球仪上的地球是围绕固定轴进行旋转的,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同样也有一根地轴,地球也无时无刻不在绕着地轴进行旋转运动,旋转时分为两个方向,而正确方向则是自西向东不断旋转。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展示活动道具】手电筒及地球仪

【实验活动】请两个同学上台,一个同学手持手电筒,打开手电筒照射小地球的一面,关闭后再次打开,另一个同学旋转地球仪中的小地球。

【问题】小地球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当有光源照射在地球上时,小地球仪被照射的一面变亮而另一面则为暗。

【教师总结】地球表面也有光源照射,就是太阳光。同时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正是因为它不能被阳光穿透,因此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黑夜。而区分白昼和黑夜的那一个圆圈所在的界线则是晨昏线。

【教师设置问题】

(2)地球的自转会对白昼和黑夜有什么影响

(4)两个极点(北极点、南极点)是否产生“运动”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回答。

【教生共同总结】

(2)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且由于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因此太阳东升西落。

(4)两个极点进行旋转运动。

(5)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我们每天坐在这里学习的同时也“日行万里”。

环节三:巩固提高

完成课后阅读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了解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以及“日心说”和“地心说”。

环节四:小结作业

作业:

(1)同学们回家之后自己动手进行本次课上的实验,重温知识。

(2)搜集地球自转的其他地理意义。

1、地球仪端来端去。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不能端来端去,这样就会让学生失去方位感。所以在以后有关地球方面的教学是不要将地球仪移动。并且太阳光的方向要一致。我上课时用手托着纸板,结果一方面手不能腾出来,另一方面手又动来动去。实际上有关需要一个参照系的教学都要固定一个物体做参照物。

4、让学生动手上来粘一粘,放一放。这很好。这些简单的活动学生很喜欢做,并且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活动中看出学生掌握的情况。本节课开始时让学生上来转地球仪的方向。有时候学生会说地球的自转是自西向东转,但叫他上来真的转一转可能就不会了,说明他并没有真正地懂,有许多时候学生只是没理解的机械记忆。还有叫学生上来粘橡皮泥,在早晨、中午、黄昏的位置。最后上来用纸带将晨线和昏线表示出来。这些应该做得比较好。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如果从不同的.角度看,转动的方向也是不同的。从北极上空俯瞰,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俯瞰,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东经度增大的方向,西经度减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方向。

一、昼夜更替现象

昼夜更替,使得地面白昼增温不至于过高,夜晚降温不至于过低,有利于地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二、地方时

知道时区的划分:每隔经度15°划分一个时区;以0°经线为基准,从7.5°w到7.5°e为中时区;中时区以东依次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以西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东、西十二区合为一个时区。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

三、地转偏向力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特征,知道地球自转方向。

2、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知道晨昏线(圈)的含义和昼夜交替周期。

3、能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4、通过对地球运动规律的学习,加深学生对天文现象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知识背景

学生在小学了解了一些地球运动的常识,初步具备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些知识,但其建立的运动空间运动概念还处于朦胧想象的阶段。

学习需求

对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等天文现象的形成原因较感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特征。

难点:晨昏线(圈)的含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

情景形式

探索研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地球的自转”、地球仪、白纸板、橡皮泥和火柴。

学生准备:地球仪、硬纸板、橡皮泥。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2、抽生回答。(结合一册《科学》中“太阳系”的知识,说明地球是绕着太阳转。播放课件“地球的绕日运动”,加深印象)

3、提问:我们坐在平稳行驶的汽车上,专心观看窗外的景物时,我们会有什么感觉?

【师】4、抽生回答

(结论: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车窗外的景物在不断后移,但不觉得我们自己在向前移动。)

5、由此引出:地球虽然实际上是绕日运行的,但我们像坐在平稳行驶的汽车上专心观看窗外的景物时一样,会产生看上去像太阳在绕地球旋转这样一种错觉。

6、引入地球的自转:为什么每天太阳会东升西落呢?(出示地球仪)那是载着我们的地球在不停地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的缘故。我们今天就研究地球的自转。

二、新课展开

(一)、地球在不停地绕地轴旋转

1、地球的自转

【师】(1)播放课件“地球的自转”(教参附带)第一部分“地球绕地轴自转”。

(2)定义:我们把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

(3)提问: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说说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地球在不停地绕地轴旋转?

