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精选5篇)

明确一个目标: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打牢一个基础:加强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

抓住一个关键:着力推进信息化资源建设

早在2006年,我区就建成远程视频教学系统,长年开展区域名师课堂、网络教研等活动,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互补。2012~2014年,建成教育视频云平台,教师上传优秀教学课例3000余节,优秀教学资源8000余条,月访问量近2.5万人次。为丰富优质教育资源,我区引进了北京数字学校名师课堂,购进东北师范大学中小学学科工具以及中国知网电子期刊镜像库,建成了教育搜索引擎,并第一个与市级教育资源库打通,实现市、区两级教育资源共享。2014年,全面启动密云教育云服务平台建设,今年已正式上线运行,进一步完善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实现教师网上协同备课、授课,跨区域网络协同教研,学生网络选修。2015年开始,利用互联网启动了中学网络直播课堂,学生在家中通过互联网、歌华有线电视就可以收看区域内的名师、教学专家授课直播。目前,我们正在实施“智慧课堂”建设,推进专家引领、行政推动、业务跟进、学校主动参与的四位一体研究机制,实施以微课程为主要形式的资源建设,探索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

把握一个核心:全面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

为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使用效益,我区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全力抓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定期聘请专家、教授、专业技术人员对中小学干部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通过密云区教师网络培训平台,为干部教师开设了《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实践应用》《Office2010》《网络安全与维护》等104门信息技术方面的网络课程,促使干部教师掌握新媒体、新技术,提升信息技术素养。所有学校的网管员全部持证上岗,每学期组织开展80学时以上的专业知识培训、交流活动,有效保证了每一个接入密云教育城域网的学校网络安全运行,信息技术设备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得到广泛应用。

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区坚持围绕“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部署,全面推进教育综合信息化工程,加快“智慧教育”发展步伐。以“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为发展方向,按照“服务全局、融合创新、深化应用、完善机制”的原则,更新观念、创新技术、革新机制,推动我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是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建设,健全信息技术应用保障机制。

二是进一步创新管理和应用模式,积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继续推进“教育云”服务平台建设。

三是进一步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形成与学习型社会建设需求相适应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

四是进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化环境,探索信息技术在“众创空间”、创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中的应用,促进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增强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创新教育教学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的习惯。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来的。关于教育信息化的界定,学者们还未形成共识。祝智庭教授在《现代教育技术》一书中把教育信息化界定为: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特征,可以从技术和教育两个层面加以考察。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从教育层面看,教育信息化的特征包括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和管理自主化等特点。

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是指,学校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优化教育教学环境,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现代化过程。

国外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带来的思考

国际上,亚洲地区如新加坡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从政府层面着手制定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日本、韩国也都从政府层面给予了政策规定和经费支持;美国、澳大利亚除了国家、州层面分别对基础教育信息化有所部署外,还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两国认为,技术启迪智慧是毋庸置疑的,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互联网世界,学生的视野是完全可以打开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我国的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方法。

在美国,“自带设备”(BYOD:BringYourOwnDevice)行动给了我们很多启示。BYOD是美国中小学近两年兴起的一种新型教育信息服务模式。该模式具有用户驱动性、信息设备多样性和情境整合性等关键特征,其实质在于转变师生在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中的角色,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个性化整合。美国中小学推行BYOD的基本理念是充分把握21世纪学习的本质——学生是信息的生产者而不仅仅是消费者,使学校正确认识“自带设备”对于学生学习与成长的价值,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与环境支持及策略,给予学生充分利用“自带设备”的权利和自由,培养信息时代数字公民的素养。

我国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情况

1.“校校通”工程

2.数字化校园

3.教师培训

教师培训也越来越成为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问题的焦点,除了微软、IBM等公司专项培训外,随着教师初级、中级教育技术培训教材的出版,行业协会统领下的此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着。有关资料显示,到“十一五”结束,全国共培训了中小学教师600万人次。

4.技术促进教学模式变革

从最简易的互动反馈技术在课堂中的使用,到互动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出现,再到电子教材的制作、“电子书包”的热炒,iPad进课堂的实践兴趣以及对APP资源开发的热情,人们对改变教学模式已成当务之急的共识,无不深深印证了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与发展日益彰显出的革命性影响。

2010年,教育部将上海虹口区作为“电子书包”的实验基地,上海市将“电子书包”的实验和推进工作写入了上海市教育发展的“十二五”规划中,虽然后来在出版资源、教育管理资源、企业资源以及学校实际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上,暂时出现了制约因素,但是在上海闵行区、浦东区也已先后开始了“电子书包”应用于课堂的实验。浙江、江苏常州等地对“电子书包”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真正进行素质教育等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

广东佛山、深圳等地在将新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方面更是走在前面。以微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微课程建设、翻转课堂(TheFlippedClassroom)教学模式的尝试,为学生在获得新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成效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建构主义理论、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目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已经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目光从“教师如何教”转移到“学生应该如何学”以及二者如何相互促进并健康地发展。

机会与挑战

在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着以下现象:重硬件环境建设,轻软件资源开发;重教师如何教的培训,轻学生如何学的研究;重政府资金投入的专项,轻实践层面的经验总结与推广;重学术理论研究成果的发表,轻应用型理论的研究、梳理与提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纲要;公共服务平台

上海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简称“教育信息化工程”)是《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规划纲要》)提出的十项重点发展项目之一。