【师】(3)抽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4)小结补充:如星星的视运动图,太阳的东升西落等。

2、【学生实验】:地球自转

【师】(1)简单介绍“地球自转实验”步骤1—4的要求,要求学生在完成实验的同时完成步骤3—4中的思考题。

【生】2人一组(同桌)按步骤做实验,并完成思考题。

【师】(2)抽生回答思考题,其他学生补充。

(3)提问:若在实验步骤2中,按图示的反方向旋转地球仪,我们仍会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吗?请通过实验回答。

【生】2人一组做实验。

【师】(4)抽生回答实验观察结果。(与事实相反,故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的)

(5)结论:地球自转时,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3、地球自转的方向

【师】(1)介绍“地球自转实验”步骤5的要求。

(2)【学生实验】:2人一组(同桌)利用地球仪,研究地球绕地轴的自转方向。第一次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平放在桌子上,从北极这侧沿地轴平视,让地球仪自西向东运动,观察自转方向(用或“顺时针”表示)。第二次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平放在桌子上,从南极这侧沿地轴平视,让地球仪自西向东运动,观察自转方向(用“逆时针”或“顺时针”表示)。

【师】(3)抽生回答观察结果,其他学生补充。

(4)演示课件“地球的自转”第二部分“从南极和北极地球的自转方向”。

(5)介绍“手势判断法”。

(6)结论: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作逆时针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作顺时针旋转。(但都是自西向东运动。)

(二)昼夜交替

1、昼夜现象

【师】(2)抽生回答。

【师】(4)抽生回答。

(5)边播放课件“地球的自转”第三部分昼夜交替边讲解昼夜产生的原因。

(6)提问:太阳上有昼夜之分吗?

【师】(7)抽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8)小结:地球是一个不透光的球形固体,阳光只从一侧照射。

【师】(1)边播放课件“地球的自转”第三部分“从北极上空看昼夜交替现象”边讲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地球的自转。

【师】(3)抽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地球自转一周,昼夜交替一次)

【师】(1)边播放课件“地球的自转”第四部分边指出晨线、昏线和晨昏圈。

【师】(3)抽生回答。引出晨线、昏线和晨昏圈的含义。

三、小结回顾

四、作业

作业本练习1—8小题。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而且越向北昼越长;直射点在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而且越向南昼越长。

在地球绕日公转示意中,如果太阳在左焦点,地轴向左倾斜,左边的那个位置就为冬至;如果太阳在右焦点,地轴向右倾斜,右边的那个位置就为冬至。冬至位置确定了,其余三个分至点的位置也就确定了。

在等值线图上,等值线向高值凸出,则中间的数值和两边相比为低值;等值线向低值凸出,则中间的数值和两边相比为高值。这种方法对所有等值线都适用。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为逆时针,南极看为顺时针;北印度洋的季风环流,夏季呈顺时针方向,冬季呈逆时针方向。

在三角坐标图上,读取某一数轴上的坐标时,若该轴的数值向右增大(即逆时针增大),则作该轴左轴的平行线,平行线与该轴的交点即为读数;若该轴的数值向左增大(即顺时针增大),则作该轴右轴的平行线,平行线与该轴的交点即为读数。

主讲人:关淑梅

授课班级:初一(3)班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运动的一般特点:概念、方向、周期。

2、了解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法,培养学生动手演示的方法;通过联系生活实例,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地球的自转,掌握地球的基本运动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喜欢地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以及注重探究,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态度和价值观。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难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问题引导式教学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____播放动画视频,提问“我们看到的太阳每天为什么东升西落?”“为什么我们每天都会经历白天和黑夜?”这两个问题,从而引出新课内容——地球的自转。

要求:找一个学生到讲台前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其他学生注意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

设计意图:地球自转定义的理解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为了使学生充分理解地球绕转的中心、方向即地球自转的定义,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学生自己参与拥抱地球,自己展示地球的自转并总结规律。

展示图片:地球自转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应用动态画面,使学生明确地球自转的方向,尤其是从南、北极上方来看地球自转的顺、逆方向。形象的展示从南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绕转特点。小结:播放视频地球的自转,总结前面知识。

要求:用手电筒作为太阳,照射在地球仪上,拨动地球仪注意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问题