一、教育信息化工程实施的背景

通过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建设,旨在落实“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核心理念、营造“老师总在我身边”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专门设置“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章节,从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三个方面描绘了国家教育信息化基本建设的宏伟蓝图。

2.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是推进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在“创建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中明确提出建设“以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为重点的数字教育工程”,即“加强教学软件、课件和教育资源库建设和共享应用,开展电子互动教育试点,推广电子学籍卡应用”。

“教育信息化工程”也是《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简称《智慧城市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信息化工程”中的三个示范项目组成了《智慧城市计划》的数字教育工程:即优质教育资源库的开放共享、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市民终身学习档案和学分银行系统。因此,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将满足市民终身学习的需求,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同时成为上海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动力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和推动力。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是促进教育公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是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由之路。

二、上海教育信息化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市委和市政府的领导下,经过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和政策推动,上海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规划纲要》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1.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但仍存在带宽偏低、访问速度太慢问题

教育部把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划分成“解决有无”、“普及覆盖”、“性能提高”三个阶段。上海市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上海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f简称“上海教科网”、“校校通”等项目建设,基本达到“普及覆盖”水平,正处于“普及覆盖”的收尾阶段。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效与存在问题见表1。

但是,随着上海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瓶颈问题日益显现:

(1)互联带宽偏低的问题

目前,上海区县之间的互联带宽受到100M限制,部分区县的校间互联带宽仅为10M:本市高校中仅有32所光纤直接接入高校的互联带宽大于100M,甚至还有不少高职高专学校仅2-10M:上海教育系统市级主干网络的总接入带宽为5.3G。

(2)出口访问偏慢的问题

目前,全部区县和所有高校都是自行购买因特网出口带宽,平均到每所中小学校和每位高校师生,普遍存在上网速度慢的问题。例如:原卢湾区的每所学校的校均出口带宽约3M左右,上海师范大学的人均出口带宽约50K。

(3)网络资费过高的问题

上海教育单位的平均网络资费普遍偏高,上海市在5.9万元/百兆,月,而北京市为2.4万元/百兆,月,天津市为1.5万元/百兆,月。浙江省为1.2万元/百兆,月,贵州省为1万元/百兆月,广东省为0.99万元/百兆,月,湖北省为0.8万元/百兆,月。因此。上海部分高校目前直接购买外地运营商提供的低资费互联网接入服务。

2.数字化资源初具规模,但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不够健全

教育部把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划分成“有无”、“能用”、“好用”三个阶段。上海市的数字资源建设通过“上海教育资源库”、“上海市400所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等项目建设,基本达到“能用”水平,正处于“能用”的收尾阶段。高校数字图书馆、课程中心、虚拟实验室等建设十分普遍,所有区县均建立了教育资源中心,60%以上的中小学拥有自建的数字教学资源。上海教育资源库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总容量超过12.5T,自建资源容量占65%,整合和共建占35%,通过互联网、卫星、IPTV/数字电视等通道为本市、长三角及四川、云南、新疆等中西部地区提供服务,注册学习人数近200万,访问量达2.5亿次。

但是,随着上海学习型社会创建工作的推进,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的不适应之处也日益明显:

(1)与需求应用有所脱节

目前形成的信息化教育资源直接来自教育第一线的比例不高,与实际应用的脱节现象比较明显,应用效果不理想:学校第一线教职员工对优秀教学内容转化为数字

化资源的积极性不高,一线教师对此缺乏主动性。

(2)共建共享机制未能有效形成

(3)更新维护遇到一定的困难

资源更新维护常陷入“资源建设完成(吸引力最强卜+更新缓慢、内容逐步陈旧(不太吸引)无人更新、内容陈旧(不吸引)”的状况。

3.信息化应用逐步普及,但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深度不够

中小学教育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重点,形成一批基于电子白板、虚拟实验室等的具体教学应用:职业教育以数字化校园在线应用为基础,基本完成在线教学服务平台的建设:高等学校通过推进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在教学过程中增强了师生互动:终身教育通过卫星传播网、宽带互联网和教学辅导系统形成了“三合一”的教育平台,建立了覆盖全市、面向市民的市、区县(行业)、街道乡镇三级架构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

但是上述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仍不能满足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学习需求,教育信息化对于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力明显不足:

(1)信息化仍可有可无、可用可不用

尽管信息技术设备已经配备到所有教育教学环节中,但是使用的作用和效益并不明显。

(2)教育教学仍以传统方式为主

教育教学方面,当前学校仍然以“课堂+黑板+书本+作业”为主,信息技术仅是教学过程中的工具,并未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4.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有所提高,但各种应用整合不够

教育部把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划分成“单个应用”、“数据互通”、“流程再造”三个阶段。上海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通过一系列应用项目建设,基本完成由“单个应用”向“数据互通”的过渡,正处于“数据互通”的启动过程。教育信息化在政策公开、中考招生、高考招生、特困生贷款等公共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如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籍信息化管理为实施学生资助、加强经费监管等提供了重要保障,也提高了教育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综上所述,教育信息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推进教育现代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与信息时代对教育信息化的期望仍有较大距离。

三、实施方案

1.指导思想

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秉承“面向一线、提升服务、加强统筹、优化基础”的原则。

面向一线:以应用需求为驱动,推进教育模式的变革和创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教育信息化与学校内在需求进行有效对接,深入挖掘和调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生动力。

提升服务: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结合信息化管理的特点。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社会力量的作用,构筑便捷灵活、泛在共享、协同配合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提升教育决策与服务水平。

加强统筹:统筹整体规划,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发展重点,坚持分类指导,鼓励形成特色,推动共享应用,有效融合各级各类教育平台,建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新机制。

优化基础:优化整合上海教科网和“校校通”网络,进一步保障各教育单位之间的互联互通,构筑高速可靠、安全绿色、开放共享、持续发展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环境。

2.建设目标

到2015年,实现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的全面覆盖和教育信息资源的广泛应用,各级各类教育单位基本实现符合教育现代化要求的信息化环境构筑,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深度应用,为每一个受教育者营造“老师总在我身边”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3.建设内容

围绕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实施,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将重点抓好两个层面的融合问题:

一是建设上海市市级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上海教育信息化的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强化标准建设与应用,探索教育的新技术、新思路和新方法,促进系统整合、数据互通、资源共享、服务创新,构筑符合上海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市级信息化环境,建设一个体现上海教育特色的市级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二是推进上海市市级教育信息化示范引领工程: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融合,以应用需求为驱动,促进上海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管理体制的全面变革与创新,实施一批具有引领意义的市级教育信息化项目。

4.主要任务

(1)优先发展基础设施环境

系统规划上海教育城域网的整体架构,以升级改造“上海教科网”和“校校通”网络为基础,加快上海教育城域网基础网络、统一出口、数据中心和无线网络建设,构筑高速可靠、绿色安全、开放共享、持续发展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环境,并基于上海教育城域网安全防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各级教育网络的运行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

示范项目1:上海教育城域网提升项目。完善上海教育城域网,覆盖所有的高校、职业学校、中小学、幼儿园和50%以上的继续教育学校,主干带宽达到100G,50%以上的高校校园网和全部区县级校校通网接入带宽不低于10G,学校校园无线覆盖率达到90%以上。

(2)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以上海学习网建设为基础,充分利用全社会资源,加快各级各类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构建优质教育资源目录和交换中心,有效融合各级各类学习平台和服务,推进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开发、积累、融合、共享和服务,建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新机制,以跨校认证为抓手。推动各类资源共享应用,提高资源利用率。

示范项目2:上海学习网建设项目。借鉴成功的电子商务运作模式,通过“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打造上海终身学习云服务平台,鼓励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企业单位和个人共同参与教育资源的建设,为学习者提供在线学习、全网智能搜索、终身学习档案等全方位、个性化的学习服务。

(3)探索教育教学的手段和模式创新

以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和学习方式变革试验为抓手,积极探索以教材数字化、资源网络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协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新模式,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管理体制的全面融合,形成一批优秀教学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示范项目3:基于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和学习方式变革的探索项目。充分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新型的教与学模式,打造“数字课堂,温馨课堂,情趣课堂,

有效课堂”。

示范项目4:易班――上海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建设项目。建设大学生展示自我、表达诉求的交流平台和开放便捷、互动共享的学习空间,成为辅导员等开展网络思政工作的教育阵地。

示范项目5:创新实验实训中心建设项目。适应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要求,构建开放实训中心数字化资源建设体系,构建校企合作数字化资源体系,构建创新实验实训中心管理平台。

(4)提高教育管理的服务创新

推进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规范数据采集与管理流程,构建绩效评价体系,实现教育管理电子化、管理过程科学化、公共服务系统化,全面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

示范项目6:市民终身学习档案和学分银行系统项目。建设学分银行系统、学分认证中心和终身学习档案系统,为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质量控制和评价提供技术保障。

示范项目7:上海市学生终身电子学籍卡项目。覆盖全市所有中小学生,积极探索其在校园一卡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学生公共交通优惠方面的可行性。

示范项目8:学生事务综合管理和分析系统项目,建设一套覆盖全市高校和中职学生的学籍学历信息、学生获得资助情况和学生就业信息于一体的监测和分析系统。

5.保障措施

(1)成立市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

(2)建立协同推进机制

明确市教委是上海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责任与统筹推进主体,各区县政府和各级各类学校是教育信息化的实施主体,积极吸引企业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完善各类信息化项目管理制度及信息化工作绩效评价制度,建立教育信息化评估体系,促进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推动标准应用与示范,建立市场准人制度,引导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的应用和推广。

(3)加强队伍建设

实施“教师的教育信息化素养与应用能力提升”项目,纳入教师培训计划,开展对教师、教育管理者、信息技术人员三类人员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涉及10万名中小学教师、2000名教育管理者和所有的信息技术人员,提高全员教师信息化素养:同时依托教师资格证申请和职称评审过程中的信息技术考试、增加精品课程评估中信息化手段使用率等来提升高校教师的信息化素养。

(4)确保经费支持

采用多方筹措经费的方式,保障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市教委将通过《规划纲要》的“十大工程”建设确保每年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同时。通过“上海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工程(085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解决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一部分资金。各区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做好现有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估的基础上,稳步提高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投入力度。

[关键词]数字校园;智慧校园;智慧学习环境;系统理论;系统思维;系统复杂性;复杂性理论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也明确提出“大力推进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加强高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制订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基本标准”等,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学校教育信息化深度发展的需求下,很多高校和中小学纷纷加快了数字校园建设。