1、地球自转产生了什么现象?问题

2、思考为什么产生这一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这一现象。并思考为什么产生这一现象。

播放图片:地球自转产生____昼夜更替现象

昼夜更替现象出现的原因分析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会导致地方时差的出现。课堂小结:幻灯片播放本课的知识梳理。

设计意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使学生从宏观上总体把握本节课的知识。课堂习题:

设计意图:了解本节课学生的掌握情况。

总结:本节课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应用远程教育资源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等多个角度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由于本节课抽象难懂,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如果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学生很难理解,并且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也不能准确阐述所要讲授的知识,不知如何下手,导致教师不会教学生不会学。应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动态效果不但能清晰展示地球的自转同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的轻松。板书设计:

家庭作业:

1、独立完成1-10选择题。

2、预习p13-p15地球的公转课后反思:

设悬导入法。引用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设置疑问】

“坐地日行八万里”,可是我们明明每天见到的事物、所在的地点都是一样的,是不是诗里写错了呢其实我们每天坐在这里读书学习其实并非“不动”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共同来探究下我们究竟是怎么“运动”的。

【教师活动】拨动地球仪中的地球使其转动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

【教师活动】可是它究竟是怎样进行转动的呢请两位同学上台分别旋转这个地球仪,观看两位同学是否出现错误。

【学生活动】实验,自主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地球表面也有光源照射,就是太阳光。同时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正是因为它不能被阳光穿透因此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黑夜。而区分白昼和黑夜的那一个圆圈所在的界限则是晨昏线。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

(2)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且由于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因此太阳东升西落

(1)让同学们回家之后自己动手进行本次课上的实验,重温知识。

(2)总结地球自转的特征及其引发的地理意义。

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教案

这堂课,我采用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现象上去感受地球自转。因此我的多媒体课件上用了很多视频和图片,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本堂课的知识点。

在这个单元教学以前,学生已经经历了摆的研究,在他们的实验中,摆在摆动过程中,十有八九方向是会发生变化的`,课堂上甚至出现过垂直摆动到最后变成平行铁架摆动。具体原因有许多,主要还是材料问题以及学生在操作上不够仔细,另外受空气阻力影响也是很大的。教师演示摆这个实验,虽然会比学生好一点,但也是不能非常直观的显示出摆的这样一个特点,摆在摆动过程中方向仍然会有一些偏转,因此这个看似简单的结论实际通过实验得出,具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和实验器材(旋转圆盘)的缺乏,很难做到书上的效果。既然我们的材料效果不明显,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的摆不能非常明显的证明书本上的结论,学生们非常的聪明,他们也会从材料和操作上(他们自己已经体验过)考虑我们的装置需要改进。

从目标的达成来看,知识点到位,学生基本上能在课堂上掌握本堂课的内容。从教学流程来看,本堂课由浅入深,逐一讲解了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以及简单的讲解了一下自转的地理意义,思路清晰,重难点把握较适当。从师生互动来讲,本堂课通过讲授法、演示法、谈论法、练习法,借助地球仪、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参与课堂创造了较好的条件,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纵观本堂课,师生关系融洽,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流程顺畅。