很多专家学者,如蒋东兴、程建钢、宓等认为,数字校园实践的最大困难不是来自于技术。在数字校园建设实践中,关键问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协调与合作”,各组织各部门的“协调与合作”严重制约着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功能效益的发挥。数字校园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学科、多视角进行研究。然而总体看来,从技术角度对数字校园进行的研究较多,以有关数字校园的硕士学位论文为例,67.6%以上是从技术角度对数字校园展开的研究,从管理学、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系统科学等视角对数字校园展开的研究很少。

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数字校园进行研究,有助于对数字校园研究的深化,更好地解决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实践问题。如:从管理学视角看,数字校园协同效应的实现依赖于数字校园领导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安全机制、管理机制、资源共享机制、评估机制和服务机制8种作用机制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从协同理论的视角看,在数字校园推进过程中,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内外部阻力,保证数字校园发展影响因素的合力方向一致且正向向前,以实现数字校园的协同进化与协同发展: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数字校园建设之中,推动“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方向的升级发展。

系统科学(老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作为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开发的学科组成的学科群,为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教育领域是一个复杂的领域,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要素非常多,系统科学在教育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就目前教育理论研究情况看,系统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应用仍多停留在一般系统论的初级阶段,对系统科学的新近研究成果显得不够重视。系统科学在教育领域中的深入应用,将会对教育研究产生较大的影响,如:将自组织理论引入教育教学研究领域后,产生了协同学习、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的创新、教学设计理论基础的创新发展、人脑内部信息的自组织等。

系统思维fSvstematicThinkingl就是把认识对象作为系统,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统和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综合地考察认识对象的一种思维方法,系统思维被称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系统思维是一种对复杂的情况和问题获得系统见解的思考技术。邱昭良认为:“系统思维就是从整体上对影响系统行为的各种力量与相互关系进行思考,以培养人们对复杂性、相互依存关系、变化及影响力的理解与决策能力”。系统思维是处理复杂性问题的一种重要工具与方法,它集成了东方古老的哲学智慧,又是由现代系统动力学所生成的创新思维工具。东方的思维方式强调整体性思维、辩证思维等,系统思维是古老智慧的集中体现。系统思维强调用全局、动态的观点分析事物,透过事物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看本质。

数字校园是一种典型的人造系统,其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非常有必要运用系统理论探讨数字校园建设中的问题。在数字校园建设实践中,往往由于忽视了数字校园建设的整体性,缺乏运用系统思维分析数字校园建设中的问题,未能从整体上挖掘数字校园建设实践中的本质问题,从而有效指导数字校园建设实践。运用系统思维对数字校园建设进行系统分析,有利于全面认识数字校园建设中的问题,进一步了解数字校园的结构与功能。运用系统思维分析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制约因素,更有利于促进数字校园的协同发展。

二、数字校园建设中系统思维的缺失

对数字校园建设进行系统思考,有利于看清楚数字校园背后的结构及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剖析清楚制约数字校园建设与发展中的复杂因素。尤其是数字校园的规划与设计属于复杂的高难度决策,极其需要运用系统思维。在数字校园建设实践中,往往缺乏运用系统思维,不能很好地处理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各种问题。数字校园建设中系统思维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数字校园内涵理解的因人而异

不同工作背景、学科背景的人对数字校园内涵的理解因人而异,存在很大差异,有时会片面地理解数字校园。不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侧面给出了数字校园的定义,强调了数字校园某些方面的特点。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中小学教师、教育管理人员、高校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等不同工作背景和学科背景的人对数字校园内涵的理解有很大区别。

(二)数字校园的功能结构偏离核心业务

教育是一种服务,学生和教师是享受这种服务的主体,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这一核心。数字校园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与学校教育相互优化,共同促进提高教育质量与教育水平。中小学数字校园的核心业务是促进学生的学习,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知识与能力基础。高校数字校园的核心业务与中小学数字校园不同,它兼有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知识、服务社会发展三方面的核心业务。

现有的数字校园在功能结构方面主要有以下四类典型表现:第一,数字校园建设中所采用的技术与使用的媒体很“眩”,其在支持教与学、提升教育管理质量与水平等方面的功能较弱:第二,数字校园对提高教育管理质量和水平的效果较为明显,对支持教与学方面的效果较不明显:第三,数字校园的艺术性较强,能很好地体现学校的文化特色,但在支持教与学、提升管理质量和水平方面稍弱;第四,数字校园建设对学与教的支持力度很大,真正体现了学生和教师的主体地位,能较好地提升教育管理质量与水平,很好地满足了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等用户的需求,建设中采用合适的技术、使用恰当的媒体,并能较好地适应数字校园未来发展的需求。

数字校园的功能结构与参与数字校园建设的主体有较大关系,不同背景的人主导数字校园建设,其功能结构存在差异。此外还与学校类型、学校文化等因素有关系。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教师等不同群体主导数字校园,其功能结构存在差异。技术人员主导的数字校园建设,经常比较注重新媒体与新技术在数字校园中的应用:管理人员主导的数字校园建设,经常比较注重数字校园对教育管理的支持功能:教研人员主导的数字校园建设,经常比较注重数字校园对学与教的支持。此外,如果学校公开招标企业参与数字校园建设,如果企业参与建设人员对学校教育的业务流程不熟悉,而需求调研做得又不充分,也容易使数字校园偏离核心业务。这主要是由于人们习惯从自身的角度思考问题,具有本位主义思想,容易将自己单方面的意愿放大并移植于数字校园建设之中,从而使数字校园更多具有了某一方面的属性。