THE END
1.2024版有趣的推理公开课课件幻灯片.ppt有趣的推理公开课ppt课件幻灯片目录推理概述与趣味性探讨逻辑推理与谜题解析数学推理与智力游戏心理分析与行为解读创新思维与独特视角培养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01推理概述与趣味性探讨Part根据已知信息,通过逻辑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得出未知结论的思维过程。推理定义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等。推理分类推理定义及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68535240.html
2.版说课教案PPT模板精美原创版说课教案PPT模板免费下载找原创版说课教案PPT模板,就来当图网,提供各种风格的版说课教案PPT模板下载,更多精美PPT模板,PPT美化服务,尽在当图网!https://www.99ppt.com/ppt/1354852.html
3.《摆的研究》说课稿(精选8篇)五年级科学《摆的研究》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 大家好。 我是旬阳县城关小学科学教师---李洁。今天我带来的这节研讨课是《摆的研究》。 这是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第六课。本单元前五课是了解认识一些计时工具,并道他们的一些发展史,后3课则是研究制作具体的计时工具,而“摆的https://www.360wenmi.com/f/filewuz122x1.html
4.六年级英语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课教案9篇(全文)三、实践活动:研究摆摆动快慢的内在规律 (1)出示幻灯片:15秒内摆动的次数表,并分派任务:全班十组,每组设计一个摆,使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如下表:注意:每次做的结果记录下来,便于修正。 (2)小组合作制作。 (3)制作完成的小组把摆挂到黑板相应次数的钉子上。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c8yhwkmt.html
5.小学科学实验说课稿(精选16篇)小学科学实验说课稿 1 今天我会从几个方面来讲这个课程。 一、教材分析 《抵抗弯曲》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是从不同形状结构的物体与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视角,引领学生探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的。本单元知识的编排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先研究薄形材料怎样抵抗弯曲,再研究弧https://mip.ruiwen.com/shuokegao/2683431.html
6.数学图形的分割与组合课件.ppt幼儿园大班数学 《图形的分割与组合》ppt 制作:毛小青 机器人 正方形 长方形 三角形 圆形 梯形 下载文档 收藏 分享赏 0 内容提供方:2837587390 审核时间:2017-12-31 审核编号:8042132101001056 认证类型:实名认证 能力类型:内容提供者 领域认证: 版权证书: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7/1231/146653490.shtm
7.《摆的研究》说课稿7篇知道摆摆动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摆动幅度没有关系,与摆绳有关系,绳长越长摆摆动越慢,绳长越短摆摆动越快。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摆的研究》说课稿,希望你喜欢! 《摆的研究》说课稿篇1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单三元《时间的测量》的第六课时《摆的研究》。 https://www.fwsir.com/ziliao/html/ziliao_20200425080734_412770.html
8.关于2018年度全市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评选结果的公示根据《市教育局转发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举办第六届湖北省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活动的通知》有关要求,2018年度全市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评选活动得到全市各区校积极响应,经过校、区、市的层层筛选和推荐,有133件案例报名,经过7月4日网络初评,选出84件说课案例参加了7月13日举行的现场评选。综合特聘专家组网络初评、现场初https://jyj.wuhan.gov.cn/zfxxgk/fdzdgknr/gsgg/202001/t20200103_462396.shtml
9.科学研修12.2下听高翔《<实验说课>的理论与实践》速记下午是由高翔老师带来的→《<实验说课>的理论与实践》 他7方面展开来讲。 一、实验教学说课概念辨析 二、实验教学说课的基本特征 学科性、专题性、操作性、精细性、创新性 结合两个案例说明 案例一:摆的研究单一实验 ·案例二:加热和冷却对物体体积的影响 https://www.jianshu.com/p/2e181ac76f2f
10.《摆的研究》实验报告单田志强《摆的研究》实验报告单 时间:实验组员: 实验问题: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我的猜想: 我研究的问题:摆的快慢与有关。 实验材料:铁架台、摆球(重量不同的两个小球)、细线、秒表等 知识准备:摆长是指摆绳的长度加上摆球半径的长度。 实验过程: https://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147fd3e3a0102w3sk.html
11.2018年全区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活动评选结果公示摆的研究 ***小学 二等奖 序号 姓名 说课题目 工作单位 奖项 13 韦雨伶 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小学 二等奖 14 黄舒婕 电磁铁的磁力(一) 南***小学 二等奖 15 骆紫琪 声音的变化 ***小学 二等奖 16 莫幼琴 空气占据空间吗 桂***中心小学 二等奖 17 谭嘉玲 谁流得更快一些 ***小学 二等奖 https://wap.qianlima.com/zb/detail/20180801_96322898.html
12.小学科学2023朱老师教师面试信息14摆的研究小学科学-无生模拟试讲片段教学微课面试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Y2MTg2OTc0MA==.html 小学科学教师面试 模拟试讲 片段教学 微课视频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_---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Y0NDY0MTkzMg==.html 小学http://www.sxqq.com/news/1287.html
13.小学科学教学反思(通用26篇)修订以后的《摆的研究》这一课,舍去了原教材中影响摆的快慢三个因素中摆幅大小的研究,教材将这一资料移到了上一课完成,应当说这样的教材更容易教学。因为,原先的教材,是将三个因素一起在一堂课里研究,这样时间难于控制,效果也不梦想。可是,由于今日这堂课是公开课,这一课又是第二教时,所以我还是适当地引用https://www.yjbys.com/jiaoxuefansi/xiaoxue/2852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