(三)数字校园规划与设计中的顾此失彼

(四)对数字校园认识的简单化

数字校园是一个复杂的事物,需要用系统思维分析数字校园的本质。人们在认识数字校园时,容易复杂问题简单化,只看其表面现象,未能洞悉其本质,进而探析现象背后的驱动因素。在分析数字校园建设中的问题时,容易简单化归一,过分强调某种因素的作用:在处理数字校园建设中的问题时,容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试图用某种方法解决数字校园发展中遇到的复杂问题,简单化处理数字校园建设中遇到的复杂问题,很难得到较好的预期效果。

此外,还有人期望数字校园建设能够一劳永逸,认为建好基础设施、各种应用系统和数字化资源,就只等数字校园发展功能和效益了。数字校园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进行持续性建设。网络通讯技术、数据存储技术、信息检索技术等不断发展,各种教学用媒体种类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齐全,使教育信息的传播手段日益多样化、教育信息传播的效果逐步改善,这为数字校园的持续性发展提供了技术与媒体基础。而且数字校园用户的需求成动态性变化,且不断膨胀,例如: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数字校园功能的需求不同。数字校园需要持续性建设,以不断满足数字校园用户的新需求。

三、系统思维在数字校园建设应用方面的深度分析

系统思维是认识复杂系统的重要方法和工具,数字校园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有必要运用系统思维进行深入分析。以下对数字校园建设中的群体利益博弈,数字校园系统的输入与输出,数字校园推进困难的多重原因,数字校园系统的实体关系,数字校园建设中的系统循环进行了系统分析。

(一)数字校园建设中的群体利益博弈

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主要为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进行政策引导,对数字校园的建设质量和建设水平进行评估,并在数字校园建设经费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的利益关系主要是“引领与扶持”的关系,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期望通过重点支持的学校进行数字校园建设,能够改善学校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切实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提升学校的教育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能够引领其它学校进行数字校园建设,增强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促进构建学习型社会,从而带动整个教育领域逐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目标。此外,通过建设数字校园,有利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及时准确地了解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发展基本数据,以便更好地制定和完善教育发展政策。

数字校园专家在参与数字校园建设的过程中主要起到两个作用:第一,为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数字校园发展规划、数字校园评估标准,把握数字校园的未来发展趋势提供决策支持;第二,为学校制定数字校园发展规划、数字校园建设方案等提供决策支持,帮助学校诊断并解决数字校园建设中存在的种种困惑,并对学校领导、教师等人员的信息素养进行培训,帮助学校提升信息化领导力。数字校园专家在推动数字校园建设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获得的收益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通过参与数字校园建设,将数字校园理论应用于实践,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再进行理论研究,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循环实证”:通过参与数字校园建设,将理论研究转化为效益,实现了自身价值的提升:通过参与数字校园建设,强化了自身对数字校园的研究,提高了学术研究能力与学术水平,提高了学术知名度。

数字校园建设中的经济利益相当明显,一个数字校园建设投入的资金从几百万元到数千万元不等(按3年建设周期估算),数字校园建设的参与主体共同构成了利益共同体。数字校园建设中的经济利益,主要体现在参与数字校园建设的企业、产品供应商、网络运营商与学校之间的利益博弈。企业想通过为学校开发数字校园,为学校提供技术或服务支持,从中获取经济效益。产品供应商想通过为学校提供数字化产品获得经济利益。网络运营商为学校提供移动无线网络和互联网接入服务,从中获取网络通讯费用。学校想花费较少的经费,获得适合学校特色的最优化数字校园解决方案,购置质优价廉的数字化产品,建设满足不同用户的多样化需求的数字校园。数字校园研发企业、产品供应商、网络运营商等与学校共建数字校园的过程是经济利益博弈的过程,相互博弈的最佳结果是双方受益。企业或产品供应商一方面可以在学校推广技术或产品,以获取更多用户的支持,同时赚取经济利益。

在学校内部,一般以网络信息中心(教育技术中心)机构为中心,教务处,院系、研究所、年级组,办公室,校医院、医务室,后勤等不同科室与部门的人员,在以校领导(校长、副校长)为核心组成的数字校园建设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共同参与数字校园建设,构成数字校园建设参与主体。教务处、各院系、办公室等提出各自的业务需求,数字校园建设领导小组共同协商制定数字校园发展规划和建设实施方案,招标确定合适的合作企业(有研发实力的学校,也可自主建设数字校园)。网络信息中心的重点工作内容是建设与维护数字校园,在建设数字校园过程中起着组织与协调的作用。

数字校园价值享受的主体有学生、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社会公众等。数字校园价值享受主体,同时也是数字校园建设参与主体,他们是数字校园建设的参与者,也是数字校园建设的受益者。在数字校园建设之初,由于用户对数字校园各应用系统的操作不熟练、对数字校园的功能与作用不熟悉等原因,数字校园的应用效果难以很快发挥出来,往往是增加了用户的负担。但随着用户数字化行为与习惯的逐渐养成,会逐渐降低用户的负担。此外,在数字校园构成的数字化教育环境中,使教育信息传递手段多样化,学生在网络上获取的教育资源远远比从教师那里获得的多,教师的权威性受到严重挑战。

数字校园改变了传统的业务流程,并给教育管理方式带来了变革。以高校报考研究生为例,以往需要邮寄报名材料和报名费,如今只需在网上提交报名材料,通过电子银行转账即可完成研究生的报考工作,同时也方便了招生单位对报考信息的查询与管理。数字校园给教育管理方式带来了变革,改变了传统的金字塔式管理方式,使管理方式扁平化。以往领导了解基层情况,需要层层汇报或亲自去基层调研,如今借助信息化手段可以便捷、动态地了解基层的很多信息。由于有了大量数据的支持,也使得教育决策更加科学化、合理化,数据支持的科学决策正在成为数字校园中的重要应用之一。

(二)数字校园系统的输入输出

如图2所示,数字校园系统的输入有:数字校园规划与设计;用户需求调研;用户需求的变更;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各种应用系统建设;数字化资源建设;信息化领导力建设、规章制度、激励措施建设;数字校园评估等。数字校园的输出有:确定数字校园发展目标;完善数字校园建设内容;集成硬件环境:整合应用系统,建立系统门户:提供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增强信息化领导力;规范建设行为,促进应用;改变用户数字化行为与习惯:有效支持教与学:提高教育管理质量与水平;促进知识创新,提高科研水平;提升学校内涵,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学校社会服务能力;评估数字校园发展水平,诊断数字校园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给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建议。数字校园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相互协调与合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黑箱。前端的一个输入项可以对应后端的一个输出项,也可以对应多个输出项。例如:用户需求的变更,则会引起需要进一步修改数字校园建设方案,完善数字校园建设内容:有效支持教与学不是某个输入项对应的输出结果,而是多个输入项协同作用的结果。

(三)数字校园推进困难的多重原因

在数字校园建设实践中,很多学校反映数字校园建设推进相当困难,数字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系统建设推进比较容易,但是在资源建设和深化应用方面推进很困难。比较典型的表现是建设了很多应用系统和网络课程,但是应用系统的使用率相当低,网络课程的点击率很低,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很低。目前数字校园中应用比较好的是教育管理类应用系统、后期服务类应用系统、安全监控类应用系统,学生成长类应用系统、教师专业发展类应用系统、科学研究类应用系统等涉及学与教的业务的应用系统应用效果多数不理想。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不高,成了当今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典型特征之一,也是数字校园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典型困难。例如:某市属高等职业学院的网络教学平台中,网络课程总数近3500门,但是单门课程被访问总数最高仅为1200余次,99%以上的网络课程的访问总数在500次以下:①某中学建成的教学应用系统,建成以后一个月内仅有一名教师使用:现有建成的很多中小学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利用率相当低,很多中小学教师反映资源的可用性差。又如我国建设的学科信息资源建设方面的重点工程“CALIS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库”,建立了覆盖79个一级学科的12万条目的网络资源学科导航数据库,该导航数据库的资源利用率也很低,以教育学一级学科下的教育技术学为例,共有27页的导航,收录了270条信息,然而截至2011年1月2日23时总访问量只有123次,其中从第2至第27页的260条信息,访问量仅只有14次,即平均每条信息的访问量只有0.054次。

数字校园推进困难的原因来自多方面,主要表现为建设和应用方面的推进困难,建设和应用方面的困难又分别来自若干的原因,数字校园推进困难的多重原因分析如图3。

数字校园应用方面推进困难的主要原因有应用系统不实用、数字化资源不符合用户需求、用户未养成数字化行为与习惯、缺乏激励措施等。只有认识清楚数字校园推进困难的根本原因,才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促进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应用。应用系统不实用主要表现为增加了用户的负担、应用系统操作复杂、应用系统业务流程与实际业务流程不符等,数字化教育资源不符合用户需求主要表现为数字化资源数量不足、数字化资源质量较差、数字化资源非用户所需等。用户未养成数字化行为与习惯主要由于用户信息素养低、对新媒体与新技术的内心恐惧、缺乏应用培训等。缺乏应用培训表现为应用培训效果不佳、应用培训不具有针对性。缺乏激励措施主要是由于未意识到激励措施的作用、激励措施不起作用,激励措施不起作用主要是由于激励措施执行不利或设置不合理。

(四)数字校园系统的实体关系

数字校园也可以理解为现实校园的数字化副本,现实校园数字化形成的数字化教育环境与现实校园构成的现实教育环境相互耦合。现实校园的数字化则成为数字校园,数字校园增加了现实校园中不存在的很多实体或者使现实校园中的实体数字化,数字校园中的实体与现实校园的实体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数字校园中的实体与现实校园中的实体耦合程度越高,则预示着现实校园的数字化程度越高,越容易发挥数字校园的功能与效益。

(五)数字校园建设中的系统循环

在数字校园建设中,存在很多系统循环,数字校园系统的各组成要素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每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另外一个要素的变化,从而引起系统结构的变化。分析数字校园建设中的系统循环,更有利于把握数字校园建设中的种种困惑,从而有利于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对于一个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来说会存在马太效应现象,对于整个市或区县的所有数字校园建设来说,也会存在马太效应现象。在数字校园建设实践中,会发现有的区县的整体数字校园建设较好,而有的区县的整体数字校园建设较差。在这种情况下,经费支持、专家支持、政策支持等往往又会倾向数字校园建设较好的区县,以寻求产生数字校园建设的示范效应,从而带动其它区县的数字校园发展。追求数字校园的示范效应固然重要,但与此同时不容忽视数字校园的均衡发展问题,更应对数字校园建设水平较差或步入恶性循环的学校给予更多的支持与帮助。

四、数字校园的未来发展形态――智慧校园

数字校园是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成了突破“信息孤岛”的利器,被赋予了“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打破部门之间信息壁垒、为教育教学提供优质服务”的重任。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用户为中心、协同创新、开放创新为主要特点的用户参与的知识社会创新2.0环境正在悄然形成。“智慧地球”、“智慧国家”、“智慧岛”、“智慧城市”、“智慧校园”、“智慧教室”、“智慧学习环境”等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们带来一种智能化程度极高的用户体验,使人们最大限度地享用技术发展的成果。

技术对教育变革的影响极其漫长,但这次对教育的影响极其迅速,教育领域很快接纳了“智慧”这个词汇。在教育领域能否实现“智慧”还在争论的时候,意识超前的专家学者对“智慧校园”、“智慧教室”、“智慧学习环境”进行了探索,教育中的“智慧”应用正在开展。如:黄荣怀教授等发表了系列论文对智慧学习环境的概念与内涵、构成要素和技术特征,支持智慧校园建设的五种关键技术、智慧学习环境中的学习情景识别,智慧教室的“SMART”(Showing,Manageable,Ac-cessible,Real-timeInteractive,Testing)模型概念等进行了探讨。陈卫东博士等对未来课堂的特性、智慧性体现、智慧学习环境的实现技术等进行了探讨。

江南大学、厦门大学等已经将智慧校园建设付诸实践,典型智慧应用正在逐步开展,如手机开门、借书、考勤、消费,电子围篱,车牌自动识别,水电自动监控,移动智能卡,学习过程自动分析,学习情景自动识别等,随着人们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人们对技术发展的依赖性正逐渐增强。尽管智慧学习环境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刚开始,数字校园作为学习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必将趋向于智慧化,智慧校园将会成为数字校园未来发展的形态。

智慧学习环境、智慧校园、数字校园、现实校园之间的关系如图7。现实校园数字化为数字校园,数字校园智慧化为智慧校园,智慧校园是智慧学习环境的组成部分。现实校园、数字校园、智慧校园之间是“耦合”的关系,耦合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发展,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是现实校园的补充,不是取代现实校园,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智慧化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智慧校园的“智慧”主要表现在智慧环境、智慧管理、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科研、智慧生活等方面,具体表现如表1。

五、总结与展望

一、积极推进教育立法,系统谋划“六修五立”

我们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有了教育的法律,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到目前为止,我们只有6部主要的教育法律,这些法律基本上都是集中在上世纪90年代颁布的。最近这10多年教育立法相对来说是停滞的。本届人大原有一项关于教育立法的计划——完成对职业教育促进法的修订。但是今年人大会上没有列入议题,也就是说,本届人大可能没有一部教育法律问世了。

我也很期待我们大学的教育学院能在教育立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能够主动帮助国家去谋划教育立法。比如说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做得很好,能不能先做出一个学前教育法的文本?北京师范大学也可以做一个文本。最好是几个文本同时启动,发挥不同机构的作用。上海在做上海市教育发展与改革中长期规划的时候,就采取了这个方法,邀请3家民间机构各拿一个文本,再把每个文本的优势和智慧集中起来,这样规划的水准就比较高。所以,我们期待更多地发挥民间智慧在教育立法中的作用,以保证纲要中提出的教育法律“六修五立”得到落实。

二、重点推进教育公平,化解择校等热点问题

中国人历来有不患贫而患不均的传统。中国教育最关键也是难点的问题,我认为就是公平。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们走的教育发展道路是在“效率优先”思想支配下的,无论是中小学的重点学校建设、示范学校建设,还是大学的“211”工程和“985”计划,几乎所有的教育政策、资源配置都是向好学校倾斜,都是锦上添花,而忽略了给最需要的地区配置资源,雪中送炭,从而造成学校和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当务之急是重新进行教育资源的配置,重点向农村、边远地区、薄弱学校倾斜。应该通过教师流动、组建教育集团等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全方位地推动教育的均衡发展,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改造。

三、应对网络教育时代,构建国家教育信息资源平台

我们现在对于正在悄然进行的网络时代的教育改革还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其实,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很多人已经预见到网络时代将对教育产生的根本性影响。10多年以前西方就有所谓的“学校消亡论”,但一直没有引起我们的警惕。我个人认为,虽然学校不可能消亡,但未来学校的概念将会与现在大不相同,学校的教学形式、组织形式的变革将会非常巨大,这是毫无疑问的。未来,学生们很可能是在家中通过网络学习课程,到学校只是接受辅导,进行师生交流、团队活动了。

THE END
1.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国家智慧教育读书平台 基本功展示交流活动 树人课堂 心理健康 平台介绍 严正声明 温馨提示:控制上网时间,保护视力,锻炼身体! 德育 更多 课程教学 小学课程 国家优质课程资源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一至二年级 三至四年级 五至六年级 初中课程 国家优质课程资源 七到九年级 高中课程 国家优质https://www.zxx.edu.cn/
2.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数字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与推广 数字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与推广 相关推荐 数字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与推广 智慧中小学 93 1 尝试教学法的实验研究与推广应用 智慧中小学 224 18 尝试教学法的实验研究与推广应用 智慧中小学 693 34 中学化学气体实验微型装置的开发与教学适用https://test3.ykt.eduyun.cn/eduReform/detail?contentType=thematic_course&contentId=6856bc97-d18f-4e24-bae0-c75f2366efbc&catalogType=eduReform&subCatalog=jxgg
3.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智慧中小学 客户端下载 手机版 Pad HD版 桌面端首页 推荐 德育 课程教学 体育 美育 劳动教育 课后服务 教师研修 家庭教育 教改经验 教材 地方频道 无障碍浏览 登录 注册 应用场景 帮助中心 平台应用 客户端 建议反馈 焦鹏 北京市第八中学化学教师、教研组长,西城区学科带头人,西城区兼职教研员。 全部课程(1) https://basic.smartedu.cn/lecturer?lecturerId=36df76f7-6345-412c-9b3f-5d1dbb3686f7
4.市第二实验小学开展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校本培训为积极落实“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推广应用,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全面提升教师教育教学创新能力,8月26日,市第二实验小学组织全体教师开展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培训活动。 本次培训由学校信息中心宋圆老师主讲,他分别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基本操作(账号注册、登录、密码修改https://news.hubeidaily.net/pc/c_3042853.html
5.第十届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活动关于举办第十届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活动的通知 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要求,提高教师实验教学水平,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2024年继续举办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活动。 查看原件 相https://www.syzx-edu.com/shuoke/activity
6.河北区三所学校成为“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天津市第二批实验校河北区所属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河北中学、红星路小学、天津外国语学校南普小学三所学校成为天津市第二批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实验学校;天津市第十四中学刘秋蔚副校长成为第二批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指导专家。至此,河北区有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指导专家两名,实验校五所,为平台在本区全面推广奠定了扎实https://www.tj.gov.cn/sy/zwdt/gqdt/202401/t20240105_6500666.html
7.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案例20240819004818.docx安徽省宿州市宿州市实验小学采用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在课堂上使用了多媒体教育资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实验小学的学生可以通过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使用多媒体教育资源,学习各种知识,掌握新技术,提高学习效率。为了更好地应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实验小学邀请了专家,开展了专题讲座,为师生们提供https://m.book118.com/html/2024/0819/6044052024010213.shtm
8.宣汉县实验小学成功承办2023年宣汉县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为深入贯彻落实达州教育数字化战略推进行动,扎实推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推广应用工作,提高教师信息素养,2023年宣汉县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现场赛课小学组决赛在实验小学成功举行。 八位参赛选手分别呈现了5堂数学,2堂语文和1堂音乐课,充分展示了在各种场景下使用“国家中小学智慧平台”的资源,辅助重难点讲解、双https://dazhou.scjyxw.com/news/20231123/1000010000356289.html
9.国家智慧中小学平台资源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期刊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家智慧中小学平台逐渐成为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工具。该平台不仅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如视频、动画、实验演示和课件,还通过智能化的教学管理系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便捷的教学工具和学习支持。智慧中小学平台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使抽象的化学知识具体化,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效果。教师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QKBJBD20242024070500007556
10.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免费课程登陆入口中小学生免费网课学习入口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免费课程在哪里学习?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免费课程登陆入口为ykt.eduyun.cn,大家进入这个网址后可以学习免费课程。 点击进入>>>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网址登录入口|国家中小学网络平台 以上就是“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免费课程入口|中小学生免费网课学习入口2022”,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免费学习网课。http://wap.zgjsks.com/html/2022/syq_0719/617539.html
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发展分析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涵盖思想品德、法制教育、艺术赏析、人文历史、国学经典和课程学习6个类别,通过电视频道、官方网站、“长安书院”官方App、CETV微信公众号等全媒体平台,与全国广大师生家长守望相助、共同战“疫”。 基于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资源,服务学生学习。云平台资源共包括10个板块,涉及https://www.ceeia.cn/news/detail_3517.htm
12.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暑期研修心得体会(精选35篇)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暑期研修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暑期研修心得体会 1 暑假期间,我通过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进行教师网络研究,认真观看各个专家的视https://www.yjbys.com/xindetihui/fanwen/3317381.html
13.智慧教育平台这样用②基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停课不停随着“停课不停学”深入推进,暴露出存在在线教育认知误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短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教师在线教学能力滞后等发展困境,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有效重塑学习空间、优化组织形态、再造学习路径,助力提升“停课不停学”期间教学质量。http://m.jyb.cn/rmtzcg/xwy/wzxw/202209/t20220906_2110942875.html
14.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培训心得(精选43篇)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培训心得 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培训心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培训心得1 近几天我学习智慧课堂相关资料,真是让https://www.ruiwen.com/word/guojiazhongxiaoxuewlyptpxxd.html
15.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app下载安装为方便教师、学生、家长等用户随时随地开展教学活动、自主学习、家校协同和互动交流,近日,教育部精心打造的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移动端“智慧中小学”app正式上线了。 国家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软件特色 1、专题教育 党史学习、爱国主义、宪法法治、品德教育、劳动教育、优秀传统文化、生命与安全、心理健康、生态文明 http://www.yx007.com/azapp/90644.html
16.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官方正版下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又叫做智慧中小学,是一款由中国教育部所推出的一款智慧学习平台,该软件中拥有着海量的中小学学习资源,涵盖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多个学科,还为用户提供了在线直播课程,让孩子能够更好的理解课本上的学习知识点。软件中还拥有着丰富庞大的学题资源库,涵盖了各种题型,覆盖了中小学各个年级和http://www.winwin7.com/azapp/95671.html